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796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能够改善驾驶员的支承性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摩托车中,在燃料箱的后方配置有驾驶员就坐的座椅,为了使驾驶员跨乘,而开放座椅的左右两侧。另一方面,公开了为了改善舒适性而座椅的左右两侧具有适合驾驶员的侧支架的摩托车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摩托车中,座椅在宽度方向上延长而形成侧支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488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如上述现有的摩托车那样增加座椅的支承部分时,存在座椅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又,座椅结构变得复杂时,制造成本增加,因此不理想。这样的问题是驾驶员跨上去乘车的所有跨乘式车辆共同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驾驶员就坐的座椅的支承部分的大型化,同时改善支承性的跨乘式车辆。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跨乘式车辆具备:车身框架;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具有驾驶员就坐的座部的座椅;以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左右两侧的状态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并且具有在侧视时比所述座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的一对后部侧整流罩。根据上述结构,在座椅的左右两侧上,将比座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形成于后部侧整流罩,从而能够防止车身的宽度尺寸大型化,能够尽量增大该突出部的左右方向尺寸,能够提高就坐于座椅的驾驶员的支承性。也可以使所述突出部的上部部分具有可挠性。根据上述结构,与突出部整体具有可挠性的结构相比,降低制造成本,容易适应驾驶员体型、驾驶员姿势。在这里,可挠性是指发挥座椅功能的程度的弹性、缓冲性。可以将具有该可挠性的部分称为侧缓冲垫。也可以是所述座椅还具有设置于所述座部的后方的后缓冲垫;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后缓冲垫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根据所述结构,在后缓冲垫和左右的突出部(侧缓冲垫)的三个点上从后方支持驾驶员的臀部,因此改善支承性。又,相比于由整个座椅支承驾驶员的结构,能够减小缓冲垫的面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也可以是在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后缓冲垫之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车辆轻量化,并且使行驶风穿过贯通空间从而能够减少空气阻力。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表面越向后方越向上方倾斜,在比所述后缓冲垫靠近前方的位置上位于比该后缓冲垫下端低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后缓冲垫和左右的突出部(侧缓冲垫)容易实现三点支承,并且能够防止支承过剩。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可调节的结构。根据上述结构,容易适应驾驶员体型、驾驶姿势。发明效果:本发明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发挥能提供防止驾驶员座椅的支承部分的大型化同时改善支承性的跨乘式车辆的效果。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是在参照附图的基础上,由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详细说明得以明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图2是图1的摩托车的座椅以及后部侧整流罩等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摩托车的座椅以及后部侧整流罩等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摩托车的座椅以及后部侧整流罩等的俯视图;图5是拆卸掉左侧后部侧整流罩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图6是从左侧观察使左侧后部侧整流罩的一部分安装于座椅轨道的状态的要部侧视图;图7是图6的左侧后部侧整流罩上部的沿着VII-VI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另外,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是以乘骑跨乘式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个示例的摩托车。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1具备车身框架2、前轮3和后轮4。车身框架2具有头管6、从头管6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8、与主框架8的后部连续地延伸,且转动自如地支持摇臂9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0、和从枢轴框架10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1。前轮3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叉5的下端部,该前叉5支持于设置在其上端部的上支架(未图示),并且通过该上支架支持于转向轴(未图示)。转向轴(未图示)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头管6。在该上支架上安装有向左右延伸的杆型的转向把手7。因此,驾驶员对转向把手7进行转动操作,以此可以将前轮3以所述转向轴为旋转轴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向。又,在转向把手7的后方,燃料箱14固定于主框架8。发动机16以支持于主框架8以及枢轴框架10的状态搭载于燃料箱14的下方且前轮3和后轮4之间。在燃料箱14的后方,在座椅轨道11上安装有乘车用座椅15。座椅15具备:驾驶员就坐的座部30;和设置于座部30的后方且上方,并且具有从后侧朝向驾驶员的臀部的前表面的后缓冲垫31。在这里,将后缓冲垫31的前表面上部以点A表示,将座部30的宽度最宽部分以点B表示。本实施形态的摩托车1具备:覆盖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20;从侧方覆盖车身前部的前部侧整流罩21;从侧方覆盖车身后部的后部侧整流罩24;和从上方覆盖车身后部的后整流罩23。后部侧整流罩24以从侧方覆盖车身后部的形式安装于车身框架2,并且配置于驾驶员用座椅15的左右两侧。后整流罩23以从上方覆盖车身后部的形式安装于车身框架2,并且以与后部侧整流罩24连接的形式配置于座椅15的后部以及后方。在后整流罩23的后部安装有后灯25。图2是摩托车1的座椅15以及后部侧整流罩24等的左视图。如图2所示,后部侧整流罩24具有以配置于座椅15的左右两侧的状态安装于座椅轨道11,并且在侧视时比座部30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4a。后部侧整流罩24具备:安装于座椅轨道11的整流罩主体33;和安装于整流罩主体33的前缘部的侧缓冲垫32。整流罩主体33具有在侧视时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刀片形状。突出部24a是比座部30靠近上方的部分,其前端部具有可挠性。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由位于整流罩主体33中比座部30靠近上方且比后缓冲垫31靠近前方的位置的支承部33a、和安装于该支承部33a的向斜上后方倾斜的前缘部的侧缓冲垫32构成。侧缓冲垫32从整流罩主体33向上方且前方突出。在本实施形态中,侧缓冲垫32由具有可挠性的缓冲构件形成。在这里,可挠性是指能够发挥座椅的功能的程度的弹性、缓冲性。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座部30的后方且上方,在后整流罩23的前表面设置有后缓冲垫31。后整流罩23和后缓冲垫31的上表面相连接并形成于后方。后缓冲垫31具有从后方支持驾驶员的臀部的功能。后缓冲垫31以及侧缓冲垫32具有比座部30硬的程度的低反弹性。图3是摩托车1的座椅15以及后部侧整流罩24等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后整流罩23具有:前表面形成有后缓冲垫31的主体部23a;和从主体部23a的上部向左右突出的鼓出部23b。在从后整流罩主体23a的上部向左右突出的鼓出部23b上固定有后部侧整流罩24,因此从正面观察时在鼓出部23b的下方在后整流罩23和后部侧整流罩24之间形成有空隙。即,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与形成于后整流罩23的后缓冲垫31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而且,在后整流罩23的后缓冲垫31、和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之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左右贯通空间S。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右的后部侧整流罩24的侧缓冲垫32顶部的棱线(图3的左右的双点划线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整流罩主体33的内侧面33b比顶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又,侧缓冲垫32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从中间部向前方行进而车宽方向尺寸为梢端细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与整流罩主体33的上表面连接。图4是摩托车1的座椅15以及后部侧整流罩24等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座椅15的座部30形成为在俯视时后部宽度比前部宽度宽的形状。座部30的后部形成为车宽方向尺寸越向后方越小的梢端细的形状。左右的后部侧整流罩24位于比座部30的宽度最宽部分(左右端B)靠近后侧的位置。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配置于座部30的后方。突出部24a配置于座部30的后部且梢端细的形状的部分的后方。突出部24a具有配置于比座部30的车宽方向的最外侧部分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驾驶员的臀部位于座部30后侧的面积较宽的区域,驾驶员的双腿位于座椅15前部的两侧。在座椅15前部的左侧设置有换挡踏板28以及脚踏板27,在座椅15前部的右侧设置有制动踏板29以及脚踏板27。另一方面,后整流罩23的后缓冲垫31和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之间的贯通空间S不仅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而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后缓冲垫31和侧缓冲垫32形成为独立体,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形成。侧缓冲垫32至少从突出部24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形成。侧缓冲垫32配置于比后部侧整流罩24的最外侧部分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又,后部侧整流罩24的主体部33的后端以与后整流罩23的主体部23a的侧表面连接的形式形成为流线形状。摩托车1的车身的后端形成为在俯视时梢端细的形状。图5是拆卸掉左侧的后部侧整流罩24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如上述图2以及图5所示,包括侧缓冲垫32以及支承部33a的突出部24a形成于比连接后缓冲垫31的上部前端A和座椅最宽部分的左右端B的直线(图2以及图5的单点划线)相比靠近下方且后方的位置。又,突出部24a在比后缓冲垫31靠近前方的位置上形成于比该后缓冲垫31低的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侧缓冲垫32位于比后整流罩23的上表面(图2以及图5的点A)靠近下方的位置,并且向上后方倾斜。整流罩主体33的前缘与侧缓冲垫32的底部的交界线以直线状延伸,并且越向后方越向上倾斜。交界线的前端设定于座椅上表面附近的高度的位置。交界线的后端设定于比后缓冲垫31的上表面低的位置。接着,说明后部侧整流罩24的安装结构。后部侧整流罩24具有相对座椅轨道11可进行装卸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座椅轨道11的车宽方向侧表面设置有三处安装区域11a、11b、11c。在拆卸掉后部侧整流罩24的状态下,设置于座椅轨道11的各安装区域11a、11b以及11c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安装区域11a设置在座椅轨道11的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座椅轨道11位于从后整流罩主体23a的上部向左右突出的鼓出部23b的侧表面。安装区域11b设置在比座部30的宽幅部B靠近后方的座椅轨道11的车宽方向外侧。安装区域11c设置在比座部30的宽幅部B靠近前方的座椅轨道11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座椅轨道11的后侧的安装区域11a形成有两个安装孔H1、H2,将支架35的一端部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选择性地固定于这些安装孔H1、H2中的一个。在座椅轨道11的中间的安装区域11b形成有两个安装孔H1、H2,支架35的另一端部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选择性地固定于这些安装孔H1、H2中的一个。在座椅轨道11的前侧的安装区域11c形成有两个安装孔H1、H2,后部侧整流罩24主体(未图示)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选择性地固定于这些安装孔H1、H2中的一个。在这里,座椅轨道11的安装区域11a~11c中的安装孔H1以及H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平行。将形成于各安装区域11a、11b以及11c的前后的孔H1以及H2进行适当选择,以此后部侧整流罩24能够以相对于座椅15的前后方向位置可变更的形式安装于座椅轨道11。即,能够维持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的后部侧整流罩24的角度的情况下改变后部侧整流罩24的前后方向位置。图6是从左侧观察将左侧后部侧整流罩24的一部分安装于座椅轨道11的状态的要部侧视图。如图6所示,整流罩主体33具备:由树脂制成的内板构件34;安装于内板构件3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由树脂制成的外板构件36(图2);和容纳于由内板构件34和外板构件36形成的中空空间内的由金属制成的支架35。支架35具有沿着整流罩主体33形成的细板形状,并且设置有安装孔35a、35b、35c以及35d。穿过支架35的安装孔35a的紧固件B1(例如螺栓或螺丝)贯通内板构件34并固定于座椅轨道11的安装区域11a的安装孔H1。穿过支架35的安装孔35b的紧固件B1贯通内板构件34并固定于座椅轨道11的安装区域11b的安装孔H1。如此一来,内板构件34固定于座椅轨道11。另一方面,内板构件34的梢端通过紧固件B2直接固定于座椅轨道11的安装区域11c的安装孔H1。又,支架35借助于穿过安装孔35c以及35d的紧固件B1固定于内板构件34。内板构件34的底部通过紧固件34a、34b从下方固定于外板构件36的底部。内板构件34上部通过紧固件34c以及34d从座椅15的内侧固定于外板构件36的上部。像这样通过上下四个紧固件34a~34d可靠地固定内板构件34和外板构件36。图7是图6的左侧后部侧整流罩24上部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后部侧整流罩24的上部的侧缓冲垫32的底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棒状部32a。侧缓冲垫32的棒状部32a贯通设置于内板构件34的上表面的孔34e。侧缓冲垫32由可挠性材料(例如橡胶或聚氨酯等)形成,因此容易实现棒状部32a向孔34e的贯通。又,杆的中途的部分比孔34e的直径粗。该部分起到在棒状部32a贯穿孔34e后棒状部32a不容易从孔34e中脱卸的止动件的作用。又,内板构件34在由整流罩主体33的外板构件36形成的内部空间,通过紧固件B1固定于支架35。接着,利用图1说明乘骑摩托车1的驾驶员的乘车姿势。如图1所示,驾驶员(双点划线)以跨坐在座椅15上的姿势就坐,并且两只手伸长并握住把手7。就坐于座椅15的座部30的驾驶员使臀部位于座部30后侧的宽幅区域B,并且将左右腿分别置于座椅15的前侧的换挡踏板附近的左右脚踏板27。在行驶时,根据驾驶员的乘车姿势,驾驶员的臀部由后部侧整流罩34保持。又,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采取更向前倾斜的姿势,臀部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通过后缓冲垫31支承臀部,且由后部侧整流罩34的支承区域也增加,因此通过左右的侧缓冲垫32以及后缓冲垫31的三个点可靠地支承驾驶员的臀部。此外,驾驶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格或驾驶位置改变后部侧整流罩34的前后方向位置。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在座椅15的左右两侧,将比座部30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4a形成于后部侧整流罩24,从而能够防止车身的宽度尺寸大型化,并且能够尽量增大突出部24a的左右方向尺寸,能够提高就坐于座部30的驾驶员的支承性。又,突出部24a的上部部分(侧缓冲垫32)具有可挠性,因此与使整个突出部24a具有可挠性的结构相比降低制造成本,容易适应驾驶员的体型、驾驶员的姿势。又,座椅15具有设置于座部30的后方的后缓冲垫31,突出部24a与后缓冲垫31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因此在后缓冲垫31和左右的侧缓冲垫32的三个点上从后方支承驾驶员的臀部,因此改善支承性。又,相比于由整个座椅支承驾驶员的结构,能够减小缓冲垫面积,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在三个点上支承臀部的后部,从而能够减小后缓冲垫31和左右的侧缓冲垫32的各自接触部分。又,在突出部24a和后缓冲垫31之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空间S,因此能够使车辆轻量化,并且通过使行驶风穿过贯通空间S以此能够降低空气阻力。又,座椅15内部的通风变好,因此在长时间运行时改善舒适性。又,突出部24a的上表面越向后方越向上方倾斜,并且在比后缓冲垫31靠近前方的位置上位于比后缓冲垫31的下端低的位置,因此容易通过后缓冲垫31和左右的侧缓冲垫32实现三点支承,同时能够防止支承过剩。又,具有突出部24a的后部侧整流罩2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可调节的结构,因此容易适应驾驶员体型、驾驶姿势。在维持后部侧整流罩34的姿势的情况下,能够改变后部侧整流罩34的前后方向位置,因此即使改变后部侧整流罩34的位置也能够较好地发挥后部侧整流罩34的空气动力特性(整流功能)。又,后部侧整流罩24形成为相对于座椅轨道11可装卸的结构,因此根据驾驶员的体格差异准备多个形成有突出部24a的后部侧整流罩24,从而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驾驶员的喜好选择后部侧整流罩24。可以在留下后整流罩23的状态下更换后部侧整流罩24,又,在因侧缓冲垫32的劣化和后部侧整流罩24的损伤等而更换部件时,与座部30和侧缓冲垫32为一体、后整流罩23和后部侧整流罩24为一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更换部分,从而减少更换费用。又,后缓冲垫31以及侧缓冲垫32具有硬的程度比座部30高的低反弹性,因此提高座椅15的侧表面以及背面的支承力。又,侧缓冲垫32形成在比连接后缓冲垫31的上部前端A和座椅宽度最宽部分的左右端B的直线靠近下方且后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转弯时驾驶员在左右方向上使重心移动时,也避免侧整流罩24阻碍驾驶员的顺利的体重移动。又,左右的后部侧整流罩24,顶部的棱线(图4的左右的双点划线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整流罩主体33的内侧面33b随着比顶部向车宽方向内侧行进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容易支承驾驶员的臀部。又,侧缓冲垫32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从中间部向前方行进而车宽方向尺寸为梢端细的形状,并且形成为与整流罩主体33的上表面连接的结构,因此能够有效地发挥后部侧整流罩24的空气动力特性。又,后部侧整流罩24的主体部33的后端形成为与后整流罩23的主体部23a连接的流线形状,因此能够整流沿着摩托车1的车身后部流动的行驶风而减少空气阻力;<其他实施形态>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侧缓冲垫32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的安装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侧缓冲垫32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且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的安装结构。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后部侧整流罩24的突出部24a具备侧缓冲垫32,但是也可以仅由支承部33a构成,不具备侧缓冲垫32。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摩托车,但是本发明可适用于摩托车以外的跨乘式车辆。例如本发明可适用于电动二轮车、ATV(全地形车辆)等三轮车或四轮车。由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发明的较多的改良和其他实施形态等。因此,上述说明只是例示解释,是以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教导实施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形态为目的提供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实质上变更其结构和/或功能的具体内容。工业应用性:本发明对摩托车等跨乘式车辆的座椅结构有用。符号说明:1摩托车(跨乘式车辆);2车身框架;3前轮;4后轮;15乘车用座椅;20前整流罩;21侧整流罩;23后整流罩;24后部侧整流罩;24a突出部;30座部;31后缓冲垫;32侧缓冲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