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189发布日期:2022-04-07 02:1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


背景技术:

2.山地自行车可以在路况较恶劣的情况下行驶,对自行车的配置和传动设备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的山地自行车又称功能自行车,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自行车除了对配置要求外,大多数以外形美观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时尚的外观、独特的性能已成为当代人们的代步工具之一。
3.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可调节脚踏的山地自行车,公开号:cn209650468u,公开日:20191119,虽然解决了脚踏尺寸固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脚踏不便调节的问题,同时也无法根据骑行者的身高,对踏臂进行调节,且脚踏在调节后,稳定性较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其解决了不便调节、踏臂无法调节和稳定性低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踏臂组件,两个所述踏臂组件均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第一踏板组件,两个所述第一踏板组件的顶部一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第二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活动轴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滑动连接有两个l形滑条,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承托架,两个所述l形滑条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承托架的底部,所述通槽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纹帽,两个所述螺纹帽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l形滑槽的底部,所述双向螺纹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凹槽的内壁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踏臂组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活动连接车体上,所述套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套接有锥形螺母,所述套筒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开口槽,所述锥形螺母螺纹连接在套筒的一端外侧,所述活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轴。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凹槽的内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内均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相对端分别与双向螺纹杆的两端固定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踏板组件的一侧开设有弧槽,所述承托架为山字形结构。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活动杆上设置有刻度线。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凹槽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锥齿轮的底部,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穿过固定板固定连接有转环。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通过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双向螺纹杆和螺纹帽的共同作用,可以便捷地对l形滑条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对第一踏板组件的调节效率,通过套筒、活动杆、开口槽和锥形螺母的共同作用,可以方便调节踏臂组件的长度,从而适用于不同骑行者的身高腿长。
13.2、该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通过固定板、滑槽、承托架和l形滑条的设置,可以增大脚踏的受力范围,进而增强第一踏板组件的踩踏稳定性,通过刻度线的设置,可以方便将两个活动杆的长度调节一致,通过弧槽的设置,可以在第二踏板组件展开时,不会挤压活动轴。
14.3、该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通过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的设置,进一步可以增大脚踏的受力面积,提高骑行者的踩踏稳定性,通过转环的设置,可以便捷地带动双向螺纹杆转动。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踏臂组件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第一踏板组件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第一踏板组件俯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车体;2、踏臂组件;201、套筒;202、活动杆;203、锥形螺母;204、开口槽;205、刻度线;3、活动轴;4、第一踏板组件;4001、固定板;4002、通槽;4003、l形滑条;4004、滑槽;4005、承托架;4006、凹槽;4007、第一轴承;4008、第一转轴;4009、双向螺纹杆;4010、螺纹帽;4011、第一锥齿轮;4012、第二轴承;4013、第二转轴;4014、第二锥齿轮;4015、转环;5、第二踏板组件;6、弧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脚踏受力范围可调的山地自行车,包括车体1,车体1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踏臂组件2,通过踏臂组件2的设置,可以方便对
踏臂组件2的长度进行调节,两个踏臂组件2均通过活动轴3活动连接有第一踏板组件4,两个第一踏板组件4的顶部一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有第二踏板组件5,通过第一踏板组件4和第二踏板组件5的设置,进一步可以增大脚踏的受力面积,提高骑行者的踩踏稳定性,第一踏板组件4和第二踏板组件5的结构相同,第一踏板组件4包括固定板4001,固定板4001与活动轴3活动连接,固定板4001上开设有通槽4002,通槽4002内滑动连接有两个l形滑条4003,固定板400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4004,两个滑槽4004内均滑动连接有承托架4005,两个l形滑条4003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承托架4005的底部,通过固定板4001、滑槽4004、承托架4005和l形滑条4003的设置,可以增大脚踏的受力范围,进而增强第一踏板组件4的踩踏稳定性,通槽4002的底部开设有凹槽4006,凹槽4006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4009,双向螺纹杆4009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纹帽4010,两个螺纹帽4010的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l形滑槽4004的底部,双向螺纹杆4009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4011,凹槽4006的内壁底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4014,第二锥齿轮4014与第一锥齿轮4011啮合,通过第二锥齿轮4014、第一锥齿轮4011、双向螺纹杆4009和螺纹帽4010的共同作用,可以便捷地对l形滑条4003进行调节,从而提高对第一踏板组件4的调节效率。
25.具体的,如图2、3、4所示:踏臂组件2包括套筒201,套筒201活动连接车体1上,套筒201内滑动连接有活动杆202,活动杆202上套接有锥形螺母203,套筒201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开口槽204,锥形螺母203螺纹连接在套筒201的一端外侧,通过套筒201、活动杆202、开口槽204和锥形螺母203的共同作用,可以方便调节踏臂组件2的长度,从而适用于不同骑行者的身高腿长,活动杆2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轴3,凹槽4006的内壁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4007,两个第一轴承4007内均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4008,两个第一转轴4008的相对端分别与双向螺纹杆4009的两端固定连接。
26.具体的,如图2、3所示:第二踏板组件5的一侧开设有弧槽6,通过弧槽6的设置,可以在第二踏板组件5展开时,不会挤压活动轴3,承托架4005为山字形结构,活动杆202上设置有刻度线205,通过刻度线205的设置,可以方便将两个活动杆202的长度调节一致,凹槽4006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4012,第二轴承4012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4013,第二转轴401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锥齿轮4014的底部,第二转轴4013的一端穿过固定板4001固定连接有转环4015,通过转环4015的设置,可以便捷地带动双向螺纹杆4009转动。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28.s1、使用时,根据骑行者的身高腿长,对踏臂组件2的长度进行调节,调节时,使锥形螺母203与套筒201分离,然后拉动活动杆202,使活动杆202从套筒201内滑出,然后将锥形螺母203螺纹连接至套筒201上,随着锥形螺母203的转动收紧,从而对开口槽204起到挤压收缩的作用,进而对活动杆202完成固定;
29.s2、转动转环4015,转环4015带动第二转轴4013及第二锥齿轮4014转动,第二锥齿轮4014带动第一锥齿轮4011转动,第一锥齿轮4011带动双向螺纹杆4009转动,双向螺纹杆4009转动,使得两个螺纹帽4010在双向螺纹杆4009上向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两个螺纹帽4010均带动l形滑条4003在通槽4002内滑动,两个l形滑条4003带动承托架4005从滑槽4004内滑出,再将第二踏板组件5从第一踏板组件4上展开,重复上述操作,对第二踏板组件5进行调节;
30.s3、然后根据活动杆202上的刻度线205,对另一个踏臂组件2完成调节,然后重复
上述操作,对另一个第一踏板组件4和第二踏板组件5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骑行者即可骑乘在车体1上,双脚踩踏在第一踏板组件4和第二踏板组件5上,即可进行骑乘。
31.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