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8387阅读:79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



背景技术:

分段式接力电梯,是安装在每段楼梯的一种电梯,其解决了老旧公寓楼等无电梯上下楼的一大难题,被称之为世界上的第三种电梯。安装这种电梯不需要改变楼房结构,也基本不占用楼道空间,还很省电。现有的楼道电梯载人平台在楼梯两端时会占用一定空间,一般是将载人踏板折叠起来以达到节省楼道空间的目的,但是某些时候居民乘坐完之后常常忘记将载人平台折叠,突出的载人平台便成为一个安全隐患,有些载人平台可以自动折叠的楼道电梯又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控制结构复杂性,这样便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和故障产生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可以安装于楼梯的栏杆侧或靠墙侧,其将载人机构的运行轨迹设定为折线,使载人机构在到达楼梯上下两端终点位置时,底面直接与楼道地面平齐,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达到节省楼道空间的作用,便捷实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终点位置时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的载人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内部且用于为所述载人机构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限定所述载人机构运行轨迹以及保证所述载人机构始终保持平移状态运行的轨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轨道分为三段,上段为水平方向设置,中段与楼梯坡面平行,下段为竖直方向设置,为了使载人机构运行到每两段的交接处时不发生顿挫,轨道的上段与中段之间以及中段与下段之间均设置有一定的弧度,使其能够平滑过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以及第三轨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人机构包括第一组件、第二组件以及滚动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中部与所述第二组件中部铰接,所述滚动组件包括第一滚轮组、第二滚轮组以及第三滚轮组;所述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组件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第三滚轮组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上端;所述第一滚轮组、第二滚轮组以及第三滚轮组分别与第一轨道(第二轨道以及第三轨道滚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上连接件、下连接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下连接件底端的载人平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连接件下部与所述下连接件上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人平台与所述下连接件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人平台上表面的边缘为倒角设置,使其到达终点位置时,与楼梯地面之间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而不会形成明显突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第二轨道以及第三轨道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第一滚轮组、第二滚轮组以及第三滚轮组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且相互独立转动的内滚轮和外滚轮,内滚轮和外滚轮在使用时可以同速转动也可以以不同速度转动,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滚轮轴向定位,可以承受一定的轴向力;所述内滚轮与所述下轨道相适配;所述外滚轮与所述上轨道相适配,为了使滚动组件与轨道之间连接稳定,内滚轮与外滚轮的表面均应开设槽型结构,而下轨道与上轨道的形状也应与内滚轮与外滚轮相匹配,从而使下轨道与上轨道分别卡在内滚轮与外滚轮的槽型结构内,而不至于滑脱,导致运行轨迹不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人机构上端还设置有扶手。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防护部件,如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外接220V交流电作为电源,也可以利用蓄电池组作为电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载人机构平移到终点位置时,其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无需多余操作步骤便可达到节省楼道空间,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且未增加控制机构复杂性,减少了故障发生率;

(2)本实用新型轨道为折线型,上段为水平方向设置,中段与楼梯坡面平行,下段为竖直方向设置,限定载人机构运行轨迹,同时为了使载人机构运行到每两段的交接处时不发生顿挫,轨道的上段与中段之间以及中段与下段之间均设置有一定的弧度,使其能够平滑过渡;

(3)所述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和第三轨道,可以保证载人机构运行时基本保持平移状态,保证了使用安全。

(4)由于轨道基本为折线型,且由于加工误差因素,三个轨道之间形状、间距往往控制的并非绝对精准,载人机构的第一组件中部与第二组件中部铰接,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可以保证在三个轨道的间距发生微变化时,或载人机构运行到轨道的折线处时,能够起到一个微调作用,从而保证载人机构能够始终正常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滚动组件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不会增大,有助于减小设备磨损;

(5)载人平台在重力作用下会发生一定形变,正常使用的磨损也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将第一组件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连接件下部与下连接件上部为固定连接,有助于安装调整、维护和保养;

(6)所述载人平台与所述下连接件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维护和保养;

(7)载人平台上表面的边缘为倒角设置,使其到达终点位置时,与楼梯地面之间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而不会形成明显突起;

(8)由于设备运行过程中,内滚轮与外滚轮的运行速度往往有差异,内滚轮和外滚轮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且相互独立,可以使内滚轮和外滚轮在使用时可以同速转动也可以以不同速度转动,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9)由于设备运行过程中受重力作用,在滚动组件部位产生轴向力,为了保证运行,将轨道错开设置,使内滚轮与下轨道相适配,外滚轮与上轨道相适配,这样便保证了滚轮与轨道的相对位置;同时为了使滚动组件与轨道之间连接稳定,内滚轮与外滚轮的表面均应开设槽型结构,而下轨道与上轨道的形状也应与内滚轮与外滚轮相匹配,从而使下轨道与上轨道分别卡在内滚轮与外滚轮的槽型结构内,而不至于滑脱,导致运行轨迹不稳。

(10)载人机构上端还设置有扶手,进一步保证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载人机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载人机构结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2中A部分局部放大图;

附图5为轨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机架;2轨道;2-1第一轨道;2-2第二轨道;2-3第三轨道;201上轨道;202下轨道;3扶手;4载人机构;5第一组件;5-1上连接件;5-2下连接件;5-3载人平台;6第二组件;7滚动组件;7-1第一滚轮组;7-2第二滚轮组;7-3第三滚轮组;701内滚轮;702外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终点位置时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的载人机构4、设置于所述机架1内部且用于为所述载人机构4提供动力的动力机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1上,用于限定所述载人机构4运行轨迹以及保证所述载人机构4始终保持平移状态运行的轨道2。

所述轨道2分为三段,上段为水平方向设置,中段与楼梯坡面平行,下段为竖直方向设置,为了使载人机构运行到每两段的交接处时不发生顿挫,轨道的上段与中段之间以及中段与下段之间均设置有一定的弧度,使其能够平滑过渡。

所述轨道2包括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

如图2-3所示,所述载人机构4包括第一组件5、第二组件6以及滚动组件7;所述第一组件5中部与所述第二组件6中部铰接,所述滚动组件7包括第一滚轮组7-1、第二滚轮组7-2以及第三滚轮组7-3;所述第一滚轮组7-1和第二滚轮组7-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组件6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第三滚轮组7-3设置于所述第一组件5上端;所述第一滚轮组7-1、第二滚轮组7-2以及第三滚轮组7-3分别与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滚动连接。

所述第一组件5包括上连接件5-1、下连接件5-2以及设置于所述下连接件5-2底端的载人平台5-3。

所述上连接件5-1下部与所述下连接5-2件上部固定连接。

所述载人平台5-3与所述下连接件5-2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和维修保养。

所述载人平台5-3上表面的边缘为倒角设置,使其到达终点位置时,与楼梯地面之间有一个平滑的过渡,而不会形成明显突起。

如图4-5所示,所述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结构相同,分别包括上轨道201和下轨道202;所述第一滚轮组7-1、第二滚轮组7-2以及第三滚轮组7-3结构相同,分别包括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且相互独立转动的内滚轮701和外滚轮702,内滚轮和外滚轮在使用时可以同速转动也可以以不同速度转动,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滚轮轴向定位,可以承受一定的轴向力;所述内滚轮701与所述下轨道202相适配;所述外滚轮702与所述上轨道201相适配,为了使滚动组件与轨道之间连接稳定,内滚轮与外滚轮的表面均应开设槽型结构,而下轨道与上轨道的形状也应与内滚轮与外滚轮相匹配,从而使下轨道与上轨道分别卡在内滚轮与外滚轮的槽型结构内,而不至于滑脱,导致运行轨迹不稳。

如图1所示,所述载人机构4上端还设置有扶手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以下楼过程为例)

在开启开关之前,载人机构4静止于B位置,此时,载人平台5-3位于楼道地面上,并且其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由于载人平台5-3的边缘设置倒角,因此,不会形成明显的突起从而引发安全隐患,使用者使用时,先站到载人平台5-3上,手扶着扶手3,站稳后开启开关按钮,电源给动力机构供电,动力机构带动滚动组件7运行,第一滚轮组7-1、第二滚轮组7-2以及第三滚轮组7-3分别沿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滚动,从而带动载人机构4向下运行,由于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之间的形状、间距一定,第一滚轮组7-1、第二滚轮组7-2以及第三滚轮组7-3所在的三个点相对位置不变,从而使载人机构4运行过程中保持水平,在拐角位置或由于误差造成的第一轨道2-1、第二轨道2-2以及第三轨道2-3之间间距的微小变化也会通过第一组件5中部与第二组件6中部的铰连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使载人机构4运行过程中保持水平,当载人机构4运行到最下端时,在机架1内的感应装置的作用下自动减速后停止,恰好停在C位置,且载人平台5-3的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使用者从载人平台5-3上下来即完成下楼过程。上楼过程与下楼过程除运行方向外全部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为蓄电池组,其和动力机构的结构、工作过程、对载人机构的控制过程以及感应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得知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赘述,为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机架上下两端还设置有开关按钮和急停按钮。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力式楼道电梯,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内部的电源和动力机构、终点位置时底端与楼道地面平齐的载人机构以及设置于机架上,用于限定载人机构运行轨迹以及保证载人机构始终保持水平位置的轨道;轨道包括第一轨道、第二轨道以及第三轨道;轨道分为三段,上段为水平方向设置,中段与楼梯坡面平行,下段为竖直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可以安装于楼梯的栏杆侧或靠墙侧,其将载人机构的运行轨迹设定为折线,使载人机构在到达楼梯上下两端终点位置时,底面直接与楼道地面平齐,通过简单有效的方式达到节省楼道空间的作用,便捷实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