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420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婴儿车骨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婴儿车骨架。



背景技术:

目前,婴儿车已成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市场上的婴儿车一般都能进行折叠或展开,但是现有婴儿车的骨架结构十分复杂,造成婴儿车笨重,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制造成本高,由于结构的复杂,人们在折叠时非常费力。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童车骨架授权公告号CN206217965U”公开了一种童车骨架,该童车骨架折叠后前车架与后车架交叉,虽然该童车骨架折叠后体积相对传统的童车骨架有所减小,但是该童车骨架结构的座架的平段杆和上段杆的夹角较大,而推架又设置得较陡,所以在童车展开状态时推架下部与座架会出现错开,导致童车骨架在装设靠背、座垫等零部件时装配比较麻烦,而且当婴儿乘坐在座位上时也容易碰到坚硬的上段杆,使婴儿乘坐得不舒服;另外,该童车骨架的推架、牵引杆和后腿是三者同轴铰接,因此使得推架与地面的夹角会比较小,也就是说推架设置得较陡,不利用用户推着童车行走;再者,该童车骨架的推架位于后腿和座架的外侧,从而使得整个童车骨架在宽度方向上较宽,导致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

因此,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折叠后体积小的折叠婴儿车骨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折叠婴儿车骨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包括:

前腿1,所述的前腿1上连接有前轮1a;

后腿2,所述的后腿2上连接有后轮2a;

推架3,所述的推架3下端与后腿2上端转动连接;

侧扶手4,其一端与前腿1上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架3中部转动连接;

座位支撑件5,所述的座位支撑件5包括平段杆51和从平段杆51后部向上延伸的上段杆52,所述的平段杆51前端与前腿1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的上段杆52的上端与推架3中部转动连接;

牵引杆6,其一端铰接在前腿1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推架3下端;

连动杆7,其一端铰接在平段杆51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后腿2中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段杆51与上段杆52之间的夹角A为100°至120°。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角A为110°。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架3上部宽下部窄,所述的座位支撑件5和后腿2均位于推架3下部的外侧。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段杆52与平段杆5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扶手4、推架3和上段杆52三者同轴铰接。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架3与后腿2在二者铰接位置形成第一铰接点B,所述的推架3与牵引杆6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二铰接点C,所述的推架3与侧扶手4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三铰接点D,所述的第一铰接点B位于第二铰接点C与第三铰接点D之间。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架3上还转动连接有手推杆13。

如上所述的折叠婴儿车骨架,其特征在于:在婴儿车骨架展开状态,所述的上段杆52与推架3共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平段杆与上段杆之间的夹角A为100°至120°,夹角较小,能够使婴儿车在后续安装座垫等零部件时非常的方便快捷,而且,婴儿乘坐在座位内时也将不再容易地触碰到坚硬的上段杆,使得婴幼儿乘坐在婴儿车内更加的舒适。

2、本实用新型的推架上部宽下部窄,座位支撑件和后腿均位于推架下部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婴儿车骨架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使得婴儿车骨架折叠后的体积能够进一步缩小。

3、本实用新型的推架与后腿在二者铰接位置形成第一铰接点,推架与牵引杆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二铰接点,推架与侧扶手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三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位于第二铰接点与第三铰接点之间,因此推架、后腿和牵引杆不再是同轴铰接,推架的下端就可以延伸到后腿的内侧而与牵引杆铰接,所以能够使得推架做得较平坦,便于用户推着婴儿车行走,更加的省力。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折叠后体积小,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折叠婴儿车骨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包括:

前腿1,所述的前腿1上连接有前轮1a;

后腿2,所述的后腿2上连接有后轮2a;

推架3,所述的推架3下端与后腿2上端转动连接;

侧扶手4,其一端与前腿1上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推架3中部转动连接;

座位支撑件5,所述的座位支撑件5包括平段杆51和从平段杆51后部向上延伸的上段杆52,所述的平段杆51前端与前腿1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的上段杆52的上端与推架3中部转动连接;

牵引杆6,其一端铰接在前腿1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推架3下端;

连动杆7,其一端铰接在平段杆51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后腿2中部;

所述的平段杆51与上段杆52之间的夹角A为100°至120°,夹角较小,能够使婴儿车在后续安装座垫等零部件时非常的方便快捷,而且,婴儿乘坐在座位内时也将不再容易地触碰到坚硬的上段杆,使得婴幼儿乘坐在婴儿车内更加的舒适。

如图3所示,通过试验表明,所述的夹角A设置为110°时取得的效果最好,能够方便地安装座垫等零部件,而且在推婴儿车时也能使各个连杆联动更灵活。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推架3上部宽下部窄,所述的座位支撑件5和后腿2均位于推架3下部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婴儿车骨架在宽度方向的尺寸,使得婴儿车骨架折叠后的体积能够进一步缩小。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上段杆52与平段杆5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通过一根杆弯折即可,制造非常的方便,而且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强度也很高。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侧扶手4、推架3和上段杆52三者同轴铰接,使得婴儿车骨架制造方便,操作更灵活,折叠后更紧凑。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的推架3与后腿2在二者铰接位置形成第一铰接点B,所述的推架3与牵引杆6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二铰接点C,所述的推架3与侧扶手4在二者相铰接位置形成第三铰接点D,所述的第一铰接点B位于第二铰接点C与第三铰接点D之间。因此推架3、后腿2和牵引杆6不再是同轴铰接,推架3的下端就可以延伸到后腿2的内侧而与牵引杆6铰接,所以能够使得推架3做得较平坦,便于用户推着婴儿车行走,更加的省力。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的推架3上还转动连接有手推杆13,使得用户能够更方便地推动婴儿车行走。

如图3所示,在婴儿车骨架展开状态,所述的上段杆52与推架3共线,因此,整个婴儿车看着更简洁美观,而且在推动推架3而使婴儿车折叠时,也使得座位支撑件5能够更容易地出现联动,使得婴儿车的折叠更加的灵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