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0823发布日期:2019-04-20 05:48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架。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一般用于承载婴幼儿以减轻父母抱孩子的负担,婴儿车一般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将所述车架锁定于展开状态下的车架锁定机构、分别设置于车架前后两侧下端的车轮。不同婴儿车有不同的车架机构,在车架自展开状态往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即车架收合过程中,不同的车架机构会导致不同的收合体验,而且收合后收合材积也不同,有些婴儿车架收合操作非常麻烦,而且特别费力;有些车架收合后材积很大,很占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婴儿车架,其收合操作简单省力,而且收合后材积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婴儿车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联动支架,所述后支架包括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所述前支架后侧枢接于后支架,所述联动支架前侧枢接于前支架,后侧枢接于后支架,当折叠所述两个四连杆机构时,所述联动支架带动前支架往后旋转。

所述后支架包括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交叉式枢接;所述第一连杆后侧枢接于车手,前侧枢接于第三连杆上侧;所述第二连杆上侧枢接于车手下侧,下侧枢接于第四连杆前侧;所述第三连杆下侧与后脚上侧枢接;所述第四连杆后侧与后脚枢接;从而所述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形成为第一个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形成为第二个四连杆机构。

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支架;所述第二联动杆前侧与第一连动杆后侧或/和第三连动杆一侧枢接,后侧与后支架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一侧与所述第一联动杆或/和第二联动杆枢接,另一侧与后支架枢接。

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与第四连杆或/和后脚枢接;或,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枢接于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联动杆后侧与第四连杆或/和后脚枢接。

所述联动支架包括一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支架,后侧与所述第三连杆或/和后脚枢接。

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支架;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通过第八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杆,另一侧通过第九枢轴与第三联动杆一侧枢接,且第二联动杆还通过第十枢轴与第四连杆或后脚枢接,所述第十枢轴位于第八枢轴与第九枢轴之间;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与第二连杆枢接。

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可相对前后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支架,后侧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三联动杆一侧枢接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枢接于第二连杆。

所述前支架包括前脚,所述前脚后侧与后支架的第二连杆下侧或/和第四连杆前侧枢接。

所述第一连杆前侧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三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二连杆枢接,通过第三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一枢轴、第三枢轴之间;所述第一连杆后侧通过第四枢轴与车手枢接,所述第二连杆上侧通过第五枢轴枢接于车手下侧,所述第四枢轴位于第五枢轴上侧;或/和,所述第二连杆下侧通过第六枢轴与第四连杆枢接,所述第二枢轴位于第五枢轴与第六枢轴之间;或/和,所述第四连杆通过第七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七枢轴位于第三枢轴下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的这种结构,使得只需旋转后支架两四连杆机构中的其中任一组件,即可实现两四连杆机构的折叠联动,即实现后支架的折叠;而在折叠两四连杆机构的过程中,联动支架会拉动前支架往后旋转而靠拢折叠中的后支架,直至前支架、后支架以及联动支架各组件旋转折叠靠拢,实现婴儿车架的收合,从而本发明的收合操作简单省力;而且因为两四连杆机构旋转折叠后会比较扁平,后前支架还旋转靠近后支架,从而使得收合后的整体材积非常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在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在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在收合后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在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平面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四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四实施例在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五实施例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五实施例在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五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五实施例在收合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4所示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婴儿车架包括前支架1、后支架2、联动支架3,所述后支架2包括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所述前支架1后侧枢接于后支架2,所述联动支架3前侧枢接于前支架1,后侧枢接于后支架2,当折叠所述两个四连杆机构时,所述联动支架3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

本发明婴儿车架还包括设置于前支架1前下部的前轮4、设置于后支架2后下部的后轮5;较佳的,所述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被设置为,折叠所述两个四连杆机构时,所述后轮5被带动往前旋转。

所述后支架2包括车手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5、后脚26,所述第二连杆23与第三连杆24交叉式枢接,且所述第二连杆23下侧枢接于第四连杆25前侧,上侧枢接于车手21下侧,所述第三连杆24上侧与第一连杆22前侧枢接,下侧与后脚26枢接;所述第一连杆22后侧枢接于车手21;所述第四连杆25后侧与后脚26枢接;从而所述车手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形成为第一个四连杆机构,所述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5、后脚26形成为第二个四连杆机构,从而车手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5、后脚26一起形成为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这种两个四连杆机构的设置方式,使得在折叠该两个四连杆机构时,所述后脚26会被第四连杆25带动往前旋转。所述后轮5连接于后脚26后下部,所以后轮5会被带动往前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22前侧通过第一枢轴220与第三连杆24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24通过第二枢轴240与第二连杆23枢接,通过第三枢轴241与后脚26枢接,所述第二枢轴240位于第一枢轴220、第三枢轴241之间。

所述第一连杆22后侧通过第四枢轴221与车手21枢接,所述第二连杆23上侧通过第五枢轴231枢接于车手21下侧,所述第四枢轴221位于第五枢轴231上侧。

所述第二连杆23下侧通过第六枢轴232与第四连杆25枢接,所述第二枢轴240位于第五枢轴231与第六枢轴232之间。

所述第四连杆25通过第七枢轴251与后脚26枢接,所述第七枢轴251位于第三枢轴241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3包括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第三联动杆33,所述第一联动杆31前侧枢接于前支架1;所述第二联动杆32前侧与第一连动杆31后侧或/和第三连动杆33一侧枢接,后侧与后支架2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33一侧与所述第一联动杆31或/和第二联动杆32枢接,另一侧与后支架2枢接。即是说,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第三联动杆33有多种连接方式,当第一联动杆31后侧与第二连动杆32前侧枢接时,所述第三连动杆33一侧可以只与第一联动杆31枢接,也可以只与第二联动杆32枢接,也可以通过一根枢轴与第一联动杆31后侧、第二联动杆32前侧一起枢接;或第一联动杆31后侧与第三联动杆33枢接时,第二联动杆32前侧可以只与第一联动杆31枢接,也可以只与第三联动杆33枢接,也可以是通过一根枢轴与第一联动杆31后侧、第三联动杆33一侧一起枢接。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三联动杆33前侧与第一联动杆31后侧、第二联动杆32一侧通过一枢轴一起枢接,从而组装更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杆32后侧与第四连杆25或/和后脚26枢接。即是说,第二联动杆32后侧可单独枢接于第四连杆25,也可单独枢接于后脚26,或第二联动杆32后侧与第四连杆25、后脚26通过所述第七枢轴251一起枢接。

所述第三联动杆33后侧与第三连杆24或/和后脚26枢接。较佳的,所述第三联动杆33后端与所述第三连杆24、后脚26通过一枢轴一起枢接,即通过所述第三枢轴241一起枢接,从而组装更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三连杆24通过所述第三枢轴241与后脚26枢接,第三联动杆33后侧通过其他枢轴单独枢接于第三连杆24或者单独枢接于后脚26,且枢接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调整。

当要收合本发明婴儿车架时,往前下方旋转所述车手21,根据四连杆机构的动作原理,车手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会相对旋转折叠靠近,并且第二连杆23下端相对往前旋转移动,第三连杆24下端相对往后旋转移动,而此时,在第四连杆25的拉动下,后脚26往前旋转,从而两个四连杆机构相对旋转靠近而折叠;而在此折叠过程中,第三联动杆33、第二联动杆32的枢接点被迫使往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联动杆31的后端往上旋转移动,前端则拉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如图2所示),直至后支架2与前支架1的各组件相互旋转靠近,整个婴儿车架处于收合状态(如图3、4所示)。如此,收合操作非常简单而省力,而且根据四连杆机构的特性,后支架2折叠后处于一个非常扁平的状态,再加上联动支架3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也向后支架2件靠拢,从而收合后的婴儿车架材积很小,方便储存运输。

而在上述车架收合过程中,因为后脚26往前旋转,前支架1往后旋转,从而前轮4被带动往后旋转,后轮5被带动往前旋转,如此,婴儿车架收合后,不会因为前后轮而拉高整体高度,进一步保证收合后的小尺寸材积。

第二实施例

如图5至8所示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联动支架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3′包括一联动杆30′,所述联动杆30′前侧枢接于前支架1,后侧与所述第三连杆24枢接或/和后脚26枢接。较佳的,所述联动杆30′后侧与所述第三连杆24、后脚26通过一枢轴枢接,从而组装更方便

当要收合婴儿车架时,操作同第一实施例,往前旋转车手21而折叠后支架2,即折叠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在折叠过程中,联动杆30′后端被拉动往后旋转移动,从而联动杆30′前端拉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靠近折叠中的后支架2,直至前支架1、后支架2的车手21、第一连杆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25、后脚26、以及联动支架3的联动杆30′一起旋转折叠靠拢,婴儿车架完全收合。

第三实施例

如图9至12所示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联动支架3′的第三连动杆33′的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动杆33′的另一侧枢接于第二连杆23。

联动支架3′其他组件,即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的设置同第一实施例,且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与第三联动杆33′的连接方式也同第一实施例,前支架1与后支架2的结构也同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收合操作也同第一实施例,即往前下方旋转车手21,折叠后支架2,通过联动支架3′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但是在折叠收合过程中,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第三联动杆33′的枢接点相对往下移动,从而第一联动杆31′、第二联动杆32′、第三联动杆33′相对旋转,使得第一联动杆31′前端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如图10所示),直至车架完全收合(如图11、12所示)。

第四实施例

如图13、14所示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联动支架3-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3-1包括第一联动杆31-1、第二联动杆32-1、第三联动杆33-1,所述第一联动杆31-1前侧枢接于前支架1;所述第二联动杆32-1一侧通过第八枢轴321枢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杆31-1,另一侧通过第九枢轴322与第三联动杆33-1一侧枢接,且第二联动杆32-1还通过第十枢轴323与第四连杆或后脚枢接,所述第十枢轴323位于第八枢轴321与第九枢轴322之间;所述第三联动杆33-1另一侧与第二连杆23枢接。

要收合本实施例车架时,也是往前下方旋转车手21,折叠后支架2,通过联动支架3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在折叠收合过程中,第一联动杆31-1、第二联动杆32-1的枢接点往上移动,从而第二联动杆32-1与第三联动杆33-1的枢接点相对往下移动,通过第一联动杆31-1拉着前支架1往后旋转(如图14所示),直至车架完全收合。

第五实施例

如图15至18所示为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联动支架3-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第一联动杆31-2、第二联动杆32-2、第三联动杆33-2,所述第二联动杆31-2可相对前后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四连杆25,所述第一联动杆31-2前侧枢接于前支架1,后侧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32-2,所述第三联动杆33-2一侧枢接所述第二联动杆32-2,另一侧枢接于第二连杆23。

要收合本实施例车架时,往前下方旋转车手21,折叠后支架2,通过联动支架3带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在折叠收合过程中,第二连杆23的旋转会驱使第三联动杆33-2下端往后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联动杆32-2沿着第四连杆25往后移动,如此,第一联动杆31-2也被带动往后移动,从而拉动前支架1往后旋转(如图16所示),直至车架完全收合(如图17、18所示)。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架1包括前脚11,所述前脚11后侧与后支架2的第二连杆23下侧或/和第四连杆25前侧枢接,所述联动支架3前侧与前脚11枢接。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所述前脚11后侧、第二连杆23下侧以及第四连杆25前侧通过一枢轴一起枢接,即通过所述第六枢轴232一起枢接,如此,使得组装更方便。

所述前轮4设置于所述前脚11前下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