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柱自动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934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柱自动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装配的设备,具体说是涉及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顶柱是目前机械装配中十分常见的连接部件,利用柱体的两端面的顶压、承托、连接作用,顶柱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及电器加工中。因顶柱装配时需要把柱体放置于两个顶压面之间,然后移动顶压面对其进行连接,所以针对一些尺寸较小、且两端带有连接头的顶柱一般都采用人手分拣、装配。然而,顶柱的人手装配存在两个重大的技术缺陷。其一,由于顶柱自身尺寸较小,且其需要安装在两个顶压面之间,因而在分拣、装配时容易出现错位、移位等现象,其安装的稳定性极差。其二,人手分拣、装配会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其分拣的自动化程度低下,导致顶柱的安装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其装配效率。因此现有的顶柱装配手段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顶柱自动上料机构,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料斗和步进传输组件,步进传输组件的外侧设有连接于吹气装置上的出料管,出料管和料斗的出口端分别与步进传输组件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说,步进传输组件包括设于机架上的步进电机及可于机架上转动的传输盘,传输盘的转轴与步进电机转轴固定连接,传输盘上设有若干个可容纳顶柱的传输腔,传输腔与料斗出口端位置相对应。

更进一步说,机架上设有安装座,传输盘的转轴活动穿接于安装座上。

更进一步说,传输腔为两端开口腔体,传输腔的开口端与出料管位置相对应。

更进一步说,传输腔均匀分布在传输盘的外圆周上。

根据上述结构进行优化,机架的外侧设有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与传输腔的开口端位置相对应。

根据上述结构进行优化,光纤传感器设于出料管的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进行优化,机架上设有旋转感应器,步进电机的转轴上设有与旋转感应器位置相对应的感应头。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的顶柱装配手段进行改进,其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中,采用步进传输组件、料斗和出料管组合形成的送料机构。顶柱经料斗进入步进传输组件,并在传送后经出料管输出,以实现顶柱的自动分拣、自动送料。该送料机构可大幅提高顶柱分拣的自动化程度及分拣效率,减少顶柱分拣、装配所需的劳动力,从而有效降低机械装配的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中,采用步进电机带动传输轮的旋转,并使顶柱经料斗下落后进入传输腔,并且出料管与传输腔的开口端位置相对应。随着传输轮的转动,顶柱不断进入传输腔内,当载有顶柱的传输腔移动至出料管处时,出料管吹出气体,把顶柱吹出,以实现单个顶柱的分拣、输送。该结构能有效保障顶柱分拣数量的稳定性、顶柱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顶柱在传输时不会出现卡住、移位等现象,可改善顶柱后续工序的装配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中,在机架外侧设置光纤传感器,且光纤传感器与传输腔的开口端位置相对应。利用光纤传感器的感应作用,可触发后续的吹气输出,并保障在光纤传感器产生感应时才实施后续的吹气。该结构可提高顶柱输出的稳定性,并减少了出料管在传输腔处于空置状态时仍然吹气的现象,有效降低了顶柱自动上料机构的运转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感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如下:机架1、料斗2、出料管31、吹气装置32、步进电机41、传输盘42、传输腔43、光纤传感器5、旋转传感器61、感应头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根据附图1及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主要包括机架1、料斗2、步进传输组件和出料管31。其中,料斗2和步进传输组件自上而下设置于机架1上,且料斗2的出口端和步进传输组件位置相对应。而出料管31则设置于步进传输组件的外侧,出料管31的一端与步进传输组件位置相对应,另一端连接于吹气装置32上,吹气装置32可采用外接或设于机架1上两种形式安装。本实用新型的步进传输组件包括步进电机41及传输盘42。其中步进电机41设于机架1上,其与机架1为固定连接。而传输盘42则可于机架1上转动,其具体结构是在机架1上设置安装座,传输盘42的转轴活动穿接于安装座上。传输盘42的转轴与步进电机41转轴固定连接,通过步进电机41的带动,实现传输盘42在转轴上的步进旋转。另外,传输盘42上设有若干个传输腔43,传输腔43以均匀分布的方式设置于传输盘42的外圆周上,且其与料斗2出口端位置相对应。传输腔43的大小与顶柱匹配,其作用是容纳从料斗2的出口端输出的顶柱,并利用传输盘42的转动使顶柱在传输盘42上做圆周运动,实现顶柱的自动分拣。传输腔43为两端开口腔体,传输腔43的开口端与出料管31位置相对应。传输腔43在步进电机41的带动下沿传输盘42外圆周旋转,当其经过出料管31的位置时,在出料管31端部的吹气装置32吹出气体,把顶柱从传输腔43中输出,从而实现顶柱的自动输送。此外,在机架1的外侧设有光纤传感器5,光纤传感器5与传输腔43的开口端位置相对应。随着传输腔43的不断旋转,光纤传感器5可持续对经过的传输腔43进行监控。当传输腔43上具有顶柱时,触发后续的吹气操作,而当传输腔43为空载状态时,则不会触发后续吹气操作。为了确保先检测、后触发的顺序,纤传感器可设于出料管31的上方,以保障吹气装置32工作的可靠性。为了对传输盘42输送的顶柱数量进行检测,可利用旋转感应器及感应头62的组合机构实现,其结构是在机架1上设置旋转感应器,步进电机41的转轴上设有与旋转感应器位置相对应的感应头62。感应头62在步进电机41的转轴带动下转动,其转动一周即触发旋转感应器一次,此时旋转感应器可进行记数,如此循环则可得出传输盘42输送顶柱的数量。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效果较好的具体实施方式,凡与本实用新型的顶柱自动上料机构相同或等同的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