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动力伞架及动力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5428发布日期:2019-08-21 00:0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动力伞架及动力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动力伞架及动力伞。



背景技术:

动力伞,也称动力滑翔伞,是飞行伞的一种,全称动力滑翔伞,是个人休闲飞行器的一种,70年代起源于欧洲,80年代末传入我国。主要由滑翔伞与发动机两大部分组成,风靡世界的极限运动之一。

目前的动力伞往往采用纯柔性伞体,纯柔性伞体易受到外界因素,例如,当风吹过地面的障碍物时,如树、建筑物、山和桥等引起分裂而产生大量的涡流,空气变成乱流。在大多数障碍物的下方都会形成涡流,试图将伞压向地面或将伞吹塌或造成操纵失灵,产生形变,不能保证用户的生命安全,使用完成后因柔性导致其收纳折叠时较为费力,若折叠不好,还会出现使用时不易打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动力伞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纯柔性伞体折叠收纳费力、收纳后不易打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动力伞架,包括两个折叠主杆、两个折叠辅助杆和蒙皮;

两个所述折叠主杆分别与所述机身相固定连接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两侧;

两个所述折叠辅助杆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两侧,且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身和所述折叠主杆相转动连接;

所述蒙皮覆盖于两个所述折叠主杆和所述机身上;

每一所述折叠主杆上均设置有锁紧位置的第一固定件;

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上均设置有锁紧位置的第二固定件。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折叠主杆包括第一折叠件和第二折叠件;

所述第一折叠件与所述机身相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折叠件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件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机身和所述第二折叠件的端部;

其中,所述折叠主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第三调节孔和第四调节孔;

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上;

所述第三调节孔和所述第四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上;

其中,所述折叠主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和第三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和第四调节孔;

所述折叠主杆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和第三调节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

所述第二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靠近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端;

所述第三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靠近所述第一折叠件的一端;

所述第四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远离所述第一折叠件的一端。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包括第三折叠件和第四折叠件;

所述第三折叠件与所述机身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三折叠件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件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五调节孔、第六调节孔、第七调节孔和第八调节孔;

所述第五调节孔和所述第七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上;

所述第六调节孔和所述第八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上;

其中,所述折叠辅助杆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五调节孔和第七调节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六调节孔和第八调节孔;

所述折叠辅助杆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六调节孔和第七调节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

所述第六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靠近所述第四折叠件的一端;

所述第七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靠近所述第三折叠件的一端;

所述第八调节孔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靠近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伞,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折叠式动力伞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包括两个折叠主杆、两个折叠辅助杆和蒙皮,折叠主杆、折叠辅助杆和机身作为蒙皮的支撑,纯柔性伞体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形变,通过折叠主杆、折叠辅助杆和机身的设置,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对滑行者的生命保护,通过改变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设置方式,实现折叠主杆和折叠辅助杆的收起和折叠状态,进而实现蒙皮的收放,收起后便于进行收纳,打开时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拆卸掉即可,蒙皮在折叠主杆的支撑下展成平面,折叠辅助杆在折叠主杆的带动下展开作为对折叠主杆的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纯柔性伞体折叠收纳费力、收纳后不易打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动力伞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折叠式动力伞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折叠式动力伞架展开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式动力伞架的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折叠主杆未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折叠主杆折叠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折叠辅助杆未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折叠辅助杆折叠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折叠主杆;2-折叠辅助杆;3-蒙皮;4-机身;5-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11-第一折叠件;12-第二折叠件;13-第一弹性件;21-第三折叠件;22-第四折叠件;111-第一调节孔;112-第二调节孔;121-第三调节孔;122-第四调节孔;211-第五调节孔;212-第六调节孔;221-第七调节孔;222-第八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式动力伞架,包括两个折叠主杆1、两个折叠辅助杆2和蒙皮3;

两个所述折叠主杆1分别与所述机身4相固定连接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4的两侧;

两个所述折叠辅助杆2对称设置于所述机身4的两侧,且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身4和所述折叠主杆1相转动连接;

所述蒙皮3覆盖于两个所述折叠主杆1和所述机身4上;

每一所述折叠主杆1上均设置有锁紧位置的第一固定件5;

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2上均设置有锁紧位置的第二固定件6。

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包括两个折叠主杆1、两个折叠辅助杆2和蒙皮3,折叠主杆1、折叠辅助杆2和机身4作为蒙皮3的支撑,纯柔性伞体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形变,通过折叠主杆1、折叠辅助杆2和机身4的设置,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对滑行者的生命保护,通过改变第一固定件5和第二固定件6的设置方式,实现折叠主杆1和折叠辅助杆2的收起和折叠状态,进而实现蒙皮3的收放,收起后便于进行收纳,打开时将第一固定件5和第二固定件6拆卸掉即可,蒙皮3在折叠主杆1的支撑下展成平面,折叠辅助杆2在折叠主杆1的带动下展开作为对折叠主杆1的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纯柔性伞体折叠收纳费力、收纳后不易打开的问题。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4,其中,每一所述折叠主杆1包括第一折叠件11和第二折叠件12;

所述第一折叠件11与所述机身4相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件12套设于所述第一折叠件11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件12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部;

所述第一折叠件11包裹所述第二折叠件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固定部。

在该实施例中,当需要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进行收纳时,将第一固定件5拆卸掉,由于第二折叠件12套设于第一折叠件11内,因此可隐藏于第一折叠件11内部,为了防止打开时,第二折叠件12与第一折叠件11脱离,在第一折叠件11和第二折叠件1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外直径小于第一折叠件11的内直径但大于第二折叠件12的外直径,第二固定部的内直径大于第二折叠件12的外直径但小于第一折叠件11的内直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展开式,第一固定部抵在第二固定部上,对第二折叠件12起到一个限位作用,防止第二折叠件12脱出第一折叠件11。

请继续参照图3,其中,所述第一折叠件11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3;

所述第一弹性件13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机身4和所述第二折叠件12的端部;

其中,所述折叠主杆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13处于被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13为弹簧。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折叠件11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3,当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收起时,第二折叠件12进入到第一折叠件11内部,对第一弹性件13进行压缩,再通过第一固定件5进行第一折叠件11和第二折叠件12之间的相对固定,当再次展开时,在第一弹性件13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一端作用于机身4上,另一端作用于第二折叠件12上,即作用于第一固定部上,使第二折叠件12向外伸展,使蒙皮3展开,再用第一固定件5进行固定,防止第一折叠件11和第二折叠件12之间的相对运动。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其中,还包括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

所述第一调节孔111和所述第二调节孔112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11上;

所述第三调节孔121和所述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12上;

其中,所述折叠主杆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件5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111和第三调节孔121,所述第一固定件5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112和第四调节孔122;

所述折叠主杆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固定件5穿过所述第二调节孔112和第三调节孔121。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件5设置为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为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均设置为螺纹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固定件5和不同的调节孔配合实现第一折叠件11和第二折叠件12之间的固定,当需要将第二折叠件12收起时,向第二折叠件12施加一个沿第二折叠件12指向第一折叠件11方向的作用力,压缩第一弹性件13,当压缩至行程终点时,将第一固定件5穿过第一调节孔111和第三调节孔121,也可再用一个第一固定件5穿过第二调节孔112和第四调节孔122,当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均设置为一个时,第一固定件5穿过后抵在第二折叠件12的内壁上,当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为两个时,第一固定件5依次穿过第一折叠件11、第二折叠件12和第一折叠件11,第一固定件5可采用销轴或螺母,也可同销轴固定件和螺丝进行固定,防止第一固定件5脱离,将第一调节孔111、第二调节孔112、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为螺纹孔可与螺母进行配合,进一步提升了固定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孔111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11靠近所述机身4的一端;

所述第二调节孔112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件11靠近所述第二折叠件12的一端;

所述第三调节孔121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12靠近所述第一折叠件11的一端;

所述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于所述第二折叠件12远离所述第一折叠件11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孔111和第二调节孔112设置于第一折叠件11的两端,第三调节孔121和第四调节孔122设置于第二折叠件12的两端,当需要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收起时,此种设置方式,可收纳至占用最小空间,便于进行存放和运输,同时不会影响展开。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其中,每一所述折叠辅助杆2包括第三折叠件21和第四折叠件22;

所述第三折叠件21与所述机身4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折叠件22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三折叠件21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叠件12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折叠件22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固定部;

所述第三折叠件21包裹所述第四折叠件2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固定部。

进一步的,第三折叠件21与机身4之间和第二折叠件12与第四折叠件22之间通过球形关节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折叠辅助杆2与折叠主杆1的结构类似,当需要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进行收纳时,将第二固定件6拆卸掉,由于第四折叠件22套设于第三折叠件21内,因此可收纳于第三折叠件21内部,为了防止打开时,第四折叠件22与第三折叠件21脱离,在第三折叠件21和第四折叠件2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的外直径小于第三折叠件21的内直径但大于第四折叠件22的外直径,第四固定部的内直径大于第四折叠件22的外直径但小于第三折叠件21的内直径,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在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展开式,第三固定部抵在第四固定部上,对第四折叠件22起到一个限位作用,防止第四折叠件22脱出第三折叠件21,当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折叠件12伸出,第四折叠件22伸出,当该折叠式动力伞架处于收回状态时,第二折叠件12缩回,第四折叠件22缩回。

另外,还有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折叠件21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机身4和所述第四折叠件22的端部;

其中,所述折叠辅助杆2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被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三折叠件21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当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收起时,第四折叠件22进入到第三折叠件21内部,对第二弹性件进行压缩,再通过第二固定件6进行第三折叠件21和第四折叠件22之间的相对固定,当再次展开时,在第二弹性件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一端作用于机身4上,另一端作用于第四折叠件22上,即作用于第三固定部上,使第四折叠件22向外伸展,使蒙皮3展开,再用第二固定件6进行固定,防止第三折叠件21和第四折叠件22之间的相对运动,与第一弹性件13共同作用实现全自动打开。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其中,还包括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

所述第五调节孔211和所述第七调节孔221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21上;

所述第六调节孔212和所述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22上;

其中,所述折叠辅助杆2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件6穿过所述第五调节孔211和第七调节孔221,所述第二固定件6穿过所述第六调节孔212和第八调节孔222;

所述折叠辅助杆2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固定件6穿过所述第六调节孔212和第七调节孔221。

进一步的,第二固定件6设置为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为至少一个。

进一步的,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均设置为螺纹孔。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固定件6和不同的调节孔配合实现第三折叠件21和第四折叠件22之间的固定,当需要将第四折叠件22收起时,向第四折叠件22施加一个沿第四折叠件22指向第三折叠件21方向的作用力,当第四折叠件22运动到行程终点时,将第二固定件6穿过第五调节孔211和第七调节孔221,也可再用一个第二固定件6穿过第六调节孔212和第八调节孔222,当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均设置为一个时,第二固定件6穿过后抵在第四折叠件22的内壁上,当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为两个时,第二固定件6依次穿过第三折叠件21、第四折叠件22和第三折叠件21,第二固定件6可采用销轴或螺母,也可同销轴固定件和螺丝进行固定,防止第二固定件6脱离,将第五调节孔211、第六调节孔212、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为螺纹孔可与螺母进行配合,进一步提升了固定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其中,所述第五调节孔211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21靠近所述机身4的一端;

所述第六调节孔212设置于所述第三折叠件21靠近所述第四折叠件22的一端;

所述第七调节孔221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22靠近所述第三折叠件21的一端;

所述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于所述第四折叠件22靠近所述第二折叠件12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第五调节孔211和第六调节孔212设置于第三折叠件21的两端,第七调节孔221和第八调节孔222设置于第四折叠件22的两端,当需要将该折叠式动力伞架收起时,此种设置方式,可收纳至占用最小空间,便于进行存放和运输,同时不会影响展开。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还提供了一种动力伞,包括上述实施例1所提供的折叠式动力伞架。

该动力伞所具有的优势与上述折叠式动力伞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