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护栏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3061发布日期:2021-10-09 13:3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车载护栏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石油气密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护栏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单井次施工作业不可避免的是设备的装拆,而遇到突发施工井时,装设备的效率便会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车载护栏使用时插在车厢板上,使用完取下来统一存放,装拆操作较为繁琐,且统一存放的护栏容易出现混淆,由于加工精度存在误差,出现混淆后会导致护栏与车厢板安装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护栏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护栏安装和拆卸操作较为繁琐且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载护栏,该车载护栏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间隔安装于所述车厢底板的侧壁;
6.护栏本体,其底侧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护栏本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7.当所述护栏本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护栏本体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且保持与所述车厢底板的相对位置;
8.当所述护栏本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护栏本体与所述车厢底板平行且接触。
9.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与所述护栏本体的连接端相适配的容纳腔体,用于容纳所述护栏本体的连接端;
10.当所述护栏本体的所述连接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体的底部时,对应所述护栏本体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限位所述连接端以保持所述护栏本体与所述车厢底板的相对位置;
11.当所述护栏本体的所述连接端活动至所述容纳腔体的顶部时,所述连接端可向靠近所述车厢底板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护栏本体由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1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护栏本体的连接端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容纳腔体的内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凹槽内部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可相对活动,且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
13.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
1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连接有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容纳腔体的内部的部分为所述凸起部。
15.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容纳腔体的内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护栏本体的连接端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
槽可相对活动,且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底端;
16.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
17.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凹槽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槽壁配置为弧形面。
1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连接件朝向所述车厢底板的一侧至少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的上表面的部分为贯通所述容纳腔体的开口结构;
19.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部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不小于所述护栏本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
20.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护栏本体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及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的对应端部且向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方向延伸的两根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
2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护栏本体还包括位于两根所述第一竖杆之间的至少一根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与所述第一竖杆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竖杆背离所述第一横杆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
22.其中,至少一根所述第二竖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和所述第二横杆的中点。
2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护栏,安装于所述车厢底板的侧部。
2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车载护栏,护栏本体通过与第一连接件活动连接,可使护栏本体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便捷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分别对应于护栏本体的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从而可取消在非工作状态时需要拆卸护栏本体的操作,能够节省存放护栏本体所需的空间,以及安装和拆卸护栏本体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能够避免在存放护栏本体时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情况,可有效提高设备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附图说明
25.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26.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护栏本体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护栏本体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护栏本体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护栏本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号说明:
32.护栏本体1、凹槽101、第一横杆11、第二横杆12、第一竖杆13、第二竖杆14、第一连接件2、容纳腔体201、锁紧螺钉202、车厢底板3。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4.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5.目前,现有技术中采用的车载护栏在使用时需要插在车厢板上,而在使用后需要一一取下来并统一存放,安装和拆卸的操作较为繁琐,且统一存放护栏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此外,拆卸下来的多个相同护栏在统一存放时容易出现混淆,由于加工精度存在误差,出现混淆后会导致护栏与车厢板安装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影响安装的效率。
36.实施例一
37.参考附图1

附图5,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车载护栏,该车载护栏包括:
38.多个第一连接件2,间隔安装于所述车厢底板3的侧壁;
39.护栏本体1,其底侧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活动连接,以使所述护栏本体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40.当所述护栏本体1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护栏本体1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3且保持与所述车厢底板3的相对位置;
41.当所述护栏本体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护栏本体1与所述车厢底板3平行且接触。
42.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可以应用于石油气密封检测领域,该车载护栏可应用于卡车,如:北奔卡车2529和2534,但不限于此;车载护栏安装于车厢底板3的侧部,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护栏安装和拆卸较繁琐且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出的车载护栏的具体结构包括:护栏本体1以及多个第一连接件2,其中,每个护栏本体1可对应安装在一块车厢底板3的侧部,第一连接件2用于连接护栏本体1和对应的车厢底板3,为提高每个护栏本体1安装的稳固性和可靠性,每个护栏本体1可对应多个第一连接件2,多个第一连接件2相互间隔一定间距的安装在车厢底板3的侧壁上;为实现与第一连接件2的连接,护栏本体1的底侧具有至少两个连接端,连接端的数量与第一连接件2的数量相等,且为相互适配的结构,这里的连接端可以为护栏本体1额外增设的用以实现连接的端部结构,或还可以为护栏本体1位于底部的一部分,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护栏本体1的每个连接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件2活动连接,这里的活动连接是指非固定的连接方式,即护栏本体1和第一连接件2可相对活动,由于第一连接件2与车厢底板3二者相互固定,即可实现护栏本体1相对车厢底板3活动,通过护栏本体1的活动可使其至少具有两种使用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护栏本体1活动至第一状态时,护栏本体1呈垂直于车厢底板3的状态,即处于其工作状态,参考附图1和附图2,且此时通过第一连接件2与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的配合可保持护栏本体1与车厢底板3相对位置;而当调节护栏本体1使其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
时,护栏本体1通过第一连接件2的位置相对车厢底板3折叠至平行于车厢底板3且与其上表面接触的状态,参考附图3,此时对应其非工作状态,对应于现有技术中将护栏本体1拆卸下来的使用场景,从而节省了拆卸护栏本体1的操作,可大大提高设备安装和拆卸的效率,且能够节省拆卸并存放多个护栏本体1所需要的空间,同时能够避免统一存放多个护栏本体1时出现的混淆的情况,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43.具体的,护栏本体1起到围设预车厢底板3的侧边起到保护和防护的作用,此处对于护栏本体1的具体形状以及结构不作具体限定;且上述的护栏本体1通过与第一连接件2的活动连接,以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和调节,具有多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将在下文进行详述,此处对于护栏本体1与第一连接件2的具体连接方式以及第一连接件2的结构不作护体限定。
44.根据上述所列,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载护栏,护栏本体1通过与第一连接件2活动连接,可使护栏本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便捷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分别对应于护栏本体1的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从而可取消在非工作状态时需要拆卸护栏本体1的操作,能够节省存放护栏本体1所需的空间,以及安装和拆卸护栏本体1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能够避免在存放护栏本体1时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情况,可有效提高设备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45.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和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具有与所述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相适配的容纳腔体201,用于容纳所述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当所述护栏本体1的所述连接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底部时,对应所述护栏本体1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一连接件2限位所述连接端以保持所述护栏本体1与所述车厢底板3的相对位置;当所述护栏本体1的所述连接端活动至所述容纳腔体201的顶部时,所述连接端可向靠近所述车厢底板3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护栏本体1由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
46.具体的,为了实现护栏本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连接件2配置为具有容纳腔体201的结构,且该容纳腔体201与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相适配并用于容纳该连接端,这里的连接端可以为护栏本体1额外增设的用以实现连接的端部结构,或还可以为护栏本体1位于底部的一部分;当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伸入容纳腔体201的底部时,为护栏本体1的第一状态,此时护栏本体1垂直于车厢底板3,且通过容纳腔体201能够起到对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的定位和限位作用,既能够达到将护栏本体1自锁的目的,能够使护栏本体1不能自由活动,保持护栏本体1与车厢底板3的相对位置;当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活动至容纳腔体201的顶部时,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可向靠近车厢底板3的方向翻转,以使护栏本体1与车厢底板3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护栏本体1与车厢底板3平行且接触,以使护栏本体1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上述为护栏本体1的运动过程,具体的护栏本体1与第一连接件2的连接方式将在下文详述。
47.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

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护栏本体1与第一连接件2可有多种具体的设置形式,其中,第一种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101,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内部具有延伸至所述凹槽101内部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101可相对活动,且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顶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3。
48.具体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以护栏本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为参考,护栏本
体1的连接端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101,这里的第一方向为垂直于车厢底板3的方向,对应的在第一连接件2的容纳腔体201内设置一凸起部,该凸起部延伸至凹槽101的内部,且凸起部的位置靠近于第一连接件2的顶端;当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底部时,第一连接件2内部的凸起部位于凹槽101的顶端,护栏本体1处于第一状态;而当护栏本体1需要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上提护栏本体1使连接端滑动上移第一连接件2的容纳腔体201的顶部,此时第一连接件2内部的凸起部位于凹槽101的底端,且能够阻止护栏本体1继续上移,即可转动护栏本体1使其向靠近车厢底板3的方向转动,直至切换至第二状态,在切换的过程中,凸起部可起到转轴的作用,可提高护栏本体1在状态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同理,在将护栏本体1再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将护栏本体1向远离车厢底板3的方向转动,并以连接端的凹槽101为轨道,沿着凸起部下滑使连接端滑动至容纳腔体201的底部即可,操作方法简单便捷。
49.具体的,凹槽101和凸起部的数量可分别设置一个,也可分别设置两个,当设置一个凹槽101时,凹槽101可设置于连接端垂直于车厢底板3的一个侧壁的表面上;或当设置两个凹槽101时,两个凹槽101可分别设置于连接端垂直于车厢底板3的两个侧壁的表面上。
50.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

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顶端连接有锁紧螺钉202,所述锁紧螺钉202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内部的部分为所述凸起部。
51.具体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在第一连接件2的顶端设置一螺纹孔,并连接一锁紧螺钉202,该锁紧螺钉202由螺纹孔进入容纳腔体201内部的部分为上述凸起部,且当护栏本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可通过进一步调节锁紧螺钉202,使锁紧螺钉202的内端压紧凹槽101的槽底,可进一步起到对护栏本体1的限位固定的作用,提高护栏本体1在第一状态下的自锁效果。
52.进一步的,在具体实施中,护栏本体1与第一连接件2可有多种具体的设置形式,其中,第二种设置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内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101,所述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具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槽101可相对活动,且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连接端的底端;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车厢底板3。
53.具体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以护栏本体1处于第一状态时为参考,第一连接件2的容纳腔体201内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槽101,这里的第一方向为垂直于车厢底板3的方向,对应的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具有一凸起部,该凸起部延伸至凹槽101的内部,该凸起部延伸至凹槽101的内部,且凸起部的位置靠近于连接端的顶端;当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伸入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底部时,连接端的凸起部位于凹槽101的底端,护栏本体1处于第一状态;而当护栏本体1需要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上提护栏本体1使连接端滑动上移第一连接件2的容纳腔体201的顶部,此时连接端的凸起部位于凹槽101的顶端,此时可转动护栏本体1使其向靠近车厢底板3的方向转动,直至切换至第二状态,在切换的过程中,凸起部可起到转轴的作用,可提高护栏本体1在状态调节过程中的稳定性;同理,在将护栏本体1再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将护栏本体1向远离车厢底板3的方向转动,并以第一连接件2的凹槽101为轨道,使连接端滑动至容纳腔体201的底部即可,操作方法简单便捷。
54.进一步的,参考附图5,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凸起部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凹槽
10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槽壁配置为弧形面。
55.具体的,为了便于支架本体的状态的切换,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可将上述的凸起部的截面形状配置为圆形,这里是以第一方向的竖直面为截面,同时将凹槽101在第一方向桑的槽壁配置为弧形面,当凸起部位于凹槽101的顶端时,凸起部与凹槽101的上槽壁接触,并可相对转动,从而可使护栏本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56.进一步的,参考附图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顶部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3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连接件2朝向所述车厢底板3的一侧至少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3的上表面的部分为贯通所述容纳腔体201的开口结构;
57.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顶部凸出于所述车厢底板3的上表面的高度不小于所述护栏本体1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
58.具体的,为了实现护栏本体1在第二状态下与车厢底板3的上表面接触贴合,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件2的底端可与车厢底板3的下表面平齐,其上端高于车厢底板3的上表面,且高出的高度至少为护栏本体1处于第二状态时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第一连接件2朝向车厢底板3的一侧可以为开口状,以避免阻挡护栏本体1的连接端的转动。
59.进一步的,参考附图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护栏本体1包括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及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1和所述第二横杆12的对应端部且向背离所述第一横杆11的方向延伸的两根第一竖杆13,所述第一竖杆13背离所述第一横杆11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
60.进一步的,参考附图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护栏本体1还包括位于两根所述第一竖杆13之间的至少一根第二竖杆14,所述第二竖杆14与所述第一竖杆13长度相等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竖杆14背离所述第一横杆11的端部为所述连接端;
61.其中,至少一根所述第二竖杆14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1和所述第二横杆12的中点。
62.具体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中,护栏本体1可由多个杆件构成,其至少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第一横杆11位于第二横杆12的上侧,且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还包括连接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对应的端部的两根第一竖杆13,第一竖杆13背离第一横杆11的端部为上述的连接端;为进一步提高护栏本体1的强度和稳定性,两根第一竖杆13之间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二竖杆14,当设置一根第二竖杆14时,可使第二竖杆14连接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的中点。
63.实施例二
64.参考附图2,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载护栏,安装于所述车厢底板3的侧部。
65.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为卡车,如:北奔卡车2529和2534,但不限于此,车载护栏安装于车厢底板3的侧部,护栏本体1通过与第一连接件2活动连接,可使护栏本体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便捷切换,从而可取消在非工作状态时需要拆卸护栏本体1的操作,能够节省存放护栏本体1所需的空间,以及安装和拆卸护栏本体1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能够避免在存放护栏本体1时出现的容易混淆的情况,可有效提高设备安装和拆卸的效率。
6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