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带弹簧隐形索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0672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船用带弹簧隐形索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用配件,特别涉及一种船用带弹簧隐形索栓。



背景技术:

80年代,我国船厂开始承接出口船舶的建造。由此,对船舶的配套设备提出了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要求。由于原来的配套设备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因而在船舶出口的同时,船上的设备则大量进口,即使是小五金也不能例外。于是出现了“大船出口、小五金进口”的不合理状况。而船用把手更是数量少,样式更少,普通的把手都是长把状,用螺杆固定在门上,占用空间且不美观,还易勾住衣服,漏在外面风吹雨淋,易生锈。本公司于2015年申报的一项专利,其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204750487U,专利名称为《船用提拉索栓》,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索栓体、提拉把手、弹簧片,索栓体为椭圆形结构,索栓体的内部设有索栓固定孔,螺栓穿过索栓固定孔将索栓体与舱门连接,索栓体的内部设有减重槽,所述的提拉把手与索栓体内部的把减重槽相互配合,所述的提拉把手上设有螺纹固定孔,紧固螺栓穿过螺纹固定孔将弹簧片固定在提拉把手的外部;其设计紧凑,易于加工制造,材质耐磨,镶嵌在舱门等地方,安装方便美观、使用时将把提起,不用即可压回,不占用空间。但是其存在需要手动提起提拉把手实现打开使用,在不用时,复位情况不很理想,有时候提拉把手仍然处于打开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船用带弹簧隐形索栓,使用时按动按钮即可弹起把手,不用时压回,实现隐形的状态。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索栓主体(1)、索栓把手(2)、按钮(3)、隐藏活块(4)、弹簧片(5)、扭簧(6)、弹簧(7),索栓主体(1)的中间设有把手基座(1.5),把手基座(1.5)的两侧为主体固定端,且分别设有螺孔(1.1),通过螺栓固定在船的舱门处,主体固定端与把手基座(1.5)之间为索栓把手活动槽(1.2),在把手基座(1.5)的上表面设有按钮孔(1.3),在把手基座(1.5)的下表面设有活块凹槽(1.4);所述按钮孔(1.3)内安装按钮(3),在活块凹槽(1.4)内安装有隐藏活块(4),并且隐藏活块(4)通过弹簧(7)与索栓把手(2)的轴配合,在索栓把手(2)的轴两端设有扭簧(6),通过按钮(3)与隐藏活块(4)配合,实现索栓把手(2)的打开与回位。

上述的索栓主体(1)的上表面的外观为椭圆形结构,内部设有多个减重槽(1.6)。

上述的索栓把手(2)由把手(2.1)、竖杆(2.2)、轴(2.3)、扭簧座(2.4)组成,所述把手(2.1)的两端为弧形结构,与索栓主体(1)相贴合,整体形成椭圆外观;另外,所述把手(2.1)的下部通过两根竖杆(2.2)与轴(2.3)连接,且轴(2.3)与索栓主体(1)下部的凹槽配合,轴(2.3)两端设有扭簧座(2.4),并且扭簧(6)安装在扭簧座(2.4)上。

上述的隐藏活块(4)的底部设有弹簧槽(4.1),且在弹簧槽(4.1)内的弹簧通过弹簧片(5)固定。

上述的弹簧片(5)为矩形结构,且表面设有三个螺孔,在底部设有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设计易于加工制造,材质耐磨、耐腐蚀,镶嵌在舱门等地方,使用时按动按钮即可弹起把手,不用时压回,具有隐形的特性,不占用空间、方便美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索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索栓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扭簧的俯视图;

附图7是扭簧的侧视图;

图中:索栓主体1、索栓把手2、按钮3、隐藏活块4、弹簧片5、扭簧6、弹簧7,螺孔1.1,索栓把手活动槽1.2,按钮孔1.3,活块凹槽1.4,把手基座1.5,减重槽1.6;把手2.1、竖杆2.2、轴2.3、扭簧座2.4,弹簧槽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包括索栓主体1、索栓把手2、按钮3、隐藏活块4、弹簧片5、扭簧6、弹簧7,索栓主体1的中间设有把手基座1.5,把手基座1.5的两侧为主体固定端,且分别设有螺孔1.1,通过螺栓固定在船的舱门处,主体固定端与把手基座1.5之间为索栓把手活动槽1.2,在把手基座1.5的上表面设有按钮孔1.3,在把手基座1.5的下表面设有活块凹槽1.4;所述按钮孔1.3内安装按钮3,在活块凹槽1.4内安装有隐藏活块4,并且隐藏活块4通过弹簧7与索栓把手2的轴配合,在索栓把手2的轴两端设有扭簧6,通过按钮3与隐藏活块4配合,隐藏活块4向后移动,实现索栓把手2的打开。

其中,索栓主体1的上表面的外观为椭圆形结构,内部设有多个减重槽1.6,可以减轻索栓主体1的整体重量。

另外,索栓把手2由把手2.1、竖杆2.2、轴2.3、扭簧座2.4组成,所述把手2.1的两端为弧形结构,与索栓主体1相贴合,整体形成椭圆外观;另外,所述把手2.1的下部通过两根竖杆2.2与轴2.3连接,且轴2.3与索栓主体1下部的凹槽配合,轴2.3两端设有扭簧座2.4,并且扭簧6安装在扭簧座2.4上。

再者,隐藏活块4的底部设有弹簧槽4.1,且在弹簧槽4.1内的弹簧通过弹簧片5固定,上述的弹簧片5为矩形结构,且表面设有三个螺孔,在底部设有缺口。

使用时,先将按钮3装入索栓主体1,索栓把手2底部槽内装入弹簧,再放入隐藏活块4。将索栓把手的轴两端扭簧座内装上扭簧6,组装到索栓主体1,在隐藏活块4的弹簧槽4.1内装入弹簧7顶住索栓把手的轴的中部,最后用弹簧片5压紧。使用时向下按动按钮3,按钮推动隐藏活块4向后移动,同时卡在把手槽内的隐藏活块4抽出,索栓把手弹起。不使用时,将把手2按下隐藏活块4复位卡住把手2不能弹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