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20279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拆解技术领域中的所使用的设备,特别是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拆船业较多地是采取码头漂浮拆解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仍会有部分拆船过程中产生的坠落物和废水等流入水域。特别是此种方式拆船,无法对剩下的船底部分继续在岸边拆解,而在拖拉船底上岸过程中,避免污水从船壳内外溢,造成环境污染始终是个难题。随着国际社会对拆船业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将船舶移入干坞进行拆解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建造普通干坞,需要进行大量的水下工程,干坞每深一米,都伴随着建造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同时,排放普通干坞中的水量也成本高昂。另一方面,目前的码头漂浮拆解,通常是单边拆解,效率低,船体在拆解中随波潮起伏,也不利于安全作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困扰拆船业走环保发展之路的技术瓶颈。而在实现将船舶移入干坞(如浅干坞)或岸上进行拆解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拆解的船舶进行提升、移位,特别是待拆船舶在移位至干坞或岸上的过程中保持装置的位置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如将船舶移入干坞或岸上进行拆解的过程中,对待拆解的船舶进行提升、移位的技术问题,以及拆解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坠落物和废水等流入水域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它能保证待拆船舶在移位至干坞或岸上的过程中保持提升位置平衡, 而且能将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与坠落物全部收集处理的条件,有利于环保拆船达到高标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浮船坞和设置在岸上或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内的环保系统构成;所述的浮船坞主要由浮坞底和两个浮坞墙组成;所述的浮坞底内安装有坞底中舱和坞底边舱,在坞底中舱和坞底边舱的底部的略为上方分别装有若干水位调节管,这些水位调节管和阀门与调节水泵相连;所述的浮坞底上安装有平行于浮坞中心轴线的两组浮坞轨道,该浮坞轨道上设有移船小车;所述的环保系统包括从拆船区域向下延伸的多条排污水漕,该排污水漕下端均连通一排污下水道;所述的排污下水道一端连通具有航道水抽水泵的航道水集水井,另一端连通具有污水泵的排污集水井;所述的排污下水道上设有一污水阀门。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船坞提升待拆船舶并直接拉船入浅干坞拆解,或所述的浮船坞提升待拆船舶直接拉船上岸拆解,或所述的浮船坞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将船拉上岸,或所述的浮船坞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将船拉入浅干坞拆解。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浮坞墙上分别装有可将浮船坞定位于定位桩墩之间区域的定位机构。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是定位抱合机; 该定位抱合机包括一抱合机座,该抱合机座的X方向上穿设有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该抱合机座通过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挂设在固定设置于浮坞墙上的抱合机固定座上;该抱合机座上端通过抱合臂支撑轴连接一向Y方向延伸的抱合臂,该抱合臂前端连接U型抱合架,该抱合机座上端且位于抱合臂下方具有液压启合机构,以此构成Y方向调节机构。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抱合架的U型口内设有抱合轮。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坞轨道一侧连接有浮坞轨道连接板。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水槽上方安装有滤网。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下水道靠近航道水集水井的一端高于靠近排污下水道的一端。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拆船区域内设有与排污水漕连通的废油收集漕、油污处理间和石棉处理密封室。本实用新型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保证待拆船舶在移位至干坞或岸上的过程中保持提升位置平衡,本质性地改变了对拆船过程中的坠落物和污水的收集方式,达到对排放处理的高标准。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中浮船坞的正面结构示意图。[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系统中浮船坞的侧面结构示意图。[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系统中浮船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定位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0020]图5是图4的俯视图。[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浅干坞和环保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直接拉船上岸结构示意图。[0023]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连接桥拉船上岸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连接桥拉船入浅干坞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浅干坞上设置环保系统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0026]图11是图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它包括浮船坞和设置在岸上或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内的环保系统构成。请参阅图1-3,它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中的浮船坞。如图
4所示浮船坞1主要由浮坞底11和两个浮坞墙12组成;所述的浮坞底11内安装有坞底中舱130和坞底边舱131,在坞底中舱130和坞底边舱131的底部的略为上方分别装有若干水位调节管14,这些水位调节管14和阀门与调节水泵15相连,用于调节浮船坞的上下位置。 所述的浮坞底11上安装有平行于浮坞中心轴线的两组浮坞轨道16,该浮坞轨道16上设有移船小车17。所述的浮坞轨道16 —侧连接有浮坞轨道连接板112,移船小车17可从浮坞轨道16上滚向轨道连接板112上的轨道并进一步移动到干坞或岸上的轨道。所述的两个浮坞墙12上分别装有可将浮船坞定位于定位桩墩3之间区域的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可以是通过抛缆绳固定于定位桩墩3的结构和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方式。上述的其他结构包括这样一种结构(如图4、5):所述的定位机构是定位抱合机19 ; 该定位抱合机19包括一抱合机座196,该抱合机座196的X方向上穿设有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197,该抱合机座196通过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197挂设在固定设置于浮坞墙12上的抱合机固定座198上;该抱合机座196上端通过抱合臂支撑轴199连接一向Y方向延伸的抱合臂195,该抱合臂195前端连接U型抱合架194,该抱合机座196上端且位于抱合臂195 下方具有液压启合机构192,以此构成Y方向调节机构191。所述的U型抱合架194的U型口内设有抱合轮193。当然,上述包含定位抱合机的定位机构在使用时需要遵循所在国航道管理部门的有关法律和规定,若法规不允许则可以选择其它的定位机构和定位方式。使用时,待拆解船舶6被引导进入浮船坞1内(即浮坞底11上和两个浮坞墙12之间的位置),并置于浮坞内的移船小车17上,同轨移船小车17前后用连接杆相连。浮船坞 1开始通过调节水泵15排除坞底各舱(坞底中舱130和坞底边舱131)中的航道水,提升待拆解船舶水平高度。其后,浮船坞1被引向干坞(浅干坞)或靠近岸边的位置,这个位置设有定位桩墩3,实施对接作业。浮船坞1驶入由定位桩墩3组成的区域中,当浮船坞1移动到位时,定位抱合机19开始抱合定位桩3,并通过与坞墙12相连的X、Y方向微调的机构来微调浮船坞1位置。同时,打开调节水泵15改变中舱130和或边舱131的水量以Z向向上或者向下微调浮船坞1。放下浮船坞1上的轨道连接板112,轨道连接板上有定位钉起固定作用,使浮船坞1的浮坞轨道16和干坞轨道能够三段轨道水平连接,移船小车17能够通行。 当待拆解船舶从浮船坞1驶向干坞2时,陆续增加中舱130和或边舱131中的水量,补偿移船进入干坞后造成的浮船坞1上升造成的小车与轨道配合不好的现象,使整个移船过程中浮船坞1的浮坞轨道16和干坞的干坞轨道对接平稳。完成转移船舶后,浮船坞1脱离连接。再请参阅图6-9,本实用新型系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将浮船坞1上的待拆船舶移致拆船区域。如图6所示,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并直接拉船入浅干坞2拆解。所述的浅干坞2由浅干坞门21、浅干坞底22、两侧坞墙23和后坞墙M组成。浅干坞的主体部分在岸基区域建造,浅干坞门21向外打开,关闭时可以阻止航道水涌入浅干坞2内。在浅干坞底22上有两组干坞轨道25,其走向与浅干坞2的中心轴线一致,移船小车17可在上方移动。当浮船坞1通过浮坞轨道连接板112和浅干坞2水平对准对接时,移船小车17可顺利地从浮船坞1驶入浅干坞2。在后坞墙M上安装有主卷扬机沈,可通过牵引钢索,经过定滑轮27,拉动移船小车,从而拉动被拆卸船舶,驶入浅干坞2。在浅干坞底22上安装有抽水泵观,关闭浅干坞门21后,可用来排放浅干坞2内的航道水。[0034]如图7所示,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直接拉船上岸拆解,岸上设置有岸基平台4岸上轨道41、起重机轨道42、轨道式起重机43、岸上主卷扬机44和岸上作业区45。如图8所示,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6将船拉上岸拆解,该连接桥6由连接桥主墩61、连接桥墩62、桥梁63、桥面轨道64和桥体连接轨道65构成。如图9所示,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6将船拉入浅干坞2拆解, 该连接桥6由连接桥主墩61、连接桥墩62、桥梁63、桥面轨道64和桥体连接轨道65构成。上述四种方式中,无论是浅干坞2,还是连接桥6或是岸上,可与浮坞轨道16相对接的轨道(浅干坞轨道25、岸上轨道41、桥面轨道64)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可在对接后的轨道上移动的移船小车17将待拆船舶从浮船坞1移至浅干坞2或岸上的拆船区域。请参阅图10-11,它是实用新型中一种船舶拆解过程中的环保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环保系统设置在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内(当然,该系统也可以设置在岸上的拆船区域内)。它包括从拆船区域向下延伸的多条排污水漕51,该排污水漕51下端均连通一排污下水道M ;所述的排污下水道M —端连通具有航道水抽水泵观的航道水集水井57,另一端连通具有污水泵53的排污集水井52 ;所述的排污下水道M上设有一污水阀门56。所述的排污水槽51上方安装有滤网55。所述的排污下水道M靠近航道水集水井57的一端高于靠近排污下水道M的一端。如图11所示,所述的拆船区域内设有与排污水漕51连通的废油收集漕581、油污处理间582和石棉处理密封室583。本实用新型系统使用时,完成转移船舶至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后,系统的抽水泵观开始工作,通过航道水集水井57排放航道水,此时的污水阀门56呈关闭状态。完成排放航道水后,打开污水阀门56,进行拆解工作。这些拆解操作过程可分别在设有与排污水漕51 连通的废油收集漕581、油污处理间582和石棉处理密封室583内进行,拆解过程中的污水, 通过排污水漕51、排污下水道M流入排污集水井52,同时排污水漕51上的滤网55,可防止拆解船舶的物件堵塞航道水污水集输设备。因此,在拆解过程中本质性地改变了对拆船过程中的坠落物和污水的收集方式,达到对排放处理的高标准。当然,该环保系统同样可以设置在岸上,其效果与设置在浅干坞上基本相同,因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浮船坞(1)和设置在岸上或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内的环保系统构成;所述的浮船坞(1)主要由浮坞底(11)和两个浮坞墙(12)组成;所述的浮坞底(11)内安装有坞底中舱(130)和坞底边舱(131),在坞底中舱 (130)和坞底边舱(131)的底部的略为上方分别装有若干水位调节管(14),这些水位调节管(14)和阀门与调节水泵(15)相连;所述的浮坞底(11)上安装有平行于浮坞中心轴线的两组浮坞轨道(16),该浮坞轨道(16)上设有移船小车(17);所述的环保系统包括从拆船区域向下延伸的多条排污水漕(51),该排污水漕(51)下端均连通一排污下水道(54);所述的排污下水道(54) —端连通具有航道水抽水泵(28)的航道水集水井(57),另一端连通具有污水泵(53)的排污集水井(52);所述的排污下水道(54)上设有一污水阀门(5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船坞(1) 提升待拆船舶并直接拉船入浅干坞(2)拆解,或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直接拉船上岸拆解,或所述的浮船坞(1)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将船拉上岸,或所述的浮船坞(1) 提升待拆船舶通过连接桥将船拉入浅干坞(2)拆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浮坞墙(12)上分别装有可将浮船坞定位于定位桩墩(3)之间区域的定位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是定位抱合机(19);该定位抱合机(19)包括一抱合机座(196),该抱合机座(196)的X方向上穿设有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197),该抱合机座(196)通过X方向调节机构滑杆(197)挂设在固定设置于浮坞墙(12)上的抱合机固定座(198)上;该抱合机座(196)上端通过抱合臂支撑轴(199 )连接一向Y方向延伸的抱合臂(195 ),该抱合臂(195 )前端连接U型抱合架 (194),该抱合机座(196)上端且位于抱合臂(195)下方具有液压启合机构(192),以此构成 Y方向调节机构(19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抱合架(194)的U型口内设有抱合轮(193)。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坞轨道(16) 一侧连接有浮坞轨道连接板(11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水槽(51)上方安装有滤网(5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下水道(54)靠近航道水集水井(57)的一端高于靠近排污下水道(54)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拆船区域内设有与排污水漕(51)连通的废油收集漕(581)、油污处理间(582)和石棉处理密封室(58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拆解技术领域中的所使用的设备,特别是一种船舶提升移位环保拆解系统。它包括浮船坞和设置在岸上或浅干坞的拆船区域内的环保系统构成。它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如将船舶移入干坞或岸上进行拆解的过程中,对待拆解的船舶进行提升、移位的技术问题,以及拆解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坠落物和废水等流入水域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它能保证待拆船舶在移位至干坞或岸上的过程中保持提升位置平衡,而且能将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与坠落物全部收集处理的条件,有利于环保拆船达到高标准。
文档编号B63B9/00GK201951673SQ20112001899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7日
发明者谭泽民 申请人:江门市蓝海环境资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