一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4288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道床基底预制板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新型预制板技术构筑道床基底相应的预制板。
背景技术
[0002]振动和噪声是人们公认的影响面最为广泛的一种公害,也是近年来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现有轨道交通的减振降噪技术中,实践应用最为成功的是浮置板道床技术,其隔振效率高,工作性能稳定,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0003]传统的道床与基地是一体的。浮置板道床则将整体道床分为基底与浮置板两部分,浮置板采用弹性元件支承在基底上,因此浮置板系统对钢弹簧隔振器、弹性垫板等支承元件附近的基底平整度要求较高,需要达到2mm/m2,同时高程误差控制在O _5mm。目前, 基底均采用现场浇注的施工方法,受施工现场环境条件限制、以及施工工艺复杂且对施工人员技能要求高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基底表面经常出现局部较大误差,不能满足平整度及高程的设计要求,返工整修经常发生,大大制约了浮置板地段的施工速度。[0004]另外,传统浮置板道床设计在曲线段采用水平基底、倾斜浮置板的方案,这一方案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每块浮置板配筋不同,减振产品涉及的型号多, 生产及安装均十分不便,设计施工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为克服这些不足,近年来在基底上设置超高已成为浮置板道床设计的标准做法,但是,这种技术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表现在在缓和曲线段,超高值(沿轨道横向)是线性渐变的,而线路本身也有(沿轨道纵向)坡度,使得缓和曲线段基底表面理论上是个曲面,因为现场浇筑施工基底比较粗放,施工斜基底时混凝土也容易向低处流动,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曲线段现场施工完成的基底经常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要么高程高低误差超出O -5_的标准范围,要么横向坡度不符合要求,误差有时高达±30mm。[0005]按照现有的施工方式,现场浇注的基底经常出现平整度、高程、曲线段横向坡度等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在施工后往往需要再进行打磨或垫高等二次处理,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并且制约施工进度,严重时甚至需要凿除重做,造成很大的经济浪费。综上所述, 市场迫切需要一种容易操作并且施工精度更高的基底施工方法和相关产品。发明内容[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应用操作简单,更容易保证施工精度的道床基底预制板。[0007]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的板体,板体的尺寸小于基底的设计尺寸,板体上设有至少三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0008]所述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包括与板体一体化设置的锚固件,锚固件上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孔和螺杆。在布置时,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至少需要设置三个,在应用中,可以根据板体长度和重量的实际情况不同,来确定所采用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的具体数量,例如四个、五个甚至更多。[0009]为了应用时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更方便,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上还可以设有灌浆通道。此外,为了与后期灌注的混凝土或灌浆料更好地结合成一体,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下部表面还可以进行凿毛处理或设有凹凸结构。另外,出于方便排水的考虑,还可以在板体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排水沟。鉴于目前浮置道床结构中,基底的设计强度绝大多数已按照C4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执行,因此,一般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要求板体中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出于方便搬运和运输的考虑,板体上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减重通孔。[0010]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结构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板状结构外,板体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板体包括纵向承重梁及连接件,纵向承重梁共设置二根,二根纵向承重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件。此外,当有排水需求时,连接件中部的上表面还可以固定设置与排水沟形状对应的丢失模板。另外,连接件的结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其除了与纵向承重梁一样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外,连接件也可以由钢筋框架构成, 或者由金属型材直接构成,所述金属型材包括角钢、槽钢、工字钢、钢筋、钢管等。[0011]为了满足基底的使用要求,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上表面的平整度误差小于2mm/m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纵向承重梁在道床结构中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支承隔振装置,因此一般来说,在包含纵向承重梁结构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中,至少纵向承重梁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另外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纵向,与钢轨的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的横向,与钢轨的横向相对应。[0012]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特征在于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的顶面与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板体与道床结构基础面之间的空隙内密实地填充混凝土或灌浆料,混凝土或灌浆料填充部分的上表面不高于板体顶面。[0013]为保证基底结构的整体强度,一般来说,所采用的混凝土或灌浆料的强度不低于 C3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0014]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道床基底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15](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016](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0017](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调整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0018](4)参照板体顶面,向板体与道床结构基础面之间的空隙内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 直至完全填充密实,使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不高于板体上表面;[0019](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020](6)对新灌注的混凝土或灌浆料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即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0021]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道床基底的施工方法中,所述道床结构基础面指的是道床结构中基底的依托表面,其在不同工程中的具体形式有所差异,例如,在隧道工程中,隧道表面即是基底的依托表面,因此与基底对应的隧道表面即为所述道床结构基础面;在高架桥工程中,基底的依托表面为桥梁上部结构中的梁表面,因此基底对应的桥梁上部结构的梁表面即为所述道床结构基础面;在地面工程中,基底的依托表面是基底下方与基底直接接触的路基表面,包含基底在内的整个道床结构都设置在路基表面的上方,该路基表面即为所述道床结构基础面,基于上述说明,其他工程中也是同样的原理,不再一一例举。另外,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在许多应用场所,按步骤(I)对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前,首先需要对道床结构基础面作表面凿毛处理。例如,一般来说,隧道内工程除了盾构结构的隧道外,都需要对道床结构基础面作表面凿毛处理,因此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在施工方法中增加表面凿毛处理的环节。[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法也可以有所变化。例如,当采用长度较短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进行基底施工时,由于单块板体尺寸较小,逐一进行灌浆操作重复次数多,效率低,因此可以在步骤(2)中将相邻的至少二块道床基底预制板作为一组摆好,然后对同一组中所有道床基底预制板分别进行高低与坡度调整,再向同一组中每一块道床基底预制板与道床结构基础面之间的空隙内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直至完全填充密实,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分组完成每一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最后对新灌注部分进行养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即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上述方法将多块道床基底预制板组合成多个更大的单元再分别进行施工操作,重复工序少,施工效率更高,此外,采用这种施工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基底的整体性。当然,根据上述技术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施工方式,也可以先将所有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全部摆好后分别进行高低与坡度调整,然后再统一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另外要说明的是,步骤(3)中提到的测量装置,包括标尺、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由于这些测量工具在轨道交通领域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对具体选用哪种测量装置及其使用过程不做详细描述。步骤(4)中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时,采用可自流平的混凝土或灌浆料,或者采用压力注浆的灌注方法。[0023]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调整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高低与坡度过程中导致的板体移位,必要时,可以在板体的高低与坡度调整完毕后,重新对板体的位置进行精调。另外,当步骤(4)中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时,为了避免灌注混凝土或灌浆料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受迫发生移位,例如发生水平移动或局部向上抬起等,灌注施工时,可以在板体上设置配重。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所灌注的混凝土或灌浆料在固化过程中出现体积收缩对道床基底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施工时,优选的,采用无收缩的混凝土或灌浆料。[0024]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结构简单,可以在隧道外的场地或工厂加工制作,加工精度和质量更容易保证。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误差小,精度高。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道床基底的施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基底的平整度及横向坡度等关键指标可以借助道床基底预制板来进行有效控制,现场施工的难度大大降低,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二次处理或返工造成的浪费,其经济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俱佳,可以广泛用于直线段、曲线段、缓和曲线段的隧道内基底施工,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0025]图[0026]图[0027]图[0028]图[0029]图[0030]图[0031]图[0032]图[0033]图[0034]图[0035]图[0036]图[0037]图[0038]图[0039]图[0040]图[0041]图[0042]图图。[0043]图[0044]图[0045]图[0046]图[0047]图[0048]图[0049]图[0050]图图。[0051]图[0052]图[0053]图[0054]图[0055]图图。[0056]图[0057]图[0058]图[0059]图I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2为图I的A-A向剖视图。3为图I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示意图之一。4为图3的俯视图。5为应用图I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图。 6为混凝土隔板的结构示意图。7为图6的俯视图。8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9为图8的B-B向剖视图。10为图8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11为图10的俯视图。12为应用图8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图。 13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14为图13的C-C向剖视图。15为图13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16为图13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_.ο 17为图15的俯视图。18为应用图13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19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20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五。21为图13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四。22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六。23为图22的D-D向剖视图。24为图22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25为图24的俯视图。26为应用图22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27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七。28为图27的E-E向剖视图。29为图28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30为图29的俯视图。31为应用图28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32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八。33为图32的F-F向剖视图。34为图32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35为图34的俯视图。[0060]图36图。[0061]图37[0062]图38[0063]图39[0064]图40[0065]图41[0066]图42[0067]图43[0068]图44图。[0069]图45[0070]图46[0071]图47[0072]图48[0073]图49图。[0074]图50为应用图32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九。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为图40的H-H向剖视图。为图40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为图42的俯视图。为应用图40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三。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四。为图46的J-J向剖视图。为图46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应用不意图之一。为应用图46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示意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五。
具体实施方式
[0075]实施例一[0076]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的板体1,板体I的尺寸小于工程中基底的实际设计尺寸,板体I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排水沟 2,板体I上沿自身纵向中心线两侧还分别设有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其中,板体I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为12. 5m,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共设置10个,二个为一组沿板体纵向均布。所述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包括钢制的锚固件5,锚固件5上还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孔和螺杆 4,螺杆4也为钢制,锚固件5与板体I预制成一体。调整各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中螺杆 4与螺纹孔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实现调节板I的高度及坡度。[0077]应用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中构筑浮置道床的基底时,以盾构结构的隧道内直线段为例,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078]( 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即隧道表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079](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在此,相应的隧道表面即为所述道床结构基础面,因此在下面的施工方法中用隧道表面代替道床结构基础面进行表述,特此说明;[0080](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如图3所示;[0081](4)如图4所示,在板体I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参照板体I顶面,通过板体I侧面与隧道壁6之间的空隙向板体I与隧道壁6之间的空隙内灌注自流平灌浆料40,直至完全填充密实,使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不高于板体上表面,截去螺杆4高出板体I上表面的部分;[0082](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083](6)对新灌注的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结构如图5所示。[0084]需要指出的是,在最终基底完成后,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设置的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不必拆除,利用挡板7所占据的空间,作为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鉴于这种情况,所采用挡板7的实际厚度可以按照伸缩缝的设计宽度选取。此外,灌浆料40具体为可自流平的高强砂浆,当然,还可以采用高强混凝土等其他可自流平的灌注材料,也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在步骤(6)中提到对新灌注的混凝土或灌浆料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其中保护的含义是指应采取措施防止新灌注部分过早承重,以免出现破损、裂痕等缺陷,这一点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在此一并说明,不再反复描述。[0085]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结构简单,可以在隧道外的地面场地或预制件工厂加工制作,加工精度和质量更容易保证。本例中以一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同时进行多块甚至全部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因此,施工速度更快,这一点适用于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例,在此一并说明。 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中构筑基底的施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基底的平整度主要取决于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整度,由于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采用了隧道外预制的加工工艺,其生产过程不再受隧道内施工条件限制,加工精度和质量更容易保证,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就将板体上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小于2mm/m2,因而使用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基底的工程质量更高,施工速度也更快,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周期,经济性和实用性显著。由于使用过程中,道床结构中的弹性隔振装置直接摆放在本实用新型有道床基底预制板的表面,控制好板体上表面平整度误差就等同于控制了道床基底的平整度误差,因而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其工程质量更有保障,可以有效避免二次处理造成的浪费。[0086]在对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中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的螺杆4进行标准化后,也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施工方法的步骤(4)中不再截断高出板体顶面的螺杆4部分,而是改为在新灌注的灌浆料40达到初始强度后,将螺杆4旋出,这样螺杆 4就可以实现重复利用,进而实现减少物料投入,降低施工成本。实际应用中,可以事先在螺杆上涂抹黄油或硅油,防止与灌浆料或混凝土粘结。[0087]另外要说明的是,出于方便隧道内吊装运输以及方便施工的考虑,兼顾现有隧道内吊装设备的起吊能力,优选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不超过12. 5m。由于本例以隧道内直线段区间施工为例进行说明,因此选用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的长度较长,具体为12.5m。实际应用中,根据工程情况不同,也可以将板体长度设置的较短,例如将板体长度设置为I. 15m、2m、3. 6m、4. 8m、6m等,并且同一个基底工程中应用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长度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工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但为了与目前25m标准长度的钢轨相匹配,同时为了减少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不同长度种类以方便加工,优选的,将25m作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长度的整数倍,或近似整数倍;当然,还可以依据扣件间距,由于道床结构中弹性隔振器的间距设置成扣件间距的整数倍,现有工程中以2倍居多,因此可以相应地将板长设定在扣件间距的整数倍或接近整数倍,都可以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再有,鉴于目前隧道内浮置道床结构中,基底的设计强度绝大多数已按照C4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执行,为了保证基底强度达到要求,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要求板体中所采用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同时,所选用灌浆料的材料强度也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0088]实施例二[0089]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板体I 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为4. 15m,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共设置四个,其中二个为一组共分为两组,每组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在距板体I的纵向板端Im处开始布置,相邻两组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之间间距为2m。此外,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中的螺杆4内置于锚固件5内。 另外,在排水沟2中还设置有二个灌浆通道9,灌浆通道9设置在同一组的二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的中间。板体上表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小于2mm/m2。[0090]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中构筑浮置道床的基底时,以暗挖得到的马蹄形隧道中的直线段工程为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091](I)对道床结构基础面(即隧道表面)作表面凿毛处理,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092](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如图11所示,摆放时,将三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10、 11和12作为一组,每组中相邻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设置C40混凝土预制成的隔板8,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构成的挡板7,其中隔板8的形状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其尺寸略小于基底的横截面设计尺寸;[0093](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如图10所示;[0094](4)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顶面,通过灌浆通道9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与隧道表面6之间的空隙内灌注灌浆料40,直至完全填充密实,需要指出的是,灌浆通道9也用灌浆料40填满,为了防止灌浆料40从灌浆通道9溢出,灌注完毕后待灌浆料实现初凝时,将灌浆通道9在排水沟2底面的开口处溢出的灌浆料抹平,另外锚固件5中与螺杆4之间的空腔部分也用灌浆料40填充密实,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不应高于板体上表面;[0095](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096](6)对新灌注的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结构如图12所示。[0097]与实施例一中的描述相同,在最终基底完成后,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设置的挡板7所占部分空间作为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0098]本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长度尺寸较小,在隧道内的运输和位置调整更加容易实现,此外,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中的螺杆4内置于锚固件5内,使用材料更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0099]本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基底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了长度较短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并且在相邻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增设了隔板,从而将整个需要利用灌浆料进行填充的空间分隔成多个较小的独立灌注空间,更容易实现灌浆料的填充密实。灌注灌浆料以后,通过灌浆料使隔板与道床基底预制板结合成一个整体,其整体性更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隔板与道床基底预制板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在设置隔板时,可以利用结构胶将隔板粘接在板体端面上,从而消除间隙,这种作法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以预先将三块道床基底预制板及隔板连成一个整体,其整体重量较大,在后续灌注灌浆料的过程中,道床基底预制板不易发生移位,有利于保证平面位置精度。需要说明的是, 灌浆通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例图示中以设置二个灌浆通道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根据板长的不同和灌浆方法的不同,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灌浆通道或者设置二个以上的灌浆通道。[0100]本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及其施工方法,运输和施工操作更方便, 施工时从板体中部的灌浆通道实施灌注,由于已利用隔板分隔出较小的独立灌注空间,只要灌浆料从板体两侧涌出,将板体与隧道壁之间空隙完全填平即可,更容易保证灌浆料填充密实,方便操作和控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施工速度。[0101]实施例三[0102]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板体I 上还设有一个灌浆通道9,设有灌浆通道的一侧板体长度略短,整个板体I的平面轮廓为等腰梯形,其沿自身纵向中心线处的长度为I. 15m,板体I上设置4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0103]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盾构隧道中构筑浮置道床的基底时, 以缓和曲线段为例,根据缓和曲线段的设计尺寸,在隧道外预制好一系列本例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通过控制每一块道床基底预制板的表面尺寸进而组合拼接成缓和曲线段的复杂曲面,按照拼接顺序将道床基底预制板依次编号,准备用于基底构筑。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缓和曲线段中基底表面理论上是个曲面,因此每一块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外形尺寸均不同,本例中仅以图13为例,以其中一块道床基底预制板为例对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特点给予描述。构筑基底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104](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105](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如图16所示,摆放时,根据编号顺序将十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依次摆放作为一组,相邻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留有5cm左右的间距,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幅有限,图示中仅显示了道床基底预制板16、17、50、18和19等部分道床基底预制板;[0106](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由于本例采用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尺寸较小,为了防止调整过程中板体发生移位,在高低与坡度调整完毕后重新对板体进行位置精调,然后在板体上设置配重15以防止灌注过程中板体发生移位;另外,在坡度较低的一侧设置挡板14以防止注浆漏出,施工时可以利用配重15同时将挡板14压住,为了注浆方便,挡板14上对应灌浆通道9设置有灌浆孔13,具体如图15和图17所示;[0107](4)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顶面,通过灌浆孔13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与隧道表面6之间的空隙内灌注灌浆料40,直至完全填充密实,需要指出的是,灌浆通道9也用灌浆料40填满,截去螺杆4露出在板体I表面的部分,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不应高于板体上表面;[0108](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109](6)对新灌注的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结构如图18所示。[0110]本例中所述灌浆料40为掺有纤维材料的高强砂浆。基底养护完成后,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设置的挡板7无需拆除,其所占部分空间作为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另外,在新灌注部分达到初始强度之后,就可以拆去挡板14及配重,以方便养护。当然,当曲线半径较大,基底坡度较小时,也可以不设置挡板14,利用人工将坡度面抹齐即可, 具体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具体操作方法。在后面其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挡板的实施例中也是如此,在此一并给予说明。本例中以纵向中心线处板长为I. 15m的板体为例进行说明,在应用时,相邻板体之间间距5cm,这样,灌浆料将相邻板体之间空隙填充后,一方面将相邻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整体性,另一方面可以延续板体的长度,使板体长度达到I. 2m左右,是常用扣件间距O. 6m长度的二倍,进而与道床结构中弹性隔振器的间距相匹配。[0111]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缓和曲线段基底的高程及横向坡度由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尺寸来控制,由于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外制造,其尺寸精度和加工质量更容易保证,可以有效地保证最终基底的各项关键指标满足使用要求。有利于大幅减少二次处理的次数和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并大大提高施工速度。本例记载的施工方法步骤(3)中, 在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以后,增加了板体水平位置确认工序,如发生了板体移位,可以及时给予纠正,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另外,基于这种技术原理,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该工序,在此一并说明。在步骤(3)中,为了方便脱模,挡板14上还可以预先涂有脱模剂或隔离剂,例如硅油等。[0112]本例中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自灌浆孔13及灌浆通道9自下而上灌入灌浆料,不容易产生气隙,密实性好。当然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中灌浆通道的位置、形状和数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图19所示,板体I两侧边缘处可以各设置一个横截面轮廓为局部圆形的灌浆通道9 ;也可以如图20所示,在板体I中对称设置二个横截面轮廓为圆形的灌浆通道9,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当然由于采用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长度很短,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在部分板体上设置灌浆通道9,另外,灌浆通道9也可以设置在坡度较高的一侧,具体如图21所示,这样,在灌注时浆料自动从高处往低处流,容易保证填充密实。[0113]另外,以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为例,当板体较轻时,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中的螺杆4也可以采用尼龙、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一方面可以减轻重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基底的绝缘性能。这一点对于其他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也一样适用,在此一并说明。[0114]实施例四[0115]如图22和图23所不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实施例_■中图9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板体I的结构强度,避免横向两侧板体过薄带来的制造不便和强度降低,缩短板体I沿横向的长度。板体I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为3. 6m,板体I上不再设置灌浆通道。[0116]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中构筑浮置道床的基底时,以盾构隧道中直线段为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117](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即隧道表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118](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如图25所示,摆放时,将四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20、 21,22和23作为一组,同组中相邻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利用结构胶24粘接成一体,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 ;[0119](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如图24所示;[0120](4)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顶面,通过道床基底预制板侧面与两侧隧道表面6之间的间隙向板体与隧道表面6之间的空隙内灌注高强混凝土 25,直至完全填充密实,本例中高强混凝土 25具体为钢纤维混凝土,另外锚固件5中与螺杆4之间的空腔部分用灌浆料 40填充密实,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不应高于板体上表面;[0121](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122](6)对新灌注的高强混凝土 25及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及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结构如图26所示。[0123]基底养护完成后,挡板7所占空间作为道床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另外,由于本例中采用的道床基底预制板横向宽度较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道床结构中的弹性隔振装置可能会至少部分摆放到板体I以外新灌注区域的表面上,所以在灌注高强混凝土 25后应注意控制新灌注部分上表面的平整度,使其上表面平整度误差与板体I同样控制在小于2mm/ m2,以满足基底的使用要求。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了道床基底预制板, 对新灌注混凝土部分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参照平面,而且新灌注部分的面积也大幅减小, 更容易施工和保证精度。[0124]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缩短了板体I沿横向的长度,可以防止边缘部分较薄造成的板体强度下降,同时也降低了板体加工制作以及运输的难度。另外,由于板体与两侧隧道壁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无须额外设置灌浆通道,板体结构更简单。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基底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板体的横向长度较短, 最终与浮置板中弹性隔振器配合时,弹性隔振器可能会至少部分放在灌浆形成的结构上, 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施工中可选用钢纤维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填充材料,以保证使用强度要求。一般来说,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及所选用的高强混凝土和灌浆料等填充材料的强度均不低于C40混凝土的强度,从而保证最终形成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整体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0125]实施例五[0126]如图27和图28所不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实施例四中图23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区别在于,钢板构成的锚固件5预制在板体I内,并且从两侧延伸出板体I,锚固件5上设置螺孔与螺杆4配合。板体I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为4. 15m。此外,板体I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凹凸结构26。[0127]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隧道中构筑浮置道床的基底时,以普通曲线段为例,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128]( 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即隧道表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129](2)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如图30所示,摆放时,将三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30、 31和32作为一组,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 ;[0130](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如图29和图30所示;[0131](4)如图30所示,在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顶面设置挡板27,并利用配重28压住挡板27,通过挡板27上设置的灌浆孔29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I与隧道表面6之间的空隙内灌注高强混凝土 25,直至完全填充密实,特别要说明的是,同组中相邻的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的间隙24也被高强混凝土 25填充密实,为了防止高强混凝土 25从灌浆孔29溢出,灌注完毕后将灌浆孔29封闭,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不应高于板体上表面;[0132](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133](6)对新灌注的高强混凝土 25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横截面结构如图31所示。[0134]基底养护完成后,挡板7所占空间作为道床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本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由于在弯道基底施工过程中利用结构胶填充板体之间的间隙,一方面提高了整体性,可以有效防止灌浆过程中板体发生移位;另一方面,板体如图27所示, 可以制作成相对规则的形状,制作更加简单。此外,锚固件5及螺杆4掩埋在高强混凝土结构内,整体更加美观。由于板体I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凹凸结构26,因此板体I与后期灌注的高强混凝土结构结合力更强,最终构成的基底结构的整体性也更好。基于这种技术原理,利用嵌设砂粒、碎石等方法在板体下表面设置凸凹结构,或者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使用前在板体下表面预先进行凿毛处理,也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如果预制直接得到的板体下表面粗糙度足够大,不经其他处理也可以直接用于构筑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0135]实施例六[0136]如图32和图33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的板体1,板体I的尺寸小于工程中基底的实际设计尺寸,板体I上对称设有四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其中,板体I沿自身纵向的长度为2m。所述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包括钢制的锚固件5,锚固件5上还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孔和螺杆4,螺杆4也为钢制锚固件5与板体I预制成一体。板体I上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2mm/m2。此外,板体I中部还设置有一个减重通孔60。板体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强度标准。[0137]下面以在高架桥上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道床基底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138](I)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即桥梁上部结构的梁表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139](2)如图34和图35中所示,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摆放时,将三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61、62和63作为一组,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 64,沿板体两侧分别设置模板66将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与梁表面67之间的空隙封闭好;[0140](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将同组中相邻的道床基底预制板之间利用结构胶65粘接成一体,具体如图35 所示;[0141](4)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的顶面,通过板体上设置的减重通孔60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与梁表面67之间的空隙内灌注细石混凝土 68,直至完全填充密实,需要说明的是,减重通孔60也用细石混凝土 68填充密实,另外锚固件5中与螺杆4之间的空腔部分用灌浆料40填充密实,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不应高于板体上表面;[0142](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143](6)对新灌注的细石混凝土 68及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及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横截面结构如图36所示。[0144]由于高架桥上对排水及走线等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间隔6m左右就需要设置一块挡块64,挡板64的宽度较宽,一般在IOOmm以上,可以选择在细石混凝土 68初凝后或在道床基底使用前将挡板64拆除,所留下的空隙作为伸缩缝、排水沟及过轨管线通道使用。[0145]本例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共性优点外,由于在板体上设置了减重通孔60,因此板体重量更轻,有利于运输和现场搬运。此外,由于设置了减重通孔,不需要再额外设置灌浆通道,并且减重通孔内填充混凝土后,道床基底预制板在桥梁上部结构表面67上的固定更加稳固,有利于提高基底结构的稳定性。另外,要说明的是, 由于外部环境条件较差,因此新灌注部分所选用混凝土材料及灌浆料的强度要求高,所以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细石混凝土 68的强度不得低于C40混凝土强度,必要时可以选用C50 甚至更高标号的混凝土。当然,本例中也可以利用细石混凝土替代灌浆料40填充在锚固件 5中与螺杆4之间的空腔部分,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0146]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结构还可以作许多演变,例如根据板体的实际长度不同,减重通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二个或二个以上,另外,布置的具体方式是沿纵向或沿横向,也可以有所变化。具体举例,如图37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沿板体I横向并列设置二个减重通孔60 ;如图38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在板体I上设置四个减重通孔60 ;如图39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沿板体I纵向设置二个减重通孔60。这些技术方案都是本例所述技术方案的简单演变,也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0147]另外对于高架桥的梁表面设有锚固结构的状况,可以在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底面设置凸凹结构给予配合和避让,并最终利用混凝土或灌浆料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桥梁表面连成一体,由于新灌注部分中锚固结构的存在,最终得到的道床基底具有更好的水平稳定性。[0148]实施例七[0149]如图40和图41所不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图32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区别在于,[0150]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板体由二根纵向承重梁69及二根连接件70构成,其中,纵向承重梁69及连接件70均由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二者的钢筋骨架一体化设置。此外,连接件 70的顶面略低于纵向承重梁69的顶面。另外,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共设置三个,其中,一根纵向承重梁69上设置二个,另一根上设置一个。需要说明的是,纵向承重梁69及连接件 70围成的空腔71起到了减重通孔的功能。[0151]由于纵向承重梁69在道床结构中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支承隔振装置,因此纵向承重梁69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对于连接件70,其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连接强度足够,根据连接件的具体尺寸和工程的实际需要,制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较低标号的混凝土材料,例如采用C30混凝土,但是,为保证基底结构的整体强度, 一般来说,连接件所选用的混凝土材料至少要达到C30混凝土的强度水平。[0152]在地面线路的道床结构工程中,应用本例所述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道床基底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0153](I)对道床结构基础面(即路基表面)作表面凿毛处理,然后清理干净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杂物,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依据铺轨基标在工作地段的道床结构基础面上划线标识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平面位置;[0154](2)如图42和图43中所示,将已经预制好的道床基底预制板运送至工作地段,并将其对照划线摆放在道床结构基础面上的相应位置,摆放时,将二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72和73作为一组,每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纵向两端分别设置浙青木板制成的挡板74, 沿板体两侧分别设置模板75 ;[0155](3)根据工程图纸的要求,参照道床结构中预先设置的铺轨基标,借助测量装置, 通过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调整板体I的高低与坡度,使得板体的顶面与该处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在道床基底预制板上方设置配重76,具体如图43所示;[0156](4)参照道床基底预制板中连接件70的顶面,通过板体上设置的空腔71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与路基表面77之间的空隙内以及板体与模板75之间的空隙内灌注灌浆料40,直至完全填充密实,需要说明的是,空腔71中也用灌浆料40填充密实,另外锚固件5 中与螺杆4之间的空腔部分用灌浆料40填充密实,应注意所有新灌注部分的上表面都与连接件70的顶面平齐;[0157](5)按照上述操作方法完成其他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施工安装;[0158](6)对新灌注的灌浆料40部分进行养护和保护,直至其达到设计强度,得到最终完整的基底,即本实用新型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横截面结构如图44所/Jn ο[0159]基底养护完成后,挡板74无需拆除,其所占空间作为道床基底中的伸缩缝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灌浆料40具体为高强砂浆,由于用于户外环境中,应保证所选用灌浆料40的固化后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当新灌注的灌浆料40达到初始强度后即可拆除模板75并取下配重76,然后继续实施养护,直至新灌注部分达到设计强度,期间应对新灌注部分给予保护,避免其过早承重,导致出现质量缺陷。[0160]本例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实施例六相同,具有便于运输和现场搬运的优点。 本例所得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利用道床基底预制板的纵向承重梁 69来支承道床结构中的弹性隔振装置,由于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上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 2mm/m2,且所选用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强度,因此完全可以满足道床结构对基底的要求。对于后期灌注部分,由于其上表面与连接件70的顶面平齐,低于纵向承重梁69的顶面,因此不影响基底的使用,对表面平整度等方面的要求显著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对操作技能要求低,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0161]基于本例所述的技术原理,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中连接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其数量具体可以是一个、二个、三个甚至更多,并且连接件的结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其除了与纵向承重梁一样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外,连接件也可以由钢筋框架构成,或者由金属型材直接构成。所述金属型材包括角钢、槽钢、工字钢、钢筋、钢管等。 例如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其板体中纵向承重梁69的长度较长,为保证强度,在二根纵向承重梁69之间设置四个连接件70,连接件70由方钢管构成并与纵向承重梁69中的钢筋骨架预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在纵向承重梁的钢筋骨架浇注混凝土后,进而与整个纵向承重梁固连成一体,都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0162]实施例八[0163]如图46和图47所不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图45所不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区别在于,连接件70由钢筋骨架构成。另外,为了满足排水的需要,连接件70中部的上表面固定设置与排水沟形状对应的丢失模板78,丢失模板78由铁皮制成,并绑扎固定在连接件70上。另外,采用实施例一中所述结构的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3。[0164]如图48所示,应用于盾构结构的隧道中时,其施工方法与实施例一所述步骤基本相同,不再从头进行描述,不同之处在于灌注灌浆料40时,通过图46中所示的空腔71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向板体与隧道表面6的空隙内灌注灌浆料40,空腔71及连接件70的空隙中也填充灌浆料40,直至填充密实。保护及养护完毕后最终得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的结构如图49所示。[0165]与实施例一相比,本例中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单位重量更轻,理便于运输和现场搬运。另外,按本例技术方案得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由于每块道床基底预制板中的空腔71都是现场完成灌注灌浆料,因此对于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所构成的道床基底的稳定性也更强。另外要说明的是,由于隧道内环境温度及湿度等条件相对室外稳定的多,因此在隧道中,在某些工程里,所采用的灌浆料40固化后强度满足C30混凝土强度水平即可满足设计要求,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后期灌注所选用的灌浆料或混凝土的固化强度绝不可以低于C30混凝土的强度。[0166]实施例九[0167]如图50所示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与图45所示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区别在于,连接件70由方钢管构成,并通过两端设置的连接法兰80和紧固件81与纵向承重梁69 连接成一体,相应的纵向承重梁69中设置锚固件(常用结构,图中未具体示出)与连接法兰 80及紧固件81配合。[0168]本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连接件70与纵向承重梁69之间采用了分体式结构,可以分别进行运输和搬运,因此运输和搬运中更加方便。为保证连接件70与纵向承重梁69可以在现场进行顺利拼装,在预制过程中,可以将连接件70与纵向承重梁的钢筋骨架预先装配在一起,再对纵向承重梁进行混凝土浇注,以保证配合精度。除了现场进行拼装外,其应用方法与图40、图45所示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基本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0169]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施工方法中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的分组可以根据板长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具体的可以将相邻二块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设为一组,也可以是连续的三块、四块甚至更多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设为一组,都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行文中所述的纵向,与钢轨的延伸方向相对应;所述的横向,与钢轨的横向相对应。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用,基于本文中记叙的技术原理,相关技术方案也可以交叉使用,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的板体,板体的尺寸小于基底的设计尺寸,板体上设有至少三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包括与板体一体化设置的锚固件,锚固件上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孔和螺杆。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上表面的中部设有排水沟。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上设有灌浆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包括纵向承重梁及连接件,纵向承重梁共设置二根,二根纵向承重梁之间设置至少一个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连接件中部的上表面固定设置与排水沟形状对应的丢失模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连接件由钢筋框架或金属型材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至少纵向承重梁中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下部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或设有凹凸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中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C4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上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2mm/m2。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道床基底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板体上设置至少一个减重通孔。
13.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其特征在于道床基底预制板板体的顶面与基底的设计工作面重合,板体与道床结构基础面之间的空隙内密实地填充混凝土或灌浆料,混凝土或灌浆料填充部分的上表面不高于板体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道床基底,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或灌浆料的强度不低于C30混凝土的规定强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床基底预制板。其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的板体,板体的尺寸小于基底的设计尺寸,板体上设有至少三个高度及倾角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道床基底预制板,结构简单,可以在隧道外的场地或工厂加工制作,加工精度和质量更容易保证;应用道床基底预制板构筑的道床基底,误差小,精度高;道床基底的平整度及横向坡度等关键指标可以借助道床基底预制板来进行有效控制,现场施工的难度大大降低,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二次处理或返工造成的浪费,其经济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俱佳,可以广泛用于直线段、曲线段的隧道内基底施工,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文档编号E01B19/00GK202809400SQ2012204533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白廷辉, 尹学军, 刘加华, 毕湘利, 宋键, 范恒秀, 王建立, 刘扬, 董国宪, 李育朝, 杨宏伟, 王建, 雷湘黔, 孔祥斐, 陈高峰, 黄俊飞, 王正 申请人: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 尹学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