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7557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具体涉及一种质检部门对液体样品进行抽样检测时,能有效防止已取到的液体抽检样品被更换或偷换的容器。
背景技术
在食品饮料、药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监测工作中的抽样过程中,常常受到人为干扰。在政府监管部门或质检部门对被抽检企业或个人生产的液体产品进行抽样时,有时会出现取到的样品被随意倒掉销毁,或将液体样品更换或偷换的现象。为防止发生上述现象,保证所检测样品的真实性,实践中需要有一种不受主客观·因素干扰、能有效防止液体抽检样品取样后被更换或偷换的盛放液体样品的容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或减少干扰,能够进行有效防止液体抽检样品取样后被更换或偷换的盛放液体样品的容器,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可靠。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呈杯状,其特征是由内层杯和外层杯组成,所述内层杯和外层杯仅在杯口部相连接,内层杯和外层杯的壁和底部形成一个可盛放液体的中空的夹层;所述内层杯的底部具有多个便于抽检液体流入的液体流入孔;内层杯和外层杯在杯口的连接处具有一个或多个透气孔。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液体抽检样品取样后被更换或偷换的原理是当质检人员取到液体样品并将样品置于上述容器中后,液体样品会立即通过内层杯底部的各孔流入容器的夹层。即使之后取到的液体样品被他人欲销毁而倾倒掉,或更换为它种液体时,容器的夹层仍存留部分取到的液体样品,以供检测。容器的形状和大小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制造,主要取决待测样品的理化性状,存样取样的方便等;容器夹层容积的大小主要是根据或质检部门所需检测量的大小而定。当内层杯底部的液体流入孔的数量多,孔径大时,便于液体快速流入杯的夹层,但同时也容易造成留存的样品通过这些孔被再倒出一部分,或用特殊的方式快速取出而损失。因此孔的数量和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和待检样品的粘稠度而设定;通常对于粘稠度较小的液体,液体流入孔的面积可设定为7. 85X 10_7 rtf 3. 14X 10_4 m2。液体流入孔的形状不限,根据需要设定;内层杯和外层杯在杯口的连接处的透气孔在容器的顶部,当透气孔较大时,因能快速排出空气,有利于液体从内层杯底快速流入夹层,但透气孔大也会造成流入夹层的液体从透气孔快速倒出,因此,透气孔的大小和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0017]容器的材质不限,根据待检样品性质而定。通常情况下应采用可以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破坏的材料,当取到的液体样品被他人倾倒后,质检人员仍可从容器的顶部从透气孔处打开容器夹层,取到液体样品。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I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中,I是透气孔,2是液体流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I 一种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杯状,其特征是由内层杯和外层杯组成,所述内层杯和外层杯仅在杯口部相连接,内层杯和外层杯的壁和底部形成一个可盛放液体的中空的夹层;所述内层杯的底部具有多个便于抽检液体流入的液体流入孔(2);内层杯和外层杯在杯口的连接处具有12个透气孔(I ),其形状为圆形;当质检人员取到液体样品并将样品置于本容器中后,液体样品会立即通过内层杯底部的各液体流入孔流入容器的夹层。即使之后取到的液体样品被他人欲销毁而倾倒掉,或更换为它种液体时,容器的夹层仍存留部分取到的液体样品,以供检测。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呈杯状,其特征是 由内层杯和外层杯组成,所述内层杯和外层杯仅在杯的口部相连接,内层杯和外层杯的壁和底部形成一个可盛放液体的中空的夹层; 所述内层杯的底部具有多个便于抽检液体流入的液体流入孔; 内层杯和外层杯在杯口的连接处具有一个或多个透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容器,所述液体流入孔和透气孔的形状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容器,所述液体流入孔的面积为7.85 Χ1(Γ7 m2 3. 14Xl(T4m2。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容器,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
专利摘要一种防止液体抽检样品随意销毁或更换的容器,由内层杯和外层杯组成,形成一个可盛放液体的中空的夹层;所述内层杯的底部具有多个便于抽检液体流入的液体流入孔;内层杯和外层杯口的连接处具有一个或多个透气孔。当质检人员取到液体样品并将样品置于容器中后,液体样品会立即通过内层杯底部的各孔流入容器的夹层。即使之后取到的液体样品被他人欲销毁而倾倒掉,或更换为它种液体时,容器的夹层仍存留部分取到的液体样品,以供检测。
文档编号B65D6/10GK202574791SQ20122021266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1日
发明者李俊, 李军国, 秦玉昌, 牛力斌, 董颖超, 谷旭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