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空气密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119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三层空气密封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装耗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空气密封体,其由三层膜构成。



背景技术:

空气密封体因其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摔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为:空气密封体,包括前外膜、后外膜、设于前外膜和后外膜之间的前内膜和后内膜等四层膜,多个气室,充气通道,中部热封线和纵向热封线;前内膜和/或后内膜上部内壁间隔设有耐热块,耐热块上涂覆有耐热材料;中部热封线横跨各耐热块和纵向热封线,将前外膜,前内膜,后内膜和后外膜未设有耐热块处粘结,并分隔充气通道和气室;充气通道形成在中部热封线一侧的前外膜和后外膜之间;进气口形成在前内膜和后内膜之间相邻两纵向热封线之间的耐热块处,进气口使充气通道和气室连通;纵向热封线顶部设有分叉的隔离热封线;耐热块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上方,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下方;在中部热封线上方的耐热块的左侧和/或右侧与相邻的隔离热封线相交,该相交之处的两内膜之间未粘结。

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采用两层外膜和两层内膜,层数多,造成材料的浪费;进气时,需要将四层膜从中间冲开,导致进气难、慢;四层膜结构的产品自身重量较大,在轻质方面有待改良;四层膜进气时产生的褶皱多,导致充气时进气不均,甚至一个进气口未开启,未开启之处因褶皱簇拥在一起,影响后续进气口的开启。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空气密封体,其节约材料、进气速度更快,自重更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三层空气密封体,包括设于外部的两层外膜,以及设于两层外膜之间的一层内膜;

还包括:多个气室,充气通道,中部热封线和纵向热封线;所述内膜上部内壁间隔设有涂覆有耐热材料的耐热块;所述中部热封线横跨各耐热块和纵向热封线,将两层外膜与所述内膜的未设有耐热块处粘结,并分隔充气通道和气室;充气通道形成在中部热封线一侧的两层外膜之间;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内膜和其中一层外膜之间相邻两纵向热封线之间的耐热块处,进气口使充气通道和气室连通。

优选的,纵向热封线顶部设有分叉的隔离热封线;耐热块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上方,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下方;在中部热封线上方的耐热块的左侧和/或右侧与相邻的隔离热封线相交,该相交之处的所述内膜和所述其中一层外膜之间未粘结。

优选的,在另一层外膜与耐热块上施加有热封点,以便充气口充气时该层外膜在气道部因膨胀而拉开与其所粘结的所述内膜。

优选的,所述内膜和与所述其中一层外膜的爽滑性相同或相近。

优选的,所述内膜和所述其中一层外膜的相互粘结的表面涂布有带有粘合剂的涂料。

所述内膜和所述其中一层外膜的柔软性或收缩比相同或相近。

优选的,所述隔离热封线与所述耐热块未相交之处将所述前后外膜和内膜三层粘结。

优选的,它还包括设于相邻两条纵向热封线之间且形成于内膜和所述其中一层外膜之间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在进气口两侧的宽度大于进气口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隔离热封线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上方,一部分在中部热封线下方。

优选的,所述进气通道在进气口处由近及远渐大设置。

优选的,所述纵向热封线穿过所述中部热封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将传统的四层膜结构替换为三层膜结构,节约材料、进气速度更快,自重更小、进气时褶皱程度减轻,进气均匀。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的正视图;

图2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一个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的结构分解图;

图4A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的其他结构的隔离热封线的示意图一;

图4B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的其他结构的隔离热封线的示意图二;

图4C实施例一中的空气密封体的其他结构的隔离热封线的示意图三;

图5是实施例二中的空气密封体的隔离热封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的三层空气密封体,包括前外膜1a、后外膜1b及内膜2,充气通道3,多个气室4,顶部热封线5,中部热封线6,底部热封线7,纵向热封线8和进气通道9。

前外膜1a和后外膜1b上下叠合。

内膜2设于前外膜1a和后外膜1b之间,且内膜2的顶部边缘线2c低于前、后外膜的顶部边缘线1c。本实施例中前、后外膜的尺寸相同,内膜的宽度与外膜的宽度相同。

顶部热封线5将前外膜1a,后外膜1b顶部粘结。

顶部热封线5和下述隔离热封线顶部热封线之间形成充气通道3,充气通道设于前、后外膜之间,充气通道3的左侧热封粘结,充气通道3的右侧因前、后外膜未粘结形成充气口3a。

中部热封线6设于顶部热封线5和底部热封线7之间,将前外膜1a,内膜2及后外膜1b粘结。

底部热封线7将前外膜1a和后外膜1b的底部粘结。

内膜2的内壁间隔设有耐热块2d,耐热块2d上涂有耐热材料,且中部热封线6横跨各耐热块2d,所以在耐热块2d的中部热封线处,在内膜2和后外膜1b(也可以是前外膜1a)之间间隔地形成多个进气口9a,即进气口9a形成在内膜2和后外膜1b之间的耐热块2d处。在无耐热块2d的部分,前外膜1a,内膜2及后外膜1b因中部热封线6的热封而紧密粘结。耐热块2d上边缘线低于隔离热封线8a的上边缘线。每一个进气口9a都对应一个进气通道9,每个进气通道9对应一个气室4;充气通道3,充气通道9,进气口9a和气室4彼此连通。内膜2和后外膜1b构成对应多个气室4充气的连续性气阀。

纵向热封线8上下延伸,上端穿过中部热封线6,下端直至底部热封线7,其将前外膜1a,内膜2和后外膜1b三层粘结。相邻两条纵向热封线8之间形成且位于前、后外膜之间的气室4,气室4设于中部热封线6和底部热封线7之间。进气通道9设于相邻两条纵向热封线之间且形成于内膜2和后外膜1b之间。

纵向热封线8上端设有隔离热封线8a,其一部分设于中部热封线6上方,一部分设于中部热封线6下方;隔离热封线8a将两外膜和内膜三层粘结。本实施例中的隔离热封线8a位于中部热封线上方的呈圆角长方形,且与纵向热封线8平行的两边缘和相邻耐热块2d边缘重叠。本实施例中的隔离热封线8a位于中部热封线下方的呈半圆形。耐热块2d两边缘与在中部热封线6上方的隔离热封线8a重叠,重叠之处因耐热材料的存在,内膜2和后外膜1b未粘结;隔离热封线8a上部倒角和下部的半圆形结构,使得在进气口9a上方和下方的进气通道9入口和出口都比进气口9a大,充气时,气体“宽进宽出”,充气速度快;锁气时,由于进气口两侧曲线形的锁气边界,使得气体压力在横向和纵向上分解,在纵向上的分量减小,锁气时间延长。

内膜2超过中部热封线6的部分被纵向热封线8和隔离热封线8a多处固定在前外膜1a上,和现有技术中的热封块相比,避免了加工时大面积热封焊接。隔离热封线8a给予了热封焊接时材料热胀冷缩的空间;并且大面积热封焊接材料因受热量大有被熔破的可能。超过中部热封线6上方的纵向热封线8将每个进气道9彼此隔离。

本实施例中的空气密封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充气口3a向充气通道3内充气,充气通道3膨胀,构成充气通道3的两外膜在纵向上被向外拉开而在横向产生紧缩,而在中部热封线6上方的内膜2因隔离热封线8a固定在前外膜1a上,前外膜1a连带后外膜1b和前外膜1a由平面状膨胀为有弧度的立体状,进气口9a上方的进气通道9的膨胀打开,气体向各个进气通道9中挤压分流,而进气口9a处的内膜2因中部热封线6固定在前外膜1a上,因进气通道9的膨胀,进气口9a开启,使气体通过进气通道9给气室4充气。可见,进气通道9因耐热块2d和隔离热封线8a的重叠,协助了进气口9a的开启,不需要通过高气压的充气气压使得气体强行挤入进气通道9从而开启进气口9a。

气室4充气膨胀后,其内的气压会压迫内膜2和前外膜1a,使内膜2与后外膜1b贴附在一起而密封气室4,阻止气体外泄而实现锁气的目的。

如图4A,图4B和图4C,隔离热封线8a也可以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是两个对称连接的梯形;且耐热块2d一侧和隔离热封线8a相交即可实现进气通道9协助进气口9a开启的功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近似,区别在于,其采用另外一种气阀打开方式:在前外膜与耐热块上施加有热封点10,以便充气口充气时前外膜在气道部因膨胀而拉开与其所粘结的内膜。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专利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