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柱及可折叠的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343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柱及可折叠的集装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柱及具有其的集装箱,特别是涉及一种既能折叠又有遮盖的集装箱。



背景技术:

目前,可折叠的集装箱通常为敞开式,即无遮盖结构。这种结构的集装箱的特点是折叠后几个集装箱可堆码呈一个标准集装箱的高度运输,从而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但这种结构的集装箱无遮盖且无法防尘防雨。

而有遮盖的集装箱又不能折叠。这种结构的集装箱的特点是可以对所运输的货物全天候保护,能防尘防雨防盗。但这种结构的集装箱在空箱回程运输时无法折叠,从而会占用运输空间,使得运输成本增加。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折叠又有遮盖的集装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柱及具有其的可折叠的集装箱,既可折叠又有遮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柱,其特点在于,所述角柱是设置于一可折叠的集装箱的一角部,所述角柱包括一上柱与一下柱,其中,所述上柱的上部是与所述集装箱的顶板上的一顶角件铰接于一第一侧面上,所述下柱的下部是与所述集装箱的底架上的一底角件铰接,所述上柱的下部是与所述下柱的上部铰接于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且所述上柱与所述下柱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是沿一折叠方向折叠,而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是直立支撑于所述顶角件和所述底角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柱的上部是与所述顶角件通过一上铰轴机构铰接,所述上铰轴机构至少包括:

一顶角件垫块,与所述顶角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上柱的上部在所述第一侧面上通过第一铰接销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铰轴机构还包括:

一第一轴座,由所述顶角件垫块向下延伸形成,且其上具有第一销孔;

一第二轴座,由所述上柱的上部形成并与所述第一轴座相匹配,且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销孔相对应的第二销孔;

一可拆卸的第二铰接销,在所述角柱直立支撑时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孔与所述第二销孔中以将所述上柱的所述上部与所述顶角件垫块固定,在所述角柱折叠时是自所述第一销孔与所述第二销孔中拔出以将所述角柱折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柱的下部是与所述底角件通过一下铰轴机构铰接,所述下铰轴机构至少包括:

一铰座,与所述底角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下柱的下部形成的铰接部通过第三铰接销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铰轴机构还包括:

一第三轴座,通过所述第三铰接销与所述铰座铰接,所述第三轴座上具有一第三销孔,所述第三销孔在所述角柱折叠后是与所述第一销孔相对应,且所述第二铰接销在所述角柱折叠后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孔与所述第三销孔中以将所述顶角件垫块与所述铰座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座上还形成有第一安装槽,所述下柱的所述下部还形成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三轴座在所述角柱折叠后是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中,而在所述角柱直立支撑时是容纳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柱的所述铰接部上还具有第四销孔,所述铰座上还具有第五销孔和第六销孔,其中,一定位销在所述角柱直立支撑时是插入相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五销孔和所述第四销孔中,所述定位销在所述角柱折叠后是插入相对应设置的所述第六销孔和所述第四销孔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柱的下部是与所述下柱的上部通过一中间铰接机构铰接,所述中间铰接机构包括:

一第一销套,设置在所述下柱的所述上部;

一第二销套,设置在所述上柱的所述下部;

一第四铰接销,插入所述第一销套和所述第二销套中以将所述上柱和所述下柱铰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下柱的一第三侧面及/或所述上柱的一第三侧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滑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外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的集装箱,至少包括一顶板与一底架,其特点在于,所述集装箱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有一如上所述的角柱,每一所述角柱的上柱和下柱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是沿对应于所述底架的端部的底端梁的水平方向向内折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是固定在一顶框架上,所述集装箱还包括:

多个卷帘,分别对应安装在所述顶框架上的多个卷帘仓内,并位于所述顶板下方,所述多个卷帘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能够自所述顶板的四个边缘处被拉出并封闭所述集装箱的四周以分别形成所述集装箱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和相对的两个端壁,且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能够被拉回装置拉回并收纳于所述卷帘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卷帘是分三层布置,包括布置于下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端壁的第一层卷帘、布置于中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的第二层卷帘、以及布置于上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第二侧壁的第三层卷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卷帘仓是由两个彼此相对设置且固定在所述顶框架上的轨道所限定而成,每一所述卷帘的两个侧边是对应安装于所述轨道内,且每一所述卷帘对应设置有一所述拉回装置,每一所述拉回装置包括:

两个拉回弹簧,对应于所述卷帘的所述两个侧边设置,且每一所述拉回弹簧的一端是固定在所述顶框架的一第一顶侧梁上,每一所述拉回弹簧的另一端是与一连接绳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是绕过固定于所述顶框架的一第二顶侧梁上的一滑轮并连接至所述卷帘的一端的两个侧部上,其中所述第一顶侧梁与所述第二顶侧梁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是由多个所述卷帘形成;及/或所述轨道在邻近所述卷帘被拉出的所述顶框架处是形成弧状;及/或

每一所述卷帘上还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卷帘的另一端上的拉手;及/或设置在每一所述卷帘的另一端上的锁钩,用以与对应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的底架上的一锁具配合锁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还包括:

多个可折叠的中间立柱,对应设置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多个所述卷帘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卷帘之间,其中,每一所述中间立柱包括一上立柱与一下立柱,其中所述上立柱的下部与所述下立柱的上部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的外侧面上的第一铰接机构相铰接,而所述上立柱的上部与对应固定于所述第一顶侧梁或所述第二顶侧梁上的上垫块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的内侧面上的第二铰接机构相铰接,所述下立柱的下部与固定在所述底架的底侧梁上的下垫块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的所述内侧面上的第三铰接机构相铰接,且每一所述中间立柱的所述上立柱与所述下立柱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是向内折叠,而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是直立支撑于所述第一顶侧梁或所述第二顶侧梁与所述底侧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中间立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的所述内侧面上且位于所述上立柱的下部和所述下立柱的上部之间的可拆卸的第四铰接机构,其中,所述第四铰接机构包括:

第一销套,设置在所述下立柱的所述上部;

第二销套,设置在所述上立柱的所述下部;

可拆卸的销轴,其在所述中间立柱直立支撑时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套和所述第二销套中以将所述上立柱和所述下立柱固定,而在所述中间立柱折叠时是从所述第一销套和所述第二销套中拔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铰接机构还包括:

连接链,其一端固定在所述中间立柱上,另一端与所述销轴连接;

安装轴套,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上,其中所述销轴在从所述第一销套和所述第二销套拔出后是放置在所述安装轴套中;

及/或,在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多个所述卷帘中的每一所述卷帘的两侧,在对应的所述上垫块、所述上立柱、所述下立柱、所述下垫块、所述上柱、及所述下柱中至少一个的对应侧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卷帘是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还包括:

至少一个气弹簧,每一所述气弹簧的一端是铰接于一所述角柱的所述上柱上,另一端是铰接于所述顶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包括有四个所述气弹簧,每一所述角柱的所述上柱上分别设置一个所述气弹簧,其中,每一所述气弹簧的一端是铰接于所述上柱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另一端是铰接于所述顶板的顶端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还包括两个可折叠的支撑架,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两个所述底端梁上,其中,每一所述支撑架包括:

一竖直支撑,其下部与对应的所述底端梁铰接,其上部与对应设置于所述顶端梁上的第一固定块通过一紧固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一横向支撑,垂直于所述竖直支撑设置并与之固定连接,且所述横向支撑的两个端部分别和与之相邻的所述角柱通过一内锁定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架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向内折叠,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直立支撑于所述底端梁和所述顶端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紧固结构包括:

一锥形固定部,由所述第一固定块向下延伸形成,且其上具有一第一固定孔;

一锥形固定槽,形成于所述竖直支撑的所述上部并与所述锥形固定块相匹配,且其上具有一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在所述支撑架直立支撑时是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准;

一第一固定销,在所述支撑架直立支撑时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一固定孔中以将所述竖直支撑与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连接;

及/或,每一所述内锁定结构包括:

一锥形锁定槽,形成于所述横向支撑的所述端部;

一锥形锁定部,与所述锥形锁定槽对应设置并与之相匹配,所述锥形锁定部是形成于和所述横向支撑的端部相邻的所述角柱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其包括形成于所述上柱的下部上的第一锁定部和形成所述下柱的上部上的第二锁定部;

其中,所述锥形锁定部在所述支撑架直立支撑时是容纳于所述锥形锁定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架还包括:

两个固定挂钩,彼此相对地固定于所述竖直支撑的下部的两侧;

两个拉簧,分别布置于所述竖直支撑的两侧,且每一所述拉簧的一端是连接至对应一侧的所述固定挂钩上,另一端是连接至对应一侧的所述角柱的所述下柱的铰接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还包括:

多组支撑组件,均匀布置在所述底架的底板的内侧面上,其中,每组支撑组件至少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装置,每一所述支撑装置至少包括一三角形单体和包覆在所述三角形单体外的一层橡胶垫。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卡块,所述卡块是设置于所述长边和/或一所述短边所在的平面上;及/或所述三角形单体为等腰三角形,并具有一长边和两相等的短边,其中,所述三角形单体的所述长边或一所述短边所在的平面作为支撑面。

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既可折叠,又有遮盖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可以装运普通货物,也可以装运特殊货物,例如装运卷材,具体的,可装运钢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的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集装箱处于展开状态;

图2为图1中的可折叠的角柱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可折叠的角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可折叠的角柱的侧面视图;

图5为图1中的可折叠的集装箱的端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角柱和支撑架处于直立支撑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角柱直立支撑时的状态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角柱向内折叠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角柱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带有多个卷帘的顶板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多个卷帘分三层布置;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去除卷帘后的顶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去除卷帘和顶板板体后的顶板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供形成第一侧壁的卷帘安装和滑动的第一轨道和供形成第二侧壁的卷帘安装和滑动的第二轨道;

图12为部分顶板结构的框架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与形成第一侧壁的一个卷帘配合安装的拉回装置的布置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卷帘与底架上的锁具配合锁紧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一个中间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中间立柱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形成第一侧壁的一个卷帘与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上的滑槽配合滑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折叠后的集装箱堆叠的状态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个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由多个支撑装置组成的支撑组件的一种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由多个支撑装置组成的支撑组件的另一种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达到既能折叠又有遮盖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集装箱100,如图1所示,其至少包括一底架10及一顶板20。其中,所述底架10包括有底框架和设置在所述底框架上的底板101,所述底框架可包括两个相对的底侧梁13和两个相对的底端梁14,且所述底架10的四个角部分别具有一底角件11。在所述底架10的底侧梁13和底端梁14上还可设置有防水板16。所述顶板20是固定在一顶框架200上,所述顶框架200可包括两个相对的顶侧梁201和两个相对的顶端梁202,且所述顶框架200的四个角部分别具有一顶角件21。本实用新型特别的是,所述集装箱100还可包括四个可折叠的角柱7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四个角柱70是分别对应于所述底架10的四个角部设置。结合参考图2和图3,每一角柱70是包括铰接的下柱71和上柱72,其中,下柱71的下部是与底架10的对应角部的底角件11铰接,上柱72的上部是与顶板20的对应角部的顶角件21铰接。并且,每一角柱70的上柱72与下柱71在集装箱折叠时是沿一折叠方向向内折叠,而在集装箱展开时是直立支撑于顶角件21和底角件11之间。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角柱70是沿对应于所述底架10上与所述端壁30/40相对应的底端梁14的水平方向向内折叠,折叠后的角柱70是堆叠在所述底端梁14的上方(如图8所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角柱70也可以是沿对应于所述底架10上与所述侧壁50/60相对应的底侧梁13的水平方向向内折叠,这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并且,如图2、图3所示,每一所述下柱71的下部是与对应的底角件11通过一下铰轴机构701铰接;每一所述上柱72的上部是与对应的顶角件21通过一上铰轴机构702铰接于朝向所述角柱70的折叠方向的第一内侧面(图中未标示)上;每一所述角柱70的所述上柱72与所述下柱71之间是通过一中间铰接机构703铰接于与所述第一内侧面相对的第一外侧面上。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所述上铰轴机构702包括一顶角件垫块75、一第一轴座752、一第二轴座722以及一可拆卸的铰接销762。其中,所述顶角件垫块75是与所述顶角件2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上柱72的上部在所述第一内侧面上通过一铰接销761而铰接,其中所述铰接销761是穿过设置在所述顶角件垫块72上的销套751和设置在所述上柱72的上部上的销套727实现铰接。所述第一轴座752是由所述顶角件垫块75向下延伸形成,且其上具有第一销孔753。所述第二轴座722是由所述上柱72的上部形成,并与所述第一轴座752相匹配,且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销孔753相对应的第二销孔724。所述铰接销762在所述角柱70直立支撑时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孔753与所述第二销孔724中以将所述上柱72的上部与所述顶角件垫块75固定,而在所述角柱70折叠时是自所述第一销孔753与所述第二销孔724中拔出以可将所述角柱70折叠。

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所述下铰轴机构701至少包括一铰座74,其是与所述底角件1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下柱71的下部形成的铰接部714通过铰接销763铰接,如图2、图3所示。较佳地,每一所述下铰轴机构701还可包括一第三轴座73,其可通过所述铰接销763穿过其上的安装销孔731而与所述铰座74铰接。并且,所述第三轴座73上还可具有一第三销孔732,所述第三销孔732在所述角柱70折叠后是与所述第一销孔753相对应,且所述铰接销762在所述角柱70折叠后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孔753与所述第三销孔732中以将所述顶角件垫块75与所述铰座74固定,如图8所示。

所述中间铰接机构703例如可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柱72的下部的销套721、设置在所述下柱71的上部的销套711、以及插入所述销套721和711中的铰接销712。

较佳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轴座752上还形成有第一安装槽754,所述第一安装槽754是与所述第二轴座722及所述第三轴座73相匹配。而所述下柱71的下部还形成有第二安装槽717。其中,在所述角柱70直立支撑时,所述第二轴座722是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槽754中,如图6所示;在所述角柱70折叠后,所述第三轴座73是容纳于所述第一安装槽754中,如图8所示;而在所述角柱70直立支撑时,所述第三轴座73是容纳于所述第二安装槽717中,如图6所示。

更佳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下柱71的铰接部714上还具有第四销孔718,而所述铰座74上还具有第五销孔742和第六销孔743。其中,一定位销764在所述角柱70直立支撑时是插入呈相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五销孔742和所述第四销孔718中,从而将所述角柱70与所述铰座74固定;而所述定位销764在所述角柱70折叠后可插入呈相对应设置的所述第六销孔743和所述第四销孔718中。

结合参考图1和图5,较佳地,所述集装箱10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气弹簧88,例如可为四个,即在每一所述角柱70的上柱72上可分别设置一个所述气弹簧88。其中,每一气弹簧88的一端是铰接于一所述角柱70的上柱72上,例如铰接于第一内侧面上,另一端是铰接于所述顶板20上,例如铰接于与所述端壁30/40对应设置的顶端梁202上。

继续结合参考图1和图5,更佳地,所述集装箱100还可包括两个可折叠的支撑架80,其是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底架20相对的两个底端梁14上。其中,每一所述支撑架80可包括一竖直支撑81和一横向支撑82。并且,所述竖直支撑81的下部是与对应的底端梁14铰接,而其上部是与对应设置于所述顶端梁202上的第一固定块83通过一紧固结构810可拆卸地连接;而所述横向支撑82是垂直于所述竖直支撑81设置并与之固定连接,其例如可由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竖直支撑81两侧的左支撑821和右支撑822组成,且所述横向支撑82的两个端部分别和与之相邻的角柱70通过一内锁定结构820可拆卸地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架80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是向内折叠,如图7所示,而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直立支撑于所述底端梁14和所述顶端梁202之间,如图5所示,从而可加强所述集装箱展开时的支撑强度,并可在所述角柱70的内侧将所述角柱70锁定,使之保持直立支撑状态。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所述紧固结构810包括一锥形固定部831、一锥形固定槽813以及一第一固定销815。其中,所述锥形固定部831是由所述第一固定块83向下延伸形成,且其上具有第一固定孔832(如图7所示)。所述锥形固定槽813是形成于所述竖直支撑81的上部并与所述锥形固定块831相匹配,且其上具有第二固定孔814,所述第二固定孔814在所述支撑架80直立支撑时是与所述第一固定孔831对准;而所述第一固定销815在所述支撑架80直立支撑时是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孔814和所述第一固定孔831中,以将所述竖直支撑81与所述第一固定块83固定连接。在折叠所述集装箱100时,可将所述第一固定销815拔出,以断开所述竖直支撑81与所述第一固定块83之间的连接,以便于所述支撑架80的折叠。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每一所述内锁定结构820包括一锥形锁定槽827和一锥形锁定部。其中,所述锥形锁定槽827是形成于所述横向支撑82的两个端部。而所述锥形锁定部是与所述锥形锁定槽827对应设置并与之相匹配,具体地说,所述锥形锁定部是形成于和所述横向支撑82的端部相邻的角柱70的第一内侧面上,其主要包括形成于所述上柱72的下部上的第一锁定部728和形成于所述下柱71的上部上的第二锁定部718。其中,所述锥形锁定部在所述支撑架80直立支撑时是容纳于所述锥形锁定槽827中。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锥形锁定槽827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槽,例如为方槽,对应地,所述第一锁定部718、第二锁定部728也可以为方形结构,从而与所述方槽相匹配,这些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更佳地,每一所述支撑架80还可包括两个拉簧84和两个固定挂钩85。其中,所述两个固定挂钩85是彼此相对地固定于所述竖直支撑81的下部的两侧;所述两个拉簧84是分别布置于所述竖直支撑81的两侧,且每一所述拉簧84的一端是连接至对应一侧的所述固定挂钩85上,另一端是连接至对应一侧的角柱70的下柱71的铰接部714的连接端719(参考图3)上。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拉簧84和所述气弹簧88有足够的力量将整个集装箱结构从折叠状态打开成展开状态。

如图6~图8所示,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柱70处于直立支撑时的状态、向内折叠时的状态及折叠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集装箱展开时,是通过铰接销762将角柱70的上柱72的上部与顶角件垫块75固定,以及通过铰接销764将角柱70的下柱71的下部的铰接部与固定在底角件11上的铰座74固定,并通过横向支撑82端部和角柱70之间的内锁定结构820在内侧固定所述角柱70,使之可稳固地保持直立支撑状态。反之,将所述铰接销762、764拔出,可将所述角柱70向内折叠,如图7所示。如图8所示,在所述角柱70折叠后,其是堆叠于底架的底端梁14上方,且此时所述第一轴座752可与所述铰座74上的第三轴座73连接,即通过铰接销762穿在所述第一轴座752上的第一销孔753与所述第三轴座73上的第三销孔732中,可将顶角件21与底角件11折叠后紧固连接,从而可将折叠后的集装箱紧固。

为进一步达到能防尘防雨的目的,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100还可进一步包括多个卷帘,其中,所述多个卷帘是分别对应安装在所述顶框架200上的多个卷帘仓(详见图9、图11中的24~26)内并位于所述顶板20的下方,所述多个卷帘在所述集装箱100展开时能够自所述顶板20的四个边缘处被拉出并封闭所述集装箱100的四周以分别形成所述集装箱100的相对的两个侧壁50、60和相对的两个端壁30、40,且在所述集装箱100折叠时能够被拉回装置(详见图12中的55a、55b、56a、56b)拉回并收纳于所述卷帘仓内。

下面将结合图1及图9~15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卷帘的安装结构和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装箱100的两个端壁30和40是分别由一个卷帘30’和40’(参考图9)形成,而两个侧壁50和60是分别由三个卷帘形成,例如第一侧壁50是由三个卷帘50a、50b、50c形成,第二侧壁60也是由三个卷帘(图中未标示)形成。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所述端壁30、40和所述侧壁50、60的所述多个卷帘是分三层布置,包括布置于下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端壁30、40的第一层卷帘(例如卷帘40’)、布置于中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第一侧壁50的第二层卷帘(例如卷帘50a)、以及布置于上层的用于形成所述两个侧壁中的第二侧壁60的第三层卷帘(例如卷帘60a)。而顶板20是覆盖于位于上层的第三层卷帘上,即位于最顶层(或称为最外层)。

结合参考图10~14,以图1中形成第一侧壁50的右侧部分的一个卷帘50a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每一卷帘的安装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卷帘50a是安装于所述顶框架200上的一个卷帘仓25内,该卷帘仓25是由两个彼此相对设置且固定在所述顶框架200上的轨道25a所限定而成,而所述卷帘50a的两个侧边是对应安装于所述轨道25a内。较佳地,所述轨道在邻近所述卷帘被拉出的所述顶框架处形成弧状251a。

如图12所示,对应所述卷帘50a设置有一拉回装置55a,用于将所述卷帘50a拉回至所述卷帘仓25内。其中,所述拉回装置55a包括两个拉回弹簧551,所述两个拉回弹簧551是对应于所述卷帘50a的两个侧边设置,且每一所述拉回弹簧551的一端是固定在所述顶框架的一顶侧梁201上,每一所述拉回弹簧551的另一端是与一连接绳552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绳552的另一端则是绕过固定于所述顶框架的另一顶侧梁201上的一滑轮553并连接至所述卷帘50a(图中未示,可参考图9)的一端的两个侧部上。这样,在集装箱展开时,可以将卷帘50a从卷帘仓25内沿轨道25a(参考图11)拉出以形成集装箱的第一侧壁50的右侧部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拉回装置55a的拉回弹簧551、连接绳552及滑轮553等可以通过固定在所述顶框架200上的安装槽钢(图中未示)安装,如此不仅可保护相关部件,还可加强顶板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如图9所示,在所述卷帘50a的另一端上还可设置有一拉手56以及一锁钩51。当通过所述拉手56将所述卷帘50a拉出后,可以通过所述锁钩51与对应设置在所述底架10上的一锁具15配合锁紧,从而将所述卷帘50a锁定在所述底架10的底侧梁13上,如图13所示,还能加挂关封17。当松开锁具15后,所述拉回弹簧551可以将所述卷帘50a拉回到对应的卷帘仓内。

上述仅是以布置在中层的一个卷帘50a为例说明其安装结构和工作原理,而布置在下层和上层的卷帘仓、轨道、卷帘、拉回装置等的安装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如图9-13所示,形成端壁40的卷帘40’可容纳于由顶侧梁201作为轨道所限定的卷帘仓24内,其对应的拉回装置54a可通过安装槽钢安装在顶框架上。而形成第二侧壁60的一部分的卷帘60a’可容纳于由两个相对的轨道26a所限定的一个卷帘仓26内,其可通过对应设置的拉回装置56a被拉回至所述卷帘仓26内。在图11中,两个相对设置的轨道25a是用以限定一卷帘仓25,用以容纳图1中形成侧壁50的右侧部分的卷帘50a;两个相对设置的轨道25b是用以限定一卷帘仓25,用以容纳图1中形成侧壁50的中间部分的卷帘50b。两个相对设置的轨道25c是用以限定一卷帘仓25,用以容纳图1中形成侧壁50的左侧部分的卷帘50c。对应地,两个相对设置的轨道26a、26b、26c是分别用以限定一卷帘仓26,用以分别容纳图1中形成侧壁60的右侧部分、中间部分、左侧部分的卷帘。

如图14~18所示,并结合参考图1、图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集装箱还包括多个可折叠的中间立柱90,这些中间立柱90是对应设置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壁50和所述第二侧壁60的多个所述卷帘中的两个相邻的卷帘之间。其中,每一所述中间立柱90包括一下立柱91与一上立柱92,如图14所示,所述上立柱92的下部与所述下立柱91的上部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90的外侧面上的第一铰接机构96相铰接,而所述上立柱92的上部与固定在所述顶板的顶侧梁201上的上垫块94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90的内侧面上的第二铰接机构97相铰接,所述下立柱91的下部与固定在所述底架的底侧梁13上的下垫块93通过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90的所述内侧面上的第三铰接机构98相铰接。其中,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铰接机构96可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立柱92的下部的销套961、设置在所述下立柱91的上部的销套962、以及插入所述销套961和962中的铰接销963。所述第二铰接机构97、第三铰接机构98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铰接机构96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如此,每一所述中间立柱90的所述上立柱92与所述下立柱91在所述集装箱折叠时是向内折叠,而在所述集装箱展开时是直立支撑于所述顶侧梁201和所述底侧梁13之间。

较佳地,如图14、17所示,每一所述中间立柱90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90的内侧面上且位于所述上立柱92的下部和所述下立柱91的上部之间的可拆卸的第四铰接机构99。其中,所述第四铰接机构99可包括:第一销套991,设置在所述下立柱91的上部;第二销套992,设置在所述上立柱92的下部;以及可拆卸的销轴993,其在所述中间立柱90直立支撑时是插入所述第一销套991和所述第二销套992中以将所述上立柱92和所述下立柱91固定,如图14所示,而所述销轴993在所述中间立柱90折叠时是从所述第一销套991和所述第二销套992中拔出。

为了防止拔出的销轴993丢失,所述第四铰接机构99还可包括连接链994和安装轴套927。其中,所述连接链994的一端是固定在所述中间立柱90上,如图15是固定在所述上立柱92上,而另一端是与所述销轴993连接。所述安装轴套927是设置在所述中间立柱90上,如图15是设置在所述上立柱92上。所述销轴993在从所述第一销套991和所述第二销套992拔出后可放置在所述安装轴套927中。

较佳地,在本实用新型中,结合参考图1、图3、图9、图16所示,在形成所述第一侧壁50和所述第二侧壁60的多个卷帘中的每一卷帘的两侧,在对应的所述上垫块94、所述上立柱92、所述下立柱91、所述下垫块93、所述上柱72、及所述下柱71中至少一个的对应侧面上可设置有滑槽95、715、725等,即滑槽可分段设置。而对应的卷帘是在对应的滑槽95、715、725内滑动,例如,卷帘50a的卷帘是在位于其两侧的中间立柱90上的滑槽95和角柱70上的滑槽715、725内滑动,其中位于中间立柱90的上立柱92和下立柱91上的滑槽95呈一直线,位于角柱70的上柱72上的滑槽725和位于角柱70的下柱71上的滑槽715也呈一直线。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的集装箱100在折叠后可堆叠链接成一个标准集装箱,例如四个折叠后的集装箱100a~100d可堆叠链接成一个标准集装箱,以便于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100可以装运普通货物,也可以装运特殊货物,例如装运卷材,具体的,可装运钢卷。为了固定钢卷,可在所述底架20的底板101上均匀布置多组支撑组件12,每组支撑组件12至少可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装置120,如图1所示,例如可包括四个支撑装置120,其分两排相对设置,每排两个。

结合参考图18,每一所述支撑装置120至少包括一三角形单体121和包覆在所述三角形单体121外的一层橡胶垫122,所述橡胶垫122是通过螺栓123固定在三角形单体121上。较佳地,所述三角形单体121为等腰三角形,并具有一长边1211和两相等的短边1212,其中,所述三角形单体121的所述长边1211或一所述短边1212所在的平面可作为支撑面,用以支撑钢卷。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支撑装置121还可包括焊接在所述三角形单体121上的卡块124和125,其中,所述卡块124是设置在所述短边1211所在的平面上,所述卡块125是设置于所述长边1211所在的平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装置120的摆放方式根据钢卷的直径不同可分为两种,如图19和图20所示。如图19所示,组成支撑组件12的支撑装置120的摆放是将所述长边1211放置在底架10的底板101上,其中卡块125与底板101相连,这种摆放方式适用于直径较小的钢卷。如图20所示,组成支撑组件12’的支撑装置120的摆放是将所述短边1212放置在底架10的底板101上,其中卡块124与底板101相连,这种摆放方式适用于直径较大的钢卷。如图1所示,同一个集装箱100内,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支撑装置120按不同摆放方式进行摆放,例如,两端的支撑组件12按如图19所示方式摆放,以装运直径较小的钢卷,而中间的支撑组件12按如图20所示方式摆放,以装运直径较大的钢卷,这些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集装箱100既可折叠又有遮盖,在运输货物时可以防尘防雨,而在回空时又可将该集装箱100折叠,并将数个折叠后的集装箱堆码成一个标准集装箱的高度运输,从而可达到减少运费的目的。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