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805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 架,尤指于展开状态时可扩展其骨架长度,从而增加一乘坐空间的婴 儿车骨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人座之骨架结构,于展开状态时包括有两个固定座位, 供婴童分别乘座,其分成并排式骨架以及前后排列方式,但通常双人 座之婴儿车均具有材积较大且复杂的骨架结构配置,除了一般双胞胎 同时使用外,父母亲通常会在第一位婴兒时购买单人座婴儿车,而当 第二位婴童出生后,为同时承载两名婴童,又必须购买一台双人座婴 儿车,形成浪费。
因此,另有采单人座位位置骨架结构,而将第二座位以可拆的方 式装置于该单人座位之骨架上,以提供两个婴童同时乘座,有如美国
第6,045,145发明案所披露的结构装置。只是前述发明案所披露的以 单人座婴儿车骨架,附加一可拆卸式的第二座位机构,虽解决了固定 式双人座婴儿车车体复杂笨重的问题,然该第二座位是为可拆式地且 悬空的装置于该单人座婴儿车骨架,除组装上的不便以外,乘座之舒 适性不佳,且倘若其组装的扣合机构失效,则乘座于第二座位的婴童 容易因此而发生摔落的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具有一收折状态、 一展开固定而 具单一乘坐空间状态以及一展开固定具第二个乘坐空间之婴儿车骨
架,供操作者选择使用单一乘坐空间或转换成同时具有两个乘坐空 间之婴儿车骨架,以解决传统固定式双人座婴儿车笨重、材积大, 及附加第二座位方式所具有危险性之缺失。
为此,本实用新型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
架,具有一展开固定状态及一收折状态,且包括:一第一乘坐空间,
一对上伸縮支架,是分置且枢接于该骨架之两侧,包括有一相互滑 动套接之上外侧套管及一上内侧滑杆,该上内侧滑杆进一步的包括
有一第一固定位置及一变换上伸縮支架长度之第二固定位置; 一对 下伸縮支架,是枢接于骨架,并位于该对上伸縮支架下方,且略与 该对伸縮支架平行,该对下伸縮支架包括有一相互滑动套接之下外 侧套管及一下内侧滑杆,该下内侧滑杆进一步的包括有一第一固定 位置及一变换下伸縮支架长度之第二固定位置;及一固定机构,是 装置于该上伸縮支架和/或下伸縮支架,用以将该上和/或下内侧滑 杆固定于该第一固定位置或该第二固定位置;当该上内侧滑杆与下 内侧滑杆位于该第二固定位置时,该第一乘坐空间的后方构成一第 二乘坐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骨架于常态下,可提供一 第一婴童之第一乘坐空间,操作者可用手操作固定机构,以控制上、 下伸縮支架作纵向的展开伸长,以使于第一乘坐空间后侧得具有可乘 载第二婴童之第二乘坐空间,借以提供操作者于单一骨架上得选择转 换单人座或双人座骨架,而使该婴儿车骨架达到使用方便与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其它的目的和进一步适用的范畴,可由下列的详细叙 述中清楚得知。但是,这些详细的叙述和所提到的实施例仅供说明用, 因为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畴中所做的各种的改变和修正对于此 行业中的专业人士而言,足可从这些详细说明及图式中清楚得知,但 这些详细说明和附图只作说明之用,而不应局限本实用新型,其叙述 如下

图l是本实用新型于展开状态第一固定位置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于展开状态第一固定位置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下伸縮支架与单手操作固定机构构件分解立 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下伸缩支架与单手操作固定机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于展开状态第二固定位置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于展开状态第二固定位置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下伸縮支架由第一固定位置移动至第二固定
位置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骨架收折状态侧视示意图。 图中
2: 上伸縮支架 3: 下伸縮支架
4: 收折机构 5: 固定机构
6: 第一乘坐空间 7: 第二乘坐空间10:婴儿车骨架11:前支架
12:后支架13:手推架
14:连杆15:前轮组
16:后轮组20:第一固定位置
21:上外侧套管22:上内侧滑杆
23:限制件24:第一位置
25:第二位置30:第二固定位置
31:下外侧套管32:下内侧滑杆
33:连动片40:第一固定位置
41:定位座42:卡栓
43:弹性组件44:驱动机构
45:定位槽50:第二固定位置
51:释放件52:卡掣件
53:弹性组件54:连动件
55:驱动件61:分段座
62:靠背支撑架63:第一座位
71:第二座位72:扣合件
100:展开固定状态200:收折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IO,具有一展开固定状态IOO(如图1所示)及一收折状态200(如 图8之所示)。本实施例之婴儿车骨架10包括彼此枢接之前支架11、后支架12、手推架13、连杆14、上伸縮支架2、 一下伸縮支架3以
及一收折机构4。
如第1、 2图所示之前支架11,其下端是连接前轮组15,上端 则与上伸縮支架2前端适当处枢接。后支架12,下端是连接后轮组 16,上端则可滑动的与上伸縮支架3枢接。
请续参考第2、6图所示之上伸縮支架2,是分置于骨架10两侧, 包括一上外侧套管21及一上内侧滑杆22,其中该上内侧滑杆22是 得于上外侧套管21内滑动,并借由一固定机构5而相对于上外侧套 管21固定于内縮的第一固定位置20与往外侧滑动而增加整体上伸 縮支架2长度的第二固定位置30;该对上伸縮支架2之上外侧套管 21前端是枢接前支架11上端,并于该对上外侧套管21前端连接一 限制件23;较佳者,限制件23可为一餐盘或前扶手。
后支架12之上端是与上内侧滑杆22枢接,以使后支架12上端 得随上内侧滑杆22移动,而具有一与前支架11上端靠拢的第一位 置24(如第1、 2图所示),及与前支架11前端呈一段距离之第二位 置25(如图6所示)。
上内侧滑杆22之一侧得于上外侧套管21内滑动,另一端(即 上伸縮支架后端)与手推架13枢接,具体而言则与手推架13下侧 适当处枢接。
连杆14,是枢接于手推架13下侧与后支架12之间,借手推架 13与展开与收折时连动该后支架12。
请参考图3、 4所示,下伸縮支架3,是装置于该对上伸縮支架 2下侧,而略与上伸縮支架2平行;该对下伸縮支架3包括下外侧套 管31及一下内侧滑杆32,其中该下内侧滑杆32是略呈"门"字形, 一侧是得于下外侧套管31内滑动,并借由固定机构5而相对于下外侧套管31固定于内縮的第一固定位置40与向外伸长的第二固定位
置50,其中该上、下内侧滑杆22、 32之间是连接一连动片33,以 使上、下内侧滑杆22、 32得同步的移动至第一固定位置20、 40与 第二固定位置30、 50;该下伸縮支架3之下外侧套管31前端是枢接 于前支架ll,具体是前支架ll的中段位置,而下内侧滑杆32之一 侧是可于下外侧套管31内滑动,另一端(即后端)则与手推架13 之下侧呈枢接关系。
请续参阅图3 5所示,固定机构5,是装置于其中一组上或下外 侧套管21、 31与上或下内侧滑杆22、 32之间,或者同时装置于上 和下外侧套管21、 31与上和下内侧滑杆22、 32之间,借以限制该 上、下内侧滑杆22、 32暂时固定的位于第一固定位置20、 40或第 二固定位置30、 50。本实施例当中,该固定机构5为一单手操作之 固定机构5,以供操作者得以单手操作控制该固定机构5,包括一释 放件51、至少一对卡掣件52、弹性组件53、连动件54以及驱动件 55。
前述之卡掣件52,是可移动地装置于上和/或下外侧套管21、 31 与上和/或下内侧滑杆22、 32之间,弹性组件53是装置于该卡掣件 52与该下外侧套管与该下内侧滑杆之间,借由该弹性组件53,使卡 掣件52可保持阻止上和下内侧滑杆22、 32相对于上、下外侧套管 21、 31移动,进而使上和下内侧滑杆22、 32暂时固定于第一固定位 置20、 40或第二固定位置30、 50。
连动件54可为一挠线性,如钢索等,该连动件54是连接于该 卡掣件52与释放件51之间,以使借由释放件51得经由驱动件55 驱动卡掣件52移动。
释放件51是装置于骨架IO上适当处,以供操作者得容易操作,较佳者,是装置于下伸縮支架3后侧中间位置,也即该释放件装置
于该下内侧滑杆32之后侧端。驱动件55是装置于卡掣件52与释放 件51之间,连动件54是连接于该驱动件55与该释放件51之间,该 释放件51是得经连动件54而由驱动件55驱动卡掣件52移动,以 解除对上、下外侧套管21、 31与上、下内侧滑杆22、 32间之卡掣 限制,以使上、下内侧滑杆22、 32得自第一固定位置20、 40移动 至第二固定位置30、 50。
再请参阅图2所示,收折机构4可为一常用机构,是装置于手 推架13与后支架12之间,包括有一定位座41、 一卡栓42、 一弹性 组件43以及一驱动机构44,其中该定位座41是固定于后支架12 适当处,包括有一可与该卡栓42卡合之定位槽45,而该卡栓42是 可滑动地装置于该手推架13下端部,当该骨架10于展开固定状态 时,该卡栓42是借由弹性组件43而保持位于定位座41之定位槽45, 以使各杆件无法转动,进而保持位于骨架IO展开固定状态IOO,而 该驱动机构44是装置于卡栓42与手推架13之间,该驱动机构44 可为一公知单手操作机构或双手操作机构,借该驱动机构44(可由一 钢索等)连动卡栓42移动,以使卡栓42脱离定位槽45,进而使各杆
件得相对转动而呈骨架收折状态200。
如第1、 2、 5、 6图所示,当骨架10呈展开固定状态100,该上、 下内侧滑杆22、 32相对于上、下外侧套管21、 31固定的位于第一 固定位置20、 40时,是具有一第一乘坐空间6,本实施例当中,于 第一乘坐空间6范围内是固定一分段座61,借该分段座61枢接靠背 支撑架62,并以织布穿置于靠背支撑架62与下伸縮支架3前侧,以 构成一具数个靠背倾斜角度之第一座位63,以供承载第一婴童。
请续参考图6、 7所示,操作者可经由释放件51,解除上、下
12外侧套管21、 31与上、下内侧滑杆22、 32间之卡掣,进而使上、下 内侧滑杆22、 32得由第一固定位置20、 40移动至第二固定位置30、 50,且该后支架12端架亦由第一位置24移动至第二位置25,而使 加长整体骨架10之径向长度,以令于第一乘坐空间6与手推架13之 间构成一第二乘坐空间7,在本实施例当中,该第二乘坐空间7是可 供置放一可拆卸式之第二座位71,其中该第二座位71是借由一扣合 件72稳定的扣合于下内侧滑杆32上,而固定于第二乘坐空间7,以 提供第二位婴童乘座。由此,操作者可视所需,将婴儿车骨架10转 换成仅具第一乘坐空间6或双人使用之第二乘坐空间7,以达到使用 方便,节省成本而无须另外购置两种不同婴儿车骨架,同时兼具安全 之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架,具有一展开固定状态及一收折状态,且包括一第一乘坐空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上伸缩支架,是分置且枢接于该骨架之两侧,包括有一相互滑动套接之上外侧套管及一上内侧滑杆,该上内侧滑杆进一步的包括有一第一固定位置及一变换上伸缩支架长度之第二固定位置;一对下伸缩支架,是枢接于骨架,并位于该对上伸缩支架下方,且略与该对伸缩支架平行,该对下伸缩支架包括有一相互滑动套接之下外侧套管及一下内侧滑杆,该下内侧滑杆进一步的包括有一第一固定位置及一变换下伸缩支架长度之第二固定位置;及一固定机构,是装置于该上伸缩支架和/或下伸缩支架,用以将该上和下内侧滑杆固定于该第一固定位置或该第二固定位置;当该上内侧滑杆与下内侧滑杆位于该第二固定位置时,该第一乘坐空间的后方构成一第二乘坐空间。
2、 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骨架是由一前支架、 一后支架、 一手推架、 一连杆及一收折机构所彼此枢接组成。
3、 依据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该上伸縮支架之前侧端是枢接该前支架与该后支架的上端,后端侧则与该手推架枢接;该下伸縮支架前侧是枢 接于该前支架,后端则与该手推架枢接;该连杆是枢接于该手推 架与该后支架之间,而该收折机构是装置于该手推架与该后支架 之间。
4、 依据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收折机构包括一定位座,是固定于该后支架,设有一定位槽;一卡栓,是可滑动地装置于该手推架的下端部,当该骨架于展开固定状态时,该卡栓是借由一弹性组件保持于该定位槽;及 一驱动机构,是装置于该卡栓与该手推架之间,用以驱动卡栓脱离该定位槽。
5、 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乘坐空间包括一第一座位,且该第二乘坐空间包括一第二座位。
6、 依据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座位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二乘坐空间。
7、 依据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后支架上端是枢接于该上内侧滑杆,用以随该上内侧滑杆移动而位于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
8、 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上内侧滑杆与该下内侧滑杆间连接一连动片。
9、 依据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座位包括一扣合件,用于将该第二座位 扣合固定于该下内侧滑杆上。
10、 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上外侧套管的前端装置一限制件。
11、 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 骨架,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包括一释放件,以解除对该上和下 内侧滑杆的固定。
12、 依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 车骨架,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还包括一卡掣件,是装置于该上外侧套管与该上内侧滑杆之间,并借由 一弹性组件保持该上和下内侧滑杆位于该第一固定位置或该 第二固定位置;一弹性组件,是装置于该卡掣件与该上外侧套管与上内侧滑杆之 间;一驱动件,是装置于该卡掣件与释放件之间,以驱动该卡掣件移 动;及一连动件,是连接于该驱动件与该释放件之间。
13、 依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 车骨架,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还包括一卡掣件,是装置于该下外侧套管与下内侧滑杆之间,并借由一 弹性组件保持该上和下内侧滑杆位于该第一固定位置或该第二固定位置;一弹性组件,是装置于该卡掣件与该下外侧套管与该下内侧滑杆 之间;一驱动件,是装置于该卡掣件与该释放件之间,以驱动该卡掣件 移动;及一连动件,是连接于该驱动件与该释放件之间。
14、依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 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还包括 一卡掣件,是同时装置于该上外侧套管与上内侧滑杆以及该下外 侧套管与下内侧滑杆之间,并借由一弹性组件保持该上和下内 侧滑杆位于该第一固定位置或该第二固定位置; 一弹性组件,是装置于该上外侧套管与上内侧滑杆以及该卡掣件与该下外侧套管与该下内侧滑杆之间; 一驱动件,是装置于该卡掣件与该释放件之间,以驱动该卡掣件 移动;及一连动件,是连接于该驱动件与该释放件之间。
15、依据权利要求第11项所述之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 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该释放件装置于该下内侧滑杆之后侧端。
专利摘要一种可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的婴儿车骨架,包括一对前支架、一对后支架、一手推架、一上伸缩支架、一下伸缩支架以及一收折机构;其中操作者可利用一固定机构控制婴儿车骨架的展开及上、下伸缩支架之前、后伸缩的长度,以增减乘坐空间及座位数目,使单人座婴儿车可以变成双人座婴儿车、或从双人座婴儿车变回单人座婴儿车。本实用新型之婴儿车骨架构造简单、操作方便,让使用者得以节省再购买第二台婴儿车的支出。
文档编号B62B7/06GK201371841SQ20082017637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0日
发明者杨正帆 申请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