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跳线换向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8648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防跳线换向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一种防跳线换向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换向轮,存在以下缺陷 :其一,牵引绳、光缆、电线等侧向受力的情况下,易于离开滑轮的线槽,造成跳线现象,导致牵引绳卡死,严重的还会发生牵引绳断开造成人员抽伤、触电、杆塔垮塌等危险事故;其二,牵引绳等在展放过程中不同时段受力不一,易于产生回弹跳动等,造成牵引绳等从线槽内脱落跳线或卡线等危险因素。

授权公告号 CN 201737521 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卷线盘防跳线装置,包括机架,该机架设置有卷线盘,卷线盘的外圆周表面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机架还设置有用于限制电缆线位置的限位轮,限位轮位于所述卷线盘的旁边,且限位轮的外圆周表面与卷线盘的外圆周表面相对,限位轮的旋转轴与卷线盘的旋转轴相互平行,该种防跳线装置,由于只有一处限位轮,当牵引绳侧向受力或所受拉力变动时,不能起到防跳线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跳线换向轮,以解决现有换向轮的牵引绳侧向受力或受力变动而跳线的问题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防跳线换向轮,包括带有线槽的滑轮、滑轮支架,所述的滑轮活动安装于该滑轮支架上;所述的滑轮支架包括第一、第二支架,该第一、第二支架分别包括一用于安装滑轮的安装板以及一与该安装板基本垂直的固定板;该滑轮支架还包括两限位杆,该两限位杆间隔一定距离安装于所述第一和/或第二支架的安装板上,且所述限位杆安装于所述滑轮的线槽开口处,以起到防止该线槽内牵引绳脱离跳线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第二支架的固定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以用于与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杆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第二支架的安装板上,以实现第一、第二支架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支架分布于所述滑轮的两侧,且该第一、第二支架的固定板均以背离该滑轮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滑轮支架上安装两限位杆,该两限位杆间隔一定距离安装于安装于所述滑轮的线槽开口处,滑轮的线槽内的牵引绳,在侧向受力或受力冲击等情况下,该两限位杆之间的牵引绳均无法由线槽内脱出,以起到防止该线槽内牵引绳脱离跳线的作用,解决了换向轮的牵引绳侧向受力或受力变动而跳线的问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

该实施例的防跳线换向轮,包括有滑轮1、滑轮支架2:

该滑轮支架2包括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以及两个限位杆23;该第一、支架21包括有一第一安装板211以及第一固定板212,该第一固定板212与安装板基本上垂直连接,且第一固定板212固定于第一安装板211的一端,同样,第二支架22与第一支架21结构基本相同,包括有第二安装板221以及第二固定板222。

第一固定板212以及第二固定板222上分别开设有两个通孔,螺栓通过该通孔并锁合于吊架上,实现了该防跳线换向轮的固定连接。

任意一限位杆2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架21的第一安装板211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架22的第二安装板221上,并通过该限位杆23以实现第一、第二支架21、22的固定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限位杆23为两个,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滑轮1包括有一周向的线槽11,牵引绳3是装设于该线槽11内的,并通过该滑轮1实现了牵引绳3方向的改变;所述第一、第二支架21、22分别设置于滑轮1的两侧,且该滑轮1通过转轴可转动的安装于第一、第二支架21、22的第一安装板211、第二安装板221上,以实现滑轮1活动安装于该滑轮支架2上;

限位杆23是安装于所述滑轮1的线槽11开口处,即贴近滑轮1的外周,且在该实施例中,两限位杆23的直线间距基本等同于滑轮1的半径,牵引绳3收到限位杆23的作用,无法由线槽11内脱出,以起到防止该线槽内牵引绳脱离跳线的作用,解决了换向轮的牵引绳3侧向受力或受力变动而跳线的问题的问题。

为实现该牵引绳3侧向受力情况下的稳定性,该第一固定板212以及第二固定板222共面,且均以背离该滑轮1的方向延伸,使防跳线换向轮的固定面积最大化,进一步起到紧固防跳线换向轮、防止跳线的作用。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