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5341发布日期:2019-05-21 20:4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纺织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机,该纺织机具有:由多个工位构成的加工组,其中每个工位对至少一根纱线进行牵伸和变形;以及由多个卷绕单元构成的两个卷绕组,用于将所述加工组的纱线卷绕成筒子,所述两个卷绕组彼此相邻地布置在卷绕架内,其中,所述卷绕单元以平行对置的方式取向。



背景技术:

从DE 102013109530A1(CN 103668614)已知一种普通的纺织机。

在已知的纺织机中,纱线处理发生在多个单独的工位上,加工机构被布置在所述工位中,以形成纱线路径。因此,在制造所谓的变形纱的过程中,通常将多个加工机构(例如,多个导纱盘、加热单元、冷却单元、变形单元和网络单元)布置在纱线路径内,因而可以实现尽量短的纱线运动和进而尽量紧凑的工位布置。在此情况下,通常在每个工位只引导单根纱线。在处理结束时,纱线被卷绕成筒子,因而每个工位配属有一个卷绕单元。但由于筒子宽度,这些卷绕单元需要特定的机器宽度,该特定机器宽度明显超过针对工位而设定的机器宽度。因此,在这种纺织机中,这些卷绕单元优选地以多层的形式相互上下重叠布置,从而多个工位以彼此相邻的方式保持在卷绕单元的机器宽度内。以多层的形式相互上下重叠保持的卷绕单元于是形成一个卷绕组,它配属有由多个工位构成的加工组。于是,所述加工组和卷绕组形成机器区段。

在DE 102013109530A1所公开的纺织机中,为了保证在卷绕架内只有少量的层,设有由多个卷绕单元构成的两个卷绕组,它们配属至由多个工位构成的加工组。但是,具有多个彼此相邻地布置的卷绕组的结果是,在该加工组的工位中的纱线须移动经过远至卷绕点的不同长度的引导距离。而且,需要进给至卷绕组的纱线必须在卷绕架内分散开。为此而需要的纱线引导机构根据引导距离引起在纱线上的较少几个接触点,由此造成纱线张力波动。但原则上可能希望在每个工位和每个卷绕单元中制造并卷绕具有相同性能的纱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前言所述类型的纺织机以使得纱线能在尽量相同的情况下被引导向卷绕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改善卷绕组内的卷绕单元的操作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如此实现该目的,即,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均具有用于接纳其中一根纱线的入口侧,并且所述两个卷绕组的所述卷绕单元的所述入口侧被设计位于靠近卷绕架的卷绕架中心的那些侧面中。

以下方面中的特征和特征的组合中限定了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卷绕组之间,在所述卷绕架的所述卷绕架中心处设置有一个用于将纱线分配至所述卷绕单元的纱线引导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卷绕组之间,在所述卷绕架的所述卷绕架中心处设置有多个用于将纱线分配至所述卷绕单元的纱线引导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两个卷绕组的所述卷绕单元均具有用于对卷绕完毕的筒子进行落筒的落筒侧,并且所述两个卷绕组的所述卷绕单元的所述落筒侧布置在所述卷绕架的两个卷绕架纵向外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卷绕单元均在所述落筒侧具有筒子托盘和筒管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卷绕单元的入口侧均具有横动单元,该横动单元在纱线路径上位于相应的所述卷绕单元的驱动辊和筒子架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卷绕单元的所述筒子架均经由转轴连接至所述卷绕架,所述转轴在所述卷绕单元内配属于所述入口侧或所述落筒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两个卷绕组的所述卷绕单元以多层形式上下重叠布置,在一层中相互对置的所述卷绕单元被保持为关于所述卷绕架的所述卷绕架中心呈镜像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所述两个卷绕组的所述卷绕单元以多层形式上下重叠布置,在一层中相互对置的所述卷绕单元被保持为相互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两个对置的所述卷绕单元之间的错位小于其中一个卷绕的所述筒子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其中一个所述卷绕组中上下重叠布置的那些卷绕单元相对于另一个所述卷绕组的对置的所述卷绕单元的错位是相同的。

本发明的区别在于,加工组的纱线片一起被引导至卷绕组。远至在卷绕组前面的最后输送单元的纱线行程对于所有纱线是相同的。另外,经卷绕架的卷绕架中心将所有纱线供给卷绕组带来以下优点,即,能以集中的方式在机器上的一个部位采用用于纱线引导的可能辅助手段。

因此,原则上可行的是,在所述卷绕组之间,在卷绕架的卷绕架中心处设置一个用于将纱线分配至卷绕单元的纱线引导单元。

但是,或者也可以在所述卷绕组之间,在卷绕架的卷绕架中心处设置多个用于将纱线分配至卷绕单元的纱线引导单元。在此情况下重要的是,加工组的纱线在相同条件下被供给卷绕组的对置的卷绕单元。

原则上,可以与相应机器类型无关地将多个卷绕组分配至纺织机内的一个加工组。于是,可以在卷绕组的卷绕单元内进行手动筒子更换或自动筒子更换。但在牵涉到自动化卷绕单元的情况下,优选地如此实现本发明的改进方案,即,这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均具有用于卷绕完毕的筒子的落筒的落筒侧,并且这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的落筒侧布置在卷绕架的两个卷绕架纵向外侧上。于是,可以实现有效的自动化措施。

另外,为保证筒子卸出和空筒管跟进而规定,所述卷绕单元均在落筒侧具有筒子托盘和筒管库。因此在自动化纺织机中,筒管供给和筒子卸出可从同一通道进行。在此情况下,每个卷绕组配属有一个单独的工人通道。

在该卷绕组内,这些卷绕单元在其入口侧均具有横动单元,所述横动单元在纱线路径上位于驱动辊和活动的筒子架的前方。因此,纱线可被卷绕成交叉卷绕筒子。

所述卷绕单元的筒子架优选地均经由转轴连接至卷绕架,所述转轴在卷绕单元内配属于入口侧或落筒侧。这尤其对于自动化过程带来在卷绕单元内加入筒子托盘和筒管库的设计自由度。

为了在相同的条件下处理纱线,提供了以下的本发明改进方案,即,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以多层的方式相互上下重叠布置,一层中相互对置的卷绕单元关于卷绕架的卷绕架中心呈镜像对称布置。

为了在将纱线分配至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并且还避免纱线碰撞,提供了以下的本发明改进方案,即,两个卷绕组的卷绕单元以多层的方式相互上下重叠布置,在一层中相互对置的卷绕单元被保持为相互错位。因此,可优化在两个卷绕组内的纱线分配和纱线供给。

但在两个对置的卷绕单元之间的错位优选地小于其中一个被卷绕的筒子的宽度。

在多个卷绕单元相互上下重叠布置在卷绕组内的情况下,相对于相邻卷绕组的相邻卷绕单元的错位是相同的。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述本发明的纺织机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纺织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纵截面图,

图2示意性详细示出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卷绕架的横截面图,

图3示意性示出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卷绕架的俯视图,

图4示意性详细示出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5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图6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图7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1.2 工位

2 纺织机机架

2.1 加工框架

2.2 卷绕架

2.3 支撑架

3 工人通道

4 原丝架

5 落筒通道

6.1,6.2 输送装置

7 加工组

8 加热单元

9 冷却单元

10 变形单元

11.1,11.2 卷绕单元

12.1,12.2 卷绕组

13 二次加热单元

14 网络单元

15.1,15.2 纱线引导单元

16 喂给卷装

17 纱线

18 备用卷装

19 筒子架

20 筒子托盘

21 筒管库

22 输送轴

23 驱动辊

24 压力辊

25 横动单元

26 转轴

27 筒子

28.1,28.2 卷绕架纵向外侧

29 卷绕架中心

30.1,30.2 半个机器

32 入口侧

33 落筒侧

35 引导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对多根纱线进行变形的纺织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视图。图1以横截面图示出该示例性实施方式,图2和图3以卷绕架的纵截面图和俯视图详细示出该示例性实施方式。图4示意性示出加工组的侧视图。

该纺织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彼此相邻地布置在纺织机机架2内且形成加工组的多个工位。图1示出其中一个工位1.1的机器横截面。所述工位的配置是相同的,因此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来描述作为所有工位的例子的工位1.1。

在工位1.1中,首先通过第一输送装置6.1从原丝架4内的喂给卷装16接收纱线17。第一输送装置6.1和后面的输送装置6.2形成所谓的变形区,在该变形区内使纱线17变形。在由输送装置6.1和6.2形成的变形区内,加热单元8、冷却单元9和变形单元10在纱线移动方向上连续布置。进一步,纱线17被引导至网络单元14,接着在第三输送装置6.3和第四输送装置6.4之间被引导经过二次加热单元13。二次加热单元13形成二次处理区域,从而在纱线张力(纱线张力可在输送装置6.3和6.4之间进行调节)较低时完成对纱线17的收缩处理。

二次加热单元13和输送装置6.3仅针对纱线的二次处理情况而言是可选的。如果纱线材料不需要接受二次处理,则工位1.1被设计成不具有二次加热单元13和输送装置6.3。

在工位1.1的末端设置卷绕单元11.1,其属于第一卷绕组12.1。纱线17通过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被卷绕成筒子27。

由工位1.1和图1未示出的相邻工位构成的加工机构被保持在纺织机机架2上。为此目的,纺织机机架2由多个部分构成,并且形成在加工框架2.1、卷绕架2.2和支撑架2.3上,所述支撑架布置在加工框架2.1和卷绕架2.2上。

如可从图1、图2和图3的视图得知的,带有多个卷绕单元11.1至11.6的两个卷绕组12.1和12.2在卷绕架2.2中以彼此相邻的方式布置,并且这些卷绕单元以平行对置的方式取向。第一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11.2和11.3沿卷绕架2.2的第一卷绕架纵向外侧28.1以多层的形式上下重叠布置。

卷绕单元11.4、11.5和11.6同样沿卷绕架2.2的对置的卷绕架纵向外侧28.2以多层的形式上下重叠布置。每个卷绕单元11.1至11.6具有同样的配置,并分别配属于加工组7的工位1.1至1.6中的一个工位。

如将尤其从图1、图2和图4的视图得知的,第一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至11.3在卷绕架2.2上具有由参考字母B标示的机器宽度。机器宽度B形成用于每个加工组的众多工位的网格。于是,图4示出加工组7包括共六个工位。这些工位1.1至1.6在纺织机机架2上形成机器宽度B,该机器宽度对应于卷绕组12.1的机器宽度B。这两个卷绕组12.1和12.2的卷绕单元11.1至11.6被配属于加工组7的工位1.1至1.6。

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卷绕单元11.1至11.6具有相同的配置,并且例如被设计成自动卷绕单元。这两个卷绕组12.1、12.2的每个卷绕单元11.1至11.6均具有筒子架19、筒子托盘20和筒管库21。筒子架19在转轴26处以可枢转的方式保持在卷绕架2.2中并与驱动辊23配合。在纱线路径上,在驱动辊23的前方设有横动单元25。驱动辊23和横动单元25布置在卷绕单元11.1的入口侧32,筒子托盘20和筒管库21布置在卷绕单元11.1的落筒侧33。

尤其如图1所示,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至11.3被配属成其入口侧32靠近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以对置方式位于多层中的卷绕单元11.4、11.5和11.6同样被配属于成其入口侧32靠近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作为示例性实施方式之一,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可形成所述两个卷绕组12.1、12.2之间的镜像对称平面。

用于将纱线分配至两个卷绕组12.1和12.2的卷绕单元11.1至11.6的纱线引导单元15布置在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在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纱线引导单元15包括布置在卷绕架2.2的下侧卷绕架区域内的输送装置6.4和以多层形式分布的多个引导机构35,从而纱线可以从卷绕架中心29被分配至各卷绕单元11.1至11.6。

如尤其可以从图2和图3中得知的,第四输送装置6.4由中央驱动的输送轴22形成,为每个卷绕单元11.1至11.6均在所述输送轴的周面上设有压力辊24。从工位送出的纱线在输送轴22和其中一个压力辊24之间被引导。

为了优化分配,在卷绕架2.2内,在两个卷绕组12.1和12.2的卷绕单元11.1至11.3和卷绕单元11.4至11.6之间形成错位。图3用参考字母V示出所述错位。两个卷绕组12.1和12.2之间的错位V允许在相互对置的卷绕单元处借助于中央纱线引导单元15对纱线分配进行相同的导纱。由此,不需要任何附加的导纱辅助。所述工位1.1至1.6的纱线因此经入口侧32到达卷绕单元11.1至11.6并且被分别卷绕成筒子27。

如可以从图1的视图得知的,卷绕单元11.1至11.6的落筒侧33配属于相应的卷绕架纵向外侧28.1和28.2。卷绕完毕的筒子27因此可从卷绕架2.2中直接经由工人通道3和落筒通道5被取出。另外,位于卷绕架2.2和加工框架2.1之间的工人通道3可以用于操作加工组7的工位1.1至1.6中的加工机构。

图4示意性示出在加工框架2.1上面向工人通道3的加工机构。图4示出了加工组7的相邻的工位1.1至1.6。在加工框架2.1处,加工组7具有机器宽度B,该机器宽度等于卷绕组12.1的机器宽度。在加工框架2.1的上侧区域内,工位1.1至1.6的变形单元10被保持成相互错位,以实现尽可能窄的纱线间隔。变形单元10之后是呈环绕式输送装置的形式的第二输送装置6.2和第三输送装置6.3,每个上述输送装置均具有驱动导纱盘和偏转辊。网络单元14均设置在输送装置6.2和6.3之间。在此布置形式中,每根纱线17在加工组7的工位1.1至1.6上被分别单独处理。

在此未示出加工框架2.1的下侧区域。二次加热单元13设置在该下侧区域中,该二次加热单元具有用于纱线17的热处理的多个加热管道。

如可以从图1的视图得知的,工位1.1至1.6中的余下的加工机构被保持在加工框架2.1和卷绕架2.2的上方,位于支撑架2.3上。但在此可以明确提到,加工机构在工位1.1至1.6中的分布和布置仅仅是示例性的。对本发明的纺织机重要的是,配属于一个加工组的两个卷绕组被容置在一个卷绕架中。

原丝架4与纺织机机架2横向相邻地布置,该原丝架为每个工位1.1至1.6保持喂给卷装16和备用卷装18。喂给卷装16和备用卷装18在此情况下以多层的形式上下重叠布置。

在如图1至如图4所示的本发明纺织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只描述了具有共六个工位的一个加工组。原则上,这种纺织机可具有多个加工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加工组沿机器纵向侧彼此相邻地布置,每个加工组均配属有用于卷绕筒子的两个卷绕组。

在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纺织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纱线在卷绕架内的分配通过纱线引导单元15来进行。但原则上也可能的是,借助于两个单独的纱线引导单元来实现将纱线分配至卷绕单元11.1至11.6。图5以横截面图示意性示出这样的实施方式。根据图5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与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只解释区别。

在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纺织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两个单独的纱线引导单元设置在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以便将工位1.1至1.6的纱线输送给卷绕单元11.1至11.6。于是,纱线引导单元15.1配属于卷绕组12.1。纱线引导单元15.2配属于卷绕组12.2。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至11.3的布置以及卷绕组12.2的卷绕单元11.4至11.6的布置与根据图1的实施方式是相同的,从而卷绕单元11.1至11.6的入口侧32均面向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29。纱线引导单元15.1由第四输送装置6.4形成,纱线引导单元15.2由第五输送装置6.5形成,多个引导机构35分别配属于所述输送装置。

在卷绕架2.2内,第一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至11.3的布置以及第二卷绕组12.2的卷绕单元11.4至11.6被保持为彼此对置而没有错位。卷绕单元11.1至11.3和卷绕单元11.4至11.6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取向并且共同位于一个机器横截面内。

在如图1和图5所示的卷绕单元11.1至11.6的结构变型中规定,为了筒子更换,筒子架须在相应的转轴26处执行相对大半径的运动。为此目的,卷绕单元11.1至11.6内的筒子架24的转轴26均面向落筒侧33。

为了以运动自由度尽量小的方式进行筒子更换,可以如此布置筒子架24,即,转轴26配属至入口侧32。为此,图6示出两个卷绕组12.1、12.2的卷绕单元11.1至11.6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根据图6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与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在此只解释区别,在其它方面参照上述内容。

在图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卷绕组12.1的卷绕单元11.1至11.3的布置和卷绕组12.2的卷绕单元11.4至11.6被配属为使入口侧32靠近卷绕架2.2的卷绕架中心。筒子架19此时保持在转轴26处,该转轴布置在卷绕单元11.1至11.6的入口侧32。筒子更换可以在卷绕单元11.1至11.6中进行,使得筒子架19能以相对小的程度运动。

实际上,该纺织机优选地被组合到所谓的复式机器中,以在建筑物内获得高密度工位。本发明的纺织机尤其适于用作所谓的复式机器。就此而言,图7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此时这些纺织机机架2和2’直接以彼此贴靠的方式安放。纺织机机架2和2’之间的分隔形成镜像对称轴线,两半机器30.1和30.2关于该镜像对称轴线是镜像对称布置的。右侧的一半机器30.1具有与根据图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设计,因此参照以上描述。另一半机器30.2在具有相同配置的加工机构、工位和卷绕单元的布置方面是镜像对称的。

本发明的纺织机的区别尤其在于:虽然多个卷绕组均具有以多层形式上下重叠布置的多个卷绕单元,但在每个工位确保了尽可能均匀的纱线引导。另外,在卷绕架中央对纱线片进行的中心引导和分配有助于在加工开始时待执行的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