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收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9827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收纳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箱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折叠式收纳箱。



背景技术:

收纳箱,用于收纳物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传统的折叠收纳箱,其底板与侧板之间多采用卡合的连接方式。当需要储存货物的时候,将侧板卡合在底板上,形成储料空间,再进行货物的堆积;取出货物后,再将侧板从底板上拆下,折叠在底板上,以便于收藏。这种卡合式的折叠箱在拆卸侧板后,由于侧板与底板是分离式的拆除,多种折叠箱同时运输、使用、储存时,侧板容易与其对应的底板发生错位,需要重新匹对,降低工作效率,对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式收纳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折叠式收纳箱包括一箱体以及安装于箱体上的箱盖,该箱体具有一收纳空间,所述箱体包括一底板、上框架以及设置于底板与上框架之间并可折叠的第一、第二侧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与上框架之间并位于第一、第二侧板旁侧的第三、第四侧板,该第三、第四侧板上端分别与上框架枢接,第三、第四侧板下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均与底板抵触,且该第三、第四侧板外侧分别与第一、第二侧板内侧壁抵触,以形成可 折叠的所述的箱体;所述箱盖盖合于上框架上。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侧板的高度均小于底板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两尺寸大小相同并相互铰接的上侧板及下侧板,该上侧板上端与上框架铰接,该下侧板下端与底板铰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座,所述下侧板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轴,该第一铰接轴安装于第一铰接座中;所述上框架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座,所述上侧板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轴,该第二铰接轴安装于第二铰接座中,令该第一侧板分别与上框架及底板铰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一侧于第一铰接座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扣,所述下侧板下端设置有与该第一弧形扣适配的第一轴体,该第一轴体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第一弧形扣装配。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侧板的结构及装配方式均与第一侧板的结构及装配方式相同。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第四侧板的高度均小于底板长度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侧板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枢接孔,所述上框架内侧设置有与该枢接孔对应的枢轴,该枢轴嵌入该枢接孔中,令第三侧板与上框架枢接。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三侧板的第一阻挡块,该第一阻挡块两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扣,所述第一、第二侧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第三限位扣;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 限位扣适配的第一、第二、第三限位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侧板的结构及装配方式均与第三侧板的结构及装配方式相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所述第一、第二侧板均相对展开,该第三、第四侧板下端均与底板抵触,且该第三、第四侧板外侧分别与第一、第二侧板内侧壁抵触,该第三、第四侧板还均与第一、第二侧板及底板卡合锁固,以形成结构十分稳固的箱体,以收纳物品,最后盖上箱盖即可。在不使用时,先打开箱盖,再依次对第三、第四侧板下端向内推动,令第三、第四侧板均与第一、第二侧板及底板解锁,并使第三、第四侧板呈水平状,此时,向内推动第一、第二侧板,令第一、第二侧板均向内折叠并对称置于底板上,且位于同一水平上,松开第三、第四侧板,令第三、第四侧板对称置于第一、第二侧板,并位于同一水平上,且第三、第四侧板及第一、第二侧板均置于上框架内,以致整个箱体达到折叠的目的,以整个箱体的长度及宽度均保持不变,且高度为底板和上框架厚度的叠加,以致本实用新型极度降低箱体折叠后的厚度,以保证箱体折叠后体积显得最小,以便于收藏且不需要拆卸部件,保证产品的完整性,同时可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且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拆卸箱盖后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拆卸箱体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4所示,为一种折叠式收纳箱,其包括一箱体1以及安装于箱体1上的箱盖2,该箱体1具有一收纳空间10。

所述箱体1包括一底板11、上框架12以及设置于底板11与上框架12之间并可折叠的第一、第二侧板13、14以及设置于底板11与上框架12之间并位于第一、第二侧板13、14旁侧的第三、第四侧板15、16,该第三、第四侧板15、16上端分别与上框架12枢接,第三、第四侧板15、16下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均与底板11抵触,且该第三、第四侧板15、16外侧分别与第一、第二侧板13、14内侧壁抵触,以形成可折叠的所述的箱体1;所述箱盖2盖合于上框架12上。

所述第一、第二侧板13、14的高度均小于底板11的宽度,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3包括两尺寸大小相同并相互铰接的上侧板131及下侧板132,该上侧板131上端与上框架12铰接,该下侧板132下端与底板11铰接。其中,所述底板11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座111,所述下侧板132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接轴1321,该第一铰接轴1321安装于第一铰接座111中;所述上框架12一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座121,所述上侧板131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铰接轴1311,该第二铰接轴1311安装于第二铰接座121中,令该第一侧板13分别与上框架12及底板11铰接。另外,所述底板11一侧于第一铰接座1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弧形扣112,所述下侧板132下端设置有与该第一弧形扣112适配 的第一轴体1322,该第一轴体1322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第一弧形扣112装配。

所述上侧板131及下侧板132在相互折叠后,落在底板11上,以致使本实用新型在折叠后,不会增加宽度,以减少收藏所需空间。

所述第二侧板14的结构及装配方式均与第一侧板13的结构及装配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所述第三、第四侧板15、16的高度均小于底板11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三侧板15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枢接孔151,所述上框架12内侧设置有与该枢接孔151对应的枢轴122,该枢轴122嵌入该枢接孔151中,令第三侧板15与上框架12枢接。另外,所述底板11上设置有用于阻挡第三侧板15的第一阻挡块113,该第一阻挡块113两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扣114,所述第一、第二侧板13、14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第三限位扣;所述第三侧板15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扣适配的第一、第二、第三限位孔152、153、154,以致使第三侧板15相对打开后,该第三侧板15下端与第一阻挡块113接触,且该第三侧板15上的第一、第二、第三限位孔152、153、154分别与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限位扣卡合固定,以致第三侧板15相对底板90°直立,并具有极强的支撑能力,以致展开后的箱体结构更加稳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所述第四侧板16的结构及装配方式均与第三侧板15的结构及装配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结合图5、6所示,所述第一、第二侧板13、14均相对展开,该第三、第四侧板15、16下端均与底板11抵触,且该第三、第四侧板15、16外侧分别与第一、第二侧板13、14内侧壁抵触,该第三、第四侧板15、16还均与第一、第二侧板13、14及底板11卡合锁固,以形成结构十分稳固的 箱体1,以收纳物品,最后盖上箱盖2即可。在不使用时,先打开箱盖2,再依次对第三、第四侧板15、16下端向内推动,令第三、第四侧板15、16均与第一、第二侧板13、14及底板11解锁,并使第三、第四侧板呈水平状,此时,向内推动第一、第二侧板13、14,令第一、第二侧板13、14均向内折叠并对称置于底板11上,且位于同一水平上,松开第三、第四侧板15、16,令第三、第四侧板15、16对称置于第一、第二侧板13、14,并位于同一水平上,且第三、第四侧板15、16及第一、第二侧板13、14均置于上框架内,以致整个箱体达到折叠的目的,以整个箱体的长度及宽度均保持不变,且高度为底板和上框架厚度的叠加,以致本实用新型极度降低箱体折叠后的厚度,以保证箱体折叠后体积显得最小,以便于收藏且不需要拆卸部件,保证产品的完整性,同时可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且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