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0239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连结部、前轮架、滑块、后轮组、上车架、第一连杆组、手把管、支撑杆组、两个座身支架及两个第二连杆。下车架组的一端连接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滑块设于下车架组上并可沿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则分别连接连结部两侧及滑块两侧。上车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第一连杆组的一端枢接于滑块,且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的一端枢接于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杆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两侧,而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
【专利说明】
婴儿车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婴儿车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通过各组件之间的连动,使其可折叠收合的婴儿车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代人生活丰富,就算在生育小孩后,还是需要经常外出,若无人可帮忙照顾小孩,则便需带小孩一同外出。因此,婴儿车便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可方便家长带着小孩在户外移动,减少父母的负担。
[0003]然而,除了承载小孩的时候之外,仍有许多需携带婴儿车移动的时刻,为此,婴儿车便需能够折叠以方便携带。现行常见的婴儿车在结构上多以关节弯折来进行折叠,甚至需拆解婴儿车的一些部分,若是有一种不需拆解并可简单收合的婴儿车结构,应能在收合婴儿车时更顺畅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上述熟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滑块,并通过滑块及各组件之间的连动,以折叠收合减小其所占体积,可方便携带的婴儿车结构。
[0005]根据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连结部、前轮架、滑块、后轮组、上车架、第一连杆组、手把管、支撑杆组、两个座身支架及两个第二连杆。下车架组的一端连接于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前轮架设有至少一个前轮,滑块设于下车架组上,滑块经带动而沿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分别连接连结部两侧及滑块两侧。上车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第一连杆组的一端枢接于滑块,且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的一端枢接于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杆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其中,滑块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靠近连结部,滑块在收合状态时的位置靠近前轮架。上车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支撑杆组与第一连杆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后轮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两个座身支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
[0006]优选地,后轮组可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
[0007]优选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
[0008]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手把管可通过外力朝相对于前轮架的后方转动,同时朝下车架组的方向移动,并带动上车架及支撑杆组朝前轮架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手把管可通过外力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同时朝下车架组的上方移动,并带动上车架及支撑杆组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
[0009]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上车架可朝前轮架的方向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杆组以推动滑块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上车架可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杆组以拉动滑块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
[0010]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拉杆,两个拉杆并带动两个后轮摇臂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拉杆,两个拉杆并带动两个后轮摇臂朝远离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
[0011]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后轮摇臂,且两个后轮摇臂受两个拉杆牵引而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后轮摇臂,且两个后轮摇臂受两个拉杆牵引而朝远离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
[0012]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第二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第二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朝远离该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
[0013 ]优选地,各后轮摇臂与后轮之间可设有弹性体。
[0014]优选地,婴儿车结构进一步可设有软件结构,软件结构对应设置于婴儿车结构。
[0015]承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通过滑块与手把管及上车架之间的连动,以及滑块与后轮摇臂之间的连动,可令各组件靠近下车架组,使其可简单地折叠收合,进而减小其体积以方便携带或收纳。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0018]图3A至3C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
[0021]图6A至6C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20:婴儿车结构
[0024]101、201:下车架组
[0025]102、202:滑块
[0026]103、203:连结部
[0027]104、204:前轮架
[0028]111、211:拉杆
[0029]112、212:后轮摇臂
[0030]113、213:后轮组
[0031]121、221:第一连杆组
[0032]122、222:上车架
[0033]124、224:手把管
[0034]125、225:支撑杆组
[0035]126、226:手把
[0036]127、227:固定部
[0037]128、228:手握部
[0038]131、231:座身支架
[0039]141、241:后轮
[0040]142、242:前轮[0041 ]232:第二连杆
[0042]A1、A2、A3、A4、A5: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43]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的第一实施例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101、连结部103、前轮架104、滑块102、后轮组113、上车架122、第一连杆组121、手把管124、支撑杆组125及两个座身支架131。
[0044]下车架组101的一端连接于连结部103,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104,并且,前轮架104设有至少一个前轮142。下车架组101之间可具有预设间距,预设间距可视需求设计而予以调整,且滑块102设于下车架组101上,并可经带动而沿下车架组101往复滑动,也就是滑块102设于连结部103及前轮架104之间的下车架组101上,且可在此之间滑动。
[0045]接着,后轮组113分别连接连结部103两侧及滑块102两侧,且后轮组113可包含两个拉杆111及两个后轮摇臂112。其中,两个拉杆111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102两侧,两个后轮摇臂112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103两侧,而两个拉杆111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112的适当位置上。再者,后轮摇臂112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位于斜面上,与下车架组101所呈的平面呈斜角,因此,当两个后轮摇臂112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101的方向转动时,由于是沿着斜面转动,其不仅会向上接近下车架组101,两个后轮摇臂112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缩小。并且各后轮摇臂11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141。
[0046]上车架122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103,而第一连杆组121的一端枢接于滑块102,且第一连杆组121两端之间与上车架122两端之间枢接,也就是说,上车架122与第一连杆组121彼此交叉并枢接于适当位置,如此,上车架122与第一连杆组121便会彼此带动。
[0047]手把管124的一端枢接于上车架122的另一端,支撑杆组125的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组121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手把管124的适当位置上。而两个座身支架131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103两侧。
[0048]其中,滑块102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经位移后靠近连结部103,而在收合状态时的位置经位移后会靠近前轮架104。手把管124与上车架122在展开状态时呈直线,而在收合状态时,手把管124与上车架122会以其间的枢接处为轴转动至相互叠合。上车架122与下车架组101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Al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Al (如图3A所示),且上车架122在收合状态时可位于下车架组101之间,更详细地说,上车架122可以其与下车架组101的枢接处为轴向下车架组101转动至收合的位置,而连结部103及滑块102的形状会对应设计以让上车架122可位于下车架组101之间,如此,在收合状态时便可减小其所占的空间。
[0049]再者,支撑杆组125与第一连杆组121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A2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A2(如图3A所示),而支撑杆组125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杆组121间的距离,因此,在收合状态时,支撑杆组125会以其与第一连杆组121的枢接处为轴向第一连杆组121转动至部分与第一连杆组121同一平面。后轮组113与下车架组101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A3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A3(如图3A所示),也就是说,在收合状态时,后轮摇臂112会靠近下车架组101,减小其所占的空间。两个座身支架131与下车架组101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A4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A4(如图3A所示),同样地,在收合状态时,座身支架131会靠近下车架组101,减小其所占的空间。第一连杆组121与两个拉杆111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A5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A5(如图3B所示),也就是说在收合状态时,第一连杆组121及拉杆111都会靠近下车架组101,因此两者间的夹角A5便会减小。
[005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在展开状态时,各组件会有固定的相对位置,以符合婴儿车的使用需求,而在将其收合后,各组件便会在其收合状态时的位置,以减小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所占的空间,可方便使用者携带。
[0051]续请参阅图3A至3C,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手把管124通过外力以其与上车架122的枢接处为轴朝后方转动,也就是朝相对于前轮架104的后方转动,并且同时也会向下朝下车架组101的方向移动,如此会带动与其枢接的上车架122及支撑杆组125朝前轮架104的方向转动,使上车架122及支撑杆组125靠近下车架组101。
[0052]相对地,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手把管124通过外力以其与上车架122的枢接处为轴朝前方转动,也就是朝下车架组101的上方转动,并且同时也会朝下车架组101的上方移动,亦即远离下车架组101,如此会带动上车架122及支撑杆组125朝下车架组101的上方转动,使上车架122及支撑杆组125远离下车架组101。
[0053]再者,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上车架122会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前轮架104的方向转动,而因其与第一连杆组121枢接,如此上车架122在向前转动时便会带动第一连杆组121,第一连杆组121就会推动滑块102朝前轮架104的方向滑动。
[0054]相对地,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上车架122会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101的上方转动,或是可说向后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杆组121以拉动滑块102朝连结部103的方向滑动。
[0055]再者,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朝前轮架104的方向滑动的滑块102会拉动两个拉杆111,两个拉杆111便带动两个后轮摇臂112,两个后轮摇臂112就会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1I的方向转动,向上靠近下车架组101。
[0056]相对地,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102朝连结部103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拉杆111,两个拉杆111便带动两个后轮摇臂112,两个后轮摇臂112就会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远离下车架组101的方向转动,向下远离下车架组101。
[0057]另外,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两个座身支架131会通过外力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101的方向转动,也就是接近下车架组101。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两个座身支架131再通过外力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相对下车架组1I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远离下车架组1I。
[0058]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的第一实施例可进一步包含两个第二连杆(未示出),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可分别枢接于滑块102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131适当的位置,如此,当滑块102移动时,便可通过第二连杆132带动座身支架131,而不需对座身支架131另外施力。
[0059]简单地总结上述在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间转换的作动,使用者在欲将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可持续向前向下推动手把管124,如此便会使呈直线的手把管124与上车架122弯折,手把管124向后转而上车架122向前转,且手把管124与上车架122都会向下车架组101靠近最后叠合,并且上车架122会位于下车架组101之间。上车架122的移动会带动第一连杆组121以推动滑块102朝前轮架104的方向滑动,滑块102再带动后轮摇臂112向上接近下车架组101,最后再将座身支架131向下车架组101收合,如此,便可将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收合为收合状态,以减小其所占的空间。
[0060]进一步来说,婴儿车结构还可包含手把126,其设置于手把管124的另一端。手把126包含固定部127及两个手握部128,在展开状态时其可呈弧形,两个手握部128呈握把状并枢接于固定部127两侧。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两个手握部128会朝相对前轮架104的方向转动,使在收合状态时两个手握部128不会突出于两侧,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两个手握部128会朝前轮架104的方向转动,以回到展开状态时的位置。
[0061]再者,各后轮摇臂112与后轮141之间可设有弹性体(未示出),弹性体可为弹簧或具弹性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弹性体可做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在使用时的缓冲,减缓因路面不平整等原因而造成的震动,达到避震的效果,减少婴儿在乘坐婴儿车时因震动而造成的不适。
[0062]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10进一步可设有软件结构(未示出),软件结构对应设置于婴儿车结构10。软件结构提供可供婴儿乘坐及置物的空间,并可具有遮阳的部分,以令其符合婴儿车所需的功能。
[0063]续请参阅图4及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20的第二实施例同样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并同样包含下车架组201、连结部203、前轮架204、滑块202、后轮组213、上车架222、第一连杆组221、手把管224、支撑杆组225及两个座身支架231。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两个拉杆211与两个后轮摇臂212的位置互换,以及在滑块202与两个座身支架231间设有两个第二连杆232。
[0064]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之处便不在此赘述,仅就不同之处加以详述。在第二实施例中,包含在后轮组213中的两个拉杆211及两个后轮摇臂212设置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两个后轮摇臂212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202两侧。两个拉杆211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203两侧,而两个拉杆211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212的适当位置上,换句话说,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两个拉杆211与两个后轮摇臂212设置的位置互相交换。而其中,后轮摇臂212与滑块202的枢接处与下车架组201所成的平面呈斜角,因此,当两个后轮摇臂212以其与滑块202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201的方向转动时,其不仅会向上接近下车架组201,两个后轮摇臂212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缩小。
[0065]再者,两个第二连杆232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202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231适当的位置,如此,当滑块202移动时,便可藉第二连杆232带动座身支架231,而不需对座身支架231另外施力。
[0066]续请参阅图6A至6C,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其中,第二实施例除包含在后轮组213中的后轮摇臂212与拉杆211间的作动,以及座身支架231的作动与第一实施例有差异外,其余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便不再赘述,仅就不同的处加以详述。
[0067]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202朝前轮架204的方向滑动会拉动两个后轮摇臂212,且两个后轮摇臂212因与拉杆211枢接,两个后轮摇臂212便会受两个拉杆211牵引而以其与滑块202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201的方向转动,向上靠近下车架组201。
[0068]相对地,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202会朝连结部203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后轮摇臂212,两个后轮摇臂212便同样受两个拉杆211牵引,而以其与滑块202的枢接处为轴朝远离下车架组201的方向转动,向下远离下车架组201。
[0069]再者,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202会朝前轮架204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第二连杆232,两个第二连杆232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231,座身支架231以其与连结部2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201的方向转动,也就是接近下车架组201。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202可朝连结部203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第二连杆232,两个第二连杆232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231,座身支架231以其与连结部203的枢接处为轴朝远离下车架组201的方向转动,也就是远离下车架组201。
[0070]另外,第二实施例同样可包含两个后轮141、两个前轮142、手把226、弹性体(未示出)及软件结构(未示出),手把226也同样包含固定部227及手握部228,且各组件的设置与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便不再赘述。
[0071]通过上述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便可在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间转换,通过滑块以及各组件的连结结构,只需对手把管施力,就可一次性地将其收合,而不需拆解组件,同时,因滑块的使用,也减少在收合时需另外施力弯折组件的需要,如此,使用者根据使用时的需求,就可简单地将其展开或收合,减少展开或收合时的步骤。
[0072]承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通过各组件间彼此相连的结构,达到不需拆解组件便可折叠婴儿车的效果,并且仅需对手把管施力,就能简单地将其折叠收合,而减小本实用新型的婴儿车结构所占的体积,以方便携带。
[0073]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中。
【主权项】
1.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一展开状态及一收合状态,其特征在于,包含: 下车架组,其一端连接于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所述前轮架设有至少一个前轮,滑块设于所述下车架组上,所述滑块经带动而沿所述下车架组往复滑动; 后轮组,分别连接所述连结部两侧及所述滑块两侧; 上车架,其一端枢接于所述连结部; 第一连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块,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所述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 手把管,其一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的另一端; 支撑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手把管上; 两个座身支架,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以及 两个第二连杆,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座身支架; 其中,所述滑块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连结部,所述滑块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前轮架,所述上车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支撑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杆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后轮组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两个座身支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所述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所述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所述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所述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所述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所述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所述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所述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手把管通过外力朝相对于所述前轮架的后方转动,同时朝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上车架及所述支撑杆组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转动,而由所述收合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手把管通过外力朝所述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同时朝所述下车架组的上方移动,并带动所述上车架及所述支撑杆组朝所述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上车架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组以推动所述滑块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滑动,而由所述收合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上车架朝所述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连杆组以拉动所述滑块朝所述连结部的方向滑动。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所述两个拉杆,所述两个拉杆并带动所述两个后轮摇臂朝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所述收合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所述两个拉杆,所述两个拉杆并带动所述两个后轮摇臂朝远离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且所述两个后轮摇臂受所述两个拉杆牵引而朝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所述收合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且所述两个后轮摇臂受所述两个拉杆牵引而朝远离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所述两个第二连杆,所述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所述两个座身支架朝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所述收合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滑块朝所述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所述两个第二连杆,所述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所述两个座身支架朝远离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9.如权利要求2或3的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后轮摇臂与所述后轮之间设有弹性体。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软件结构,所述软件结构对应设置于所述婴儿车结构。
【文档编号】B62B7/06GK205524410SQ201620126251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8日
【发明人】廖聪镛
【申请人】稳正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