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的前轮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55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板车的前轮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与前 轮的遇震位置成同径向的前轮緩沖装置。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近年兴起的都市青年"新宠",轻巧又方便,越来越受到年轻人 的欢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当滑板车由于路面不平、越过障碍物及 避让行人的时候,就会跃起或需要急刹车,伴随着跃起和急刹车的剧烈的震 动,因此就要求滑板车的减震緩冲性能比较高,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滑板车, 实现其减震緩冲的装置主要安装于滑板车的前轮轴心的二侧上,台湾专利申请第00263080.X号公布了一种滑板车避震装置中,如图l所示,所述滑板车 避震装置安装于前轮80之上,包括滑板车避震装置车架50、护罩60及前轮 避震器70,其中车架前段设把手轴管52,护罩60为一水平板62两侧各延伸 一垂直板66及前后各延伸一弧板64而成,垂直板66及弧板64形成一围罩 状,前轮避震器70下端搭配有弯折片72而使用,弯折片72由包括水平段722 与垂直段724,护罩60的水平板的上前端固接车架50的把手轴管52的下端, 而护罩60的水平板62两侧各固设前轮避震器70的上端,令把手轴管52与 前轮避震器70错开,前轮避震器70的另端固接于弯折片72的水平722,而 弯折片72的垂直段724再枢接前轮80的轮轴82,且令轮轴80位于把手轴管 52下端,护罩60的垂直板66及弧板64则围护着前轮避震器70的上段,这 种将弯折片的垂直段枢接在前轮轮轴的两端的结构,当前轮遇震时车架会随 避震器的伸缩而上下慢慢移动,从而能达到前轮避震效果,但是,由于避震 器的定位区及作用点是在前轮轴心的两侧位,与前轮遇震位会有不同径向的 差异,所以避震作用将可能因作用分力形成而磨损,加上两侧位的避震器受力不一定相同,弹性疲乏的程度即会不一,故在避震器弹力不平均的情况下, 其避震效果很难符合理想状态,而且该案结构设计的元件复杂,弯折片与前 轮轴心枢接部分要求材料性能高, 一般材料很容易磨损,以致令人有花费与 功能不等价值的感受。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单、受力均匀且可与前轮的遇震位置成同径向的 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受力均匀且与前轮的遇 震位置成同径向的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滑板车的前轮緩沖 装置,适于安装于前车轮与车架之间,包括前叉、弹性件、承载板及固定座, 所述前叉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轮枢接,所述承载板坪接于前叉之上,所述固定 座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前叉的上端连接,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承栽板和固定座之间。较佳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承载板中央区域具有凸块,用于套 设固定弹簧的下端,防止弹簧在力的作用下滑动。更具体地,所述凸块上设 有卡槽,所述弹簧下端嵌于该卡槽。较佳地,所述固定座的内侧面为凹弧面,用于支撑弹簧的上端,防止弹 簧在力的作用下滑动出固定座。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在承载板与固定座之间连接弹性件, 利用弹性件自身的抗拒压力的弹力来起到对前轮所受的震动的緩沖,由于弹 性件处于承载板与固定座两端面之间,则会产生平面面支撑及接触面积较广 的避震作用,且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点的形成是与前轮的遇震位置是成同一 径向,所以不会有作用分力折损及避震效果不均衡的情况发生,这种緩沖装置结构简单、受力均匀且安全性能好。

图l是现有技术中的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应用与滑板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包括前叉30、弹性件、 承载板36及固定座10,所述前叉30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轮40枢接,用于支撑 前轮40的转动,所述承载板36焊接于上述前叉30之上,所述前叉30的上 端枢接于所述固定座10下端,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承载板36和固定座IO之间, 用于緩冲,起到避震的作用。如图3、图4所示,所述前叉包括两相互对称的前叉片体30a、 30b,所 述承载板36焊接于上述两前叉片体30a、 30b之间,所述前轮轴44贯穿于前 轮40的轮心,滚动轴承42套在前轮轴44上,上述前叉30的两前叉片体30a、 30b的下端具有第一螺孔324,所述第一螺钉33穿过上述第一螺孔324连接 于上述前轮轴44上,这样就使得前轮40枢接于上述前叉30的两前叉片体30a、 30b的之间,上述前叉30的两前叉片体30a、 30b的上端具有第二螺孔322及 第一销孔342,所述第二螺钉14穿过固定座10下端的第三螺孔108并与上述 前叉片体30a、 30b的第二螺孔322连接,所述销钉12依次贯穿固定座10下 端的第二销孔106和两前叉片体30a、 30b上的第一销孔342,这样,使得两 前叉30的上端同固定座10的下端通过螺钉14及销钉12这种连接方式连接 在一起,采用上述连接方式避免了前叉30.与固定座10脱离,同时也保证前 叉30与固定座10在受到剧烈的震动时不会轻易的地磨损,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20,所述弹簧位于上述固定座10和承载板36之间,用于緩冲由于路面 不平等因素所造成的对前轮40的震动,起到避震的作用。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应用于滑板车之上,所 述滑板车包括车把手100、车架200、折叠装置400、踏板300、前轮40、后 轮41及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车把手100的中部与车架200连 接,所述折叠机构400连接于所述车架200和踏板300之间,所述后轮41枢 接于上述踏板300末端,所述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连接于上述车架200和 前轮4G之间,更具体地,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的固定座10的上端具有第 四螺孔110,第四螺钉100a穿过上述第四螺孔100将固定座10与上述车架 200固定连接,所述前4仑40与所述前叉30枢接。较佳者,所述承载板36中央区域具有凸块38,所述弹簧20套于上述凸 块38上,用于固定弹簧20的下端,防止弹簧20在力的作用下滑动,更具体 地,所述凸块上设有卡槽,所述弹簧20下端嵌于该卡槽。所述固定座10的 下端内侧为凹弧面,用于支撑弹簧20的上端,防止弹簧20在力的作用下滑 动出固定座10。结合图2、图3、图4及图5对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的工作 原理做一详细的说明当前轮40由于路面不平等因素引起震动的时候,前轮 40受到的震动将通过两前叉片体30a、 30b传递给位于固定座10和承载板36 之间的弹簧20,弹簧20在震动所产生的力作用下被压缩,由于弹簧20被压 缩其自身将表现出弹力用来抵消由于震动而对起引起的压缩,最终使得弹簧 20压缩到一定的程度就处于平衡状态即弹簧自身的弹力与由于震动所引起的 对弹簧20的压力相等,正是由于弹簧20自身具有与外界的压力抗衡的弹力, 使得其能緩沖由于震动而给予其的压力,从而起到避震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由于在承载板36与固定座10之间连 接弹簧20,利用弹簧20自身的抗拒压力的弹力来起到对前轮40所受的震动 的緩冲,由于弹簧20处于承载板36与固定座10两端面之间,则会弹簧20 产生平面面支撑及接触面积较广的避震作用,且弹簧2 0的弹力的作用点的形成是与前轮40的遇震位置是成同一径向,所以不会有作用分力折损及避震效 果不均衡的情况发生,这种緩沖装置结构简单、受力均匀且安全性能好。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所涉及的滑板车的车把手100、车架 200、折叠装置400、踏板300及后轮40与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 的连接关系及功能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 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 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滑板车的前轮缓冲装置,适于安装于前车轮与车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弹性件、承载板及固定座,所述前叉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轮枢接,所述承载板焊接于前叉之上,所述固定座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前叉的上端连接,所述弹性元件连接于承载板和固定座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 包括相互对称的两前叉片体,所述承栽板焊接于上述两前叉片体之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 件为弹簧。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 板中央区域具有凸块,所述弹簧一端套于该凸块。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緩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 板中央区域具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卡槽,所述弹簧一端嵌于该卡槽。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的前轮緩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 座的内侧为凹弧面,所述弹簧一端抵于该凹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板车的前轮缓冲装置,适于安装于前车轮与车架之间,包括前叉、弹性件、承载板及固定座,所述前叉的下端与所述前车轮枢接,所述承载板焊接于前叉之上,所述固定座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前叉的上端连接,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承载板和固定座之间。由于在承载板与固定座之间连接弹性件,利用弹性件自身的抗拒压力的弹力来起到对前轮所受的震动的缓冲,由于弹性件处于承载板与固定座两端面之间,则会产生平面支撑及接触面积较广的避震作用,且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点的形成是与前轮的遇震位置是成同一径向,所以不会有作用分力折损及避震效果不均衡的情况发生,这种缓冲装置结构简单、受力均匀且安全性能好。
文档编号B62K25/04GK201099332SQ20072005704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4日
发明者武济群 申请人:武济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