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挖掘机托链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36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挖掘机托链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用于履带式挖掘机地盘行走系统,具体涉及的一种挖掘机托链轮。
背景技术
托链轮是履带式推土机和挖掘机及相关工程机械行走系统的重要零部件,其承受载荷较小,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其寿命相对较长。而传统托链轮的循环油路如


图1所示,传统的托链轮包括端盖8、轮体9、轴套10、浮封室11、支盖12、0型密封圈13、轴14 ;所述轴 14上设置有漏油孔141 ;油从左边注入后,通过轴14上的漏油孔141流入到达油槽及浮封室11 ;这种方法容易导致油路循环不畅,其原因存在于1、在加工轴14上的漏油孔141的位置时难免有所偏差,加上漏油孔141直径原本就小容易导致油路循环不畅;2、轴套10于轴14和轮体9的间隙很小,漏油也相对不易;以上两种情况由于油路循环不畅导致托链轮服役过程中导致零部件轮滑不足而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加剧了其磨损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不影响托链轮性能的情况下,对托链轮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地改善了油路循环状况,提供一种挖掘机托链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挖掘机托链轮,包括端盖、轮体、轴套、浮封环总成、支盖、0型密封圈、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轮体上设有漏油孔,所述漏油孔是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两个轴套分别从轮体两端压入,端盖紧固于轮体的一端;轴从一端通过轴套穿入另一端,并在轴一端的沟槽内装入0型密封圈,并将浮封环总成装入支盖内,同时将支盖压紧在轮体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合理设计,将原有轴上的漏油孔改在轮体上,一方面,油孔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这样使得其油路循环十分顺畅,在轮体服役过程中可及时补充需要轮滑的部位,有效减少了磨损,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轮体重心低,质量大,无需固定装置便可直接加工出漏油孔,且位置精度要求不高便于加工,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传统的托链轮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一种挖掘机托链轮,包括端盖1、轮体2、轴套3、浮封环总成4、支盖5、 0型密封圈6、轴7 ;在所述的轮体2上设有漏油孔21,所述漏油孔21是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4 ;两个轴套3分别从轮体2两端压入,端盖1紧固于轮体2的一端;轴7从一端通过轴套3穿入另一端,并在轴7 —端的沟槽内装入0型密封圈6,并将浮封环总成4装入支盖 5内,同时将支盖5压紧在轮体2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加工简便,油路循环顺畅,有效地改善了由于油路循环不畅导致的种种问题,同时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权利要求1. 一种挖掘机托链轮,包括端盖、轮体、轴套、浮封环总成、支盖、0型密封圈、轴;两个轴套分别从轮体两端压入,端盖紧固于轮体的一端;轴从一端通过轴套穿入另一端,并在轴一端的沟槽内装入0型密封圈,并将浮封环总成装入支盖内,同时将支盖压紧在轮体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轮体上设有漏油孔,所述漏油孔是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
专利摘要一种挖掘机托链轮,包括端盖、轮体、轴套、浮封环总成、支盖、O型密封圈、轴;轮体上设有漏油孔,漏油孔是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两个轴套分别从轮体两端压入,端盖紧固于轮体的一端;轴从一端通过轴套穿入另一端,并在轴一端的沟槽内装入O型密封圈,并将浮封环总成装入支盖内,同时将支盖压紧在轮体的另一端;将原有轴上的漏油孔改在轮体上,一方面油孔直接连通油槽与浮封环总成,使得其油路循环十分顺畅,在轮体服役过程中可及时补充需要轮滑的部位,有效减少了磨损,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轮体重心低,质量大,无需固定装置便可直接加工出漏油孔,且位置精度要求不高便于加工,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B62D55/12GK202022255SQ20112005796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4日
发明者刘一梅, 吴清山, 朱清阳 申请人:泉州市长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