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4023发布日期:2021-07-23 21:2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轨道操纵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司机对操作的舒适性与智能性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司机操纵台作为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车型对操纵台可调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轨道交通行业司机操纵台一般采用固定的结构形式,无法实现操纵台的高度调节。此外,传统的无人驾驶所用司机操纵台在需要进行人工操作时,只能采用手动翻盖式或者滑盖式结构打开操作区盖板(例如cn208963065u、cn209938586u),无法实现智能自动翻折从而自动暴露操作区的功能,操作起来十分不便。针对已有的发明,例如一种轻轨车上使用的可升降式司机操纵台(cn208530559u)仅仅是采用手动翻折实现检修的方便性,无法实现对不同驾驶员身高的适应性。

因此本发明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对司机操纵台越来越高的需求,设计一种实现司机操纵台智能电动升降和操作区上盖板智能电动隐藏功能的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以实现无人驾驶和人工驾驶的自动转换,并调整人工驾驶模式下的工作台的高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式转换和工作台的高度调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包括:

一操纵台固定底座和通过一升降单元与操纵台固定底座连接的一操纵台升降组件,其中:

操纵台升降组件包括:

一框架,框架的上表面设置一开口,框架的下方设置一容置空间;

一上盖板,用于无人驾驶模式时覆盖操纵台工作区;

一上盖板翻转单元,与上盖板连接,上盖板翻转单元驱动上盖板翻转和移动;

其中,当司机操纵台从无人驾驶模式转换成人工驾驶模式时,上盖板翻转单元带动上盖板翻转,并通过开口回缩至容置空间内,操纵台升降组件通过升降单元相对于操纵台固定底座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本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模式到人工驾驶模式的转换以及人工驾驶模式下,司机操纵台高度的自动调整。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升降单元包括:

导向机构,设置在操纵台固定底座和操纵台升降组件之间;

驱动机构,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上,且与操纵台升降组件连接;

驱动机构驱动操纵台升降组件沿着导向机构相对操纵台固定底座运动。

本技术方案实现操纵台升降组件和操纵台固定底座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了司机操纵台高度的调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机构包括:

导向柱,导向柱设置在操纵台固定底座上;

导柱套筒,导柱套筒设置在操纵台升降组件上,导向套筒与导向柱滑动连接;

支撑弹簧,支撑弹簧套设在导向柱上;

驱动机构包括:

伺服电机,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上;

第一丝杠,与伺服电机连接;

第一丝杠滑块,安装在第一丝杠上,且,第一丝杠滑块与操纵台升降组件连接;

伺服电机驱动,通过一行星减速器将驱动力传送至第一丝杠,第一丝杠带动第一丝杠滑块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操纵台升降组件沿着导向机构相对操纵台固定底座运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操纵台固定底座包括:

固定框架底座,

玻璃钢固定罩板,与固定框架底座连接;

若干个电机支撑柱,与第一丝杠滑块连接,第一丝杠滑块经伺服电机驱动带动操纵台升降组件沿着电机支撑柱上下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包括:

玻璃钢罩板,玻璃钢罩板的侧面与玻璃钢固定罩板滑动连接,玻璃钢罩板的上表面包括开口和与操纵台工作区配合的工作区开口;

升降框架,与玻璃钢罩板连接;

其中,当调整操纵台升降组件和操纵台固定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时,框架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沿着第一丝杠、电机支撑柱和导向机构上下运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还包括与升降框架连接的纵导轨,上盖板翻转单元包括:

铰链导向支撑板,与上盖板通过两个复合铰链连接;

电缸,与两个复合铰链通过一连杆连接,电缸收缩或伸出时,经过连杆和复合铰链驱动上盖板打开或关闭;

下驱动电机,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上;

第二丝杠,与下驱动电机连接;

第二丝杠滑块,安装在第二丝杠上;

滑块转接件127,安装在第二丝杠滑块上,且,与铰链导向支撑板连接;

若干个连接滑块,分设在铰链导向支撑板的两侧,与纵导轨滑动连接,下驱动电机驱动,经由连接滑块和滑块转接件127带动铰链导向支撑板和上盖板沿着纵导轨和第二丝杠滑动至容置空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还包括:

后部门板,后部门板与开口配合设置;

后部门板驱动单元,安装在操纵台升降组件上,后部门板驱动单元带动后部门板翻转。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后部门板驱动单元包括:

两个导轨驱动机构,分设在后部门板的两侧,导轨驱动机构带动后部门板翻转;

导轨驱动机构进一步包括:

后驱动电机,安装在操纵台升降组件上;

第三丝杠,与后驱动电机通过一转接件连接;

第三丝杠滑块,安装在第三丝杠上,第三丝杠滑块沿着第三丝杠滑动;

导轨导向机构,设置在第三丝杠的一侧,与第三丝杠滑块连接,且导轨导向机构与后部门板连接;

其中,后驱动电机带动第三丝杠滑块沿着第三丝杠运动,并经由导轨导向机构翻转后部门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轨导向机构包括:

上导轨,

下导轨,

滑块连接座,与上导轨连接;

前导槽,设置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且,与第三丝杠滑块连接;

前导槽滚轮,设置在前导槽的内部;

盖板连接块,盖板连接块的一侧与前导槽滚轮通过滚轮连接杆连接,盖板连接块的另一侧与后部门板连接;

其中,在实现后部门板的伸缩功能时,后驱动电机经由转接件驱动第三丝杠滑块沿着第三丝杠运动,后经由前导槽、前导槽滚轮、滚轮连接杆及盖板连接块传动将后部门板翻转。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还包括电子刷卡锁,接收并识别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使司机操纵台从无人驾驶模式转换成人工驾驶模式,并根据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调整操纵台升降组件和操纵台固定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适应驾驶人员的高度。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中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能够实现从无人驾驶到人工驾驶模式的转换,并且,能够根据驾驶人员的需求进行司机操纵台高度的调整。极大地提高了驾驶人员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司机操纵台在无人驾驶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司机操纵台在由无人驾驶模式转入人工驾驶模式的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司机操纵台在人工驾驶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操纵台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后部门板和后部门板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后部门板驱动单元的部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导轨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上盖板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上盖板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操纵台固定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操纵台升降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操纵台固定底座2;操纵台升降组件1;

玻璃钢罩板101;升降框架102;

第一纵导轨58;第二纵导轨59;;上盖板11;

上盖板翻转单元12;导向柱311;导柱套筒312;支撑弹簧313;

伺服电机321;第一丝杠322;第一丝杠滑块323;

固定框架底座21;玻璃钢固定罩板22;电机支撑柱23;

轴承座底板64;第二联轴器66;行星减速器67;铰链导向支撑板121;电缸122;连杆123;下驱动电机124;

电缸支撑座34;第二丝杠125;第二丝杠滑块126;

滑块转接件127;第一连接滑块32;第二连接滑块33;

第三连接滑块42;第四连接滑块44;第一复合铰链31;

第二复合铰链43;第二电机法兰37;第一减速器38;

法兰框架转接件40;上支撑转接件45;上轴承座46;

第一联轴器49;下轴承座50;后部门板105;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

导轨驱动机构1041;后驱动电机10411;第三丝杠10412;

小圆锥齿轮16;大圆锥齿轮17;第三丝杠滑块10414;

第一电机法兰51;第一导轨固定支撑54;第二导轨固定支撑55;

第三导轨固定支撑52;第四导轨固定支撑53;后轴承座12;

前轴承座18;导轨导向机构10415;

第一滚轮连接杆21;第二滚轮连接杆22;上导轨滑块25;

第一滑块堵头27;第二滑块堵头28;上导轨104151;

下导轨104152;滑块连接座104153;前导槽104154;

前导槽滚轮104155;盖板连接块104156;电子刷卡锁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中,具体的驱动部件仅为举例,本发明内容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附图1-3所示,本发明的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无人驾驶模式、无人驾驶模式转入人工驾驶模时的过程以及人工驾驶模式的示意图,无人驾驶模式时,上盖板覆盖操纵台工作区;无人驾驶模式转入人工驾驶模式的过程中,上盖板翻转打开并运动;在人工驾驶模式下,上盖板已移动至框架内,避免对人工驾驶造成影响。

在本发明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中,该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包括操纵台固定底座2和通过升降单元与操纵台固定底座2连接的操纵台升降组件1,其中:

如附图4所示,操纵台升降组件1包括:框架,框架的上表面设置一开口,框架的下方设置一容置空间;上盖板11,用于无人驾驶模式时覆盖操纵台工作区;上盖板翻转单元12,与上盖板11连接,上盖板翻转单元12驱动上盖板11翻转和移动;

其中,当司机操纵台从无人驾驶模式转换成人工驾驶模式时,上盖板翻转单元12带动上盖板11翻转,并通过开口回缩至容置空间内,操纵台升降组件1通过升降单元相对于操纵台固定底座2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通过升降机构改变操纵台工作区的高度来适应不同的需求,满足不同身高的司机对司机操纵台的要求,为驾驶员提高更好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开口为图4所示后部门板105所对应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单元包括导向机构,设置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和操纵台升降组件1之间;驱动机构,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上,且与操纵台升降组件1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操纵台升降组件1沿着导向机构相对操纵台固定底座2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柱311、导柱套筒和支撑弹簧313,导向柱311设置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上;导柱套筒设置在操纵台升降组件1上,导向套筒312与导向柱311滑动连接;支撑弹簧313套设在导向柱311上;

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321、第一丝杠322、第一丝杠滑块323:伺服电机321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上;第一丝杠322与伺服电机321连接;第一丝杠滑块323安装在第一丝杠322上,且,第一丝杠滑块323与操纵台升降组件1连接,第一丝杠滑块323与操纵台升降组件1的连接如图11所示;

其工作流程为:伺服电机321驱动,通过一行星减速器67将驱动力传送至第一丝杠322,第一丝杠322带动第一丝杠滑块323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操纵台升降组件1沿着导向机构相对于操纵台固定底座2运动。

在实际应用中,升降单元包括导向机构和驱动机构,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柱31161和导向套筒31256,导向柱31161和导向套筒31256成对设置,各设置为7个,7个导向柱311分散对称设置在框架的下表面,7个导向套筒312设置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的对应位置上,当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相对运动时,导向套筒312沿着导向柱311的外部相对运动,从而起到限制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之间相对运动位置的作用,规范装置的整体运动轨迹。同时导向柱311上都套设有支撑弹簧313,设置支撑弹簧313的目的主要是,当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相对静止时,可以提供一个向上的支撑力,从而克服一定的重力因素,降低伺服电机321驱动操纵台升降组件1运动时的功耗,同时,设置支撑弹簧313还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使整个操纵台升降组件1的运动更加平稳。

通过驱动机构实现了司机操纵台的高度调整,可以适应不同驾驶员的高度,提高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同时司机操纵台的高度与驾驶员的高度相一致,更利于驾驶员的操作,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0所示,操纵台固定底座2包括固定框架底座21、玻璃钢固定罩板22和若干个电机支撑柱23,其中,玻璃钢固定罩板22与固定框架底座21连接;若干个电机支撑柱23与第一丝杠滑块323连接,第一丝杠滑块323经伺服电机321驱动带动操纵台升降组件1沿着电机支撑柱23上下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包括玻璃钢罩板101和升降框架102,其中:玻璃钢罩板101的侧面与玻璃钢固定罩板22滑动连接,玻璃钢罩板101的上表面包括开口和与操纵台工作区配合的工作区开口;升降框架102,与玻璃钢罩板101连接;其中,当调整操纵台升降组件和操纵台固定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时,框架在伺服电机321的驱动下沿着第一丝杠322、电机支撑柱23和导向机构上下运动。

框架上设置了玻璃钢罩板101,玻璃钢罩板101包括上表面和侧面,上表面上设置有与工作区和上盖板11配合设置的上盖板11开口和与后部门板105配合设置的后盖板开口,玻璃钢罩板101的侧面与玻璃钢固定罩板22贴合滑动连接,在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玻璃钢罩板101和玻璃钢固定罩板22始终贴合,保证了装置整体的美观。

升降框架102设置为与玻璃钢罩板101整体连接的结构框架,与玻璃钢罩板101共同形成一个容置空间,升降框架102的底面大小与固定框架底座21的面积稍大,便于升降框架102整体相对固定框架底座21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还包括与升降框架102连接的纵导轨,纵导轨设置为两个,对称设置,分别为第一纵导轨58和第二纵导轨59。

如附图8-9所示,上盖板翻转单元12包括:铰链导向支撑板121、电缸122、下驱动电机124、第二丝杠125、第二丝杠滑块126、滑块转接件127和若干个连接滑块,其中:

铰链导向支撑板121与上盖板11通过两个复合铰链连接;电缸122与两个复合铰链通过一连杆123连接,当电缸122收缩或伸出时,经过连杆123和复合铰链驱动上盖板11打开或关闭;下驱动电机124安装在操纵台固定底座2上;第二丝杠125与下驱动电机124连接;第二丝杠滑块126安装在第二丝杠125上,滑块转接件127安装在第二丝杠滑块126上,且,与铰链导向支撑板121连接;若干个连接滑块分设在铰链导向支撑板121的两侧,与纵导轨滑动连接,当下驱动电机124驱动,经由连接滑块和滑块转接件127带动铰链导向支撑板121和上盖板11沿着纵导轨和第二丝杠125滑动至容置空间。

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司机操纵台在无人驾驶模式和人工驾驶模式之间转换过程中,操纵台工作区上的上盖板11的自动运动情况,具体为,从无人驾驶模式转换为人工驾驶模式时,上盖板11翻转打开并移动至框架下方的容置空间内,防止对驾驶员的操作手法及视线进行干扰;从人工驾驶模式转换为无人驾驶模式时,上盖板11自动从框架下方移动上来,并进行翻转并覆盖在操纵台工作区,防止无人驾驶模式下,有人误触操纵台工作区的功能按键引发危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5所示,司机驾驶台还包括后部门板105和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其中:后部门板105与开口配合设置;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安装在操纵台升降组件1上,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带动后部门板105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包括两个导轨驱动机构1041,分设在后部门板105的两侧,导轨驱动机构1041带动后部门板105翻转;

如附图6所示,导轨驱动机构1041进一步包括后驱动电机10411、第三丝杠10412、第三丝杠滑块10414和导轨导向机构10415,其中:后驱动电机10411安装在操纵台升降组件1上;第三丝杠10412与后驱动电机10411通过一转接件连接;第三丝杠滑块10414安装在第三丝杠10412上,第三丝杠滑块10414沿着第三丝杠10412滑动;导轨导向机构10415设置在所述第三丝杠10412的一侧,与第三丝杠滑块10414连接,且导轨导向机构10415与后部门板105连接;其中,所述后驱动电机10411带动所述第三丝杠滑块10414沿着所述第三丝杠10412运动,并经由所述导轨导向机构10415翻转所述后部门板105。

上述转接件可以设置为小圆锥齿轮16和大圆锥齿轮17,相互啮合连接,小圆锥齿轮16连接后驱动电机10411,大圆锥齿轮连接第三丝杠10412,经过小圆锥齿轮和大圆锥齿轮的动力传动,增大力矩,减少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导轨导向机构10415包括上导轨104151、下导轨104152、滑块连接座104153、前导槽104154、前导槽滚轮104155和盖板连接块104156,其中,滑块连接座104153与上导轨104151连接;前导槽104154设置在所述上导轨104151和所述下导轨104152之间,且,与第三丝杠滑块10414连接;前导槽滚轮104155设置在前导槽104154的内部;盖板连接块104156的一侧与前导槽滚轮104155通过滚轮连接杆连接,盖板连接块104156的另一侧与后部门板105连接;

其中,在实现所后部门板105的伸缩功能时,后驱动电机10411经由转接件驱动第三丝杠滑块10414沿着第三丝杠10412运动,后经由前导槽104154、前导槽滚轮104155、滚轮连接杆及盖板连接块104156传动将后部门板105翻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司机驾驶台还包括电子刷卡锁,接收并识别驾驶人员的身份信息,使司机操纵台从无人驾驶模式转换成人工驾驶模式,并根据驾驶人员的个人信息调整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以适应驾驶人员的高度。

基于上述的司机操纵台,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通过上盖板翻转单元12通过带动上盖板11翻转和移动,实现在无人驾驶状态转换至人工驾驶状态下,上盖板11的打开及回缩,防止人工驾驶状态下,上盖板11对工作区域的影响。当上盖板11通过开口并回缩到容置空间后,框架的上表面平整,提高了驾驶员使用过程中的操纵台的使用体验度。

操纵台升降组件1通过升降单元可以相对操纵台固定底座2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从而实现对整个司机操纵台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驾驶员的身高,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

下面结合附图1~11对本发明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为实现整体司机操纵台的升降功能,整个司机操纵台由操纵台升降组件1、操纵台固定底座2和电子刷卡锁4组成。通过电子刷卡锁4识别驾驶人员的身份是否合法,若合法并发出电信号,启动操纵台升降组件1的各部件及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操纵台固定底座2主要由固定框架底座21、玻璃钢固定罩板22和八个电机支撑柱23。

其具体结构为,固定框架底座21设置为整体为“c”形结构的框架,固定框架底座21的凹形部分的侧边设置有形状相配合的玻璃固定罩板,用于将框架内部的结构进行遮挡,提高装置整体的美观,避免内部结构外漏。固定框架底座21的框架连接处部分设置有导向柱311,如图10所示,固定框架底座21的两侧还设置有两个轴承座底板64,用于放置驱动机构,并在第一丝杠322的周围设置四根电机支撑柱23,电机支撑柱23均穿过第一丝杠滑块323,当伺服电机321驱动操纵台升降组建上下运动时,操纵台升降组件1可以通过第一丝杠滑块323沿着电机支撑柱23运动。

固定框架底座21上还设置有7个导向柱311,一个位于固定框架底座21的中心,另六个导向柱311沿着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个导向柱311的外围下方均套设有支撑弹簧313,导向柱311对应设置导向套筒312,导向套筒312套设在导向柱311的外围上方,用于规范操纵台升降组件1和操纵台固定底座2之间的运动方向。

固定框架底座21上安装有两个轴承座底板64,两个轴承座底板64对称设置,轴承座底板64上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外围分别设置有四个电机支撑柱23,驱动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伺服电机321、行星减速器67、第二联轴器66、第一丝杠322和第一丝杠滑块323,伺服电机321经过行星减速器67和第二联轴器66连接第一丝杠322,第一丝杠滑块323安装在第一丝杠322上,第一丝杠滑块323的四角套在电机支撑柱23上且能沿着电机支撑柱23上下滑动,同时,第一丝杠滑块323还和升降框架102的下方连接。当伺服电机321驱动,通过行星减速器67减速,并经过第二联轴器66的传动,将驱动力传送至第一丝杠322上,,第一丝杠322带动第一丝杠滑块323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操纵台升降组件相对操纵台固定底座运动,在此过程中,导向套筒312和导向柱311产生相对运动。

上述的伺服电机321设置为带抱闸的伺服电机321。

操纵台升降组件1通过导柱套筒和第一丝杠滑块323与操纵台固定底座2连接在一起,内置支撑弹簧313承载操纵台升降组件1的自身重力,降低电机的负载。在伺服电机321的驱动力下,通过行星减速器67将驱动力传送到第一丝杠322,从而带动第一丝杠滑块323上下运动,实现操纵台升降组件1的升降功能。

操纵台升降组件1主要由框架、上盖板11、上盖板翻转单元12、后部门板105、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组成。

框架又包括玻璃钢罩板101和升降框架102,玻璃钢罩板101的侧边与玻璃钢固定罩板22相配合,设置为凹形结构,在升降总行程内,玻璃钢固定罩板2269总是与玻璃钢罩板1017贴合,保证司机操纵台外漏表面的美观性。玻璃钢罩板10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前后设置,分别为对应操纵台工作区和后部门板105,操纵台工作区上还配合设置了上盖板11,当司机操纵台处于无人驾驶模式时,上盖板11将操纵台工作区覆盖,防止误触,当司机操纵台处于人工驾驶模式时,上盖板11通过与后部门板105对应的开口进入框架下的容置空间,防止对驾驶人员进行干扰。

升降框架102的形状与固定框架底座21相配合,升降框架102的底面大小略大于固定框架底座21,以保证升级框架相对于固定框架底座21运动时的顺畅。

升降框架102的两个纵向的梁上设置有两个纵导轨,具体为第一纵导轨58和第二纵导轨59,安装在纵导轨上的结构可以在动力的驱动下沿着纵导轨上下运动。

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又包括两个分设在后部门板105两侧的导轨驱动机构1041,两侧的导轨驱动机构1041分别通过第一导轨固定支撑、第二导轨固定支撑、第三导轨固定支撑、第四导轨固定支撑和第一电机法兰连接到玻璃钢罩板101的上表面的下端面,两侧的导轨驱动机构1041结构镜像,此处以一侧的导轨驱动机构1041为例,导轨驱动机构1041进一步包括后驱动电机10411、小圆锥齿轮16、大圆锥齿轮17、第三丝杠10412和第三丝杠滑块10414,后驱动电机10411的驱动端与小圆锥齿轮连接,大圆锥齿轮与小圆锥齿轮啮合连接,大圆锥齿轮套设在第三丝杠10412上,第三丝杠10412的两端还设置有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共同连接导轨导向机构10415,同时,第三丝杠滑块10414也与导轨导向机构10415连接。

导轨导向机构10415进一步包括上导轨104151、下导轨104152、第一滚轮连接杆21、前导槽104154、前导槽滚轮104155、第二滚轮连接杆22、上导轨滑块25、滑块连接座104153、第一滑块堵头27、第二滑块堵头28和盖板连接块104156组成。

在实现后部门板105的伸缩功能时,后驱动电机10411提供驱动力,经小圆锥齿轮、大圆锥齿轮将动力传达到第三丝杠10412,从而带动第三丝杠滑块10414运动。第三丝杠滑块10414与前导槽104154采用螺栓连接,前导槽104154内置前导槽滚轮104155,前导槽滚轮104155与第一滚轮连接杆21、第二滚轮连接杆22连接,第二滚轮连接杆22与盖板连接块104156通过轴承铰接,盖板连接块104156与后部门板105粘接,从而将驱动力传到后部门板1058,实现后部门板105的伸缩功能。在驱动力传递过程中,受下导轨104152的异型导槽限位作用,后部门板105可实现最后伸出状态的升起与最后回缩状态的降低功能。受上导轨104151与滑块连接座104153的限位作用,可保证后部门板1058在伸缩过程中保证水平状态。

上盖板翻转单元126由上盖板11、第一复合铰链31、第二复合铰链43、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第三滑块42、第四滑块44、电缸122支撑座34、电缸122、第二丝杠125、第二电机法兰37、第一减速器38、下驱动电机124、法兰框架转接件40、铰链导向支撑板12141、上支撑转接件45、上轴承座46、第二丝杠滑块126、滑块转接件127、第一联轴器49、下轴承座50组成。上述第一减速器带制动的减速器。

通过上支撑转接件45、上轴承座46和下轴承座50将第二丝杠12536和电缸122固定在玻璃钢罩板101的上表面的下端面,上盖板11与铰链导向支撑板12141通过第一复合铰链31和第二复合铰链43连接到一起。第一滑块32、第二滑块33、第三滑块42、第四滑块44与第一纵导轨58、第二纵导轨59滑动配合连接。电缸12235通过连杆123与第一复合铰链31、第二复合铰链43铰接到一起,电缸122伸缩时,实现上盖板11的打开与关合。铰链导向支撑板121背部通过滑块转接件127与第二丝杠滑块126连接,在下驱动电机124的驱动下,实现上盖板11打开后的回缩隐藏功能。

整个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由无人驾驶模型进入人工操作模式时,只需驾驶员在电子刷卡锁4上刷驾驶员身份识别卡,给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输入转到人工驾驶的信号。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收到信号后,在后驱动电机10411的驱动下,将自动打开后部门板105;接着上盖板翻转单元12进行动作,上盖板11在电缸122的驱动下打开到竖直状态,如图2所示。然后上盖板11在下驱动电机124的作用下,隐藏在司机操纵台内部;最后后部门板驱动单元104将后部门板105伸出,最终完成整个驾驶模式的转化。

由人工驾驶模式转换到无人驾驶模式时,只需要按动驾驶面板上的转换按钮,整个操作流程与上述相反。

在人工驾驶模式,驾驶员可根据自身身高,调节整个司机操纵的高度。通过操纵台工作区的操作面板控制伺服电机,实现整个司机操纵台的升降功能。

通过对本发明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发明自动升降无人驾驶司机操纵台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通过将设置驱动机构,将操纵台升降组件与操纵台固定底座相对运动,实现工作台高度的调节,适应不同驾驶员的高度。提高驾驶员的驾驶体验感。

2、通过设置上盖板和上盖板翻转单元,配合以纵导轨,上盖板翻转单元驱动上盖板翻转并沿着纵导轨回缩或上盖板沿着纵导轨上升并盖合,使上盖板在人工驾驶模式下回缩至容置空间或覆盖工作区,实现无人驾驶模式到人工驾驶模式的自动转换。

3、通过设置玻璃钢固定罩板和玻璃钢罩板,保证运动过程中二者始终贴合,保证司机操纵台外漏表面的美观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