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9719463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船体放样拉锚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拉锚试验的起锚过程中,发生卡锚现象时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对于拉锚试验主要是基于木模放样(即锚具、锚唇以及锚链筒等均采用木质模型)进行试验,经试验合格后再根据木模参数制作真正可用于船体上的铸钢锚具、锚唇以及锚链筒。
[0003]在拉锚试验中,收放锚具运动不顺利的状况称为卡锚现象。若出现卡锚现象,目前一般采用改变锚链中锚具的筒活动舱的角度来解决。但是改变锚链筒活动舱需要多次拆卸、修整和重新装配锚链筒,不仅增加了拉锚试验现场不堪重负的修改工作量,而且对试锚箱体创伤面大,造成箱体强度受损而影响试验可信度。此外,由于受到锚口高度和船体总布置要求的限制,锚链筒活动舱不允许作较大改动,致使试验过程对于角度变动量难以把控,还会导致拉锚试验周期变长,令拉锚试验工作陷入被动甚至困境。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以对锚链筒活动舱的改变进行规范化,减少拉锚试验现场的修改工作量,并缩短锚试验周期。
[0005]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0006]A1、记录卡锚时锚具与锚链筒的触碰点的位置;
[0007]A2、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碰触点为圆心,以锚链筒的半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上方作第一圆弧;将所述第一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上端口点;
[0008]A3、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触碰点为圆心,以锚链筒的直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下方作第二圆弧;将所述第二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下端口点;
[0009]A4、以活动舱上端口点作为上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上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上半环切口 ;以活动舱下端口点作为下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下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下半环切口 ;并将上半环切口和下半环切口之间的半圆筒部分切除;
[0010]A5、进行抛锚试验,并记录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
[0011 ] A6、以活动舱上端口点和活动舱下端口点为两个基点,以略高于所述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的高度作活动舱穹顶弧线;
[0012]A7、基于所述活动舱穹顶弧线完成新锚链筒的制作。
[0013]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中,在步骤A5中还包括:在抛锚试验中观察锚具在锚链筒漏空部位的运动轨迹,适应调整活动舱上端口点和活动舱下端口点的位置。
[0014]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活动舱穹顶弧线的高度等于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和用于挂扣所述锚具的卸扣环的直径之和。
[0015]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0016]A8、基于新锚链筒制作报告进行报验,报验通过后相应制作铸钢锚链筒。
[0017]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仅对锚链筒做局部改动,不但减少了现场修改工作量,而且令试验过程容易把控,从而减少对试锚箱体的损伤。
[0019]2、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节省了时间,从而缩短了拉锚试验周期。
[0020]3、处理方法规范化,使得拉锚试验结果更可靠顶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0022]图2是实施例在卡锚状态下修改锚链筒活动舱过程纵剖面图。
[0023]图中:10-锚具,20-锚链筒,30-活动舱穹顶弧线,40-锚唇,50-锚穴,60-卸扣环,70-船体外板,80-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0025]本实施例的基本构思是:发生卡锚时,对锚链筒上卡锚触碰点附近的部分进行改动(具体是将卡锚触碰点附近的部分修改成穹顶状),使得锚具的锚杆在拉锚试验中可以顺利收放,也即顺利完成拉锚和抛锚。
[002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实施例提出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00至S700:
[0027]S100、记录卡锚时锚具与锚链筒的触碰点的位置。
[0028]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锚具10与锚链筒20出现触碰而导致卡锚,步骤S100将二者的触碰点记为P点。
[0029]S200、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碰触点为圆心,以锚链筒半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上方作第一圆弧;将所述第一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上端口点。
[0030]步骤S200中,在图2所示锚链筒20的纵剖面以碰触点P为圆心,以锚链筒20的半径为半径沿触碰点P上方作第一圆弧,该第一圆弧与锚链筒纵20剖面的交点A作为活动舱上端口点。
[0031]S300、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触碰点为圆心,以锚链筒的直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下方作第二圆弧;将所述第二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下端口点。
[0032]步骤S300中,在锚链筒20的纵剖面以触碰点P为圆心,以锚链筒20的直径为半径沿触碰点P下方作第二圆弧,该第二圆弧与锚链筒纵20剖面的交点B作为活动舱下端口点。
[0033]S400、以活动舱上端口点作为上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上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上半环切口 ;以活动舱下端口点作为下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下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下半环切口 ;并将上半环切口和下半环切口之间的半圆筒部分切除。
[0034]具体地,步骤S400中以活动舱上端口点A作为上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上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20做半环切,形成上半环切口 ;以活动舱下端口点B作为下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下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下半环切口 ;并将上半环切口和下半环切口之间的半圆筒部分切除。也即将锚链筒20在触碰点P处的半圆筒切除。
[0035]S500、进行抛锚试验,并记录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
[0036]步骤S500中,锚具10在抛锚试验中的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是决定抛锚时是否会发生卡锚的重要依据,因此需对该最高点进行记录。
[0037]在步骤S500中优选还包括:在抛锚试验中观察锚具10在锚链筒20漏空部位的运动轨迹,适应调整活动舱上端口点A和活动舱下端口点B的位置。
[0038]S600、以活动舱上端口点和活动舱下端口点为两个基点,以略高于所述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的高度作活动舱穹顶弧线。
[0039]步骤S600中,以活动舱上端口点A和活动舱下端口点B为两个基点,以略高于所述锚具10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的高度作活动舱穹顶弧线30,该活动舱穹顶弧线30的高度是影响锚具10收放时是否会卡锚的重要因素。
[0040]活动舱穹顶弧线30的高度优选等于锚具10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和用于挂扣所述锚具10的卸扣环60的直径之和。
[0041]S700、基于所述活动舱穹顶弧线完成新锚链筒的制作。
[0042]步骤S700中,根据活动舱穹顶弧线30的位置、高度、弧度及弧长可以完成新锚链筒的制作。
[0043]此外,在步骤S700之后还进一步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0044]S800、基于新锚链筒制作报告进行报验,报验通过后相应制作铸钢锚链筒。
[0045]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仅对锚链筒做局部改动,不但减少了现场修改工作量,而且令试验过程容易把控,从而减少对试锚箱体的损伤;并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节省了时间,从而缩短了拉锚试验周期;此外,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更加规范化,使得拉锚试验结果更可靠、实用。
[00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1、记录卡锚时锚具与锚链筒的触碰点的位置; A2、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碰触点为圆心,以锚链筒的半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上方作第一圆弧;将所述第一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上端口点; A3、在锚链筒纵剖面以所述触碰点为圆心,以锚链筒的直径为半径沿触碰点下方作第二圆弧;将所述第二圆弧与锚链筒纵剖面的交点作为活动舱下端口点; A4、以活动舱上端口点作为上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上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上半环切口;以活动舱下端口点作为下半环形基线中点,沿下半环形基线对锚链筒做半环切,形成下半环切口 ;并将上半环切口和下半环切口之间的半圆筒部分切除; A5、进行抛锚试验,并记录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 A6、以活动舱上端口点和活动舱下端口点为两个基点,以略高于所述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尚点的尚度作活动舱穹顶弧线; A7、基于所述活动舱穹顶弧线完成新锚链筒的制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5中还包括:在抛锚试验中观察锚具在锚链筒漏空部位的运动轨迹,适应调整活动舱上端口点和活动舱下端口点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舱穹顶弧线的高度等于锚具抛出轨迹线的最高点和用于挂扣所述锚具的卸扣环的直径之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A8、基于新锚链筒制作报告进行报验,报验通过后相应制作铸钢锚链筒。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锚试验中卡锚的处理方法,在发生卡锚时将锚链筒上卡锚触碰点附近的部分修改成穹顶状,使得锚具的锚杆在拉锚试验中可以顺利收放,也即顺利完成拉锚和抛锚。由于本发明仅对锚链筒做局部改动,不但减少了现场修改工作量,而且令试验过程容易把控,从而减少对试锚箱体的损伤,此外还缩短了拉锚试验周期,并且使得拉锚试验结果更可靠顶用。
【IPC分类】B63B9/00
【公开号】CN105480379
【申请号】CN201510828255
【发明人】刘元斌
【申请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