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4106发布日期:2018-11-09 18:31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已有的轨道车辆中,为了提高舒适性,一般会车厢内布置有送风系统,例如布置在卧铺车厢中的,为卧铺包间提供新风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在卧铺车厢内布置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时,一般需要考虑车厢内卧铺包间的布置方式。

目前常见的一种卧铺包间布置方式:沿车厢的纵向(长度方向),卧铺包间对称设置在位于车厢中间过道的两侧,每个卧铺包间包括分隔相邻两个包间的横墙、两个横墙之间的车厢顶板和车厢地板、包间门以及用于固定上铺、下铺的车厢侧墙,包间门临近车厢中间过道设置,包间门与上铺、下铺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在卧铺包间内没有单独设置过道。对于这种布置方式的卧铺包间,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包括设置在车厢顶板内的主风道与主风道相通的出风口,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提供的新风经由主风道及出风口送到卧铺包间内。

然而,由于新风是从车厢顶板进入卧铺包间内,因此新风进入卧铺包间后会直接吹向上铺乘客,造成上铺乘客不适;此外,因上铺的阻挡,下铺获得的新风量较少,因此,也会对下铺乘客造成不适,亦即上述卧铺包间送风系统难以满足上铺和下铺的乘客需求,不能很好的提高乘车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能够对上铺和下铺分别进行送风且上铺及下铺的新风量可调,满足了不同乘客对新风量的需求,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包括:设置在车厢顶板内的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从车厢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主风道连接有上铺支风道和下铺支风道;沿车厢纵向设置在车厢侧墙外的上铺风道,所述上铺风道通过上铺支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通,所述上铺风道设有用于向上铺提供新风的上铺出风口;设置在横墙内的横墙风道,所述横墙风道通过下铺支风道与所述主风道连通;沿车厢纵向设置在车厢侧墙外的下铺风道,所述下铺风道与所述横墙风道连通,所述下铺风道设有用于向下铺提供新风的下铺出风口;以及设置在所述上铺出风口的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下铺出风口的下铺风量调节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包括设置在车厢顶板的主风道、设置在车厢横墙内的横墙风道、沿车厢纵向设置在车厢侧墙外的上铺风道及下铺风道;所述主风道通过所述上铺支风道与所述上铺风道连通,所述上铺风道设有上铺出风口用于对上铺送风,所述主风道通过所述下铺支风道与横墙风道连通,且所述横墙风道与所述下铺风道连通,所述下铺风道设置有下铺出风口用于对下铺进行送风;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实现了分别对上铺和下铺进行送风。

所述上铺出风口设置有上铺风量调节装置,下铺出风口设置有下铺风量调节装置,能够分别对上铺的通风量和下铺的通风量进行调节,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满足了乘客对新风量不同的需求,提高了乘车舒适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铺风量调节装置包括:所述上铺风量调节装置包括基板及调节板,所述基板和所述调节板均设置有通风孔;所述基板安装在所述上铺出风口内,所述调节板贴合安装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调节板中的通风孔与所述基板中的通风孔的重叠面积可调。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所述调节板与所述基板的通风孔的重叠面积可调,能够对上铺出风口的送风量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还包括偏心轮,所述偏心轮设置有中心轴及偏心轴,所述偏心轮通过中心轴安装在所述上铺出风口内,且所述偏心轮的部分外缘凸伸出所述上铺出风口的壁板外;所述调节板设置有腰形孔,所述偏心轴插在所述腰形孔内,转动所述偏心轮时,所述偏心轮带动所述调节板相对基板移动。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转动偏心轮带动调节板相对于基板移动,可方便调节基板上通风孔的送风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下铺风量调节装置包括转轴及挡风板;所述挡风板通过所述转轴安装在所述下铺出风口内,所述挡风板转动时改变所述下铺出风口的送风面积。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转动所述转轴,挡风板在所述下铺风道内转动并调节下铺出口的送风面积,以此改变下铺风道的送风量。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与所述挡风板固定连接,且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旋钮位于所述下铺出风口的壁板外。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能够方便乘客调节下铺送风口的送风量。

进一步的,所述主风道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l型,其一端固定在主风道的侧壁上,所述导流板与对应的所述主风道的侧壁形成进风腔;所述进风腔内的主风道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上铺支风口和下铺支风口;其中下铺支风口与所述下铺支风道连通,上铺支风口与所述上铺支风道连通。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能够增加卧铺包间内整体的送风量,使大部分主风道内的新风流入各个卧铺包间,提高送风效率。

进一步的,同一所述进风腔中,所述下铺支风口远离所述进风腔的进风口,所述上铺支风口靠近所述进风腔的进风口。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通过在进风腔不同位置设置下铺支风口和上铺支风口,能够对流入上铺及下铺的送风量进行分配。

进一步的,所述上铺出风口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上方,且所述上铺出风口由上铺窗帘检修板和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构成。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新风沿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向下吹出,不直接吹向乘客,其利用车厢已有的结构,使卧铺包间布局更加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下铺出风口设置在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的上方,且所述下铺出风口由下铺窗帘检修板和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构成。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新风沿下铺对应的车厢侧窗吹出,不直接吹向乘客,其利用车厢已有的结构,使卧铺包间布局更加合理。

进一步的,所述下铺对应的车厢地板设置有地板出风口,所述地板出风口与所述横墙风道连通。具有上述结构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能够有效改变下铺与车厢地板之间的送风量。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提供的卧铺包间送风系统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铺包间新风系统的风道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横墙风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上铺风道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a-a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铺包间新风系统的上铺风量调节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调节板和偏心轮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下铺风道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b-b向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铺包间新风系统的下铺风量调节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卧铺包间新风系统的导流板的安装示意图;

10-主风道,11-下铺支风口,

12-上铺支风口,13-导流板,

20-横墙风道,21-下铺送风口,

22-地板出风口,30-上铺风道,

31-上铺出风口,32-上铺窗帘罩板,

33-上铺窗帘检修板,34-基板,

35-调节板,36-偏心轮,

40-下铺风道,41-下铺出风口,

42-下铺窗帘罩板,43-下铺窗帘检修板,

44-转轴,45-挡风板,

46-旋钮,50-上铺支风道,

60-下铺支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包括:设置在车厢顶板内的主风道10,主风道10从车厢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主风道10连接有上铺支风道50和下铺支风道60;沿车厢纵向设置在车厢侧墙外的上铺风道30,上铺风道30通过上铺支风道50与主风道10连通,上铺风道30设有用于向上铺提供新风的上铺出风口;设置在车厢横墙内的横墙风道20,横墙风道20通过下铺支风道60与主风道10连通;沿车厢纵向设置在车厢侧墙外的下铺风道40,下铺风道40与横墙风道20连通,下铺风道40设有用于向下铺提供新风的下铺出风口;以及设置上铺出风口的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下铺出风口的下铺风量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时,主风道10设置在车厢顶板内,本实施例中,车厢顶板整体呈弧形,包括上下两层底板形成的密封腔体,密封腔体从车厢顶板的一端延伸至车厢顶板另一端,新风在密封腔体内流动;密封腔体两侧分别与上铺支风道50及下铺支风道60连通,上述密封腔体即为主风道10。

横墙风道20竖直设置在车厢横墙内且位于车厢横墙靠近车厢侧墙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横墙风道20由设置在车厢横墙内的密封腔体组成,密封腔体由车厢横墙与车厢顶板连接的一侧朝向车厢地板的方向延伸。横墙风道20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法兰,横墙风道20通过连接法兰与下铺支风道60连接,进而从主风道10内引入新风。横墙风道20在靠近下铺风道40位置处设置有两个下铺送风口21,横墙风道20通过下铺送风口21将引入的新风送入下铺风道40内。

下铺风道40设置在位于上铺和下铺之间的车厢侧墙外,且沿车厢侧墙纵向延伸,并且与上述下铺送风口21连通,下铺出风口处设置有下铺风量调节装置,流入下铺风道40内的新风通过下铺风量调节装置调节后流入下铺对应的空间内,可以满足下铺乘客对新风量的要求。本实施例中,可由下铺窗帘检修板和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围成的腔体作为下铺风道40,利用车厢内已有的结构形成封闭的腔体作为下铺风道,能够使车厢内布局更加合理。

上铺风道30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外,本实施中,可由上铺窗帘罩板和上铺窗帘检修板围成的密封腔体作为上铺风道30,密封腔体靠近上铺支风道5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上铺支风道50连接的连接法兰,上铺风道30通过上铺支风道50与主风道10连通,上铺风道30设置有上铺出风口,用于将从上铺支风道50引入的新风输送至上铺对应的空间内;上铺出风口设置有上铺风量调节装置,用以调节上铺出风口流入上铺对应空间的新风量。利用车厢内已有的结构作为上铺风道30,使车厢内的布局更加合理。

主风道10内的新风分别通过两个不同风道流向卧铺包间,其中一路新风经上铺支风道50流入上铺风道30内,并且经过设置在上铺出风口处的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调节后流向上铺对应的空间内;另一路新风通过下铺支风道60流入横墙风道20内,沿横墙风道20向下传递,经过横墙风道20设置的下铺送风口21流向下铺风道40内,并经由下铺风量调节装置后流向下铺对应的空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主风道10内的新风经上铺支风道50和下铺支风道60分别流向对卧铺包间内的上铺及下铺,而且流向的上铺和下铺的新风量可调。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至图4所示,上铺风道30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外部,上铺出风口31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的上方,且上铺出风口31由上铺窗帘检修板33和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构成。具体实施时,上铺窗帘罩板32的上边缘与连接法兰连接,上铺窗帘罩板32的下边缘延伸至上铺对应车厢车窗的上方且与车厢车窗处的车厢侧墙连接;上铺窗帘检修板33与上铺窗帘罩板32间隙安装,用于形成密封腔体;上铺窗帘检修板33的上边缘与连接法兰连接,上铺窗帘检修板33的下边缘延伸至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的上方,且上铺窗帘检修板33的下边缘与位于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上方的车厢侧墙形成缝隙,缝隙与上铺对应车厢车窗平齐,上述缝隙作为上铺出风口31。

当然,上铺出风口3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例如,在上铺窗帘罩板32和上铺窗帘检修板33围成的密封腔体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口,即在上铺窗帘检修板33上设置有通风口。本实施例优选的是,选择上铺窗帘检修板33的下边缘与上铺车窗上方形成的间隙作为上铺出风口31,合理利用车厢内已有的结构,使车厢内布局更加合理。

上铺风道30引入的新风经过上铺出风口31,沿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向下进行送风,新风不直接吹向乘客,使乘客更加舒适。再者,上铺出风口31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车窗的上方,也可以方便清除车窗的雾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上铺风量调节装置的结构,请参阅图5及图6;上铺风量调节装置包括基板34及调节板35,基板34和调节板35均设置有通风孔;基板34安装在上铺出风口31内,调节板35贴合安装在基板34上,且调节板35中的通风孔与基板34中的通风孔的重叠面积可调。具体实施时,基板34和调节板35均选择矩形板,两个矩形板上均布设置有多个通风孔,通风孔的形状可以设置为圆形、矩形等;基板34和调节板35两者贴合安装并且可以相对滑动。可以理解的是,基板34可以设置在朝向上铺出风口3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远离上铺出风口31的一侧,基板34可以选择固定在上铺出风口31处,也可以滑动设置在上铺出风口31处。本实施例中,以基板34固定设置在靠近上铺出风口31一侧,调节板35滑动设置在基板34的背侧为例,详细介绍上铺出风口31风量调节过程。

当需要增大上铺出风口31的风量时,移动调节板35,使调节板35沿基板34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使调节板35的通风孔与基板34上的通风孔完全重合,两者通风孔之间无重叠,此时上铺出风口31的风量最大。当需要减小上铺出风口31的风量时,移动调节板35,使调节板35沿基板34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使调节板35的通风孔与基板34的通风孔部分重叠,此时上铺出风口31的风量减小;移动调节板35,调节板35可以将基板34上的通风孔完全封闭,此时上铺出风口31不再输出新风。

上述调节板35可以手动调节,也可以为上铺风量调节装置增加驱动装置,使调节板35实现电动调节,例如可增加电动马达,使电动马达带动调节板35沿基板34移动,进而调节上铺出风口31的风量。可以理解的是,可将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设置在上铺出风口31的位于来风方向的上铺风道内,用以调节上铺出风口的新风量,例如可将上铺风量调节装置设置在上铺风道的连接法兰和下铺出风口之间,在上铺风道内设置有供调节板插入安装的安装槽,使调节板能够沿基板在上铺风道内滑动。可以理解的是,上铺风量调节装置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在上铺风道30的连接法兰和上铺出风口31之间设置有能够旋转的挡板,通过旋转挡板,可以调节上铺风道30内的导通面积,进而能够调节上铺出风口31的新风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上铺风量调节装置选择手动调节的方式,其包括偏心轮36,偏心轮36设置有中心轴及偏心轴,偏心轮36通过中心轴安装在上铺出风口内,且偏心轮36的部分外缘凸伸出上铺出风口的壁板外;调节板35设置有腰形孔,偏心轴插在腰形孔内,转动偏心轮36时,偏心轮36带动调节板35相对基板34移动。具体实施时,偏心轮36中心位置有中心轴,偏心轮36通过中心轴安装在上铺风道30内,本实施例中,上铺风道30靠近偏心轮36安装位置处设置有一安装板,安装板设置有供中心轴安装的安装孔,且中心轴可相对安装板旋转。偏心轮36的边缘位置处设置有偏心轴,调节板35的一端设置有供偏心轴插入安装的腰型孔,转动偏心轮36,偏心轴在腰型孔内上下移动,并带动调节板35沿基板基板34移动。为方便乘客调节,偏心轮36的部分外缘穿过上铺出风口的壁板(上铺窗帘检修板33),偏心轮36的外缘设置有防滑螺纹,防止乘客转动偏心轮36时发生滑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至图8所示,下铺风道40设置在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外,下铺出风口41设置在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上方,且下铺出风口41由下铺窗帘检修板43和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构成。具体实施时,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与下铺窗帘检修板43围成一密封腔体作为下铺风道40,下铺风道40沿车厢侧墙纵向延伸至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的上方,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上方设置有下铺窗帘检修板43,下铺窗帘检修板43与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下铺窗帘检修板43与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上方形成一缝隙,且缝隙与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平齐,此缝隙作为下铺出风口41。

当然,下铺出风口41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例如,下铺窗帘检修板43和下铺对应的车厢车窗围成的腔体朝向下铺的一侧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孔,即在下铺窗帘检修板43上开设多个通风孔。本实施例优选的是,选择下铺窗帘检修板43的边缘与下铺车窗上方形成的缝隙作为下铺出风口41,合理利用车厢内已有的结构,使车厢内布局更加合理。

下铺风道40引入的新风经过下铺出风口41,沿车窗方向向下进行送风,新风不直接吹向乘客,使乘客更加舒适。再者,下铺出风口41设置在车窗的上方,也可以方便清除车窗的雾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方便大家对下铺风量调节装置进一步了解,请参阅图9,下铺风量调节装置包括转轴44及挡风板45;挡风板45通过转轴44安装在下铺出风口41内,挡风板45转动时改变下铺出风口41的送风面积。具体实施时,在形成下铺出风口41的壁板上安装有转轴44,在下铺出风口41内安装挡风板45;转轴44固定在下铺出风口41的壁板上,挡风板45相对转轴44可转动,通过转动挡风板45改变下铺出风口41的送风面积。在本方案中,可采用电动马达驱动挡风板45旋转,也可以采用手动方式旋转挡风板4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采用手动方式旋转挡风板45,转轴44安装在下铺出风口41的壁板上,可相对下铺出风口41转动;位于下铺出风口41内的转轴44部分与挡风板45固定连接。

当需要增大下铺出风口41的风量时,旋转旋钮46钮使挡风板45相对于下铺出风口41平行放置,此时下铺出风口41的送风面积最大,对应的下铺出风口41的风量最大。当需要减小下铺出风口41的风量时,旋转旋钮46使挡风板45相对于下铺出风口41垂直放置,此时下铺风道40的送风面积最小,对应的下铺出风口41的风量最小;若挡风板45能够完全将下铺出风口41封闭,挡风板45相对于下铺风道40的长度方向垂直放置时,此时下铺出风口41的风量为零。

可以理解的是,下铺风量调节装置也可以设置在位于下铺出风口41的来风方向的下铺风道40内,通过转动挡风板用来调节下铺风道内的送风面积,用于对下铺出风口的新风量进行调节;旋钮46位于下铺窗帘检修板43的外侧,方便下铺风量调节装置的安装和使用。

参阅图1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主风道10内设置有导流板13,导流板13呈l型,其一端固定在主风道10的侧壁上,导流板13与对应的主风道10的侧壁形成进风腔;进风腔内的主风道10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上铺支风口12和下铺支风口11;其中下铺支风口11与下铺支风道连通,上铺支风口12与上铺风道30连通。具体实施时,进风腔内的主风道10侧壁上设置有一个下铺支风口11和两个上铺支风口12,主风道10通过下铺支风口11将新风输送到下铺支风道内,下铺支风道与横墙风道20连通,通过上铺支风口12将新风输送到上铺风道30内。在同一进风腔中,下铺支风口11远离进风腔的进风口,上铺支风口12靠近进风腔的进风口。

首先通过进风腔将新风引入卧铺包间内,导流板13预先设计其长度和宽度,使进风腔内的新风满足卧铺包间新风的总量需求,再通过将上铺支风口12和下铺支风口11设置在进风腔的不同位置来调节上铺支风口12和下铺支风口11的进风量。

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下铺对应空间的新风量,尤其下铺与车厢地板之间的新风量,在下铺对应的车厢地板设置有地板出风口22,地板出风口22与横墙风道20下端连通。横墙风道20引入的新风分为三路,其中两路分别流向横墙风道20两侧的下铺风道40内,另一路流向地板出风口22,对下铺与车厢地板之间空间进行送风。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卧铺包间送风系统,对横墙风道设置在车厢横墙内及上铺风道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外,下铺风道设置在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外不加以限制,也可将横墙风道设置在车厢横墙外,上铺风道设置在上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内及下铺风道设置在下铺对应的车厢侧墙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