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摇式机车行车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4074发布日期:2019-04-16 22:58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摇式机车行车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机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摇式机车行车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铁路轨道交通用动力装备从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轨道车、捣固机等养路设备,机车制动功能主要是靠闸瓦对车轮的压力来实现的,而闸瓦压力的大小由钢丝绳拉力大小进行改变,而目前在库内、站内或区间内作业停车无动力的情况下,大多采用手制动机停车驻车,即通过手轮摇动带动钢丝绳伸缩,实现闸瓦行程的变化,从而达到制动与缓解的目的,或者通过手轮或手柄的摇动或搬动,实现钢丝绳在卷轮上的盘绕,实现闸瓦行程的变化,从而达到制动与缓解的目的。但是,由于人工操作手制动机其制动力大小不可控,乘务员拧的松紧程度无量化指标,极易出现制动失效甚至溜逸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摇式机车行车驻动装置,能够对制动状况进行监视,在实现机车制动的同时避免制动不到位或者缓解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制动安全,避免制动失效或溜逸等危险状况发生,间接保证轨道交通机车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手摇式机车行车驻动装置,包括控制盒和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驱动机构、转向机构、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

控制盒包括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中央处理模块;

驱动机构包括箱体、转轴、摇杆和竖向锥齿轮,转轴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箱体内并与箱体侧壁转动连接,摇杆位于箱体左侧并固定连接转轴左端部,竖向锥齿轮位于箱体内并同轴连接转轴右端部;

转向机构包括横向锥齿轮和变速齿轮,横向锥齿轮和变速齿轮上下设置在箱体内,横向锥齿轮啮合竖向锥齿轮,变速齿轮同轴连接横向锥齿轮下端;

传动机构包括底架、定位报警单元、丝杆和丝套,底架固定连接在箱体下方,定位报警单元、丝杆和丝套均位于底架内,丝杆上端同轴连接变速齿轮下端,丝杆下端转动连接底架底板,丝套螺纹连接在丝杆上;

定位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缓解到位传感器、制动到位传感器和感应块,报警器设置在底架外部,缓解到位传感器和制动到位传感器上下并列设置在底架内壁,感应块设置在丝套上对应缓解到位传感器和制动到位传感器的一侧;缓解到位传感器和制动到位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端连接报警器受控端;

执行机构包括连杆和吊轮,底架底板设有与连杆匹配的限位槽,连杆上端穿过限位槽并与丝套固定连接,吊轮设置在连杆下端部。

为了实时监测传动状况,便于驾驶员直观查看,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监测机构,监测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架内的影像采集模块和设置在盒体上的显示模块,影像采集模块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影像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影像输出端连接显示模块输入端。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通过轴承或铜套与箱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包括左连板和右连板,左连板上端固定连接丝套左端,右连板上端固定连接丝套右端,左连板下端和右连板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吊轮的左右两侧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缓解到位传感器和制动到位传感器均采用霍尔式接近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摇杆包括杆身和折叠手柄,杆身一端固定连接转轴并与转轴垂直设置,杆身另一端连接折叠手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驱动机构、转向机构、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配合实现摇杆控制钢丝绳的松紧度,进而改变闸瓦压力,实现机车制动或缓解,结构简单,操控便捷,同时,通过在执行机构内添加定位报警单元,对丝杆调整程度进行实时监控,在制动到位和缓解到位时及时发出通知,避免制动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提高行车驻动装置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而提高整个轨道交通的机车行车安全;

(2)通过将连杆设置为左连板和右连板,并将吊轮安装在左连板和右连板之间,加固导轮结构,保障导轮稳定,进而提高闸瓦制动或缓解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2、转轴;3、竖向锥齿轮;5、连杆;6、把手;7、折叠手柄;8、横向锥齿轮;9、变速齿轮;10、制动到位传感器;11、丝杆;12、底架;13、缓解到位传感器;14、丝套;15、左连板;16、右连板;17、吊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控制盒(附图未显示)和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驱动机构、转向机构、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

控制盒包括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中央处理模块;

驱动机构包括箱体1、转轴2、摇杆和竖向锥齿轮3,转轴2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箱体1内并与箱体1侧壁转动连接,摇杆位于箱体1左侧并固定连接转轴2左端部,竖向锥齿轮3位于箱体1内并同轴连接转轴2右端部;

转向机构包括横向锥齿轮8和变速齿轮9,横向锥齿轮8和变速齿轮9上下设置在箱体1内,横向锥齿轮8并啮合竖向锥齿轮3,变速齿轮9同轴连接竖向锥齿轮3下端;

传动机构包括底架12、定位报警单元、丝杆11和丝套14,底架12固定连接在箱体1下方,丝杆11、定位报警单元、丝杆11和丝套14均位于底架12内,丝杆11上端同轴连接变速齿轮9下端,丝杆11下端转动连接底架12底板,丝套14与丝杆11螺纹连接;

定位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附图未标示)、缓解到位传感器13、制动到位传感器10和感应块,报警器设置在底架12外部,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上下并列设置在底架12内壁,感应块设置在丝套14上对应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的一侧;

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端连接报警器受控端;

执行机构包括连杆5和吊轮17,底架12底板设有与连杆5匹配的限位槽,连杆5上端穿过限位槽并与丝套14固定连接,吊轮17设置在连杆5下端部。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控制盒和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驱动机构、转向机构、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

控制盒包括盒体和设置在盒体内的中央处理模块。

驱动机构包括箱体1、转轴2、摇杆和竖向锥齿轮3,转轴2沿左右方向设置在箱体1内,竖向锥齿轮3位于箱体1内并同轴连接转轴2右端部;箱体1左右两侧壁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固定设置有轴承或铜套,转轴2两端穿设在轴承或铜套内并与箱体1侧壁转动连接,其中,当安装孔采用铜套时,铜套固定安装在安装孔内,转轴2端部固定设有轴套,轴套外径与铜套内径相匹配,轴套与铜套之间转动连接。

摇杆位于箱体1左侧并固定连接转轴2左端部,摇杆包括杆身和折叠手柄7,为了移动和安装方便,杆身上设有把手6,杆身一端固定连接转轴2并与转轴2垂直设置,杆身另一端连接折叠手柄7,折叠手柄7在使用时展开并与转轴2平行,折叠手柄7在不使用时折起并与杆身平行,不仅节省空间,而且降低误触几率。

转向机构包括横向锥齿轮8和变速齿轮9,横向锥齿轮8和变速齿轮9上下设置在箱体1内,横向锥齿轮8并啮合竖向锥齿轮3,变速齿轮9同轴连接横向锥齿轮8下端。

传动机构包括底架12、定位报警单元、丝杆11和丝套14,底架12固定连接在箱体1下方,丝杆11、定位报警单元、丝杆11和丝套14均位于底架12内,丝杆11上端同轴连接变速齿轮9下端,丝杆11下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底架12底板,丝套14与丝杆11螺纹连接。

定位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缓解到位传感器13、制动到位传感器10和感应块,报警器设置在底架12外部,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上下并列设置在底架12内壁,感应块设置在丝套14上对应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的一侧,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检测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端连接报警器受控端;缓解到位传感器13和制动到位传感器10均优选采用霍尔式接近开关,报警器优选包括红灯和绿灯。

执行机构包括连杆5和吊轮17,连杆5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左连板15和右连板16,底架12底板设有与左连板15和右连板16匹配的限位槽,左连板15上端和右连板16上端分别穿过对应的限位槽后固定连接丝套14的左右两端,左连板15下端和右连板16下端分别固定连接吊轮17的左右两侧端面。

为了对丝套14传动情况进行实时查看,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监测机构,监测机构包括设置在底架内的影像采集器和设置在盒体上的显示屏,用于实时采集和显示丝套14传动情况。影像采集器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影像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影像输出端连接显示屏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制动过程:控制闸瓦的钢丝绳套在吊轮17上,此时,红灯和绿灯均不亮;工作人员沿逆时针方向摇动摇杆,转轴2带动竖向锥齿轮3转动,竖向锥齿轮3啮合横向锥齿轮8并带动下方丝杆11顺时针转动,丝套14通过与丝杆11的传动作用上升,导轮带动钢丝绳拉紧,当丝套14上升至与制动到位传感器10相同的高度时,制动到位传感器10检测到丝套14上的感应块并向中央处理模块发送高电平信号,中央处理模块控制报警器的红灯亮起,工作人员停止摇动,制动完成。

缓解过程:工作人员沿顺时针方向摇动摇杆,转轴2带动竖向锥齿轮3转动,竖向锥齿轮3啮合横向锥齿轮8并带动下方丝杆11逆时针转动,丝套14通过与丝杆11的传动作用下降,当丝套14离开制动到位传感器10后,制动到位传感器10由于检测不到感应块而向中央处理模块发送低电平信号,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红灯熄灭;在丝套14的下降作用下,导轮带动钢丝绳松弛,当丝套14下降至与缓解到位传感器13相同的高度时,缓解到位传感器13检测到丝套14上的感应块并向中央处理模块发送高电平信号,中央处理模块控制报警器的绿灯亮起,工作人员停止摇动,缓解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