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及双滑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9360发布日期:2018-07-07 16:07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辅助工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船载小艇一般选用吊机、吊艇架等进行收放。这些收放装置的缺点是收放作业速度慢、安全性较低且无法在较高海况下执行作业。为适应舰船对船载小艇快速响应及高海况下执行任务的需求,尾滑式小艇收放装置已被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护卫舰、巡逻舰和公务执法船普遍采用。

国内现有的尾滑式小艇收放装置在回收小艇时需要人力将绞车绳索系固在小艇上,然后依靠绞车将小艇从海面牵引至存放位置。由于母船及小艇均处于复杂海况中,这种操作模式存在以下缺点:

(1)撇缆及系固过程需要船员手动操作,在恶劣海况时较危险;

(2)绞车牵引小艇过程中,小艇处于无动力状态,由于母船尾部流场较为复杂,小艇姿态难以控制,进入滑道较为困难;

(3)绞车牵引速度较慢,小艇艇艏进入尾封板处滑道直至艇身完全进入滑道的时间较长,往往超过一个波浪周期,在此过程中,小艇随着波浪上下运动,容易与尾封板处船体撞击,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及双滑道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适用于尾部具有V型槽的船体,其中,包括:滑道装置,所述滑道装置安装在所述V型槽内;导向装置,所述V型槽靠近水面的一端设有所述导向装置;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安装在所述V型槽上,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V型槽可滚动连接;自动捕捉挂钩装置,所述自动捕捉挂钩装置安装在所述牵引装置上;动力控制装置,所述动力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牵引装置。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滑道装置包括:两固定滑道,两所述固定滑道与所述V型槽固定连接;两可移动滑道,两所述可移动滑道与所述V型槽可滚动连接,两所述可移动滑道位于两所述固定滑道之间;龙骨滑轮组,所述龙骨滑轮组与所述V型槽可转动连接,所述龙骨滑轮组设置在两所述可移动滑道之间。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导向装置包括:一导向支架,所述V型槽靠近水面的一端固定有所述导向支架;一导向滚轮,所述导向支架上设有导向滚轮。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两轨道,所述V型槽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所述轨道;一牵引拖架,所述牵引拖架的两侧分别设有车轮,所述车轮与所述轨道相匹配;一伸缩油缸,所述伸缩油缸的缸体与所述船体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牵引拖架固定连接。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自动捕捉挂钩装置包括:一捕捉支架,所述牵引拖架上固定有所述捕捉支架;两缓冲缸,两所述缓冲缸的缸体远离所述缓冲缸的活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捕捉支架固定连接;一转动板,两所述缓冲缸的缸体靠近所述缓冲缸的活塞杆的一端均与所述转动板可转动连接;若干复位弹簧,每一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转动板可转动连接,每一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捕捉支架可转动连接;一捕捉横杆,所述捕捉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缓冲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自动释放艇钩,所述自动释放艇钩设置在船载小艇上,所述自动释放艇钩与所述捕捉横杆相配合。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动力控制装置包括液压泵站和操作控制台,所述操作控制台控制所述液压泵站,所述液压泵站驱动所述伸缩油缸。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可移动滑道通过滑道传动机构与所述V型槽可滚动连接,所述滑道传动机构包括:两传动滑轮,所述V型槽的靠近水面的一端和所述V型槽的靠近船体的一端分别设有一所述传动滑轮;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环绕于两所述传动滑轮上,所述可移动滑道与所述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牵引拖架与所述钢丝绳固定连接。

上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其中,所述钢丝绳上还设有用于调节所述钢丝绳松紧的索具螺旋扣。

一种双滑道系统,其中,包括两个上述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两所述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并排设置。

上述的双滑道系统,其中,包括三所述导向装置,其中两所述导向装置设置在所述双滑道系统的两所述滑道装置的两侧,其余一所述导向装置设置在两所述滑道装置之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收艇时自动捕捉并挂钩,捕捉位置在船体内部(距尾封板距离约占斜坡长度的五分之三),最大程度地避开了最危险的尾封板位置。

(2)本实用新型在捕捉成功后由牵引拖架自动牵引至存放位置,可移动滑道可跟随牵引拖架同步运动,避免可移动滑道与艇体间的摩擦。

(3)本实用新型放艇时可自动脱钩,方案经过海上实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导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滑道装置的横剖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滑道传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捕捉挂钩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捕捉挂钩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后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中:1、滑道装置;11、固定滑道;12、可移动滑道;121、传动滑轮;122、钢丝绳;123、索具螺旋扣;13、龙骨滑轮组;2、导向装置;21、导向支架;22、导向滚轮;3、牵引装置;31、轨道;32、牵引拖架;33、车轮;34、伸缩油缸;4、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1、捕捉支架;42、缓冲缸;43、转动板;44、复位弹簧;45、捕捉横杆;46自动释放艇钩;47、缓冲垫;5、动力控制装置;51、液压泵站;52、操作控制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的后视图,其中,图2和图3中的左舷为牵引拖架的回收/释放初始位置状态,图2和图3中的右舷为牵引拖架的储存位置状态,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适用于尾部具有V型槽的船体,V型槽沿船长方向的倾角约为11°,可以保证小艇在滑道内依靠自重自由下滑,其中,包括:滑道装置1,导向装置2、牵引装置3、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和动力控制装置5,其中,滑道装置1安装在V型槽内,V型槽靠近水面的一端设有导向装置2,牵引装置3安装在V型槽上,牵引装置3与V型槽可滚动连接,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安装在牵引装置3上,动力控制装置5控制牵引装置3。其中,滑道装置1与小艇的艇体型线相匹配。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滑道装置的横剖示意图,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5所示。

此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滑道装置1包括:两固定滑道11,两固定滑道11与V型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滑道装置1包括:两可移动滑道12,两可移动滑道12与V型槽可滚动连接,两可移动滑道12位于两固定滑道11之间。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滑道装置1包括:龙骨滑轮组13,龙骨滑轮组13与V型槽可转动连接,龙骨滑轮组13设置在两可移动滑道12之间。龙骨滑轮组13优选包括四个龙骨滑轮。

再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固定滑道11、可移动滑道12以及龙骨滑轮组13的表面均包覆低摩擦系数高分子材料。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最外侧的固定滑道11在小艇上冲过程中基本不与小艇接触,只有在小艇倾斜时进行引导和扶正;小艇在上冲时,小艇龙骨与龙骨滑轮组13接触,滚动的龙骨滑轮组13可承受小艇的冲击力,大大减少对滑道装置1的分力,从而减少上冲过程中的滑动摩擦力,保护小艇的艇体;可移动滑道12的末端较大,并且呈外八字型,可移动滑道12可在V型槽内滑动,小艇与可移动滑道12之间无相对位移,可以避免滑动摩擦对艇体的损坏。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导向装置的示意图,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4所示。

另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导向装置2包括:一导向支架21,V型槽靠近水面的一端固定有导向支架21。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导向装置2包括:一导向滚轮22,导向支架21上设有导向滚轮22。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导向滚轮22为立柱式滚轮,导向滚轮22的数量优选为四个,导向滚轮22外包覆有高分子材料,可在小艇进入滑道时进行引导及扶正。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主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后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牵引拖架的局部示意图,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9至图11所示。

此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牵引装置3包括:两轨道31,V型槽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轨道31。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牵引装置3包括:一牵引拖架32,牵引拖架32的两侧分别设有车轮33,车轮33与轨道31相匹配。通过牵引拖架32牵引可移动滑道12,使可移动滑道12下滑至回收/释放初始位置或移动至存储位置。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牵引装置3包括:一伸缩油缸34,伸缩油缸34的缸体与船体固定连接,伸缩油缸34的活塞杆与牵引拖架32固定连接。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捕捉挂钩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捕捉挂钩装置的俯视图,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7至图8所示。

还有,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包括:一捕捉支架41和两缓冲缸42,牵引拖架32上固定有捕捉支架41。两缓冲缸42的缸体远离缓冲缸42的活塞杆的一端均与捕捉支架41固定连接。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包括:一转动板43,两缓冲缸42的缸体靠近缓冲缸42的活塞杆的一端均与转动板43可转动连接。缓冲缸42用于吸收小艇上冲时的冲击力。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包括:若干复位弹簧44,每一复位弹簧44的一端分别与转动板43可转动连接,每一复位弹簧44的另一端分别与捕捉支架41可转动连接。

再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包括:一捕捉横杆45和自动释放艇钩46,捕捉横杆45的两端分别与两缓冲缸4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自动释放艇钩46设置在船载小艇上,自动释放艇钩46与捕捉横杆45相配合。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缓冲缸42可以是油缸、气缸,也可以采用其他缓冲装置例如弹簧等替代。

以及,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捕捉支架41上还设有缓冲垫47,如果冲击力过大,超过缓冲缸42的行程,可通过缓冲垫47吸收。

此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动力控制装置5包括液压泵站51和操作控制台52,操作控制台52控制液压泵站51,液压泵站51驱动伸缩油缸34。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搬运系统的滑道传动机构的示意图,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6所示。

另外,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可移动滑道12通过滑道传动机构与V型槽可滚动连接,滑道传动机构包括:两传动滑轮121,V型槽的靠近水面的一端和V型槽的靠近船体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传动滑轮121。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滑道传动机构包括:钢丝绳122,钢丝绳122环绕于两传动滑轮上,可移动滑道12与钢丝绳122固定连接,牵引拖架32与钢丝绳122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滑道传动机构包括:钢丝绳122上还设有用于调节钢丝绳122松紧的索具螺旋扣12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11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双滑道系统,双滑道系统包括两个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两自动捕捉尾滑式船载小艇收放装置并排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双滑道系统包括三导向装置2,其中两导向装置2设置在双滑道系统的两滑道装置1的两侧,其余一导向装置2设置在两滑道装置1之间。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1、回收小艇的流程:

开启船体的尾门,可移动滑道12及自动捕捉挂钩装置4随着牵引拖架32下滑移至图2和图3中所示的回收/释放初始位置(距船体的尾封板的距离约占斜坡长度的五分之三),小艇以一定的航速通过导向装置2并沿着可移动滑道12上冲,小艇的艇身约三分之二进入滑道后,自动释放艇钩46撞向捕捉横杆45,在冲击力的作用下,捕捉横杆45将自动释放艇钩46的颌打开,与自动释放艇钩46咬合并实现自锁,完成捕捉。捕捉完成后,小艇由牵引拖架43牵引至储存位置。采用此种上冲方式,小艇速度高,航向稳定性好,姿态容易控制,只要小艇大部分艇身驶上尾滑道,波浪载荷对小艇的影响将大为降低,母船捕捉小艇并进行挂钩相对容易,且由于上冲时间短,回收过程中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相对短。

2、释放小艇的流程:

驾驶员在小艇的驾驶室内就位,开启船体的尾门,伸缩油缸34牵引牵引拖架32,将小艇和可移动滑道12一同下滑移至回收/释放初始位置,小艇的驾驶员按下脱钩按钮即能打开自动释放艇钩46的锁紧装置,自动释放艇钩46和捕捉横杆45脱开,小艇靠重力快速自动下滑入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