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门架与滚轮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8366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叉车门架与滚轮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叉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叉车门架与滚轮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叉车门架的工作原理是在内门架上焊接滚轮轴,滚轮轴上套装滚轮,通过内门架与外门架之间的间隙调整,使内门架稳定的嵌套在外门架的内开档里,在外力的作用下,内门架可沿外门架限制的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滚轮切削外门架的现象,其表现为外门架与滚轮面接触的地方出现金属拉丝、钢板有划痕、金属“起皮”,最终导致长时间(约一年左右)使用后,外门架的开档尺寸变大,而滚轮因其本身材质和工艺处理其硬度高,尺寸几乎不变,这就使得滚轮与外门架开档之间的配合间隙变大,从而导致内门架在上下运动起降货物时,在外门架内产生晃动,造成货物起降时颠簸严重,噪音变大及产生安全隐患。因更换外门架的成本太高,所以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更换较大尺寸的滚轮以填补滚轮与门架之间的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门架与滚轮的配合结构,该结构可以避免叉车外门架与滚轮之间的切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外门架、内门架以及固定在内门架上的滚轮,所述的外门架由槽钢前翼板、槽钢后翼板以及槽钢腹板组成,所述的槽钢前翼板及槽钢后翼板与滚轮相配合的端面为非光滑平面。

所述的外门架与滚轮之间在初始状态时形成过渡配合。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门架与滚轮相配合的端面设置成非光滑平面的结构,非光滑平面与滚轮强力接触后,使非光滑的表面得到快速磨损和顶部变形,磨损的表面和挤压变形的部分,在频繁滚压力的作用下,其表面硬度得到加强,实现了硬滚轮面与硬槽钢面的硬碰硬结构,从而避免了对槽钢面的切削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叉车门架与滚轮的配合结构,包括外门架1、内门架2以及固定在内门架2上的滚轮3,外门架1由槽钢前翼板11、槽钢后翼板12以及槽钢腹板13组成,槽钢前翼板11及槽钢后翼板12与滚轮3相配合的端面为非光滑平面。这种非光滑平面结构的槽钢板在滚轮强化滚压后,表面经过初期磨损而获得槽钢板面的硬度增强,且硬度变强部分与槽钢板浑然一体,实现同体材料的硬度分层工艺。

进一步的,外门架1与滚轮3之间在初始状态时形成过渡配合。

更进一步的,滚轮3与内门架2上设置的滚轮轴4相配合,滚轮轴4采用空心设计,这样在径向载荷过大时,滚轮轴4能够通过弹性变形实现滚轮3与外门架1的自适应接触,从而可以抵消一部分因滚轮轴在内门架上的焊接垂直度造成的线性切削;同时空心的设计使其具有弹性轴的特性,能够吸收一部分门架起升货物时的能量冲击,使门架起升更具平稳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外门架与滚轮相配合的端面设置成非光滑平面的结构,非光滑平面与滚轮强力接触后,使非光滑的表面得到快速磨损和顶部变形,磨损的表面和挤压变形的部分,在频繁滚压力的作用下,其表面硬度得到加强,实现了硬滚轮面与硬槽钢面的硬碰硬结构,从而避免了对槽钢面的切削现象。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