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式尾翼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6612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可拆式尾翼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新型创作是关于一种可拆式尾翼总成;更详细而言,是关于一种可快速组装或拆卸地装设于一移动载具,以强化该移动载具于行进间的下压力的可拆式尾翼总成。



背景技术:

移动载具,如一般常见的四人座汽车,其车厂在生产车辆时,针对汽车外观规格的设定,多为满足行驶于一般道路环境的需求,因此在行驶安全性、后续保养维修等通盘考虑下,大多数的车辆仅会具有流线型且低风阻的外观。

因此,热衷参与竞速活动的使用者,便需寻求外加的空力套件,以增加自身车辆于高速行进时的性能。其中,较易改装且能有感增加车辆行进时的抓地力以强化车辆于高速行进时的稳定性的尾翼总成,便成为这类使用者的首选。

然而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尾翼总成是以锁固、黏合等方式将其安装于车辆后方,由于此种安装方式就是为了确保尾翼总成不会于汽车行进间掉落,故一旦安装完毕后,便难以在短时间内透过简单的工具将其拆卸。换言之,需花费等同或远大于原安装作业时间的工时,才得以将该车辆恢复至未安装尾翼总成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车辆离开竞速情境于一般道路环境行驶时,在未拆卸尾翼总成的情况下,其所产生的沉重的下压力反而会使轮胎耗损过快并导致油耗的增加,同时也会导致车辆转弯不易的情况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尾翼总成,使其可因应不同的驾驶需求,供使用者快速地安装及拆卸,使车辆在竞速时能因安装有尾翼总成而拥有足够的稳定性,于道路行驶时又能因尾翼总成的卸除而避免沉重的下压力,乃为此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新型创作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拆式尾翼总成,其可让使用者因应不同的驾驶需求,以低于原安装作业时间的工时,快速地组装或拆卸尾翼总成,使装设有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的车辆得以因为尾翼总成的安装而提高高速行进时的稳定性,并于一般路面行驶时可因尾翼总成的卸除而避免轮胎的耗损及油耗的增加。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包含一厢盖部、一固定部、一主尾翼结构及一副尾翼结构。厢盖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一第二端,固定部是装设于厢盖部的第二端,主尾翼结构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部,且副尾翼结构是可拆卸地装设于厢盖部的第二端、固定部或主尾翼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所具有的主尾翼结构具有一支架部与一主尾翼,主尾翼是设置于支架部的一上端,且支架部是藉由一下端与固定部可拆卸地固定。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所具有的副尾翼结构包含二副尾翼,分别可拆卸地装设于厢盖部的第二端、固定部或主尾翼结构的左右侧。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所具有的二副尾翼分别具有至少一进气口,至少一进气口是自各副尾翼的一前端贯穿至各副尾翼的一后端,使当气流流经副尾翼所具有的至少一进气口后,可藉此提供辅助的下压力。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所具有的厢盖部更包含一辅助进气口,以因应后置引擎的车辆达到强制进气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所具有的固定部更包含至少一散热口,至少一散热口是与辅助进气口连通,藉以加强车辆引擎的工作温度的降温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更包含一快拆装置,用以将副尾翼结构可拆卸地装设于厢盖部的第二端、固定部或主尾翼结构。其中,该快拆装置为沿用自装设有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的车辆的原车厂的锁固工具。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是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的立体图;

图2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卸除主尾翼结构后,副尾翼结构所具有的进气口的示意图;

图2a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于行进时气流流经副尾翼结构的进气口的示意图;

图3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装设副尾翼结构的示意图;以及

图4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于未安装副尾翼结构时,将其装设于移动载具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0 可拆式尾翼总成

110 厢盖部

112 第一端

114 第二端

116 辅助进气口

120 固定部

122 散热口

130 主尾翼结构

132 支架部

132a 上端

132b 下端

134 主尾翼

140 副尾翼结构

142 副尾翼

144 进气口

150 快拆装置

200 移动载具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新型创作是关于一种可拆式尾翼总成,其可快速组装或拆卸地装设于一移动载具(如:轿车或跑车),以强化该移动载具于行进间的下压力。

如图1所示,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包含一厢盖部110、一固定部120、一主尾翼结构130及一副尾翼结构140。请一并参阅图4,于本实施例中,厢盖部110是装设于一移动载具200的后端(即:车厢部)上方;厢盖部110具有一第一端112及与第一端112相对设置的一第二端114。固定部120是装设于厢盖部110的第二端114。主尾翼结构130是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部120,而副尾翼结构140是可拆卸地装设于厢盖部110的第二端114、固定部120或主尾翼结构130。

换言之,于本新型创作中,仅有主尾翼结构130需被限制可拆卸地设置于固定部120,而副尾翼结构140则可依据不同的外观、风阻系数等设计需求,选择性地被可拆卸地装设于(1)厢盖部110的第二端114、(2)固定部120或(3)主尾翼结构130等部位的其中之一。

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4,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所具有的主尾翼结构130具有一支架部132与一主尾翼134。主尾翼134是设置于支架部132的一上端132a,且支架部132是藉由一下端132b与固定部120可拆卸地固定。

需说明的是,图式所示的支架部132的下端132b虽以设置于固定部120的左右端的方式呈现,但并非以此作为限制。

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副尾翼结构140包含二副尾翼142。二副尾翼142分别可拆卸地装设于固定部120的左右侧,且如图2及图2a所示,二副尾翼142分别具有一进气口144,且进气口144是自各副尾翼142的一前端贯穿至各副尾翼142的一后端,如此一来,当气流通过各副尾翼142的进气口144后,将得以改变气流方向,藉以于移动载具200行进间提供辅助的下压力。

然而,如前所述,除图式所绘示的态样外,二副尾翼142亦可依据其他设计需求,被可拆卸地装设厢盖部110的第二端114、或主尾翼结构130的左右侧,而同样藉此达到提供辅助下压力的目的。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3,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所具有的厢盖部110更包含一辅助进气口116,以因应后置引擎车辆的进气口设置,达到强制进气的目的。固定部120更包含一散热口122,且散热口122是与辅助进气口116连通,藉以加强移动载具200的引擎工作温度的降温效率。

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更包含一快拆装置150,用以将副尾翼结构140可拆卸地装设于固定部120上。需说明的是,由于快拆装置150为沿用自装设有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的车辆的原车厂的锁固工具,故无须购入额外的安装工具便能迅速地进行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的快速组装或拆卸作业。

于本新型创作中,快速组装或拆卸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需的组装或拆卸时间作为比较基准。亦即,本新型创作所指称的快速组装或拆卸的作业时间,是指少于原安装作业时间的工时而言。

实际上,当将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安装于移动载具200上后,仅需花费约略5-10分钟的作业时间,便可将主尾翼结构130及副尾翼结构140自固定部120上卸除,或将主尾翼结构130及副尾翼结构140安装至固定部120上。如此一来,相对于现有技术所需2-4小时的组装或拆卸时间而言,即可谓的快速组装或拆卸。

由于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处于拆卸状态时,仅厢盖部110与固定部120会被保留于移动载具200的后端,故处于拆卸状态的可拆式尾翼总成100因为未装设有主尾翼结构130及副尾翼结构140,而可因此免除行驶于一般道路时无谓的下压力外,更可方便使用者进行移动载具200的停放,节省所需的停车空间。

纵上所述,藉由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的设置,使用者将可因应不同的驾驶需求,以低于原安装作业时间的工时,快速地组装或拆卸尾翼总成,使装设有本新型创作的可拆式尾翼总成的车辆得以因为尾翼总成的安装而提高高速行进时的稳定性,并于一般路面行驶时可因尾翼总成的卸除而避免轮胎的耗损及油耗的增加,并因此节省所需的停车空间。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新型创作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新型创作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新型创作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新型创作所主张的范围,本新型创作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申请专利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