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6718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支撑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构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将总成平台安放在方驳上的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海洋蕴涵的可利用能量大大超过了目前全球能源需求的总和,且潮流能具有规律性、可预测性、功率密度大、能量稳定等特点,利用潮流能发电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我国潮流能蕴藏量丰富,潮流能的开发利用成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项目而言,所述发电机组基础采用一体化总成平台钢桁架基础。通常所述总成平台的重量较大,根据安装工艺,总成平台共需两次起吊,第一次为落驳起吊,利用起重船将所述总成平台由岸上吊运至方驳上;第二次为安装起吊,利用起重船将所述总成平台由方驳吊运至海上的设定位置点。

在所述总成平台第一次起吊过程中,考虑到所述总成平台的重量以及不规则的设计构造,若将所述总成平台直接安放在所述方驳的底座上,由于所述总成平台的重心并不在中心处,考虑到海上的自然风速、潮流等影响,因此很难完成稳定运输所述总成平台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不易稳定运输所述总成平台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以稳定运输总成平台的支撑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支撑系统,用于将总成平台安放在方驳上,其中所述总成平台包括多个排架,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与所述排架相互对应的底座,且第一排架通过活动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上,其它排架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上,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的立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多个支撑所述总成平台的立柱,且多个立柱之间通过钢管斜撑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管斜撑之间通过加固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与钢管斜撑相连,且所述钢管斜撑之间通过加固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成平台底部套管与所述底座通过焊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成平台底部套管沿外侧的半圆周长范围内焊接形成多处加固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驳上设有紧靠所述第一排架的限位车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通过焊接固定在方驳的甲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的顶部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的支撑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与所述底座的连接处设有多个加固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多个与所述排架相互对应的底座,所述总成平台的第一排架通过活动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上,从而避免第一排架受力不均导致发生的折弯或者变形,而所述总成平台的其它排架可以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上,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的立柱,通过所述立柱可以补偿其它排架与所述固定底座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起所述总成平台对应的排架,有利于将所述总成平台稳固在所述固定底座上,实现在所述方驳上稳定运输所述总成平台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第四底座和对应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第六底座和对应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第七底座和对应立柱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系统10,用于将总成平台20安放在方驳30上,其中所述总成平台20包括多个排架,所述支撑系统10包括多个与所述排架相互对应的底座11,且第一排架通过活动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上,其它排架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30上,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20的立柱12。

上述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系统10,用于将总成平台20安放在方驳30上,其中所述总成平台20包括多个排架,第一排架20A、第二排架20B…,所述支撑系统10包括多个与所述排架相互对应的底座11,由于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一排架20A上没有套管,因此第一排架20A通过活动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30上,从而避免第一排架20A受力不均导致发生的折弯或者变形,而所述总成平台20的其它排架上由于设有套管,因此其它排架可以通过固定底座安装在所述方驳30上,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20的立柱12,通过所述立柱12可以补偿其它排架与所述固定底座之间的距离,从而支撑起所述总成平台20对应的排架,有利于将所述总成平台20稳固在所述固定底座上,实现在所述方驳30上稳定运输所述总成平台20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总成平台20沿排架方向设有七个排架,分别为第一排架20A、第二排架20B、第三排架20C、第四排架20D、第五排架20E、第六排架20F、第七排架20G。所述第一排架20A的下方设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为活动底座,所述第二排架20B的下方设有第二底座,依次顺序,所述第七排架20G的下方设有第七底座,且所述第二底座至所述第七底座均为固定底座。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二排架和第三排架距所述方驳甲板的竖直距离较近,因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二排架20B直接坐落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三排架20C直接坐落在所述第三底座上。由于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四排架20D和第五排架20E距所述方驳甲板的竖直距离较远,不能直接置放在各自对应的固定底座上,因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四排架20D和第五排架20E均在所述底座上设有立柱12,具体地,请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四底座11D的上方设有立柱12D,通过所述立柱12D消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四排架20D与第四底座11D之间的落差,使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四排架20D坐落在所述第四立柱12D上;相同道理,所述第五底座的上方设有对应立柱,通过所述对应立柱消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五排架20E与第五底座之间的落差,使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五排架20E坐落在所述对应立柱上。由于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六排架20F和第七排架20G距所述方驳甲板的竖直距离更大,也不能直接置放在各自对应的固定底座上,因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六排架20F和第七排架20G均在所述底座上设有对应的立柱12,为了防止所述对应立柱12发生弯折或者变形,保证所述立柱12可以稳定的支撑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六排架20F和第七排架20G。具体地,请参考图3所示,所述第六底座11F的上方设有第六立柱12F,通过所述第六立柱12F消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六排架20F与第六底座11F之间的落差,使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六排架20F坐落在所述第六立柱12F上;同时为了防止所述第六立柱12F的变形,所述多个第六立柱12F之间通过钢管斜撑13连接,所述钢管斜撑13之间通过加固板14连接,从而有效保证所述立柱12F的强度;请参考图4所示,所述第七底座11G的上方设有第七立柱12G,通过所述第七立柱12G消除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七排架20G与第七底座11G之间的落差,使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七排架20G坐落在所述第七立柱12G上;同时为了防止所述第七立柱12G的变形,所述第七立柱12G上设有多个钢管斜撑13,所述钢管斜撑13之间也通过加固板14连接,从而有效保证所述立柱12G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驳30上设有紧靠所述第一排架20A的限位车档40。在下放所述总成平台20时,使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一排架20A的杆件靠牢事先焊接在方驳甲板上的限位车档40,确保纵向安装位置准确;然后让所述总成平台20的第二排架20B坐落在第二座底上,依次再让第三排架20C、第四排架20D…第七排架20G依次坐落在各自的固定座底上;其次,将第一排架20A的活动底座垫入所述总成平台20的底部,从而避免第一排架20A受力不均导致发生的折弯或者变形;最后,将所述总成平台20的底部套管通过焊接固定在各自的底座11上,且所述每根套管沿外侧的半圆周长范围内焊接形成多处加固点,有利于将所述总成平台20稳固的坐落在所述支撑系统上。

同时为了防止所述立柱12的变形,所述多个立柱12之间通过钢管斜撑13连接,所述钢管斜撑13之间通过加固板14连接,从而有效保证所述立柱12的强度。所述立柱12的顶部设有支撑所述总成平台20的支撑板15,所述支撑板15与所述立柱12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固板14,从而可以保证将所述支撑板稳固在所述立柱12上。为了保证将所述立柱12稳固在所述底座11上,所述立柱12与所述底座11的连接处也设有加固板14。另外,为了加固所述总成平台20,所述总成平台20的上方通过钢丝绳连接至所述底座11上,防止所述总成平台20的上方发生晃动;所述总成平台20的套管底部通过限位钢板固定在所述方驳的甲板上,且沿所述套管底部圆周设置多个限位钢板将所述总成平台20固定在所述甲板上,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在海上运输时所述总成平台20的稳定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