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443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建筑设备,种类大致包括手扶电梯和垂直升降电梯,其中垂直升降电梯的应用更加广泛,其结构已为公知,大致结构包括电梯井和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的轿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电路故障等原因发生突然坠落情况,一旦发生将会给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轿厢突发坠落时对乘客的人身安全进行有效保护,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的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包括轿厢,所述轿厢包括侧壁和底壁;还包括坠落防护装置,所述坠落防护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侧壁内侧供人们把持的把持装置和缓冲人体重力的缓冲承托装置;所述侧壁内侧形成有容置所述把持装置的第一容置槽,所述把持装置包括朝上的把持部和朝下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下部枢接在一起形成第一枢接处,所述把持装置依靠所述第一枢接处向外翻转供把持;

所述缓冲承托装置处于所述把持装置的下方,包括处于上方的缓冲主体和处于下方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侧壁的内侧枢接在一起形成第二枢接处,所述缓冲承托装置依靠所述第二枢接处向外翻转对人进行承托。

所述把持装置配设有驱动把持装置向上翻转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

所述第一翻转回复装置为对所述把持装置进行向上弹性驱动的弹簧。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下部通过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所述侧壁所在平面相平行的第一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翻转回复装置为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具有固定端和弹力输出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弹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把持装置呈n形,包括与所述第一转轴相平行的把持杆部和两个分别垂直连接于把持杆部两端的连接杆部;两所述连接杆部的下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下表面形成有支撑于向下翻转后的所述连接杆部下方的第一弹性支撑块。

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形成有与所述把持杆部相对应供人手伸入对把持杆部进行抓取的凹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设有垫设于所述把持杆部和第一容置槽的槽底之间的缓冲垫。

所述第一容置槽配设有自动翻盖,所述自动翻盖配设有向上驱动的自动驱动装置。

所述缓冲主体包括与所述侧壁所在平面相平行的框架和设于框架上的弹性布层。

所述缓冲主体配设有驱动缓冲主体向上翻转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

所述第二翻转回复装置为对所述缓冲主体进行向上弹性驱动的弹簧。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侧壁的内侧通过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所述侧壁所在平面相平行的第二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翻转回复装置为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具有固定端和弹力输出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在一起,所述弹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

所述缓冲承托装置配设有支撑所述框架的支撑装置,所述缓冲主体张开后与地面之间形成有供所述弹性布层变形的间隙。

所述侧壁内侧形成有容置所述缓冲承托装置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下部通过所述第二转轴枢接在一起;所述支撑装置为形成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表面并支撑于向下翻转后的所述缓冲承托装置下方的第二弹性支承块。

所述框架包括处于上方的上边框、处于下方的下边框以及两个连接于上边框和下边框之间的侧边框;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侧边框的两端之间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侧壁下端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转轴至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侧边框的枢接处至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长度相同。

所述底壁覆设有缓冲垫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突破传统垂直电梯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轿厢突然出现坠落情况时,乘客可手伸入第一容置槽向外翻转拉出把持装置进行把持,同时将缓冲承托装置向下翻转,然后乘客由缓冲承载装置进行承载,即使发生坠落撞击地面,缓冲承载装置可对乘客进行有效缓冲,避免冲击对乘客的损伤,同时把持装置供乘客把持,可避免冲击等造成乘客翻滚而受到损伤,把持装置和缓冲承载装置相配合可对乘客进行有效保护,减轻或避免人员伤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其可在轿厢突发坠落时对乘客的人身安全进行有效保护,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轿厢11-侧壁111-第一容置槽112-第一弹性支撑块113-凹槽114-缓冲垫115-自动翻盖116-自动驱动装置117-第二容置槽12-底壁

2-坠落防护装置21-把持装置211-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2-第一转轴213-把持杆部214-连接杆部22-缓冲承托装置221-缓冲主体2211-框架22111-上边框22112-下边框22113-侧边框2212-弹性布层2213-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2-第二连接部2221-第二转轴223-支撑装置2231-第一支撑杆2232-第二支撑杆

3-缓冲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坠落防护性垂直电梯,如图1-4所示,包括轿厢1,轿厢1包括侧壁11和底壁12;本发明还包括坠落防护装置2,坠落防护装置2包括设于侧壁11内侧供人们把持的把持装置21和缓冲人体重力的缓冲承托装置22;侧壁11内侧形成有容置把持装置21的第一容置槽111,把持装置21包括朝上的把持部和朝下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容置槽111的下部枢接在一起形成第一枢接处,把持装置21依靠第一枢接处向外翻转供把持;缓冲承托装置22处于把持装置21的下方,包括处于上方的缓冲主体221和处于下方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侧壁11的内侧枢接在一起形成第二枢接处,缓冲承托装置22依靠第二枢接处向外翻转对人进行承托。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轿厢1突然出现坠落情况时,乘客可手伸入第一容置槽111向外翻转拉出把持装置21进行把持,同时将缓冲承托装置22向下翻转,然后乘客由缓冲承载装置22进行承载,即使发生坠落撞击地面,缓冲承载装置22可对乘客进行有效缓冲,避免冲击对乘客的损伤,同时把持装置21供乘客把持,可避免冲击等造成乘客翻滚而受到损伤,把持装置21和缓冲承载装置22相配合可对乘客进行有效保护,减轻或避免人员伤亡。

优选地,把持装置21配设有驱动把持装置21向上翻转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挡把持装置21使用完毕后,可在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的驱动力下自动向上翻转进入第一容置槽111内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占用空间,且便于下次继续使用。

优选地,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为对把持装置21进行向上弹性驱动的弹簧。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容置槽111的下部通过水平方向设置并与侧壁11所在平面相平行的第一转轴212枢接在一起,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为套设于第一转轴212上的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形式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具有固定端和弹力输出端,固定端与第一转轴212连接在一起,弹力输出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把持装置21依靠第一转轴212实现翻转效果,并通过第一扭簧形式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实现自动回复,具体是把持装置21向下翻转时通过弹力输出端对第一扭簧形式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进行蓄力,当使用完毕后,第一扭簧形式的第一翻转回复装置211通过弹力输出端对把持装置21施加向上的力使把持装置21向上翻转。具体结构可为,第一转轴212的半径小于第一转轴212的轴线至第一容置槽111下端面之间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把持装置21翻转时不会与第一容置槽111的下端面相接触,动作更加自由灵活。

为了实现把持装置21的具体结构,优选地,把持装置21呈n形,包括与第一转轴212相平行的把持杆部213和两个分别垂直连接于把持杆部213两端的连接杆部214;两连接杆部214的下端作为所述第一连接部。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乘客可直接抓住把持杆部213,更加方便。

优选地,第一容置槽111的下表面形成有支撑于向下翻转后的连接杆部214下方的第一弹性支撑块112。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弹性支撑块112可对连接杆部214进行弹性支撑,可对乘客的把持力进行一定的缓冲,也可避免各接触部件被磨损。第一弹性支撑块112的上表面形成有与连接杆部214匹配接触的限位槽(图中未示出),此限位槽可对连接杆部214进行有效限位,支撑位置精确稳定。

优选地,第一容置槽111的槽底形成有与把持杆部213相对应供人手伸入对把持杆部213进行抓取的凹槽113,第一容置槽111的槽底设有垫设于把持杆部213和第一容置槽111的槽底之间的缓冲垫114。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凹槽113便于乘客手指伸入并抓住把持杆部213,当把持装置21向上翻转回复时,缓冲垫114可对把持杆部213进行缓冲,避免把持装置21与第一容置槽111的槽底发生碰撞和发出声响。

优选地,第一容置槽111配设有自动翻盖115,自动翻盖115配设有向上驱动的自动驱动装置116。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自动翻盖115可将把持装置21盖住,对把持装置21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在轿厢1发生坠落情况时自动翻盖115可在自动驱动装置116的驱动下向上翻转打开,便于乘客抓取把持装置21。具体结构可为,自动翻盖115的横截面呈圆弧形,轴线水平设置,在第一容置槽111的上方侧壁内形成有匹配容置自动翻盖115的滑动槽,自动驱动装置116包括两个连接于滑动槽的内端和自动翻盖115上端之间的拉簧,两拉簧的下端平衡连接于自动翻盖115的上端,且在自动翻盖115关闭时两拉簧的拉力最大,在自动翻盖115开启时两拉簧的拉力最小,此最大拉力和最小拉力均介于自动翻盖115重力的0.4-0.6之间,当轿厢突然下降时,自动翻盖115会处于一定的失重状态,在两拉簧的拉力作用下,自动翻盖115被向上拉动打开。

优选地,缓冲主体221包括与侧壁11所在平面相平行的框架2211和设于框架2211上的弹性布层2212。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轿厢1发生坠落时,乘客蹲坐在弹性布层2212上,弹性布层2212可产生有效的弹性缓冲。具体结构可为,弹性布层2212为弹性网布。

优选地,缓冲主体221配设有驱动缓冲主体221向上翻转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缓冲承托装置22使用完毕后,可在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的驱动力下自动向上翻转与侧壁11自动贴合收起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占用空间,且便于下次继续使用。

优选地,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为对缓冲主体221进行向上弹性驱动的弹簧。

优选地,第二连接部222与侧壁11的内侧通过水平方向设置并与侧壁11所在平面相平行的第二转轴2221枢接在一起,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为套设于第二转轴2221上的第二扭簧,第二扭簧形式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具有固定端和弹力输出端,固定端与第二转轴2221连接在一起,弹力输出端与第二连接部222连接在一起。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缓冲承托装置22依靠第二转轴2221实现翻转效果,并通过第二扭簧形式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实现自动回复,具体是缓冲承托装置22向下翻转时通过弹力输出端对第二扭簧形式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进行蓄力,当使用完毕后,第二扭簧形式的第二翻转回复装置2213通过弹力输出端对缓冲承托装置22施加向上的力使缓冲承托装置22向上翻转。

为了实现缓冲承托装置22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优选地,缓冲承托装置22配设有支撑框架2211的支撑装置223,缓冲主体221张开后与地面之间形成有供弹性布层2212变形的间隙。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支撑装置223可对连接杆部214进行支撑。

优选地,侧壁11内侧形成有容置缓冲承托装置22的第二容置槽117,第二连接部222与第二容置槽117的下部通过第二转轴2221枢接在一起;支撑装置223为形成于第二容置槽117下表面并支撑于向下翻转后的缓冲承托装置22下方的第二弹性支承块。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二弹性支承块形式的支撑装置223可对框架2211进行弹性支撑,可对乘客的身体重量进行缓冲,也可避免各接触部件被磨损。第二弹性支承块形式的支撑装置223的上表面形成有与框架2211匹配接触的限位槽(图中未示出),此限位槽可对框架2211进行有效限位,支撑位置精确稳定。

优选地,框架2211包括处于上方的上边框22111、处于下方的下边框22112以及两个连接于上边框22111和下边框22112之间的侧边框22113;支撑装置223包括第一支撑杆2231和第二支撑杆2232,第一支撑杆2231的上端与侧边框22113的两端之间枢接在一起,第二支撑杆2232的下端与侧壁11下端枢接在一起,第一支撑杆2231的下端与第二支撑杆2232的上端枢接在一起,第一支撑杆2231的长度与第二转轴2221至底壁12之间的距离相同,第一支撑杆2231与侧边框22113的枢接处至第二转轴2213之间的距离与第二支撑杆2232的长度相同。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支撑杆2231、第二转轴2221至底壁12之间的部分、第一支撑杆2231以及侧边框22113的枢接处至第二转轴2213之间的部分构成平行四边形,第一支撑杆2231作为主要支撑部位对侧边框22113及乘客的重量进行承载,第二支撑杆2232始终配合第一支撑杆2231进行支撑和定位,保持第一支撑杆2231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且可挡缓冲主体221向上翻转收起时,第一支撑杆2231和第二支撑杆2232自然合拢贴紧在侧壁11上自动收起,机构运行顺畅合理,实用性强。

优选地,底壁12覆设有缓冲垫层3。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缓冲垫层3可对直接承载在底壁12上的乘客进行缓冲,进一步全面起到减轻或避免人身伤害发生。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