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7179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电线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生产设备对外绕丝张力控制普遍采用机械摩擦式张力控制器,工作原理是通过弹簧压紧摩擦片和摩擦盘,利用两者之间的摩擦力采生的扭矩提供给帘线外绕丝张力,其主要缺陷:①张力持久性差②张力波动范围大±0.3N③使用奉命短而外绕丝张力不稳定,将引起外绕丝缠绕松紧不一,导致产品不合格率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磁铁吸力来控制外绕丝放线,通过张力调节器,可以精确控制放线张力大小,确保恒张力放线,减少张力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放线张力得以量化控制,降低单丝断丝率,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包括安装座、底板、磁铁、支撑杆、导向杆和导轮,所述的安装座与飞轮盘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座表面覆盖有底板,所述的安装座和底板为一体成型,底板表面中部设有圆柱形磁铁,磁铁表面中部固定有与之垂直的支撑杆,所述的支撑杆上设有与杆身相垂直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插设有导向杆,所述的支撑杆端部和导向杆端部设有导轮。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磁铁侧面设有张力调节器,所述的磁铁表面设有表面调节力度的刻度盘。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导向杆可在导向孔内滑动,支撑杆侧面设有固定导向杆的固定螺栓。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导轮分为两种,一种为设于支撑杆端部的顶上导轮,另一种为设于导向杆端部的侧边导轮。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顶部导轮外侧设有对称设置的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通过铰接轴与支撑柱连接。

作为本方案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导向杆端部弯曲,侧边导轮设于导向杆的弯曲处,侧边导轮两侧设有夹持螺栓。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磁铁吸力来控制外绕丝放线,通过张力调节器,可以精确控制放线张力大小,确保恒张力放线,减少张力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放线张力得以量化控制,降低单丝断丝率,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安装座,2、底板,3、磁铁,4、支撑杆,5、导向杆,6、张力调节器,7、刻度盘,8、固定螺栓,9、顶上导轮,10、侧边导轮,11、支撑板,12、铰接轴,13、夹持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磁铁吸力来控制外绕丝放线,通过张力调节器,可以精确控制放线张力大小,确保恒张力放线,减少张力变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放线张力得以量化控制,降低单丝断丝率,产品质量得到保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电缆束丝机的磁张力放线装置,包括安装座1、底板2、磁铁3、支撑杆4、导向杆5和导轮,所述的安装座1与飞轮盘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座1表面覆盖有底板2,所述的安装座1和底板2为一体成型,底板2表面中部设有圆柱形磁铁3,磁铁3表面中部固定有与之垂直的支撑杆4,所述的支撑杆4上设有与杆身相垂直的导向孔,所述的导向孔内插设有导向杆5,所述的支撑杆4端部和导向杆5端部设有导轮。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磁铁3侧面设有张力调节器6,所述的磁铁3表面设有表面调节力度的刻度盘7,通过张力调节器来量化调节张力。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导向杆5可在导向孔内滑动,支撑杆4侧面设有固定导向杆5的固定螺栓8,通过导向杆的滑动变向调节电缆的张力。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导轮分为两种,一种为设于支撑杆4端部的顶上导轮9,另一种为设于导向杆5端部的侧边导轮10,通过调整两个导轮之间的距离调整张力的大小。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顶部导轮9外侧设有对称设置的支撑板11,所述的支撑板11通过铰接轴12与支撑杆4连接,所述的支撑板可带动顶边导轮沿着铰接轴旋转,从而缓冲电缆的张力,保证电缆的质量。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的导向杆5端部弯曲,侧边导轮10设于导向杆5的弯曲处,侧边导轮10两侧设有夹持螺栓13,夹持螺栓将侧边导轮夹持固定于导向杆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