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00576发布日期:2021-07-30 18:1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防汛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形势预报,洪水水情预报,堤防、水库、水闸、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调度和运用,出现险情灾情后的抢险救灾,非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等。

在紧急的防汛作业中工作人员通常仅穿一件简单的安全服就投入作业,但是单薄的安全服不足以对抗汹涌的洪水,但是目前市面上保护性强的安全服通常会影响防汛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两个上下对称放置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下侧面皆呈弧形并且所述固定架向外的弧面面积较大,两个所述固定架的左侧面通过一号气囊进行连接并且所述两个所述固定架的右侧面通过二号气囊进行连接,所述一号气囊、所述二号气囊与所述固定架的环面共同构成一个佩戴腔,所述固定架内设有左右贯通并连通于所述一号气囊和所述二号气囊的一号空腔,两个所述一号空腔内各设有一个能够使所述固定架固定于人体前胸与后背的固定装置,下侧的所述固定架下侧面上固设有一号矩形块,所述一号矩形块内设有充气腔,所述充气腔内充满高压的二氧化碳并且所述充气腔右壁内设有向右贯通的充气口,所述充气口内设有能够防止所述充气腔内气体溢出的单向阀,所述充气腔下侧的所述一号矩形块内设有前后贯通的流道,所述流道内设有能够自动利用所述充气腔内的二氧化碳为所述一号气囊与所述二号气囊充气的充气装置,所述一号矩形块右侧的所述固定架下侧面上固设有二号矩形块,所述二号矩形块内设有二号空腔,所述二号空腔上侧面固设有触发块,所述触发块内设有向右贯通并连通于所述二号空腔的滑道,所述滑道顶壁内设有向上贯通至所述一号空腔内的一号通孔,所述一号通孔右侧的所述滑道内左右滑动连接有一号气密滑块,所述二号空腔右壁上固设有能够被所述一号气密滑块触发的一号传感器,所述二号空腔底壁上固设有导航块和能够为所述导航块供能的蓄电池。

可选的,所述导航块在通电时能够自动定位所述导航块所在的地理位置并自动进行位置的反馈。

可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一号空腔壁面内贯通至所述佩戴腔内的二号通孔,所述一号空腔前侧面上固设有三号矩形块,所述三号矩形块延伸至所述二号通孔内并且所述三号矩形块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二号通孔的齿轮槽,所述齿轮槽向后连通于所述一号空腔,所述一号空腔后侧面上滑动连接有齿面向前的一号齿条,远离所述佩戴腔的所述齿轮槽侧面上转动连接有一号转动轴,所述一号转动轴上安装有与所述一号齿条啮合的一号齿轮,所述一号齿条前侧的所述齿轮槽下侧面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通过一号同步带与所述一号转动轴连接,所述转动套侧面内设有上下贯通的三号空腔,所述三号空腔内的所述齿轮槽侧面上固设有螺纹轴,所述螺纹轴上螺纹连接有二号气密滑块,所述三号空腔环壁内设有滑槽,所述二号气密滑块侧面上固设有能够延伸至所述滑槽内的限位滑块,所述齿轮槽环壁上固设有气密盘,靠近所述佩戴腔的所述转动套侧面转动连接于所述气密盘的侧面,靠近所述佩戴腔的所述气密盘侧面上固设有吸盘,所述吸盘中心处设有连通于所述三号空腔的三号通孔,远离所述佩戴腔的所述一号空腔侧面上设有向外贯通的四号通孔,所述四号通孔内设有能够带动所述一号齿条运动的驱动装置。

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四号通孔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向外延伸至所述四号通孔外侧并且所述驱动杆环面内设有弹簧槽,所述弹簧槽侧面内滑动连接有能够抵接于所述四号通孔环面上的摩擦块,所述摩擦块通过一号弹簧连接于所述弹簧槽侧面,所述驱动杆向内延伸至所述一号空腔内并且所述驱动杆上安装有与所述一号齿条啮合的二号齿轮。

可选的,所述充气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流道环壁内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内转动连接有二号转动轴,所述二号转动轴的前端安装有扇叶,所述流道上侧面内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前侧的所述二号矩形块内设有一号通气槽,所述一号通气槽前壁内设有连通于所述充气腔的一号气流道,所述一号通气槽内上下滑动连接有能够堵塞所述一号气流道的堵塞块,所述堵塞块后侧面上设有齿面向左的二号齿条,所述连接槽后壁内转动连接有延伸至所述一号通气槽内的三号转动轴,所述三号转动轴上安装有与所述二号齿条啮合的三号齿轮并且所述三号转动轴通过二号同步带与所述二号转动轴连接,所述一号通气槽后壁内设有贯通至所述一号空腔内的二号气流道。

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当需要进行穿戴时防汛人员将固定架放置于自身的胸前与后背,并将一号气囊夹持于腋下,之后防汛人员按压固定架使得吸盘紧贴于皮肤,之后防汛人员按压摩擦块,在摩擦块受力时一号弹簧压缩,此时摩擦块不再抵接于四号通孔的环面使得驱动杆能够被轻易转动,之后防汛人员转动驱动杆,驱动杆转动时通过带动二号齿轮转动使一号齿条移动,移动中的一号齿条会带动与之啮合的一号齿轮转动,一号齿轮转动时通过带动一号转动轴使一号同步带运动,此时一号同步带带动转动套转动,转动套转动时会带动二号气密滑块转动,由于螺纹轴与二号气密滑块螺纹连接使得二号气密滑块在转动时会向外运动,二号气密滑块向外运动使得吸盘内的气体变少,此时吸盘能够与皮肤更加紧密的贴合,在驱动杆转动完成后防汛人员松手,此时由于一号弹簧的弹力使得摩擦块抵接于四号通孔侧面,此时由于摩擦力使得驱动杆不会轻易转动;

第二步防汛人员正常作业时流道的朝向与人体站立方向相同且扇叶不会转动,当防汛人员不幸失控落水且难以控制时水流会通过流道并带动扇叶转动,扇叶转动时会带动二号转动轴转动,此时二号转动轴通过二号同步带带动三号转动轴转动,三号转动轴转动时会通过相啮合的三号齿轮与二号齿条使堵塞块向前运动,当二号齿条运动到一定距离时充气腔内的高压气体会依次通过一号气流道、一号通气槽、二号气流道进入一号空腔并使一号气囊与二号气囊膨胀,此时防汛人员能够浮出水面;

第三步进入一号空腔的气体会通过一号通孔进入滑道内并推动一号气密滑块运动,运动中的一号气密滑块最终会抵接于二号空腔的壁面并触发一号传感器,一号传感器被触发时导航块通电并自动进行位置的反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未被触发时仅为固定于胸前与后背的固定架,其不会对工作人员的防汛作业产生影响;

本发明能够通过机械结构实现对防汛人员状态的识别,并能够在防汛人员遇到危险时自动使气囊充气,其机械结构稳定可靠;

本发明内设有导航块,其能够在特定状态时自动触发并实时反馈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四号通孔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位于下侧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二号矩形块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b-b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照图1-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两个上下对称放置的固定架11,所述固定架11的上下侧面皆呈弧形并且所述固定架11向外的弧面面积较大,两个所述固定架11的左侧面通过一号气囊13进行连接并且所述两个所述固定架11的右侧面通过二号气囊14进行连接,所述一号气囊13、所述二号气囊14与所述固定架11的环面共同构成一个佩戴腔30,所述固定架11内设有左右贯通并连通于所述一号气囊13和所述二号气囊14的一号空腔12,两个所述一号空腔12内各设有一个能够使所述固定架11固定于人体前胸与后背的固定装置101,下侧的所述固定架11下侧面上固设有一号矩形块15,所述一号矩形块15内设有充气腔16,所述充气腔16内充满高压的二氧化碳并且所述充气腔16右壁内设有向右贯通的充气口17,所述充气口17内设有能够防止所述充气腔16内气体溢出的单向阀18,所述充气腔16下侧的所述一号矩形块15内设有前后贯通的流道19,所述流道19内设有能够自动利用所述充气腔16内的二氧化碳为所述一号气囊13与所述二号气囊14充气的充气装置102,所述一号矩形块15右侧的所述固定架11下侧面上固设有二号矩形块20,所述二号矩形块20内设有二号空腔21,所述二号空腔21上侧面固设有触发块23,所述触发块23内设有向右贯通并连通于所述二号空腔21的滑道24,所述滑道24顶壁内设有向上贯通至所述一号空腔12内的一号通孔26,所述一号通孔26右侧的所述滑道24内左右滑动连接有一号气密滑块25,所述二号空腔21右壁上固设有能够被所述一号气密滑块25触发的一号传感器22,所述二号空腔21底壁上固设有导航块27和能够为所述导航块27供能的蓄电池。

优选的,所述导航块27在通电时能够自动定位所述导航块27所在的地理位置并自动进行位置的反馈。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101包括设于所述一号空腔12壁面内贯通至所述佩戴腔30内的二号通孔28,所述一号空腔12前侧面上固设有三号矩形块29,所述三号矩形块29延伸至所述二号通孔28内并且所述三号矩形块29内设有连通于所述二号通孔28的齿轮槽32,所述齿轮槽32向后连通于所述一号空腔12,所述一号空腔12后侧面上滑动连接有齿面向前的一号齿条33,远离所述佩戴腔30的所述齿轮槽32侧面上转动连接有一号转动轴34,所述一号转动轴34上安装有与所述一号齿条33啮合的一号齿轮35,所述一号齿条33前侧的所述齿轮槽32侧面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套36,所述转动套36通过一号同步带31与所述一号转动轴34连接,所述转动套36侧面内设有上下贯通的三号空腔37,所述三号空腔37内的所述齿轮槽32侧面上固设有螺纹轴38,所述螺纹轴38上螺纹连接有二号气密滑块39,所述三号空腔37环壁内设有滑槽,所述二号气密滑块39侧面上固设有能够延伸至所述滑槽内的限位滑块,所述齿轮槽32环壁上固设有气密盘40,靠近所述佩戴腔30的所述转动套36侧面转动连接于所述气密盘40的侧面,靠近所述佩戴腔30的所述气密盘40侧面上固设有吸盘42,所述吸盘42中心处设有连通于所述三号空腔37的三号通孔41,远离所述佩戴腔30的所述一号空腔12侧面上设有向外贯通的四号通孔43,所述四号通孔43内设有能够带动所述一号齿条33运动的驱动装置103。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103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四号通孔43的驱动杆44,所述驱动杆44向外延伸至所述四号通孔43外侧并且所述驱动杆44环面内设有弹簧槽45,所述弹簧槽45侧面内滑动连接有能够抵接于所述四号通孔43环面上的摩擦块47,所述摩擦块47通过一号弹簧46连接于所述弹簧槽45侧面,所述驱动杆44向内延伸至所述一号空腔12内并且所述驱动杆44上安装有与所述一号齿条33啮合的二号齿轮48。

优选的,所述充气装置102包括设于所述流道19环壁内的固定架49,所述固定架49内转动连接有二号转动轴50,所述二号转动轴50的前端安装有扇叶51,所述流道19上侧面内设有连接槽52,所述连接槽52前侧的所述二号矩形块20内设有一号通气槽53,所述一号通气槽53前壁内设有连通于所述充气腔16的一号气流道54,所述一号通气槽53内上下滑动连接有能够堵塞所述一号气流道54的堵塞块55,所述堵塞块55后侧面上设有齿面向左的二号齿条56,所述连接槽52后壁内转动连接有延伸至所述一号通气槽53内的三号转动轴57,所述三号转动轴57上安装有与所述二号齿条56啮合的三号齿轮58并且所述三号转动轴57通过二号同步带59与所述二号转动轴50连接,所述一号通气槽53后壁内设有贯通至所述一号空腔12内的二号气流道61。

一种防汛用的避险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当需要进行穿戴时防汛人员将固定架11放置于自身的胸前与后背,并将一号气囊13夹持于腋下,之后防汛人员按压固定架11使得吸盘42紧贴于皮肤,之后防汛人员按压摩擦块47,在摩擦块47受力时一号弹簧46压缩,此时摩擦块47不再抵接于四号通孔43的环面使得驱动杆44能够被轻易转动,之后防汛人员转动驱动杆44,驱动杆44转动时通过带动二号齿轮48转动使一号齿条33移动,移动中的一号齿条33会带动与之啮合的一号齿轮35转动,一号齿轮35转动时通过带动一号转动轴34使一号同步带31运动,此时一号同步带31带动转动套36转动,转动套36转动时会带动二号气密滑块39转动,由于螺纹轴38与二号气密滑块39螺纹连接使得二号气密滑块39在转动时会向外运动,二号气密滑块39向外运动使得吸盘42内的气体变少,此时吸盘42能够与皮肤更加紧密的贴合,在驱动杆44转动完成后防汛人员松手,此时由于一号弹簧46的弹力使得摩擦块47抵接于四号通孔43侧面,此时由于摩擦力使得驱动杆44不会轻易转动;

第二步防汛人员正常作业时流道19的朝向与人体站立方向相同且扇叶51不会转动,当防汛人员不幸失控落水且难以控制时水流会通过流道19并带动扇叶51转动,扇叶51转动时会带动二号转动轴50转动,此时二号转动轴50通过二号同步带59带动三号转动轴57转动,三号转动轴57转动时会通过相啮合的三号齿轮58与二号齿条56使堵塞块55向前运动,当二号齿条56运动到一定距离时充气腔16内的高压气体会依次通过一号气流道54、一号通气槽53、二号气流道61进入一号空腔12并使一号气囊13与二号气囊14膨胀,此时防汛人员能够浮出水面;

第三步进入一号空腔12的气体会通过一号通孔26进入滑道24内并推动一号气密滑块25运动,运动中的一号气密滑块25最终会抵接于二号空腔21的壁面并触发一号传感器22,一号传感器22被触发时导航块27通电并自动进行位置的反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