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78235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属于返回机构【技术领域】,公开了倍速链采用上下排布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底板、第一底板转动轴、第一气缸、顶杆、第二支撑座、第二底板、第二底板转动轴、第二气缸及挡块;第一底板通过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顶杆设置在第一底板的下方;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底板的下方,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将第一底板顶起;第二底板通过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挡块设置在第二底板的上方;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二底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返回机构【技术领域】,主要适用于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倍速链随行夹具返回普遍采用水平返回机构,如图1所示,必须具备两套随行夹具返回机构14 (气缸或者马达驱动15)、随行夹具位置感应器(光电传感器或行程开关)、电气控制单元、倍速链随行夹具返回线16。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它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倍速链采用上下排布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底板、第一底板转动轴、第一气缸、顶杆、第二支撑座、第二底板、第二底板转动轴、第二气缸及挡块;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顶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将所述第一底板顶起;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下方。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侧板、第一支撑板及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侧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和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均为偏心结构。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适用于上下排布结构的倍速链工作线,并基于底板受力不均会倾斜的原理,使底板上的随行夹具自动滑到下层的随行夹具返回线,完成随行夹具由倍速链工作线到随行夹具返回线的返回;本实用新型还基于底板受力不均会倾斜的原理,使底板上的随行夹具自动滑到上层的倍速链工作线,完成随行夹具由随行夹具返回线到倍速链工作线的返回。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现有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中第一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中第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0015]其中,1-第一侧板,2-顶杆,3-第一气缸,4-第一底板,5-第一偏心底板转动轴,6-第一支撑板,7-随行夹具,8-第二侧板,9-第二滑轨,10-第二底板,11-第二偏心底板转动轴,12-第二气缸,13-第二支撑板,14-返回机构,15-驱动马达,16-倍速链随行夹具返回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0017]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之前,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返回机构适用于上下排布结构的倍速链工作线。
[0018]参见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底板4、第一底板转动轴、第一气缸3、顶杆2、第二支撑座、第二底板
10、第二底板转动轴、第二气缸12及挡块(未在图中不出);第一底板4通过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顶杆2设置在第一支撑座上,且位于第一底板4的下方;第一气缸3设置在第一底板4的下方,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伸出时可将第一底板4顶起;第二底板10通过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挡块设置在第二支撑座上,且位于第二底板10的上方;第二气缸12设置在第二底板10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转动轴和第二底板转动轴均为偏心结构,即第一底板转动轴为第一偏心底板转动轴5,第二底板转动轴为第二偏心底板转动轴11。
[0019]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座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侧板1、第一支撑板6及第一滑轨;第一滑轨设置在第一侧板I上;第一支撑板6设置在第一滑轨上;第一底板4通过第一偏心底板转动轴5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上。
[0020]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撑座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侧板8、第二支撑板13及第二滑轨9 ;第二滑轨9设置在第二侧板8上;第二支撑板13设置在第二滑轨9上;第二底板10通过第二偏心底板转动轴11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3上。
[0021]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返回机构适用于上下两层排布结构的倍速链工作线,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实现倍速链随行夹具的换线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比传统的返回机构,大大节省了使用空间和使用成本。下面详细介绍上下返回机构的部件、作用及工作原理。
[00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分左右两套,即右返回机构(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底板4、第一偏心底板转动轴5、第一气缸3及顶杆2)和左返回机构(包括:第二支撑座、第二底板10、第二偏心底板转动轴11、第二气缸12及挡块)。其中,右返回机构的作用是将空的随行夹具7从上往下运送至返回倍速链线;左返回机构的作用是将空的随行夹具7从下往上送回至倍速链工作线。
[0023]右返回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随行夹具7在倍速链上的惯性将随行夹具7运送至第一底板4上;此时,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向下收缩,第一底板4和随行夹具7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偏心底板转动轴5设计成偏心结构,使随行夹具7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偏转,从而不会在向下运动过程中脱离第一底板4,保证随行夹具7能够顺利返回,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用性。当第一底板4向下运动并碰到顶杆2后,第一底板4会因受力不均而向左下方倾斜,同样在惯性和重力作用下,随行夹具7脱离第一底板4,滑向倍速链返回线。
[0024]左返回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随行夹具7在倍速链返回线上的惯性将随行夹具7运送至第二底板10上;此时,第二气缸12的活塞杆向上伸出,第二气缸12的活塞杆推动第二底板10和随行夹具7向上运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二偏心底板转动轴11设计成偏心结构,使随行夹具7在第二气缸12的活塞杆的推力作用下发生偏转,从而不会在向上运动过程中脱离第二底板10,保证随行夹具7能够顺利返回,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用性。当随行夹具7碰到挡块后,使第二底板10向右下方倾斜,随行夹具7在惯性和重力作用下,脱离第二底板10,滑向倍速链工作线。完成随行夹具7的返回功能。
[00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适用于上下排布结构的倍速链工作线,并基于底板受力不均会倾斜的原理,使第一底板4上的随行夹具7自动滑到下层的随行夹具返回线,完成随行夹具7由倍速链工作线到随行夹具返回线的返回;本实用新型再基于底板受力不均会倾斜的原理,使第二底板10上的随行夹具7自动滑到上层的倍速链工作线,完成随行夹具7由随行夹具返回线到倍速链工作线的返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避免了由机械结构复杂而引起的可靠性差、返回机构部件磨损较快、返回机构马达(或气缸)启停次数过多而造成电气元器件失效的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靠性,降低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纵向结构,与现有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的水平结构相比,占用空间小,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用性。
[002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倍速链采用上下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座、第一底板、第一底板转动轴、第一气缸、顶杆、第二支撑座、第二底板、第二底板转动轴、第二气缸及挡块;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顶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将所述第一底板顶起;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侧板、第一支撑板及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侧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和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均为偏心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速链随行夹具的返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轴和所述第二底板转动轴均为偏心结构。
【文档编号】B65G47/56GK203699336SQ201320878098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陈伟东 申请人:武汉博奥思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