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婴儿推车的护脊除菌坐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40442发布日期:2020-12-29 09:3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婴儿推车的护脊除菌坐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车坐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婴儿推车的护脊除菌坐垫。



背景技术:

现有婴儿推车仅仅是具有乘坐的功能,铺设在推车内的坐垫,并且坐垫未与婴儿推车座兜进行缝合,不能固定,容易滑脱。而且无法实现保护儿童脊柱、肢体骨骼的作用。另外,现有的坐垫的材料多数为牛津布,其内部填充劣质填充物。这种材料和填充物不仅仅不环保,无法回收,不具备杀菌功能,而且很有可能对婴儿皮肤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以提高对婴儿脊柱的保护,同时实现材料的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婴儿推车的护脊除菌坐垫,包括垫体;所述垫体的上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保护区、第二保护区和第三保护区;

所述第一保护区的中部设有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的第一凸起a组和第一凸起b组,第一凸起a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起a以及第一凸起b组的外侧设有第二凸起b,进而在第一凸起a组和第一凸起b组之间形成与脊柱对应的空位,所述第一凸起a组与第二凸起a之间以及第一凸起b组与第二凸起b之间分别形成与两只手臂对应的空位;所述第一凸起a组上部和第一凸起b组上部设有用于支撑头部的第三凸起,在第三凸起、第一凸起a组、第一凸起b组、第二凸起a和第二凸起b之间形成与肩部对应的空位;

所述第二保护区的中部设有第四凸起;所述第四凸起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五凸起a和第五凸起b,进而在第一凸起a组、第一凸起b组、第四凸起、第五凸起a和第五凸起b之间形成与臀部对应的空位,且在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a之间以及在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b之间分别形成与两条腿部对应的空位;

所述第三保护区设有的下部设有第六凸起,进而在第四凸起和第六凸起之间形成用于搁脚的空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垫体通过卡扣平铺于婴儿推车内,婴儿的头部枕在第三凸起,肩部、脊柱、两只手臂、臀部、两条腿部以及两只脚部均放置在对应的空位中,空位对各个部位进行了定位,特别是对脊柱,有效地避免了睡姿或者坐姿不对而导致发育不正常问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婴儿健康发育。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a组和第一凸起b组均包括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的三个第一凸起。

优选地,左边的三个第一凸起中的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均设有空位。

优选地,右边的三个第一凸起中的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均设有空位。

根据人体工程学可知,脊柱从上至下的支撑面积越来越大,通过六个第一凸起支撑肋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使得婴儿处于睡姿或者坐姿时,背部更加舒适。

优选地,所述第二凸起a和第二凸起b分别沿着第一保护区的左边和右边分布,且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

第二凸起a和第二凸起b成长条形,从而形成两条较长的空位,两个手臂刚好落入两条较长的空位中,固定手臂的效果好。

优选地,所述第五凸起a和第五凸起b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且呈“八”字型分布。

“八”字型分布使得臀部位于对应的空位中后,两条腿沿着“八”字型的空位延伸,有利于双腿往正常方向发育。

优选地,所述垫体的材料为乳胶或者海绵。

优选地,所述垫体的外表面设有表面层。

优选地,所述表面层的材料为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

垫体作为内芯,采用优质的乳胶或者海绵,代替劣质填充物,而表面层则采用可回收的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不仅利于环保,而且对婴儿的皮肤无害,更加健康。另外,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本身具有杀菌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婴儿的保护。

优选地,所有空位均通过压合模具压陷垫体和表面层形成。

垫体填充在表面层内后,陷垫设备调好陷垫硬度后,通过压合模具压紧在垫体和表面层上,从而使被压的地方形成所有的空位,未被压的地方形成了各个凸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第一保护区1、第二保护区2、第三保护区3、第一凸起a组4、第一凸起b组5、第二凸起a6、第二凸起b7、第三凸起8、第四凸起9、第五凸起a10、第五凸起b11、第六凸起12、空位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a方向表示上方,b方向表示下方,c方向表示左方,d方向表示右方。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婴儿推车的护脊除菌坐垫,包括垫体。垫体的形状为矩形体,其上表面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保护区1、第二保护区2和第三保护区3。

其中第一保护区1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第一保护区1的中部设有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的第一凸起a组4和第一凸起b组5,第一凸起a组4的外侧设有第二凸起a6以及第一凸起b组5的外侧设有第二凸起b7,进而在第一凸起a组4和第一凸起b组5之间形成与脊柱对应的空位13,所述第一凸起a组4与第二凸起a6之间以及第一凸起b组5与第二凸起b7之间分别形成与两只手臂对应的空位13;所述第一凸起a组4上部和第一凸起b组5上部设有用于支撑头部的第三凸起8,在第三凸起8、第一凸起a组4、第一凸起b组5、第二凸起a6和第二凸起b7之间形成与肩部对应的空位13。

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起a组4和第一凸起b组5均包括从上至下面积依次增大的三个第一凸起。左边的三个第一凸起中的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均设有空位13。右边的三个第一凸起中的每相邻两个第一凸起之间均设有空位13。根据人体工程学可知,脊柱从上至下的支撑面积越来越大,通过六个第一凸起支撑肋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使得婴儿处于睡姿或者坐姿时,背部更加舒适。所述第二凸起a6和第二凸起b7分别沿着第一保护区1的左边和右边分布,且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第二凸起a6和第二凸起b7成长条形,从而形成两条较长的空位13,两个手臂刚好落入两条较长的空位13中,固定手臂的效果好。

第二保护区2的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第二保护区2的中部设有第四凸起9;所述第四凸起9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五凸起a10和第五凸起b11,进而在第一凸起a组4、第一凸起b组5、第四凸起9、第五凸起a10和第五凸起b11之间形成与臀部对应的空位13,且在第四凸起9和第五凸起a10之间以及在第四凸起9和第五凸起b11之间分别形成与两条腿部对应的空位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凸起a10和第五凸起b11沿着垫体中间线对称且呈“八”字型分布。“八”字型分布使得臀部位于对应的空位13中后,两条腿沿着“八”字型的空位13延伸,有利于双腿往正常方向发育。

第三保护区3的具体结构如下:

所述第三保护区3设有的下部设有第六凸起12,进而在第四凸起9和第六凸起12之间形成用于搁脚的空位13。

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空位13均是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与人体的各个部位一一对应,使得所有空位13对各个部位进行了定位,特别是对脊柱,有效地避免了睡姿或者坐姿不对而导致发育不正常问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婴儿健康发育。

此外,本实施例还对垫体的作用进了扩展,即垫体的材料为乳胶或者海绵。采用优质的乳胶或者海绵,代替劣质填充物,提升婴儿的舒适度。进一步地,垫体的外表面设有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的材料为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表面层采用可回收的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不仅利于环保,而且对婴儿的皮肤无害,更加健康。另外,桉树纤维或者竹纤维本身具有杀菌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婴儿的保护。

本实施中采用压合模具加工,具体是将垫体填充在表面层内形成矩形体,然后再通过压合模具压紧在垫体和表面层上。被压的地方永久凹陷以形成所有的空位13,而未被压的地方则相对于凹陷的空位13形成了各个凸起。本实施例中垫体通过缝制加工方法,使垫体与婴儿推车座兜形成整体,然后通过卡扣、织带等固定在婴儿推车车架上,使坐垫稳定,不易滑脱。本实施例采用的加工方法成本低,成品率高,有利于控制生产制造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