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16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拖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的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拖拉机的一种模式,已存在一种已知的拖拉机,其 中变速器部分通过离合器部分与原动机部分互锁连接, 一对左、右后轮通过后桥箱与变速器部分的左、右侧部分互锁连接,同时,PTO部 分安装在变速器部分的后端部分上(例如,见专利文献l)。此外,当发动机配置在原动机部分中吋,内外双轴结构配置在离 合器部分中,其中内外双轴结构是由纵向延伸的内驱动轴和围绕内驱 动轴的外周的圆筒形外驱动轴构成的。内驱动轴通过PTO离合器与上 述发动机互锁连接,而外驱动轴通过移动式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 从而提供了包括PTO离合器和移动式离合器的双离合器结构。此外,上述内驱动轴通过配置在变速器部分内部的PTO系统传动 机构与PTO部分互锁连接。另外,上述外驱动轴通过配置在变速器部 分内部的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与一对左、右后轮互锁连接。然而,在上述拖拉机中,通过PTO系统传动机构与PTO部分互锁 连接的内驱动轴,和通过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与一对左、右后轮互锁 连接的外驱动轴,构成的内外双轴结构,配置在变速器部分的内部。 因此,该拖拉机具有变速器部分的内部结构复杂化且同时大型化的缺 点,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内驱动轴通过PTO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并且外驱动 轴通过移动式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从而构成了包括PTO离合器 和移动式离合器的双离合器结构。此外,双离合器结构配置在离合器 部分。因此,该拖拉机具有离合器部分复杂化且同时大型化的缺点, 因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专利文献日本专利早期公开第Hei8 (1996) -80754号发明内容(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驱动轴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分配传动体安装在驱动轴上,且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 系统传动机构与分配传动体互锁连接,其连接状态使移动式系统传动 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互相平行地配置。如此,分配传动体安装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的驱动轴上,并且移 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与分配传动体互锁连接,其连 接状态使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互相平行地配置, 因此可以使用单一的轴构成驱动轴,也可以使用单一的离合器机构构 成离合器,借此能够使变速器部分的内部结构和离合器部分的内部结 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简单化并且小型化,同吋,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执行离合器的ON/OFF操作,可以同时切断向包括移动 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的两个传动系统的动力传输,因 此能够提高操作性能。(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的上游 侧配备了前进/后退转换机构,且前进/后退转换机构与分配传动体互锁 连接。如此,在显示高传动转速的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的上游侧提供的 前进/后退转换机构,与分配传动体互锁连接,因此使提供给前进/后退 转换机构的齿轮与提供给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的另一齿轮同步所必需 的转矩可以设置为很小的值,因此前进/后退转换机构能够小型化。(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盖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包围着移 动式系统传动机构的变速箱上,构成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一部分的反 转齿轮安装在盖体上,其中前进/后退转换机构安装在移动式系统传动 机构上,且反转齿轮和盖体制造为可整体拆卸。如此,构成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一部分的反转齿轮配置为可与盖 体整休拆卸,因此可以提供一种方式,其中通过将反转齿轮与盖体整 体安装使拖拉机包括前进/后退转换机构,同时,可以提供一种方式, 其中通过将反转齿轮与盖体整体拆除使拖拉机不包括前进/后退转换机 构。因此,在保持变速箱相同的同时,由于盖体的可拆卸操作,可以换机构的方式之间,容易地改变拖拉机的模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的侧视图;图2是离合器部分和变速器部分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图3是离合器部分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图4(a)至图4(c)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视图,其中图4(a)是说 明性的横截面后视图,图4(b)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外观的平面 图,以及,图4(c)是显示前进/后退转换机构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5是PTO变速部分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6是PTO变速部分的说明性横截面后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变速轴的说明性横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符号A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拖拉机A配置为, 原动机部分2安装在机身底架1上,变速器部分4通过离合器部分3 与原动机部分2互锁连接,驱动部分5配置在变速器部分4的上方, 构成具有变速功能的PTO部分的PTO变速部分6与变速器部分4的后 部可拆卸地并且互锁地连接, 一对左、右前轮7、 7与配置在机身底架 1下面的前桥箱10互锁连接,且一对左、右后轮9、 9通过后桥箱8、 8与变速器部分4互锁连接。以下,将对上述[原动机部分2]、[离合器部分3]、[变速器部分4]、[原动机2]原动机部分2的构成为,如图1所示,发动机15等安装在机身底 架1上,发动机15由可以打开和关闭的发动机罩16覆盖。[离合器部分3〗离合器部分3配置为,如图2和图3所示,纵向延伸的驱动轴18 可旋转地支撑在离合器壳17内部。关于驱动轴18,其前端部分18a通 过前轴承20枢转地支撑在飞轮19的中心部分,其中飞轮19配置在离 合器壳17内的前部,而驱动轴18的后端部分18b通过后轴承22枢转 地支撑在沿离合器壳17的后端外缘部分形成的支撑壁体21上。此外,离合器23配置在驱动轴18前部的外围的周围。飞轮19和 驱动轴18通过离合器23以可连接也可脱开的方式彼此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在离合器23中,离合器本体24与飞轮19相连接。圆 筒形的操作元件26可滑动地安装在圆筒形的支撑元件25的外围表面 上,其中支撑元件25配置在驱动轴18的前部外围并沿纵向支撑驱动 轴8的中间部分。此外,配置在随后描述的驱动部分5中的离合器踏 板(图中未示出)通过离合器操纵杆27与操作元件26互锁连接。由于这样的结构,当踩下离合器踏板时,操作元件26通过离合器 操纵杆27对离合器木体24施加的推压作用得以释放,因此离合器23 被断开。这里,随后描述的变速器部分4的主变速箱37的前端外缘部分可 拆卸地连接到离合器壳17的后端外缘部分。而且,在主变速箱37的 内部,配置有构成分配传动体的分配传动齿轮29。分配传动齿轮29 的构成为,驱动轴18的后端部分18b向后延伸,且分配传动齿轮29 整体形成于延伸部分上。[变速器部分4]变速器部分4如图2和图3所示配置为,在纵向延伸并形成圆筒 形的变速箱30的内部,纵向延伸的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31和PTO系 统传动机构32互相平行地配置。而且,在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31中配置有,从前侧向后侧顺序地 执行前进/后退转换操作的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对前进/后退转换机 构33转换的动力执行主变速的主变速机构34、对主变速机构34的主 变速后获得的动力执行副变速的副变速机构35、以及将副变速机构35的副变速之后获得的动力以分配的方式传输到左、右后轮9、 9的差速 机构36。此外,上述的前激后退转换机构33具有始端部分,其与整体形成 于驱动轴18上的分配传动齿轮29互锁连接。另外,PTO系统传动机构32具有的始端部分与整体形成于上述驱 动轴18上的分配传动齿轮29互锁连接,而PTO系统传动机构32具有 的终端部分与随后描述的PTO变速部分6互锁连接。由于这样的结构,从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上的动力,通过 分配传动齿轮29以分配的方式,传输到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31和PTO 系统传动机构32。另外,如图2所示,变速箱30形成于三分割结构中,该结构包括, 其中安装有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和主变速机构34的主变速箱37、其 中安装冇副变速机构35的副变速箱38、以及其中安装冇差速机构36 的差速器箱39。主变速箱37的前端外缘部分使用连接螺栓(图中未示 出)可拆卸地连接到上述离合器壳17的后端外缘部分,副变速箱38 的前端外缘部分使用连接螺栓41可拆卸地连接到主变速箱37的后端 外缘部分,而差速器箱39的前端外缘部分使用连接螺栓42可拆卸地 连接到副变速箱38的后端外缘部分。此外,如图3所示,主变速箱37的中间部分安装有内部支撑壁体 43。通过使用内部支撑壁体43,主变速箱37的内部被一分为二,从而 形成了前室44和后室45。另一方面,上述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配置 在前室44的内部,而主变速机构34配置在后室45的内部。在前进/后退转换机构33中,如图3所示,在沿上述离合器壳17 的后端外缘部分形成的支撑壁体21与内部支撑壁体43之间,沿纵向 延伸的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通过前、后轴承47、 48可旋转地延 伸。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撑壁体21的上部与上述内部支撑壁体43的 上部之间,沿纵向延伸的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通过前、后轴承50、 51可旋转地延伸。另外,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与驱动轴18同轴线地配置,且前 进输入齿轮52和后退输入齿轮53整体地安装在上述的前进/后退转换 输入轴46上。此外,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安装有,与上述分配传动齿轮 29相啮合的分配输入齿轮54,及能够将输入驱动力在前进侧和后退侧 之间进行转换的前进/后退转换体55。此外,前进/后退转换体55允许前进输出齿轮56和后退输出齿轮 57可旋转地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其安装状态使前进输 出齿轮56和后退输出齿轮57彼此靠近地配置。而且,在两个输出齿 轮56、 57之间,前进/后退转换接收元件58a整体地装配在前进/后退 转换输出轴49上,同时,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安装在前S/后 退转换接收元件58a的外围表面上,其安装状态使前i4/后退转换滑动 元件58b可沿轴线方向滑动。如此,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可以执行转换操作以提供前进 转换状态、后退转换状态以及空档位置,其中在前进转换状态中前进/ 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与前进输出齿轮56相啮合并且相连接,在后退 转换状态中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与后退输出齿轮56相啮合并且 相连接,而在空档位置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不与输出齿轮56、 57中的任何一个相啮合或者相连接。此外,如图3和图4(a)、 (b)所示,开口部分59形成于主变速箱37 的内顶板部分37a中。开口部分59由盖体60封闭,从而使开口部分 59能够打开和关闭。在盖体60的内表面上,安装有一对前、后轴支撑 元件61、 62,且轴支撑元件61、 62垂直向下延伸。轴线沿纵向的齿轮 支撑轴63在两个轴支撑元件61 、 62之间延伸,反转齿轮65通过轴承 64可旋转地支撑在齿轮支撑轴63上。附图标记74表示盖安装螺栓。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盖体60以闭盖状态安装在主变速箱 37的开口部分59上的状态下,上述的反转齿轮65,同时与上述的后 退输入齿轮53和后退输出齿轮57 二者相啮合,因此用于后退的动力 从后退输出齿轮57通过反转齿轮65传输到后退输入齿轮53。另一方 面,在盖体60从开口部分59处移除的状态下,后退输出齿轮57和后 退输入齿轮53之间的连接被解除。这里,前进输出齿轮56与前进输入齿轮52相啮合。此外,如图4(a)、 (c)所示,开口部分66形成于主变速箱37的右 侧壁,帽状箱体67可拆卸地安装在开口部分66上。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始端部分与提供给驱动部分5的前进/后退转换杆(图中未示出) 互锁连接。另一方面,前S/后退转换机构68的终端部分与上述的前进 /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互锁连接,同时,终端部分支撑在上述的箱体 67上。附图标记75表示箱体安装螺栓。也就是说,在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终端部分,轴线沿横向的支 撑轴69,通过轴套部分76枢转地支撑在箱体67的侧壁67a的上部。 垂直延伸的操纵臂70的近端部分安装在从侧壁67a向外突出的支撑轴 69的右端部分上,而垂直延伸的操纵臂71的近端部分安装在从侧壁 67a向内突出的支撑轴69的左端部分上。此外,纵向延伸的叉支撑轴72在箱体67的前、后壁67b、 67c的 下部之间延伸。前进/后退转换叉73的近端部分73a可滑动地装配在叉 支撑轴72上。操纵臂71的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73a互锁连接。而且, 前进/后退转换叉73的远端叉部分73b装配在上述前进/后退转换滑动 元件58b的外围表面上。如此,通过操纵提供给驱动部分5的前进/后退转换杆,经由前进/ 后退转换机构68,可以允许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采取前进转换 状态或者后退转换状态。另外,当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转换到前进转换状态吋,从 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的动力,经由分配传动齿轮29—分配输入 齿轮54—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前进输出齿轮56—前进输入齿轮 52—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传输到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以允 许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执行前进侧旋转,即,正常旋转。另一方面,当前进/后退转换滑动元件58b转换到后退转换状态时, 从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的动力,经由分配传动齿轮29—分配输 入齿轮54—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后退输出齿轮57—反转齿轮65 —后退输入齿轮53—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传输到前进/后退转换 输入轴46,以允许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执行后退侧旋转,即,反 向旋转。如图2所示,主变速机构34配置在主变速箱37的后室45的内部。 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后端部分与形成于副变速箱38内的前部 的轴支撑壁形成体80之间,沿纵向延伸的主变速主轴81可旋转地延伸。另一方面,在上述内部支撑壁体43与上述轴支撑壁形成体80之 间,沿纵向向前延伸的主变速副轴82可旋转地延伸并与上述主变速主 轴81平行。此外,主变速主轴81的远端部分81a装配且支撑在装配/支撑凹进 部分83内,其中装配/支撑凹进部分83形成于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 的后端的中央部分,而主变速主轴81的后部81b通过轴承84由轴支 撑壁形成体80进行支撑。也就是说,主变速主轴81与驱动轴18和前 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同轴线地配置。此外,多个主轴侧变速齿轮可旋转地并且同轴地安装在主变速主 轴81上,从而构成了主轴侧变速齿轮组85。多个变速体沿轴向可滑动 地装配在主变速主轴81上,各自的主轴侧齿轮之间,从而构成了变速 体组86。而且,与变速体中的任何--个相啮合并且相连接的主轴侧变 速齿轮,通过变速体与主变速主轴81互锁连接。另一方面,多个副轴侧变速齿轮同轴地安装在主变速副轴82上, 从而构成了副轴侧变速齿轮组87。各个副轴侧变速齿轮分别与相对朝 向的主轴侧变速齿轮相啮合,其中副轴侧变速齿轮87a与整体形成于 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后端部分的主轴侧变速齿轮46a相啮合。如此,传输到前进/后退转换输入轴46的动力,经由主轴侧变速齿 轮46a—副轴侧变速齿轮87a—主变速副轴82—各自的副轴侧变速齿轮 —与各自的副轴侧变速齿轮相啮合的各自的主轴侧变速齿轮,传送到 各自的主轴侧变速齿轮,借此可以通过变速状态下的变速体中的任意 一个,将动力传输到主变速主轴81上。这里,如图2所示,上述的变速体组86通过主变速操纵机构89 与安装在副变速箱38上的主变速杆88互锁连接,其中通过操纵主变 速杆88,经由主变速操纵机构89,对变速体组86中所需要的变速体 进行滑动操作,从而执行多级的主变速。如图2所示,副变速机构35配置在副变速箱38内部,其中副变 速轴91通过行星齿轮机构卯,与主变速主轴81的后端延伸部81c互 锁连接,其中主变速主轴81延伸到副变速箱38内的前部。这里,构成行星齿轮机构90的一部分的太阳齿轮92安装在主变 速主轴81的后端延伸部分81c上。另一方面,副变速轴91与主变速主轴81同轴线地配置,其中间部分通过轴承94支撑在设置于副变速 箱38内的轴支撑体93上,其后端部分通过轴承96支撑在形成于随后 描述的差速器箱39内的轴支撑壁95上。此外,在太阳齿轮92的外围表面与副变速轴91的前端部分的外 围表面之间,通过以轴向可拆换的方式装配的花键,提供有圆筒形的 换档齿轮支撑体97,换档叉98的远端部分与换档齿轮支撑体97相接 合,安装在副变速箱38的上部的副变速杆99与换档叉98的近端部分 互锁连接。由于这样的结构,通过操纵副变速杆99,可以执行副变速。也就是说,上述结构允许动力从主变速主轴81直接传输到副变速 轴91的副变速,和动力从主变速轴81通过行星齿轮机构90传输到副 变速轴91的副变速。此外,开口部分100形成于副变速箱38的底部,前轮驱动动力输 出部分101通过开口部分100得以安装,安装在前轮驱动动力输出部 分101上的动力输出轴102与提供给上述副变速机构35的副变速轴 91,通过传动齿轮组103彼此互锁连接。如图2所示,差速机构36配置在差速器箱39的内部,上述副变 速轴91的后端部分延伸到差速器箱39内的前部,输出锥齿轮105与 该后端部分形成整体,差速机构36与输出锥齿轮105相啮合并且相连 接。此外,分别配置在各自的后桥箱8、 8内部的后轴传动机构(图中 未示出),与差速机构36互锁连接,后轮9、 9通过后轴(图中未示出) 安装在各自的后轴传动机构上。另外,在差速器箱39中,在其内顶板部分中形成有用于维修的开 口部分106,安装支撑框架体107安装在开口部分106的边缘部分,液 压回路体108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体107的前部,且液压控制阀109 安装在液压回路体108上。此外, 一对左、右提升臂lll、 111的近端 部分通过提升臂支撑轴110安装在安装支撑框架体107的后部。垂直 延伸的提升油缸112、 112设置在各自的提升臂111、 111的中部与稍后 描述的PTO变速部分6的左、右侧部分之间,且上述液压回路体108 通过液压管(图中未示出)与各自的提升油缸112、 112相连接。[驱动部分5]如图1所示,在驱动部分5中,转向柱113直立地安装在原动机 部分2后面的位置,同时,在离合器部分3上方的位置,转向盘115 通过轮支撑轴114安装在转向柱113的上端部,驾驶员座位116配置 在转向盘115后面的位置,且上述的主变速杆88和副变速杆99以集 中的方式配置在驾驶员座位116 —侧的位置。[PTO变速部分6]如图5和图6所示,在PTO变速部分6中,PTO箱体121可拆卸 地安装在形成于差速器箱39后端的开口部分120上,PTO变速机构122 和PTO离合器机构123配置在PTO箱体121的内部。以下,将参照图5和图6,对[PTO箱体121]、 [PTO变速机构122] 和[PTO离合器机构123]各自的结构,按此顺序进行说明。[PTO箱体121〗如图5和图6所示,PTO箱体121具有三分割结构,包括前部箱 体形成体124、中部箱体形成体125和后部箱体形成体126,其中各自 的箱体形成体124、 125、 126彼此之间可拆卸地互相连接,前部箱体 形成体124和屮部箱体形成体125的配置状态为这些箱体形成体设置 在差速器箱39的内部,后部箱体形成体126的配置状态为后部箱体形 成体126从差速器箱39向后凸出。此外,法兰状的安装元件127通过注塑整体地形成于后部箱体形 成体126前端的边缘部分,安装元件127从后面与差速器箱39后端的 边缘部分产生接触。此外,使用安装螺栓128将安装元件127安装在 差速器箱39上,其中安装螺栓128的轴线沿纵向。如此,PTO箱体121可拆卸地安装在形成于差速器箱39后端的开 口部分120上,因此在PTO箱体121从差速器箱39上移除的状态下, 可以容易地执行设置在PTO箱体121内部的PTO变速机构122和PTO 离合器机构123的装配操作和维修操作。此外,在PTO箱体121中,前部箱体形成体124和中部箱体形成 体125的安装状态为,前部箱体形成体124和中部箱体形成体125设置在差速器箱39的内部,因此,变速箱30能够得以小型化(或者紧 凑化)。在前部箱体形成体124内部,形成有用于接收输入轴130的输入 轴突出开口部分131,且开口部分131形成为沿纵向方向敞开,变速轴 前部接收部分132形成于上述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上方的位置。接收PTO轴133的前端部分的轴接收元件134提供于中部箱体形 成体125的内部,且轴接收元件134在其中间部分形成了沿纵向方向 敞开的PTO轴前部接收部分135。PTO轴突出开口部分138形成于后部箱体形成体126中,且PTO 轴突出开口部分138形成为沿纵向方向敞开,变速轴后部接收部分139 形成于PTO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上方的位置。此外,形成于前部箱体形成体124中的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 形成于中部箱体形成体125中的PTO轴前部接收部分135、以及形成 于后部箱体形成体126中的PTO轴突出开口部分138,可彼此连通地 形成于同一根沿纵向延伸的轴线上。另外,形成于前部箱体形成体124中的变速轴前部接收部分132, 和形成于后部箱休形成体126中的变速轴后部接收部分139,以相对的 方式沿纵向互相面对地配置。此外,如图2所示,在后部箱体形成体126的左、右侧壁上,形 成有构成提升油缸安装部分的提升油缸支撑轴140、 140,且这些提升 油缸支撑轴140、 140形成为向外侧方向突出,提升油缸112、 112的 下端部分由各自的提升油缸支撑轴140、 140进行支撑。[PTO变速机构122]PTO变速机构122如图5和图6所示进行配置,其中在上述的PTO 箱体121的内部,配置有输入轴130、变速轴141和PTO轴133,其轴 线分别沿着纵向方向。也就是说,输入轴130通过轴承142、 143,可旋转地支撑在输入 轴突出开口部分131中,其中输入轴突出开口部分131形成于PTO箱 体121的前部箱体形成体124中,而输入轴130具有向前突出的远端 部分144,并且在其后端部分上安装有输出齿轮145。此外,变速轴141通过轴承146、 147,可旋转地支撑在形成于前 部箱体形成体124上的变速轴前部接收部分132与形成于后部箱体形 成体126上的变速轴后部接收部分139之间。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以 及彼此整体形成的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按照从前侧 到后侧的顺序同轴地安装在变速轴141上,其中大直径输入齿轮148 与安装在上述输入轴130上的输出齿轮145相啮合。此外,PTO轴133通过轴承151、 152,可旋转地支撑在形成于中 部箱体形成体125中的PTO轴前部接收部分135与形成于后部箱体形 成体126中的PTO轴突出开口部分138之间。此外,换档齿轮体153以花键配合安装在PTO轴133的中间部分, 使得换档齿轮体153可沿轴线方向滑动地移位,同时,第二输入齿轮 154和第一输入齿轮155可旋转地安装在换档齿轮体153的前侧位置和 后侧位置上。当第二侧换档齿轮156和第一侧换档齿轮157安装在换 档齿轮体153上时,在第二输入齿轮154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第二配合/ 啮合齿轮158,上述第二侧换档齿轮156配合于其中,且第二侧换档齿 轮156与其相啮合。另外,在第一输入齿轮155的前表面上形成有第 一配合/啮合齿轮159,上述第一侧换档齿轮157配合于其中,且第一 侧换档齿轮157与其相啮合。由于这样的构造,当通过向后移动换档齿轮体153,使第一侧换档 齿轮157配合于第一输入齿轮155的第一配合/啮合齿轮159中并与之 相啮合时,需进行第一变速(低速级)的动力,经由输入轴130—输出 齿轮145—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稍后描述的PTO离合器机构123—整 体形成的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第一输入齿轮155— 第一配合/啮合齿轮159—第一侧换档齿轮157—换档齿轮体153—以及 PTO轴133,传输到PTO轴133上。此外,当通过向前移动换档齿轮体153,使第二侧换档齿轮156 配合于第二输入齿轮154的第二配合/啮合齿轮158中并与之相啮合时, 需进行第二变速(高速级)的动力,经由输入轴130—输出齿轮145— 大直径输入齿轮48—稍后描述的PTO离合器机构123—整体形成的第 二变速齿轮149和第一变速齿轮150—第二输入齿轮154—第二配合/ 啮合齿轮158—第二侧换档齿轮156—换档齿轮体153—PTO轴133,传输到PTO轴133上。另外,在换档齿轮体153中,如图6所示,有PTO变速操纵机构 160互锁连接。也就是说,在PTO变速操纵机构160中,其轴线沿横向的变速操 纵支撑轴163,通过轴套部分162,枢转地支撑在后部箱体形成体126 的右侧壁161上,PTO变速操纵臂164的近端部分安装在从右侧壁161 向外突出的变速操纵支撑轴163的外端部分上,而操纵臂165的近端 部分安装在从右侧壁161向内突出的变速操纵支撑轴163的内端部分 上。此外,其轴线沿纵向的换档叉支撑轴166配置在邻近上述操纵臂 165的远端部分的位置,换档叉167的近端部分168沿横向可滑动地安 装在的换档叉支撑轴166上,而上述操纵臂165的远端部分与近端部 分168相连接,换档叉167的近端叉部分170与接合槽部分169相接 合,其中接合槽部分169形成于换档齿轮体153的外围表面中。此外,PTO变速操纵臂164的远端部分,通过互锁连接机构(图 中未示出),与配置在邻近驾驶员座位116的位置的PTO变速杆(图中 未示出)互锁连接。由于这样的结构,通过操纵PTO变速杆,可以执 行换档齿轮体153的换档操作,从而启动PTO变速。[PTO离合器机构123]如图5和图6所示,PTO离合器机构123可拆卸地配置于圆筒形 前侧轴套体171与圆筒形后侧轴套体172之间,其中前侧轴套体171 从上述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的后端面沿着变速轴141的外围表面向后 延伸,而后侧轴套体172从上述第二变速齿轮149的前端面沿着变速 轴141的外围表面向前延伸。在使齿轮148、 149的转速同步时,PTO 离合器机构能够执行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与第二变速齿轮149的连接 或者断开。也就是说,PTO离合器机构123的构成如下。环状支撑体173配 合并且整体地安装在前侧轴套体171的外围表面上,具有纵向小宽度 的环形形状的可滑动支撑元件174,安装在支撑体173的外围边缘部分 上。沿纵向延伸的前侧接合槽175形成于可滑动支撑元件174的外围表面上,同时环状滑动接合体176装配在可滑动支撑元件174的外围 表面上。此外,形成于滑动接合体176的内周表面上的接合突出元件 177与上述的前侧接合槽175相接合,从而允许滑动接合体176沿纵向 滑动。此外,分级凹进部分178形成于圆筒形的后侧轴套体172的外围 表面上,环状接合体179配合并且整体地安装在分级凹进部分178的 外围表面上,滑动接合体176的接合突出元件177与其相接合的后侧 接合槽180,形成于环状接合体179的外围表面上。由于这样的构造,当使滑动接合体176向后滑动,以使滑动接合 体176的接合突出元件177与前侧接合槽175和后侧接合槽180都接 合,从而使接合突出元件177在前侧接合槽175与后侧接合槽180之 间延伸的时候,可以将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与第二变速齿轮149互锁 连接。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形成旋转侧的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的旋 转动力,经由前侧轴套体171—形成于支撑体173的可滑动支撑元件 174上的前侧接合槽175—形成于滑动接合体176上的接合突出元件 177—形成于接合体179上的后侧接合槽180—形成于后侧轴套体172 上的分级凹进部分178—第二变速齿轮149,传输到第二变速齿轮149, 因此,第二变速齿轮149也是整体旋转的。此外,多个环状的可移动侧离合器片181的外围部分,以轴向可 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滑动接合体176的内周表面的后侧部分上,同时, 多个环状的固定侧离合器片182,以沿轴向按给定的距离间隔排列的方 式,在配合的状态下,安装在分级凹进部分178的外围表面上,并且 可移动侧离合器片181 —片接一片地配置在这些相邻的固定侧离合器 片182、 182之间。如此,当使滑动接合体176向后滑动时,可移动侧离合器片181 被逐渐地推向固定侧离合器片182、 182,构成旋转侧的大直径输入齿 轮148的旋转力逐渐地传输到构成停止侧的第二变速齿轮149上。在 第二变速齿轮149的旋转速度与大直径输入齿轮148的旋转速度同步 的状态下,滑动接合体176的接合突出元件177与接合体179的后侧 接合槽180相接合。因此,接合突出元件177与后侧接合槽180之间的接合得以平滑且可靠地执行,从而防止杂音的产生。这里,PTO离合器机构123可拆卸地安装在PTO变速部分6上, 因此,在PTO变速部分6共用的状态下,可以提供包括PTO离合器机 构123的方式(见图5)和不包括PTO离合器机构123的方式(见图9)。此外,PTO离合器机构123可拆卸地安装在PTO变速部分6上且 PTO变速部分6可拆卸地安装在变速器部分4上,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装配操作以及拆卸操作,从而实现简便的维修操作。另外,如图6所示,PTO离合器操纵机构185与滑动接合体176 互锁连接。也就是说,在PTO离合器操纵机构185中,其轴线沿横向的离合 器操纵支撑轴188通过轴套部分187,枢转地支撑在后部箱体形成体 126的左侧壁186上,PTO离合器操纵臂189的近端部分安装在从左侧 壁186向外突出的离合器操纵支撑轴188的外端部分上,而离合器操 作臂l卯的近端部分安装在从左侧壁186向内突出的离合器操纵支撑 轴188的内端部分上。此外,其轴线沿纵向的滑动叉支撑轴191配置在邻近上述的离合 器操作臂l卯的远端部分的位置,且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安装 在滑动叉支撑轴191上,其安装状态使近端部分193可以沿纵向滑动。 此外,离合器操作臂190的远端部分连接到近端部分193上,且滑动 叉192的远端叉部分195与形成于滑动接合体176的外围表面上的接 合突出元件194相接合。另外,如图6所示,在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上安装有临时 制动器体196,其中临时制动器体196包括临时制动器球197和推压弹 簧198,其中临时制动器球197以往复运动的方式朝向近端部分193 的内部设置,推压弹簧198将临时制动器球197沿前进方向弹性地偏 置。此外,滑动叉192的近端部分193装配在滑动叉支撑轴191上, 在滑动叉支撑轴191的外围表面上,形成有连接保持接合槽199和断 开保持接合槽200,推进弹簧198与其相接合。此外,上述的PTO离合器操纵臂189的远端部分,通过互锁连接 机构(图中未示出),与配置在邻近驾驶员座位116的位置的PTO离合器杆(图中未示出)互锁连接,其中通过操纵PTO离合器杆,可以滑 动地操作滑动接合体176,从而执行离合器的连接/断开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离合器的连接操作时,推压弹簧198与滑 动叉支撑轴191的连接保持接合槽199相接合,以保持离合器的连接 状态。此外,在进行离合器的断开操作时,推压弹簧198与滑动叉支撑 轴191的断开保持接合槽200相接合,以保持离合器的断开状态。这里,PTO离合器杆是手动操纵的。由于PTO离合器杆的手动操 纵,可移动侧离合器片181和固定侧离合器片182彼此之间产生压力 接触,并且当使大直径输入齿轮148与第二变速齿轮149的旋转速度 精确地同步时,能够执行离合器的连接操作,因此可以确保平滑及可 靠的连接操作并且防止杂音等的发生。此外,如图2所示,上述输入轴130的远端部分144,通过PTO 系统传动轴210与驱动轴18互锁连接,从而形成PTO系统传动机构 32,其中,PTO系统传动轴210以轴线沿纵向的状态,从前部到后部 都配置在变速箱30的内部。(PTO系统传动轴210)PTO系统传动轴210配置为,如图2所示,其前端部分通过轴承 211枢转地支撑在离合器壳17的支撑壁体21上,而其后部通过连接套 筒212与上述输入轴130的远端部分144互锁连接。此外,输入齿轮213安装在PTO系统传动轴210的前端部分上, 而输入齿轮213与和驱动轴18整体形成的分配传动齿轮29相啮合。这里,动力输出齿轮214安装在PTO系统传动轴210的前侧部分 上,动力能够从动力输出齿轮214,通过形成于主变速箱37的左侧壁 中的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输出到外部。此外,单向离合器216安装在PTO系统传动轴210的后侧部分上。如此,从发动机15传输到驱动轴18上的动力,经由整体地形成 于驱动轴18上的分配传动齿轮29—输入齿轮213—PTO系统传动轴 210—输入轴130,传输到输入轴130。图7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该驱动轴18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本实施例的驱 动轴18与第一实施例的驱动轴18关于一点有所不同,即驱动轴18具 有内外双轴结构,此内外双轴结构是由沿纵向延伸的内部驱动轴形成 体230和可旋转地装配于内部驱动轴形成体230的外围上的圆筒形外 部驱动轴形成体231构成的。此外,在内部驱动轴形成体230中,前端部分232与飞轮19互锁 连接,PTO分配传动齿轮234整体地形成于后端部分233上,且整体 地形成于PTO系统传动轴210的前端部分上的输入齿轮213与PTO分 配传动齿轮234相啮合。此外,在外部驱动轴形成体231中,前端部分235与离合器23互 锁连接,移动式分配传动齿轮237整体地形成于后端部分236上,且 安装在前进/后退转换输出轴49上的分配输入齿轮54与移动式分配传 动齿轮237相啮合。附图标记238表示轴承。这里,通过将PTO分配传动齿轮234和移动式分配传动齿轮237 彼此靠近地、同轴地并且纵向地配置,实现了以紧凑的方式对这些传 动齿轮234、 237进行配置。图8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18。该驱动轴18具有与上述第一 实施例的驱动轴18的基本结构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本实施例的驱 动轴18与第--实施例的驱动轴18关于一点有所不同,即驱动轴18被 分割为两部分,即,前半部分驱动轴形成体240和后半部分驱动轴形 成体241,同时,前半部分驱动轴形成体240的后端部分242与后半部 分驱动轴形成体241的前端部分243通过圆筒形的连接体244同轴地 互相互锁连接。此外,支撑前半部分驱动轴形成体240的中间部分的圆筒形支撑 元件25穿透沿着离合器壳17的后端边缘部分形成的支撑壁体21,同 时,以圆筒形延伸到后部的主变速箱37的前室44的内部,后半部分 驱动轴形成体241的前部通过轴承246可旋转地支撑在后端部分245 上。此外,分配传动齿轮29整体地安装在后半部分驱动轴形成体241 的中间部分上,就位于上述轴承246的后方,而整体地形成于PTO系这里,输入齿轮213配置在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的邻域中,其 中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形成于主变速箱37的左侧壁中,从而允许动 力从输入齿轮213通过动力输出开口部分215输出到外部。此外,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采用了未配备前进/后退转换机构 68的方式,且开口部分59由闭合盖体247关闭。因此,在配备有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方式中,安装了第一实施 例或者第二实施例的驱动轴18,而在未配备前进/后退转换机构68的 方式中,可以通过安装第三实施例的驱动轴18来改变方式。图9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变速轴141。虽然本实施例的变速轴141 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基本结构相同的基本结构,但是本实施例与第一 实施例关于一点有所不同,即本实施例的变速轴141没有配备PTO离 合器机构。也就是说,在变速轴141中,轴体248、第二变速齿轮149和第--变速齿轮150是整体形成的,并且大直径输入齿轮148整体地安装在 轴体258的前侧部分上。因此,在包括有PTO离合器机构123的方式中,配备有第一实施 例的变速轴141,而在不包括PTO离合器机构123的方式中,在第二 实施例中安装变速轴141,从而方便了方式的改变。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对于其中驱动轴与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互锁 连接并且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与驱动轴互锁连接 的结构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拖拉机,特征在于,驱动轴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分配传动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上,且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与所述分配传动体互锁连接,其连接状态为所述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所述PTO系统传动机构互相平行地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中在所述移动式系统传动机 构的上游侧配备了前进/后退转换机构,并且所述前进/后退转换机构与 所述分配传动体互锁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拉机,其中盖体可拆卸地安装在 包围着所述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的变速箱体上,构成所述前进/后退转 换机构的一部分的反转齿轮安装在所述盖体上,其中所述前进/后退转 换机构安装在所述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上,且所述反转齿轮和所述盖 休制造为可整休拆卸。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变速器部分的内部和离合器部分的内部的结构。因此,在本发明中,驱动轴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互锁连接,分配传动体安装在驱动轴上,且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与分配传动体平行地互锁连接。因此,可以使用单一的轴来构成驱动轴,而且也可以由单一的离合器结构构成离合器,因此变速器部分内部的结构和离合器部分内部的结构可得以简化,同时小型化,借此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通过执行离合器的断开操作,可以同时终止向包括移动式系统传动机构和PTO系统传动机构的两个传动系统的动力传输,借此可以提高操作性能。
文档编号B62D49/00GK101218122SQ200580050989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6日
发明者山口达夫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