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0975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压痕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压痕划线折刀没有专用设备完成,大部分使用俗称老虎嘴的模切机平压平的原理来完成。这种机器需要根据产品制作不同的模板,纸张废品率高,机器占地面积大,电源功率大,而且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由于这种模切机的像老虎嘴的工作原理以至于危险系数大,操作工的人身安全有隐患,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痕划线折刀没有专用设备、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包括机体和操控面板,所述机体上设有送纸台、过纸机构、压痕部、划线部、折刀部和出纸台,所述送纸台与所述过纸机构相连,所述过纸机构设有多个吸嘴,所述吸嘴与气泵连接,所述吸嘴安装在连杆上,所述连杆为可旋转设置,所述连杆一侧依次设有送纸辊和双张控制器,所述过纸机构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将纸张送入所述压痕部和所述划线部,所述压痕部设有压痕模具,所述划线部设有划线模具,所述划线部的一侧为所述折刀部,所述折刀部设有条状折纸口和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折刀,所述折刀部位于所述出纸台的上方,所述出纸台设有输出轮和输出带。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双张控制器上设有压纸轮。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输送带上设有压纸条。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过纸机构上还设有用于实现纸张定位纠偏的前规和拉规。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折刀两侧设有压纸辊,所述压纸辊上设有压纸球。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送纸台为升降式送纸台。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机器采用圆压平的工作方式,分为压痕部、划线部和折刀部三部分,采用气吸给纸的原理,A4纸张每小时2万多张,而且一机多用,省工省时。中间过纸机构的位置调节采用双丝杠移动机构,位置精确,前规和拉规机构实现纸张定位纠偏,位置准确,克服纸张尺寸的裁切误差,特别适合要求精确的大尺寸纸张,达到精度高,特别适合对高精度作业的要求。该机器实现自动送料进纸,速度快,输送纸张稳定,更换简单,解决了纸张图案定型问题,有效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操控面板;3-送纸台;4-出纸台;5-吸嘴;6-连杆;7-送纸辊;8-双张控制器;9-输送带;10-压痕模具;11-划线模具;12-折刀;13-输出轮;14-输出带;15-压纸轮;16-压纸条;17-前规;18-拉规;19-压纸辊;20-压纸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压痕划线折刀一体机,包括机体1和操控面板2,机体1上设有送纸台3、过纸机构、压痕部、划线部、折刀部和出纸台4,送纸台3与过纸机构相连,过纸机构设有多个吸嘴5,吸嘴5与气泵连接,吸嘴5安装在连杆6上,连杆6为可旋转设置,连杆6一侧依次设有送纸辊7和双张控制器8,过纸机构设有输送带9,输送带9将纸张送入压痕部和划线部,压痕部设有压痕模具10,划线部设有划线模具11,划线部的一侧为折刀部,折刀部设有条状折纸口和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的折刀12,折刀部位于出纸台4的上方,出纸台4设有输出轮13和输出带14,双张控制器8上设有压纸轮15,输送带9上设有压纸条16,过纸机构上还设有用于实现纸张定位纠偏的前规17和拉规18,折刀12两侧设有压纸辊19,压纸辊19上设有压纸球20,送纸台3为升降式送纸台。

该机器采用圆压平的工作方式,分为压痕部、划线部和折刀部三部分,采用气吸给纸的原理,A4纸张每小时2万多张,而且一机多用,省工省时。中间过纸机构的位置调节采用双丝杠移动机构,位置精确,前规和拉规机构实现纸张定位纠偏,位置准确,克服纸张尺寸的裁切误差,特别适合要求精确的大尺寸纸张,达到精度高,特别适合对高精度作业的要求。该机器实现自动送料进纸,速度快,输送纸张稳定,更换简单,解决了纸张图案定型问题,有效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