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856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骨架梁的连接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深,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车身轻量化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采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来制作汽车框架,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从而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目的。由于铝合金结构的焊接难度大,需要操作人员具有熟练的焊接技术,对焊接人员的要求高,并且高温焊接还易使铝合金骨架变形,因此铝合金车身骨架梁的连接主要采用铆接的方式。现有技术中铝合金骨架梁的铆接连接还存在连接处应力集中,连接处容易变形,连接件自身的刚度不高,连接强度差的问题。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骨架梁连接接头,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性好,连接强度高且能够有效消除连接部位应力集中的汽车铝合金骨架梁连接接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包括用于连接主梁的主梁套管以及多个用于连接侧梁的侧梁连接部,所述主梁套管及所述侧梁连接部上都设置有铆接孔;所述主梁套管为中空长方体状结构且两端开口;所述主梁套管包括四个矩形侧面;每个侧梁连接部固定连接在对应一个矩形侧面上且包括两个间隔相对的侧板;所述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包括第一筋板、第二筋板及第三筋板,且所述第一筋板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第二筋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筋板与一个所述侧板之间;所述第三筋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筋板与另一个所述侧板之间。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侧梁连接部位于对应一个所述矩形侧面的中部;每个侧板靠近所述矩形侧面的一端弯折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矩形侧面固定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圆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板、所述第二筋板及所述第三筋板相连接形成“又”字形状;所述第一筋板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垂直连接形成第一交界处及第二交界处;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第三筋板垂直相交,且所述第二筋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交界处,另一端连接至与所述第一交界处呈对角的一个固定部上;所述第三筋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交界处,另一端连接至与所述第二交界处呈对角的另一个固定部上。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交界处、所述第二交界处、所述第二筋板与所述第三筋板的相交处、所述第二筋板与对应一个固定部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三筋板与对应的另一个固定部的连接处都设置有圆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矩形侧面的两端部上都设置有三个铆接孔,且所述三个铆接孔的连线围设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每个侧板上也设置有三个铆接孔,且所述三个铆接孔的连线围设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梁套管及所述侧梁连接部为一体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侧板包括外侧面;所述主梁及多个所述侧梁均为中空长方体状结构且两端开口;所述主梁套管的内侧壁的横向距离与所述主梁的外侧壁的横向距离对应;所述侧梁的内侧壁的横向距离与所述侧梁连接部的两个侧板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对应。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梁套管的长度为每个侧板长度的2~3倍;所述两个侧板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矩形侧面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架梁连接接头,不仅结构简单、结构稳定性好,而且连接强度高,还能够有效消除连接部位应力集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骨架梁连接接头与各骨架梁连接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骨架梁连接接头与各骨架梁连接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100,包括用于连接主梁201的主梁套管10以及多个用于连接侧梁202的侧梁连接部20。所述主梁201及多个所述侧梁202均为中空长方体状结构且两端开口。

所述主梁套管10为中空长方体状结构且两端开口,所述主梁套管10的内侧壁的横向距离与所述主梁201的外侧壁的横向距离对应。具体的,所述主梁套管10包括四个矩形侧面11。

所述侧梁连接部20的数量为三个,且每个侧梁连接部20固定连接在所述主梁套管10的对应一个矩形侧面11上。具体的,每个侧梁连接部20位于对应一个所述矩形侧面11的中部且包括两个间隔相对的侧板21,每个侧板21靠近所述矩形侧面11的一端弯折形成固定部211,所述固定部211与所述矩形侧面11固定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圆弧24。每个侧板21包括外侧面22,所述侧梁连接部20的两个侧板21的外侧面22之间的距离与所述侧梁202的内侧壁的横向距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梁套管10的长度为每个侧板21长度的2~3倍;所述两个侧板21的外侧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矩形侧面11的宽度。

请参阅图1,所述两个侧板2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23,所述加强筋板23包括第一筋板231、第二筋板232及第三筋板233,且所述第一筋板231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21之间;所述第二筋板232连接于所述第一筋板231与一个所述侧板21之间;所述第三筋板233连接于所述第一筋板231与另一个所述侧板2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筋板231、所述第二筋板232及所述第三筋板233形成“又”字形状;具体的,所述第一筋板231位于两个所述侧板21之间且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21垂直连接形成第一交界处234及第二交界处235;所述第二筋板232与所述第三筋板233垂直相交,且所述第二筋板232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交界处234,另一端连接至与所述第一交界处234呈对角的一个固定部211上;所述第三筋板23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交界处235,另一端连接至与所述第二交界处235呈对角的另一个固定部211上。所述第一筋板231、所述第二筋板232及所述第三筋板233的设置,能够增大所述侧梁连接部20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交界处234、所述第二交界处235、所述第二筋板232与所述第三筋板233的相交处、所述第二筋板232与对应一个固定部211的连接处及所述第三筋板233与对应的另一个固定部211的连接处都设置有圆弧,这样有效降低了连接区域应力集中的问题,提高了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的连接强度,延长了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的寿命。

进一步,所述主梁套管10的每个矩形侧面11的两端部上都设置有三个铆接孔30,且所述三个铆接孔30的连线围设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所述侧梁连接部20的每个侧板21上也设置有三个铆接孔30,且所述三个铆接孔30的连线围设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梁套管10及所述侧梁连接部20为一体结构;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

安装时,首先将所述主梁套管10套设于所述主梁201外且使所述主梁套管10的内侧壁与所述主梁201的外侧壁抵接,并通过将铆钉插入所述主梁套管10上的铆钉孔30以此将所述主梁套管10与所述主梁201固定连接;然后再将每个侧梁202套设于对应一个所述侧梁连接部20上且使所述侧梁202的内侧壁与两个侧板21的外侧面抵接,并通过将铆钉插入所述侧梁连接部20上的铆钉孔30以此将所述侧梁连接部20与所述侧梁202固定连接。由于将所述主梁套管10套设于所述主梁201外,当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主梁201能够减小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受到的作用力,从而提高了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的强度,增强了所述骨架梁连接接头100的抗变形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架梁连接接头,不仅结构简单、结构稳定性好,而且连接强度高,还能够有效消除连接部位应力集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