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32482发布日期:2021-06-04 18:2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组合导航系统作为多种设备的导航部件,其实用要求也越来越高。组合导航是近代导航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结果,可将飞机和舰船等运载体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导航设备组合在一起的导航系统,把几种不同的单一系统组合在一起,就能利用多种信息源,互相补充,构成一种有多余度和导航准确度更高的多功能系统。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4.1、现有的组合导航系统由于内部工作元件过于复杂与繁多,使得整个组合导航系统的体积过大,在机身尾部上使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5.2、另外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由于动力系统采用燃油发动着,机上震动冲击较大,导致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因此易降低组合导航系统的工作性能,严重会造成系统不能稳定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包括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组合导航系统壳盖和外壳体,所述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的上表壁拐角处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的上表壁设置有第一减重槽,所述组合导航系统壳盖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与安装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组合导航系统壳盖的内壁上端设置有橡胶密封圈,所述橡胶密封圈的顶端表壁设置有信号收发器,所述外壳体的外表壁设置有第二减重槽,且外壳体位于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的上表壁,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内表壁设置有导航计算机,所述导航计算机的一侧设置有电源模块,所述内壳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立柱,且第二立柱靠近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的上表壁,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簧,所述内壳体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一端铰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一端与外壳体的内壁铰接,所述连接杆的一侧靠近内壳体的外表壁设置有第二压簧。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孔的形状为圆形,且安装孔的数量为四组,所述安装槽的数量与安装孔的数量相同。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减重槽的形状由半圆、矩形和半圆组成,且第一减重槽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第一减重槽均匀地分布在组合导航系统底座的上表壁,所述外壳体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外壳体均匀地纵向分布在外壳体的外表壁,所述组合导航系统底座与外壳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形状为凸形,所述橡胶密封圈的外宽度尺寸与外壳体的内宽度尺寸相适配,所述橡胶密封圈与外壳体卡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信号收发器、导航计算机与电源模块之间为控制电性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立柱的形状为卡扣状,且第一立柱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立柱的数量与第一立柱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压簧的数量为四组,且第一压簧位于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夹缝中。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槽为矩形镂空状,且滑槽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滑槽与滑块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滑块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外壳体内壁铰接,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与滑槽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压簧的数量与滑槽相同。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减重槽与第二减重槽,依靠多组第一减重槽与第二减重槽的作用,极为有效地提高了组合导航系统底座与外壳体的减重效果,同时组合导航系统底座与外壳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可保障在减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结构的高强度,从而可达到组合导航系统的减重作用,避免与机身装配产生不必要的限制,以此实现了系统整体的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
16.2、该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通过设置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滑槽、连接杆和第二压簧,在组合导航系统应用于大载荷设备上时,内壳体首先受到碰撞,保护了组合系统的组件,接着受撞的内壳体通过挤压两侧的连接杆,并在第二压簧的压缩作用下,连接杆可拉动滑块在滑槽内滑动,从而可达到内壳体内部的导航组件的横向缓冲效果,同时在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的配合下,当发生纵向震动时,第一压簧可被压缩变形,并提供缓冲力,从而达到纵向的减震效果,依此该装置能够对内壳体内部的导航组件进行有效地减震,从而延长了组合导航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保障该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拆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导航系统壳盖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壳体平面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杆连接示意图。
21.图中:1、组合导航系统底座;2、安装孔;3、第一减重槽;4、组合导航系统壳盖;5、安装槽;6、橡胶密封圈;7、收发器;8、外壳体;9、第二减重槽;10、内壳体;11、导航计算机;12、电源模块;13、第一立柱;14、第二立柱;15、第一压簧;16、滑槽;17、滑块;18、连接杆;19、第二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装配机身尾部的组合导航系统,包括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组合导航系统壳盖4和外壳体8,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的上表壁拐角处设置有安装孔2,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的上表壁设置有第一减重槽3,组合导航系统壳盖4的下端内部设置有安装槽5,且安装槽5与安装孔2的位置相对应,组合导航系统壳盖4的内壁上端设置有橡胶密封圈6,橡胶密封圈6的顶端表壁设置有信号收发器7,外壳体8的外表壁设置有第二减重槽9,且外壳体8位于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的上表壁,外壳体8的内部设置有内壳体10,内壳体10的内表壁设置有导航计算机11,导航计算机11的一侧设置有电源模块12,内壳体10的底端设置有第一立柱13,第一立柱1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立柱14,且第二立柱14靠近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的上表壁,第一立柱13与第二立柱14的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簧15,内壳体10的两侧设置有滑槽16,滑槽16的内部设置有滑块17,滑块17一端铰接有连接杆18,且连接杆18的一端与外壳体8的内壁铰接,连接杆18的一侧靠近内壳体10的外表壁设置有第二压簧19。
24.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的形状为圆形,且安装孔2的数量为四组,安装槽5的数量与安装孔2的数量相同,安装槽5与安装孔2相配合,可用于组合导航系统壳盖4与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连接安装,以保障外壳体8腔体的密封性;第一减重槽3的形状由半圆、矩形和半圆组成,且第一减重槽3的数量为若干组,第一减重槽3均匀地分布在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的上表壁,外壳体8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外壳体8均匀地纵向分布在外壳体8的外表壁,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与外壳体8均采用铝合金材料第一减重槽3与第二减重槽9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与外壳体8的减重效果,同时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与外壳体8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可保障在减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结构的高强度,从而可达到组合导航系统的减重作用;橡胶密封圈6的形状为凸形,橡胶密封圈6的外宽度尺寸与外壳体8的内宽度尺寸相适配,橡胶密封圈6与外壳体8卡接,橡胶密封圈6可进一步提高外壳体8内腔的密封性;信号收发器7、导航计算机11与电源模块12之间为控制电性连接;通过各单元之间的电信号传输,可实现组合导航系统数据源的相互补充;第一立柱13的形状为卡扣状,且第一立柱13的数量为两组,第二立柱14的数量与第一立柱13的数量相同,第一压簧15的数量为四组,且第一压簧15位于第一立柱13与第二立柱14的夹缝中;通过第一立柱13与第二立柱14之间的活动配合,并在第一压簧15的作用下,可实现内壳体10的纵向减震效果;滑槽16为矩形镂空状,且滑槽16的数量为四组,滑槽16与滑块17滑动连接,连接杆18的一端与滑块17铰接,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外壳体8内壁铰接,连接杆18的数量与滑槽16的数量相同,第二压簧19的数量与滑槽16相同;通过连接杆18受力做铰接动作,可带动滑块17在滑槽16内滑移,并在第二压簧19的受力作用下,可提供内壳体10横向减震作用,从而能够对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有效地减震,并保障在大载荷设备中也能稳定地工作。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依靠多组第一减重槽3与第二减重槽9的作用,极为有效地提高了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与外壳体8的减重效果,同时组合导航系统底座1与外壳体8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可保障在减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结构的高强度,从而可达到组合导航系统的减重作用,避免与机身装配产生不必要的限制,以此实现了系统整体的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接着在组合导航系统应用于大载荷设备上时,内壳体10首先受到碰撞,保护了组合系统的组件,接着受撞的内壳体10通过挤压两侧的连接杆18,并在第二
压簧19的压缩作用下,连接杆18可拉动滑块17在滑槽16内滑动,从而可达到内壳体10内部的导航组件的横向缓冲效果,同时在第一立柱13与第二立柱14的配合下,当发生纵向震动时,第一压簧15可被压缩变形,并提供缓冲力,从而达到纵向的减震效果,依此该装置能够对内壳体10内部的导航组件进行有效地减震,从而延长了组合导航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保障该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