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用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2250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电梯用曳引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具备制动装置的电梯用曳引机。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无机房电梯(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的无齿轮(gearless)式曳引机具备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将轿厢保持成停止的状态、或紧急时使轿厢紧急停止。

制动装置位于内置有电动机部的曳引机的一端,暴露于建筑物的升降路。

升降路直接受到外界气体温度的影响,所以冷暖差异剧烈。因此,在制动装置暴露于升降路的电梯中,制动装置的周围温度大幅地变动。尤其是伴随着升降路内的冷暖差异而制动装置受到了湿气的影响的情况下,无法否认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产生波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电梯用曳引机,该电梯用曳引机利用对电动机部进行冷却后的余热来谋求制动装置的周围温度的稳定化,能够抑制制动力的波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具备:

壳体;

电动机部;

制动装置;以及

风扇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电动机部;制动装置;以及风扇装置,并且所述壳体具有将通过了所述电动机部的冷却风朝向所述制动装置排出的排出口。

技术方案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还具备:收纳有使曳引轮旋转的旋转轴的壳体;具有收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与所述旋转轴连结的转子、及呈同轴状围绕该转子的定子的电动机部;设于所述壳体外、且经由所述旋转轴而向所述曳引轮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且相对于所述电动机部独立地工作并朝向所述电动机部输送冷却风的风扇装置。

技术方案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所述风扇装置始终向所述电动机部输送冷却风。

技术方案4: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制动装置相对。

技术方案5: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所述制动装置具备随着旋转轴而旋转的制动盘、以及通过与所述制动盘相接而产生制动力的摩擦部件,所述制动盘和所述摩擦部件位于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壳体外排出的所述冷却风的流动路径上。

技术方案6: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所述壳体、所述制动装置以及所述风扇装置暴露于升降路。

技术方案7: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还具备:内置有使曳引轮旋转的电动机部的壳体;被设置成暴露于升降路、且对所述曳引轮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且在所述电动机部的运转期间以及所述电动机部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均向所述电动机部持续输送冷却风的风扇装置,而且,所述壳体的所述排出口被构成为,在与所述制动装置相对的位置将通过了所述电动机部的所述冷却风向所述壳体外排出。

技术方案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中,所述壳体具有介于所述电动机部与所述制动装置之间的端板,在该端板开设所述排出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具备制动装置的曳引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升降路、9…曳引轮、20…壳体、21…电动机部、22…制动装置、25…旋转轴、28…转子、29…定子、58…风扇装置、65…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图1公开了不需要专用的机房的无机房电梯1。电梯1具有设于建筑物的升降路2,在该升降路2的内部配置有轿厢3和平衡锤4。轿厢3经由固定于升降路2的内壁面的第1导轨5a、5b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升降路2。平衡锤4经由固定于升降路2的内壁面的第2导轨6a、6b以能够升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升降路2。

如图1所示,在升降路2的上部配置有支承框7。支承框7被第1导轨5a、5b的上端和第2导轨6a、6b的上端支承。并且,具有曳引轮(traction sheave)9的无齿轮式曳引机10固定于支承框7上。

轿厢3和平衡锤4经由主绳11悬挂于升降路2。主绳11的一端11a与固定于支承框7的第1绳头板(rope hitch)12连结。主绳11的另一端11b与固定于支承框7的第2绳头板13连结。

并且,主绳11具有跨在一端11a与另一端11b之间的中间部分11c。主绳11的中间部分11c连续地卷挂有设于轿厢3上的厢上滑轮14a、14b、曳引机10的曳引轮9、设于升降路2的第1偏导轮15a、15b、设于支承框7的第2偏导轮16以及设于平衡锤4上的锤轮17a、17b。

因此,轿厢3和平衡锤4通过由曳引机10的曳引轮9将主绳11卷起、或通过回绕而沿升降路2升降移动。

图2表示位于升降路2的上部的曳引机10的详细。如图2所示,曳引机10具备作为轮廓的壳体20、驱动曳引轮9的电动机部21以及对曳引轮9施加制动力的制动装置22作为主要要素。

壳体20固定于支承框7上。壳体20具备圆筒状的壳体主体23、封堵壳体主体23的一个开口端的第1端板24a、以及封堵壳体主体23的另一开口端的第2端板24b。

旋转轴25收纳于壳体20的内部。旋转轴25具有第1端部25a和第2端部25b。第1端部25a经由轴承26a支承于第1端板24a的中央部。第2端部25b经由轴承26b支承于第2端板24b的中央部。因此,旋转轴25呈同轴状位于沿着壳体主体23的轴向的中心轴线O1上。

而且,旋转轴25的第1端部25a和第2端部25b贯通第1端板24a和第2端板24b而向壳体20外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25的突出到壳体20外的第1端部25a固定有曳引轮9。

电动机部21是所谓的内转子型的电动机,具备转子28和呈同轴状围绕转子28的定子29。

转子28具有圆筒状的转子芯30。转子芯30是通过将多个磁性铜板彼此层叠而构成的,旋转轴25例如通过压入等手段而呈同轴状固定于该转子芯30的中心部。

并且,多个永久磁铁31埋入转子芯30的内部。永久磁铁31以围绕旋转轴25的方式沿着转子芯30的周向排列。

定子29具有卷绕有绕组32的圆筒状的定子芯33。定子芯33是通过将多个磁性铜板彼此层叠而构成的。定子芯33插入壳体主体23的内侧,例如通过压入、热压配合等或者点焊等手段固定于壳体主体23的内周面。

定子29呈同轴状围绕转子28。其结果,在定子29的内周面与转子2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周向连续的间隙35。间隙35沿着旋转轴25的轴向延伸的同时、向壳体20的内部开口。

制动装置22是经由旋转轴25对曳引轮9施加制动力的要素。制动装置22隔着壳体20而位于与曳引轮9相反的一侧。

如图2所示,制动装置22具备框架40、制动盘41、制动垫42以及驱动部43作为主要要素。框架40形成为圆盘状,其外周部借助多个螺栓44而固定于壳体20的第2端板24b。根据本实施方式,框架40在沿着壳体20的轴向与第2端板24b分开的位置与第2端板24b平行地配置。

制动盘41形成为圆盘状,呈同轴状固定于旋转轴25的突出到壳体20外的第2端部25b。制动盘41位于第2端板24b与框架40之间。制动盘41的靠框架40侧的面成为平坦的摩擦面41a。

制动垫42具备可按压于制动盘41的摩擦面41a的衬(lining)材46以及保持衬材46的圆盘状的背板47。衬材46是在其与制动盘41之间产生通过摩擦而带来的制动力的摩擦部件的一例。期望的是衬材46由几乎不受制动装置22的周围温度或者潮湿情况等影响、且摩擦系数稳定的材料形成。

背板47介于框架40与制动盘41之间。背板47经由从框架40朝向壳体20突出的多根引导轴48而支承于框架40。

具体地论述,背板47能够在衬材46与制动盘41的摩擦面41a相接的制动位置和衬材46与制动盘41的摩擦面41a分开的制动解除位置之间呈直线移动。图2示出了背板47移动到了制动解除位置的状态。

驱动部43具备将制动垫42的背板47朝向制动位置弹性地施力的多个压缩螺旋弹簧50和使制动垫42的背板47朝向制动解除位置强制地移动的电磁线圈部51。

压缩螺旋弹簧50以压缩状态介于框架40与背板47之间。电磁线圈部51具备可动铁芯52和线圈53。可动铁芯52从背板47的中央部朝向框架40突出。线圈53以围绕可动铁芯52的方式支承于框架40。

若向线圈53通电,则会向可动铁芯52作用将制动垫42朝向框架40拉拽的吸引力。由此,制动垫42克服压缩螺旋弹簧50的施力而从制动位置朝向制动解除位置移动,衬材46维持在与制动盘41的摩擦面41a分开的状态。

若对线圈53的通电被切断,则作用于可动铁芯52的吸引力被解除。由此,制动垫42在压缩螺旋弹簧50的施力的作用下从制动解除位置朝向制动位置前进,衬材46被按压于制动盘41的摩擦面41a。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23的外周面形成有平坦的安装座55。安装座55设于比沿着壳体主体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近第1端板24a的位置。并且,安装座55具有进气口56。进气口56在与沿着电动机部21的轴向的一端相对应的位置向壳体20的内部开口。

风扇装置58安装于安装座55上。风扇装置58与壳体20和制动装置22一起暴露于冷暖差异剧烈的升降路2的内部。风扇装置58具备风扇外壳59和叶轮60作为主要要素。风扇外壳59固定于安装座55。风扇外壳59具有向升降路2开口的吸入口61和与进气口56连通的排气口62。

叶轮60收纳于风扇外壳59的内部,并且内置有电动机63。若向电动机63通电,则叶轮60旋转,升降路2内的空气从吸入口61被吸入风扇外壳59的内部。所吸入的空气成为强制地冷却电动机部21的冷却风,并从排气口62经由进气口56向壳体20的内部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电梯1的电源接通,则开始向风扇装置58的电动机63通电,在电梯1的电源断开的时刻,对电动机63的通电被切断。

因此,风扇装置58相对于曳引机10的电动机部21独立地工作。换言之,风扇装置58在电动机部21的运转期间以及电动机部21停止运转的状态下,只要电梯1的电源没有被断开,就均继续运转。

如图2所示,壳体20的第2端板24b隔着电动机部21位于与进气口56相反的一侧。第2端板24b具有多个排出口65。排出口65例如沿着第2端板24b的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在与电动机部21的间隙35相对应的位置与壳体20的内部连通。并且,排出口65朝向制动装置22的制动盘41开口。

在实施方式中,若电梯1的电源接通,则开始对风扇装置58的电动机63通电,叶轮60旋转。由此,升降路2内的空气被向壳体20的内部供给。如图2中以箭头所示,被供给到壳体20的空气成为强制地冷却电动机部21的冷却风,在转子28与定子29之间的间隙35通过。

通过了间隙35的冷却风被向电动机部21与第2端板24b之间排出、并经由排出口65被向壳体20外排出。排出口65与制动装置22的制动盘41相对,因此,对电动机部21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被向制动盘41和衬材46吹送。

换言之,制动盘41和衬材46位于从排出口65向壳体20外排出的冷却风的流动路径。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的曳引机10,在电动机部21的运转期间以及电动机部21停止运转的任一状态下,对电动机部21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都被强制地向制动装置22的制动盘41和衬材46的周围输送。

由此,能够利用对电动机部21进行冷却后的余热来抑制制动装置22的周围温度的变动。因而,尽管制动装置22暴露于冷暖差异较大的升降路2,但也能够谋求制动装置22的周围温度的稳定化,能够抑制制动装置22的制动力产生波动。

并且,通过向衬材46输送对电动机部21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能够从易于受湿气的影响的衬材46的周围环境排除湿气。其结果,存在制动装置22的制动力稳定、可靠性提高这样的优点。

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意图并不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的同时、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同等的范围。

例如,制动装置的结构并不特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以一对制动蹄夹入与旋转轴一起旋转的制动盘那样的形态的制动装置。

并且,也可以用传感器计测制动装置22的周围温度或湿度、根据从该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控制风扇装置的运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