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5762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舰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



背景技术:

当今舰船平台经常面临被敌方反舰导弹、机载雷达等探测设备发现和跟踪的威胁,探测设备的形式主要为红外探测和电磁探测。常规武器挡焰板,其肘板、小肘板、护板之间及与甲板间呈直角结构设计,肘板、小肘板及加强筋均为裸露结构,其框架采用圆弧状形式。挡焰板通常布置在武器发射装置之间,或其后方的舰面区域,当雷达波照射时,易与周围船体结构和发射装置本身产生耦合,形成局部散射亮点,会对全船贡献较大的RCS散射量值。常规挡焰板采用钢板材质,武器发射装置尾焰烧蚀时,会造成红外辐射特征。

现有挡焰板形式,降低了整船的隐身性能,有必要针对挡焰板进行隐身设计以提高全船的整体隐身性能有必要针对挡焰板进行隐身设计以提高全船的整体隐身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有效降低挡焰板雷达波散射截面积及红外特性,避免成为舰船雷达波散射局部亮点或红外热点,从而保证全舰整体隐身性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包括挡焰板框架和护板,挡焰板框架为四面体梯台框架结构,挡焰板框架的底部与甲板焊接,护板设置于挡焰板框架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的护板的材料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碳纤维层、吸波层、玻璃纤维层和钢化玻璃层,各层之间均设有胶粘层。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挡焰板框架每个棱边上均设有沟槽,护板通过护板的侧边卡入沟槽,与挡焰板框架拼接。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挡焰板框架侧面上的护板与甲板之间设有加强筋。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与甲板之间设有肘板。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挡焰板框架的侧面与竖直面的夹角小于87°。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挡焰板框架采用直径为20mm~40mm的圆钢焊接而成。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层的厚度为4mm~6mm,吸波层的厚度为600um~800um,玻璃纤维层的厚度为4mm~6mm,钢化玻璃层的厚度为4mm~6mm,胶粘层的厚度均为0.5mm~1.5mm。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挡焰板的外表面涂覆一层具有耐高温的红外、雷达吸波兼容隐身涂层。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挡焰板的外表面涂刷耐高温涂料;提高挡焰板耐高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挡焰板框架的四面体梯台框架结构和护板材料的结构,有效降低挡焰板雷达波散射截面积及红外特性,避免成为舰船雷达波散射局部亮点或红外热点,从而保证全舰整体隐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护板的材料截面图;

图中,1-挡焰板框架,2-护板,3-加强筋,4-肘板,5-碳纤维层,6-第一胶粘层,7-吸波层,8-第二胶粘层,9-玻璃纤维层,10-第三胶粘层,11-钢化玻璃层,12-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低目标特性的挡焰板,包括挡焰板框架1和护板2,挡焰板框架1为四面体梯台框架结构,挡焰板框架1的底部与甲板12焊接,护板2设置于挡焰板框架1的外表面;挡焰板用于舰面武器发射时尾焰的安全防护,通过挡焰板框架1的四面体梯台框架结构和护板2材料的结构,有效降低挡焰板雷达波散射截面积及红外特性,避免成为舰船雷达波散射局部亮点或红外热点,从而保证全舰整体隐身性能。

进一步地,挡焰板框架1每个棱边上均设有沟槽,护板2通过护板2的侧边卡入沟槽,与挡焰板框架1拼接。

进一步地,挡焰板框架1侧面上的护板2与甲板12之间焊接有加强筋3。

进一步地,加强筋3与甲板12之间焊接有肘板4。

进一步地,挡焰板框架1的侧面与竖直面的夹角小于87°。

进一步地,挡焰板框架1的侧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78°。

进一步地,所述的竖直面与挡焰板框架1的底面垂直。

进一步地,挡焰板框架1采用直径为20mm~40mm的圆钢焊接而成。

进一步地,直径为27mm的圆钢。

进一步地,所述的护板2的材料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碳纤维层5、第一胶粘层6、吸波层7、第二胶粘层8、玻璃纤维层9、第三胶粘层10和钢化玻璃层11。

进一步地,碳纤维层5的厚度为5mm,吸波层7的厚度为600um~800um,玻璃纤维层9的厚度为5mm,钢化玻璃层11的厚度为5mm,第一胶粘层6、第二胶粘层8和第三胶粘层10的厚度均为1mm。

进一步地,所述挡焰板的外表面整体涂覆一层具有耐高温的红外、雷达吸波兼容隐身涂层;降低挡焰板的RCS值及红外辐射特性,实现对2mm到3mm的雷达波吸波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挡焰板的外表面涂刷耐高温涂料;提高挡焰板耐高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低目标特性的武器挡焰板,包括挡焰板框架1、护板2、加强筋3、肘板4;其中挡焰板框架1为四面体梯台框架结构,并设有沟槽,护板2为平面结构,设有与框架结构相同的沟槽结构;

其连接关系在于:所述护板2插接在挡焰板的沟槽内,框架与护板2拼接为一个整体,再将加强筋3与上述焊接件焊接,通过打磨上述装备件的底面,使之与安装处甲板12面吻合,并与甲板12进行焊接,再将肘板4与上述装配件及甲板12进行焊接,完成挡焰板的安装。

为转移探测波造成的法向散射峰值,所述挡焰板框架1的棱型角应小于87°。

为进一步降低RCS值,所述护板2为耐高温的多层电磁吸波结构材料,其由内至外依次为碳纤维层5、第一胶粘层6、吸波层7、第二胶粘层8、玻璃纤维层9、第三胶粘层10和钢化玻璃层11。

为进一步降低RCS值,所述吸波层7采用周期结构金属层,金属层选用纳米铁掺硼、钴等元素,增强吸波效果。

为进一步降低RCS值及红外辐射特性,在挡焰板整体涂覆具有耐高温的红外、雷达吸波兼容隐身涂层,实现对2mm到3mm的雷达波吸波性能,

为进一步提高挡焰板耐高温性能,应在挡焰板表面涂刷耐高温涂料。

通过焊接将整个挡焰板安装在舰船上,本发明大小尺寸均可根据舰船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可用于导舰船挡焰板的隐身设计,支撑舰船隐身性指标实现,可推广至其他设备的雷达波隐身设计,通过外形结构、安装方案和材料选型设计,有效降低武器挡焰板雷达波散射截面积及红外特性,避免成为舰船雷达波散射局部亮点或红外热点,从而保证全舰整体隐身性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多层电磁吸波结构材料护板2,吸波层7采用对HF波段~Ku波段范围的电磁波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的周期结构金属层,通过低RCS特性隐身外形设计和电磁吸波结构材料实现对电磁波的减缩,降低了母舰标志灯雷达波散射截面积。同时在挡焰板整体涂覆具有耐高温的红外、雷达波兼容隐身涂层,进一步提升整体雷达波及红外隐身效果,结构合理,坚固耐用,可根据布置位置空间大小及不同船体背景倾角进行设计,安装维护方便,可方便的安装在舰艇武器发射装置之间或附近位置,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