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31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如专利公开(公告)号为CN2841447、名称为 能自立的双向折叠车,包括推车车架、第一后轮组件、第二后轮组件、前轮组件,推车车架包 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后轮支架、第二后轮支架,第一后轮组件包括第一后轮接头、设置于第一 后轮接头上的一对第一后轮,第二后轮组件包括第二后轮接头、设置于第二后轮接头上的 一对第二后轮,第一后轮接头与第一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设置,第二后轮接头与第二后轮支 架相转动地设置,推车车架上设置有驱动第一后轮接头与第二后轮接头转动的驱动机构。 由于折叠时,第一后轮支架与第二后轮支架相对靠拢,此时通过驱动机构使得第一后轮组 件与第二后轮组件分别相对第一后轮支架与第二后轮支架转动,从而实现对折叠后的推车 车架形成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 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前部的前轮 组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部的第一侧支架与第二侧支架、连接在所述的第一 侧支架与所述的第二侧支架之间的能够横向折叠的连接架,所述的第一侧支架包括第一前 轮支架、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相滑动设置的第一推 杆,所述的第二侧支架包括第二前轮支架、沿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的 第二前轮支架相滑动设置的第二推杆,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下部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 第一撑脚,所述的第一推杆位于所述的第一撑脚的上方,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下部沿着 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第二撑脚,所述的第二推杆位于所述的第二 撑脚的上方,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撑脚 的上端部相脱离,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撑脚的上端部相脱离,当所述的 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下端部抵在所述的第一撑脚的上端部,所述 的第一撑脚相对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处于伸出极限位置,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下端部抵在所 述的第二撑脚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相对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处于伸出极限位置,所 述的前轮组件、所述的第一撑脚的下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的下端部着地对所述的童车形 成支撑,所述的第一撑脚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叠位置 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的第一撑脚向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上部方向移动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的第二撑脚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 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的第二撑脚向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上部方 向移动的第二弹性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穿透的第一前轮 支架管腔,所述的第一推杆与所述的第一撑脚都插在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 第二前轮支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穿透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所述的第二推杆与所述的 第二撑脚都插在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内。造型简洁。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下部具有第一前轮支架管腔的 下开口,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下部具有第二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当所述的童车处于 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脚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二撑脚 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内,当所述的童车处于折叠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 脚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所述的第二撑脚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二前轮 支架管腔的下开口。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撑脚的上端部设置有阻止所述的第一撑脚与所述 的第一前轮支架相脱离的第一下限位件,所述的第二撑脚的上端部设置有阻止所述的第二 撑脚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相脱离的第二下限位件。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侧支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上 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后轮支架、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座位 杆,所述的第一座位杆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侧支架还 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后轮支架、前端部与所述的第 二推杆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座位杆,所述的第二座位杆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 相转动地连接。推车车架的侧支架结构简单。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底撑架,所述的底 撑架是由第一底撑杆、第二底撑杆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连接所构成的,所述的第一底 撑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二座位杆的前部通过第二底关节相 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底撑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通过第三底关节相转动地 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一座位杆的前部 通过第一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通过第 四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后撑架,所述的后 撑架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之间。在某些进一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沿其长度方向开有第一滑动槽, 所述的第一座位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穿过所述的第一滑动槽相转动地连接,所述 的第二前轮支架沿其长度方向开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的第二座位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 推杆穿过所述的第二滑动槽相转动地连接。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推杆横撑,所述的推杆横 撑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推杆的上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的上部之间。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轮组件包括第一前轮组件、第二前轮组件,所述的第 一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的下部,所述的第二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的下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 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 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寸。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推车车架在 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分别向下移,从而分别驱动第一 撑脚与第二撑脚向下移,使得当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下时,前轮组件、第一撑脚的下端部 及第二撑脚的下端部着地对童车形成支撑,结构简单。

附图1为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附图2为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附图3为实用新型的主视图(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附图4为附图2的A处放大图;附图5为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转换过程中);附图6为实用新型的立体图(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其中11、第一前轮支架;12、第一推杆;13、第一后轮支架;14、第一座位杆;15、第 一撑脚;16、第一弹性件;17、第一前轮组件;18、第二前轮组件;19、第一下限位件;21、第二 前轮支架;22、第二推杆;23、第二后轮支架;24、第二座位杆;25、第二撑脚;27、第二前轮组 件;28、第二前轮组件;30、底撑架;31、第一底撑杆;32、第二底撑杆;40、后撑架;50、推杆横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各附图所示,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 车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 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部的第一侧支架与第二侧支架、连接在所述的第一 侧支架与所述的第二侧支架之间的能够横向折叠的连接架,所述的第一侧支架包括第一前 轮支架11、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相滑动设置 的第一推杆12,所述的第二侧支架包括第二前轮支架21、沿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长 度方向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相滑动设置的第二推杆22,所述的前轮组件包括第一前 轮组件17、第二前轮组件18,所述的第一前轮组件17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下 部,所述的第二前轮组件27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如各附图所示,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下部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长 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第一撑脚15,所述的第一推杆12位于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方,所述 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沿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第二撑脚 25,所述的第二推杆22位于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方。如附图1、附图2、附图4所示,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端部相脱离,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端部与所述 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相脱离,如附图3、附图5、附图6所示,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折叠 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端部抵在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撑脚 15相对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处于伸出极限位置,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端部抵在所述 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25相对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处于伸出极限位 置,如附图3、附图6所示,所述的前轮组件、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下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 25的下端部着地对所述的童车形成支撑。如附图2-附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撑脚15与所 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 使得所述的第一撑脚15向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上部方向移动的第一弹性件16,所 述的第二撑脚25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叠位置向展 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的第二撑脚25向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上部方向移动 的第二弹性件。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换的过程中,在所述的第一推 杆12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分别将第一撑脚15与第二撑脚25下压,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 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所述的第一弹性件与16与所述的第二弹性件分别将 所述的第一撑脚15与第二撑脚25复位。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穿 透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所述的第一推杆12与所述的第一撑脚15都插在所述的第一前轮 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穿透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所 述的第二推杆22与所述的第二撑脚25都插在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一前 轮支架11的下部具有第一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具有第 二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当所述的童车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下端部位 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 腔内,当所述的童车处于折叠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脚15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 腔的下开口,所述的第二撑脚25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如附图2-附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端部设置有阻止所述的第一撑脚 15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相脱离的第一下限位件19,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设置 有阻止所述的第二撑脚25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相脱离的第二下限位件。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侧支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轮 支架11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后轮支架13、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部相转动 连接的第一座位杆14,所述的第一座位杆14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相转动地连 接;所述的第二侧支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 第二后轮支架23、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座位杆24,所述的 第二座位杆24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沿 其长度方向开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的第一座位杆14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穿过所 述的第一滑动槽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沿其长度方向开有第二滑动槽,所 述的第二座位杆24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穿过所述的第二滑动槽相转动地连接。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底撑架30,所述 的底撑架30是由第一底撑杆31、第二底撑杆32相交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连接所构成的,所述的第一底撑杆31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二座位杆24的前 部通过第二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一底撑杆3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 13通过第三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32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 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一座位杆14的前部通过第一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 32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通过第四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后撑架40,所述 的后撑架40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之间。所述后撑架 40包括竖杆;第一横杆,所述的第一横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竖杆的上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 一横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相转动连接;第二横杆,所述的第二横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竖杆的上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 二横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相转动连接;滑块,所述的滑块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的竖杆上;第三横杆,所述的第三横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竖杆的下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 三横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相转动连接;第四横杆,所述的第四横杆的一端部与所述竖杆的下端部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 四横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相转动连接。第一斜杆,所述的第一斜杆一端部与所述滑块相转动连接的,所述第一斜杆另一 端部与所述第三横杆相转动连接;第二斜杆,所述的第二斜杆一端部与所述滑块相转动连接的,所述的第二斜杆另 一端部与所述第四横杆相转动连接。如附图1、附图5、附图6所示,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横向折叠的推杆横撑50,所 述的推杆横撑50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上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上部之间。所 述的横撑50是由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的端部相互转动连接所构成的。所述的 第一杆件的外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上端部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三杆件的外端 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上端部相转动地连接。如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第一后轮支架13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后轮组件18,所述 第二后轮支架23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后轮组件28,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 前轮组件、所述第一后轮组件18及所述的第二后轮组件28着地对所述的童车形成支撑。以上所涉及到的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是在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作定义的。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 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法。相关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 内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权利要求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包括具有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的推车车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前部的前轮组件、设置于所述的推车车架的底后部的后轮组件,所述的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部的第一侧支架与第二侧支架、连接在所述的第一侧支架与所述的第二侧支架之间的能够横向折叠的连接架,所述的第一侧支架包括第一前轮支架(11)、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相滑动设置的第一推杆(12),所述的第二侧支架包括第二前轮支架(21)、沿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相滑动设置的第二推杆(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下部沿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第一撑脚(15),所述的第一推杆(12)位于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方,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沿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设置有第二撑脚(25),所述的第二推杆(22)位于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方,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端部相脱离,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相脱离,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端部抵在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撑脚(15)相对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处于伸出极限位置,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端部抵在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25)相对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处于伸出极限位置,所述的前轮组件、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下端部、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下端部着地对所述的童车形成支撑,所述的第一撑脚(15)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的第一撑脚(15)向着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上部方向移动的第一弹性件(16),所述的第二撑脚(25)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之间设置有当所述的推车车架在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换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的第二撑脚(25)向着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上部方向移动的第二弹性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 (1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穿透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所述的第一推杆(12)与所述的第 一撑脚(15)都插在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上沿其长度方 向开设有穿透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所述的第二推杆(22)与所述的第二撑脚(25)都插在 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 (11)的下部具有第一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具有第二 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当所述的童车处于展开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下端部位 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管腔内,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 管腔内,当所述的童车处于折叠位置下,所述的第一撑脚(15)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一前轮支 架管腔的下开口,所述的第二撑脚(25)向下伸出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管腔的下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撑脚(15)的 上端部设置有阻止所述的第一撑脚(15)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相脱离的第一下限位 件(19),所述的第二撑脚(25)的上端部设置有阻止所述的第二撑脚(25)与所述的第二前 轮支架(21)相脱离的第二下限位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支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第 一后轮支架(13)、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一座位杆(14),所 述的第一座位杆(14)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相转动地连接; 所述的第二侧支架还包括上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第 二后轮支架(23)、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第二座位杆(24),所 述的第二座位杆(24)的后部与所述的第二后轮支架(23)相转动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 横向折叠的底撑架(30),所述的底撑架(30)是由第一底撑杆(31)、第二底撑杆(32)相交 叉并在交叉处相转动连接所构成的,所述的第一底撑杆(31)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 (22)的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二座位杆(24)的前部通过第二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 一底撑杆(31)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通过第三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 的第二底撑杆(32)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下部或与所述的第一座位杆(14) 的前部通过第一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所述的第二底撑杆(32)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二后 轮支架(23)通过第四底关节相转动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 横向折叠的后撑架(40),所述的后撑架(40)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后轮支架(13)与所述的第 二后轮支架(2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架(11)沿其长度方向开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的第一座位杆(14)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穿过所述的第一滑动槽相转动地连接,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沿其长度方向开有 第二滑动槽,所述的第二座位杆(24)的前端部与所述的第二推杆(22)穿过所述的第二滑 动槽相转动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架包括能够 横向折叠的推杆横撑(50),所述的推杆横撑(50)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推杆(12)的上部与所 述的第二推杆(22)的上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轮组件包括第 一前轮组件(17)、第二前轮组件(18),所述的第一前轮组件(17)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前轮支 架(11)的下部,所述的第二前轮组件(27)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前轮支架(21)的下部。
专利摘要一种横向能够折叠的童车,推车车架包括位于两侧部的第一侧支架与第二侧支架、连接在两侧支架之间的连接架,第一侧支架包括第一前轮支架、与第一前轮支架相滑动设置的第一推杆,第二侧支架包括第二前轮支架、与第二前轮支架相滑动设置的第二推杆,第一前轮支架的下部滑动地设置有第一撑脚,第一推杆位于第一撑脚的上方,第二前轮支架的下部滑动地设置有第二撑脚,第二推杆位于第二撑脚的上方,推车车架在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分别向下移,从而分别驱动第一撑脚与第二撑脚向下移,使得当推车车架处于折叠位置下时,前轮组件、第一撑脚的下端部及第二撑脚的下端部着地对童车形成支撑,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B62B7/08GK201587441SQ2009202415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
发明者高翔 申请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