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列车的车体及其下部承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0727发布日期:2019-03-22 19:39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轨道列车的车体及其下部承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的车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列车的车体及其下部承载结构。



背景技术:

轨道列车的车体包括车厢、设备夹层结构以及行走机构,其中设备夹层结构安装于车厢地板的下面,其主要作用是安装有关设备、部件。设备夹层结构与车厢共同形成整个车体的承载结构,二者一起承载。并且设备夹层结构还为车厢提供附加刚度。

对于轨道车辆而言,车体除了具有承载能力之外,其重量应尽量轻,并且考虑到后期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承载结构应尽量便于后期维护设备。

另外,设备夹层结构的设计还应当尽量提高整车组装效率。

因此,优化设备夹层结构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在车体设计中重要考虑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的下部承载结构,包括铝合金型材成型的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上安装有若干纵向隔板以及若干横向隔板,相邻所述纵梁隔板与所述横向隔板形成隔间,与车下设备相对应的隔间的下方开口位置安装有检查盖,并且所述检查盖可拆卸安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下部承载结构设置有多个纵向隔板和横向隔板,将其空间划分为多个隔间,隔间的大小与车下设备箱对应,对于模块化的车体,其车下设备的安装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故下部承载结构的结构也相应是固定的,有利于下部承载结构模块化设计,并且多隔板形成的结构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并且与车下设备相对应的隔间设置有检查盖,常态下,检查盖扣合于隔间的下部,可以隔离隔间内部的车下设备与外界环境,起到保护车下设备的作用;当车下设备需要检修时,可以拆卸检查盖,对其内部的车下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另外,框架主体为铝合金型材,其重量比较轻。

可选的,还包括两个气路梁,两所述气路梁纵向布置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两侧,并且两所述气路梁固定连接相应侧的所述横向隔板的外缘。

可选的,还包括托架,所述托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横壁和立壁,所述气路梁支撑固定于所述托架的横壁,所述立壁与所述横向隔板的外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并且所述横壁和所述立壁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

可选的,所述框架主体包括上连接横板、两个上纵向梁,以及位于下方的两个纵向延伸的底板型材,各所述上纵向梁安装于上连接横板,各所述纵向隔板沿所述底板型材布置,各所述横向隔板支撑于所述底板型材与所述上连接横板之间,并且所述检查盖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板型材。

可选的,还包括X型铰接安装座,其上设置有与牵引拉杆配合连接的铰接座;所述X型铰接安装座支撑于所述加强横梁和所述上连接横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底板型材包括型材本体,两个所述型材本体的上壁面相对延伸均形成有第一安装台,所述检查盖的两侧搭靠固定于相应侧的所述第一安装台。

可选的,所述检查盖通过螺栓或者铆栓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台。

可选的,所述型材本体的下壁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安装台,位于所述底板型材外侧的横向隔板支撑于所述第二安装台。

可选的,所述框架主体还包括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的两端通过铆接或者螺接固定于相应侧的所述底板型材。

可选的,位于所述框架主体的两端部还均设置有端板,所述端板与其相邻的纵向隔板、横向隔板以及两所述底板型材围成开口向上的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钩安装座。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列车的车体,包括车厢,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体的下部承载结构,所述下部承载结构安装于所述车厢的下方。

因轨道列车的车体具有上述下部承载结构,故该车体也具有下部承载结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下部承载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X型铰接座安装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检查盖位置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托架安装位置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下部承载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

纵向隔板1;横向隔板2;检查盖体3;气路梁4;托架5;横壁51;立壁52;加强筋53;上连接横板10;上纵向梁6;底板型材7;型材本体71;第一安装台72;第二安装台73;加强横梁9;X型铰接安装座8;铰接孔8a;螺钉a、车钩安装座11、端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3和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下部承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检查盖位置局部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下部承载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中的轨道列车的车体包括车厢以及设置于车厢下方的下部承载结构,车厢和下部承载结构共同实现车辆的承载。下部承载结构包括铝合金型材成型的框架主体,框架主体上安装有若干纵向隔板1和若干横向隔板2,相邻的纵向隔板1与横向隔板2形成隔间,即下部承载结构上的纵向隔板1与横向隔板2形成多个隔间,与车下设备相对应的隔间的下方开口位置安装有检查盖体3,并且该检查盖体3可拆卸安装于隔间。

车下设备可以安装在车厢底下,也可以安装在下部承载结构的框架主体上,放置于隔间内部。具体地,隔间的大小可以根据其对应车下设备的大小而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下部承载结构设置有多个纵向隔板1和横向隔板2,将其空间划分为多个隔间,隔间的大小与车下设备箱对应,对于模块化的车体,其车下设备的安装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故下部承载结构的结构也相应是固定的,有利于下部承载结构模块化设计,并且多隔板形成的结构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并且与车下设备相对应的隔间设置有检查盖体3,常态下,检查盖体3扣合于隔间的下部,可以隔离隔间内部的车下设备与外界环境,起到保护车下设备的作用;当车下设备需要检修时,可以拆卸检查盖体3,对其内部的车下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另外,框架主体为铝合金型材,其重量比较轻。

进一步地,下部承载结构还可以包括气路梁4,气路梁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气路梁4纵向布置于框架主体的两侧,两个气路梁4固定连接相应侧的横向隔板2的外缘。

气路梁4的作用是为了安装车体设备上的气路、管线等,通常纵向隔板1上可以设置有供气路和管线穿过的穿线孔,便于气路梁4上的气路和管线连接到相应隔间对应的车下设备。

同时,气路梁4固定支撑于与其邻近的横向隔板2,与框架主体形成一体,共同承载。即气路梁4集成于下部承载结构上,不仅有利于结构件的集成设计,而且有利于增加下部承载结构的整体承载性能。

具体地,气路梁4和横向隔板2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固定。

请参考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托架安装位置局部剖视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下部承载结构中进一步包括托架5,托架5包括相互连接的横壁51和立壁52,气路梁4支撑固定于托架5的横壁51,其中气路梁4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与横壁51,气路梁4可以为铝型材件。立壁52与横向隔板2的外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即立壁52与横向隔板2沿宽度方向具有重叠的部分,重叠部分通过螺钉a固定,螺钉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各螺钉可以竖直排列。当然,螺钉的排布不局限于上述方式。

另外,横壁51和立壁52之间还可以设置加强筋53,加强筋53的结构不限定,加强筋53可以增加托架5的强度。

上述各实施例中,框架主体可以包括上连接横板10、至少两个上纵向梁6,以及位于下方的两个纵向延伸的底板型材7,两底板型材7之间连接有加强横梁9,各上纵向梁6安装于上连接横板10,各纵向隔板1沿底板型材7布置,各横向隔板2支撑于底板型材7,并且检查盖体3可拆卸安装于底板型材7。

该结构的框架主体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前提下,重量比较轻。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X型铰接座安装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进一步地,下部承载结构可以包括X型铰接安装座8,其上设置有与牵引拉杆配合连接的铰接座,即X型铰接安装座8上设置有与牵引拉杆配合铰接的铰接孔8a;X型铰接安装座8支撑于加强横梁9和所述上连接横板10之间。X型铰接安装座8可以为铸造铝合金结构,每辆车可以设置4个。

上述各实施例中,底板型材7可以包括型材本体71,两个型材本体71的上壁面相对延伸均形成有第一安装台72,检查盖体3的两侧搭靠固定于相应侧的第一安装台72。检查盖体3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台72。

上述各实施例中,型材本体71的下壁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安装台73,位于底板型材7外侧的横向隔板2支撑于第二安装台73。横向隔板2支撑于第二安装台73上,固定相对比较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外是指远离车体纵向中心面的方向。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下部承载结构还包括两个端板12,两个端板12位于框架主体的两端部,端板12与其相邻的纵向隔板1、横向隔板2以及两底板型材7围成开口向上的安装空间,用于安装车钩安装座11。

该实施方式中车钩安装座集成于下部承载结构上,有利于车辆整体集成设计。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框架主体还可以包括加强横梁9,加强横梁9的两端通过铆接或者螺接固定于相应侧的底板型材7。加强横梁9可以设置于相邻两检查盖体3之间,即检查盖体3扣合于底板型材7、加强横梁9围成的窗口上。加强横梁9对框架结构起到进一步的加强作用,另外,还未检查盖体3的安装提供安装平台,有利于检查盖体3安装的稳定性。

因轨道列车的车体具有上述下部承载结构,故该车体也具有下部承载结构的上述技术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轨道列车的车体及其下部承载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