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翼飞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3821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扑翼飞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扑翼飞机。



背景技术:

自然界中,鸟类或昆虫的扑翼式飞行方式可以实现快速的起飞、加速和悬停,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扑翼飞机因其体积小、质量轻,在小空间下更具优势,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在军、民用方面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各国专家先后研制出“iBird-bot”、“Microrobotic Fly”、“Hummingbird”、“Delfly Micro”和“SmartBird”等一系列仿生扑翼飞机,在前飞,后退,悬停等方面有了技术性的突破。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扑翼飞机在落地时,很难实现由机尾至机头方向的平稳落地,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扑翼飞机,该扑翼飞机具有吹风装置,吹风装置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下方的气流推动力,进而保障扑翼飞机落地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扑翼飞机,包括:机身框架、机头框架、机尾框架、机尾连接件、机翼框架和吹风装置;

所述机头框架与所述机身框架前部连接;所述机头框架用以支撑机头;

所述机尾连接架与所述机身框架尾部连接;所述机尾框架与机尾连接架相连接,所述机尾框架用以支撑尾翼;

位于机身框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机翼框架,所述机翼框架用以安装机翼;

所述吹风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头框架上,所述吹风装置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下方的气流推动力。

进一步的,所述吹风装置包括风机支撑杆、风机固定壳和风机装置,所述风机支撑杆与所述机头框架连接,所述风机支撑杆两端部分别连接所述风机固定壳,所述风机装置安装在所述风机固定壳内,所述风机装置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下方气流推动力,以保障所述扑翼飞机降落时,所述机身框架的靠近机尾的位置先落地。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固定壳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风机装置的凹形口。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装置采用电动涵道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框架包括底部支撑架、顶部支撑架和侧支撑架,顶部支撑架位于所述底部支撑架上方,所述顶部支撑架和所述底部支撑架两侧分别布置所述侧支撑架,且所述侧支撑架分别与所述顶部支撑架和所述底部支撑架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侧支撑架呈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撑架和所述顶部支撑架分别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分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机头框架包括呈锥形结构,其具有尖端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机身框架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翼框架呈三角形结构,所述机翼框架分别连接位于所述机身框架中同一侧的所述侧支撑架和所述顶部支撑架。

进一步的,所述机翼框架包括机翼连接架以及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机翼分框架和第二机翼分框架,所述第一机翼分框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机翼连接架和所述侧支撑架,所述第二机翼分框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机翼连接架和所述顶部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扑翼飞机整体拆分为机身框架、机头框架、机尾框架、机尾连接架和机翼框架几部分,各部分可以单独生产组装,最后再运到总装车间进行整体组装,各个框架和连接架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也可以一些连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其中,各个框架可以单独进行加工,运输和装配,由于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加工装配,使得扑翼飞机整体的组装较为简单和方便;

并且,在机头框架上设置吹风装置,所述吹风装置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下方的气流推动力。在飞机降落时,吹风装置开始运转,使扑翼飞机的机头方向前倾,使机身框架的靠近机尾的部分先落地,进而由机尾方向至机头方向逐渐与地面接触,保障扑翼飞机落地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另外,在扑翼飞机飞行时,由于吹风装置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下方的气流推动力,因此,可以起到提供辅助升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扑翼飞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扑翼飞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机身框架;110-底部支撑架;120-顶部支撑架;130-侧支撑架;131-第一侧支撑架;132-第二侧支撑架;133-第三侧支撑架;140-肋支撑架;200-机头框架;210-机头固定杆;220-机头支撑杆;300-机尾框架;400-机尾连接架;500-机翼框架;510-机翼连接架;520-第一机翼分框架;530-第二机翼分框架;600-吹风装置;610-风机支撑杆;620-风机固定壳;630-风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扑翼飞机包括:机身框架100、机头框架200、机尾框架300、机尾连接架400、机翼框架500和吹风装置600;

所述机头框架200与机身框架100前部连接;机头框架200用以支撑机头;

所述机尾连接架400与所述机身框架100尾部连接;机尾框架300与机尾连接架400相连接,机尾框架300用以支撑尾翼;

位于机身框架100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机翼框架500,机翼框架500用以安装机翼;

吹风装置600设置在所述机头框架200上,吹风装置600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200下方的气流推动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扑翼飞机,分为机身框架100、机头框架200、机尾框架300和机翼框架500;其中,各个框架可以单独进行加工,运输和装配,由于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加工装配,使得扑翼飞机整体的组装较为简单和方便。

同时,在机头框架200上设置吹风装置600,吹风装置600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200下方的气流推动力。在飞机降落时,吹风装置200开始运转,使扑翼飞机的机头方向前倾,使机身框架的靠近机尾的部分先落地,进而由机尾方向至机头方向逐渐与地面接触,保障扑翼飞机落地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另外,在扑翼飞机飞行时,由于吹风装置600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200下方的气流推动力,因此,可以起到提供辅助升力的作用。

请参照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吹风装置600包括风机支撑杆610、风机固定壳620和风机装置630,风机支撑杆610与机头框架200连接,所述风机支撑杆610两端部分别连接所述风机固定壳620,所述风机装置630安装在所述风机固定壳620内,所述风机装置630能够提供朝向机头框架200下方气流推动力,以保障所述扑翼飞机降落时,所述机身框架的靠近机尾的位置先落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风机固定壳620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容纳风机装置630的凹形口。具体应用时,风机固定壳620与风机支撑架610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具有便于更换的特点,风机固定壳620的两端的凹形口可以各安装一个风机装置630,起到提升气流推动力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风机装置采用电动涵道风扇。涵道风扇较同样直径的孤立风扇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且风扇环括在涵道内,既可阻挡风扇气动声向外传播,又结构紧凑、安全性高。

请参照图1-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

机身框架100包括底部支撑架110、顶部支撑架120和侧支撑架130,

顶部支撑架120位于底部支撑架110上方,侧支撑架130设置两个,顶

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两侧分别布置一个侧支撑架130,且所

述侧支撑架130分别与顶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底部支撑架110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分支架,同样地,顶部支撑架120也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分支架,并且,组成底部支撑架110的两根分支架和组成顶部支撑架120的两根分支撑架之间相平行设置。

请参照图2-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侧支撑架130呈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具有结构稳固的特点,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具体实施时,侧支撑架130设置两个,分别位于底部支撑架110和顶部支撑架120的两侧。该侧支撑架130包括第一侧支撑架131、第二侧支撑架132和第三侧支撑架133,其中,第一侧支撑架131位于远离所述底部支撑架110和顶部支撑架120的位置,第二侧支撑架132一端与第一侧支撑架131连接,第二侧支撑架132另一端与顶部支撑架120中的分支架相连接。第三侧支撑架133与第一侧支撑架131连接,第三侧支撑架133另一端与底部支撑架110中的分支架相连接。第一侧支撑架131、第二侧支撑架132和第三侧支撑架133能够形成三角支撑,使结构更稳固。

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支撑架132和第三侧支撑架133均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侧支撑架132和第三侧支撑架133沿着机身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等间隔设置,进而在机身长度方向提供均匀支撑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两个顶部支撑架120的分支架间距小于两个底部支撑架110的分支架间距。此外,还包括肋支撑架140,多根肋支撑架140设置在顶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之间,由于两个顶部支撑架120的间距小于两个底部支撑架110的间距,所述肋支撑架140、顶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能够形成三角形结构,增强墙布支撑架和底部支撑架110的支撑强度。同时,多根肋支撑架140也设置在两个底部连接架的分支架之间,以及两个顶部连接架的分支架之间;同样起到增加两个底部连接架以及两个顶部连接架连接强度的作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两个顶部支撑架120的分支架之间的间距较小,也可以采用一些扣件或锁紧件等装置来增加两个顶部支撑架120的分支架之间的强度。

多个肋支撑架140沿着顶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即机身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进而对顶部支撑架120和底部支撑架110提供均匀的支撑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机头框架200包括呈锥形结构,其具有尖端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机身框架100相连接。机头框架200设置为锥形结构,更利用导流,在飞行过程中减小空气阻力。

更具体地,该机头框架200包括机头固定杆210,机头固定杆210的数量优选设置5根,5根机头固定杆210的一端连接在一起,5根机头固定杆210的另一端各自展开,与各自相对应的顶部支撑架120的分支架、底部支撑架110的分支架以及侧支撑架130相连接,进而呈锥形结构。

此外,为了增加各个机头固定杆210的支撑强度,该机头框架200还包括多根机头支撑杆220,多根机头支撑杆220设置在各个机头固定杆之间,增加机头固定杆210的支撑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机翼框架500设置两个,所述机翼框架500呈三角形结构,所述机翼框架500分别连接位于所述机身框架100中同一侧的侧支撑架130和顶部支撑架120。三角形结构具有结构稳固的特点,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机翼框架500包括机翼连接架510以及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分别设置多个,并且,多个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采用间隔设置。

机翼连接架510位于底部支撑架110和顶部支撑架120的侧面,机翼连接架510与底部支撑架110和顶部支撑架120相平行,且,机翼连接架510的高度高于顶部支撑架120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机翼分框架520两端分别连接机翼连接架510和侧支撑架130,具体是连接机翼连接架510以及侧支撑架130中的第一侧支撑架131。所述第二机翼分框架530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机翼连接架510和顶部支撑架120。具体是连接机翼连接架510以及顶部支撑架120中的分支架。安装完成后,机翼连接架510以及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该结构稳定性强,能够为固定翼提供稳定的支撑。

另外,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沿着机身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等间隔设置,进而在机身长度方向提供均匀支撑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机尾连接架400设置两根,分别与所述机身框架100尾部连接;具体是两根机尾连接架400分别与底部支撑架110中的两根分支架相连接,机尾框架300设置两个,分别与两个机尾连接架400相连接,机尾框架300用以支撑尾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扑翼飞行框架中,其中,将整体拆分为机身框架100、机头框架200、机尾框架300、机尾连接架400和机翼框架500几部分,各部分可以单独生产组装,最后再运到总装车间进行整体组装,各个框架和连接架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也可以一些连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其中,各个框架可以单独进行加工,运输和装配,由于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加工装配,使得扑翼飞机整体的组装较为简单和方便。

另外,机身框架100采用底部支撑架110、顶部支撑架120和侧支撑架130相连接而成;

机头框架200采用机头固定杆210以及机头支撑杆220相连接而成;

机翼框架500采用机翼连接架510、第一机翼分框架520和第二机翼分框架530相连接而成;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身结构较为复杂、重量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这几部分采用的结构简单,支撑强度高,重量轻,进而减小了扑翼飞机的重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