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料器和零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5456发布日期:2018-08-29 00:0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送料器和零件供给装置,尤其涉及构成送料器的零件容纳器的零件引导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如图6(a)和图6(b)所示,送料器4具有将碗型的零件容纳器41搭载于旋转振动机40上的结构。零件容纳器41具有内底部42和内周部43,其中,内底部42具有能够积存大量的零件且能够使零件向外周侧移动的圆锥台状的内面42a,内周部43具有设置于该内底部42的外周的倒圆锥状的内面43a。该内周部43上设有形成为围绕轴线的螺旋状的零件输送路43b。当上述零件容纳器41通过旋转振动机40接收到沿着围绕轴线的旋转方向且朝向输送方向的斜上方的振动时,在该振动的作用下,配置在内底部42的圆锥状的内面42a上的多个零件p慢慢向外周移动。如此而到达内周部43的内周的最下部的零件从上述内周部43上的零件输送路43b的登入口(登山口)呈螺旋状地慢慢向上方移动。

另外,送料器4通过组装入图示的零件供给装置10而被使用。在此,在零件供给装置10中,直线送料器5的振动体51经由微小的间隙而配置于零件容纳器41的外周,上述零件输送路43b与设置于振动体51的直线状的零件输送路51b连接。在零件输送路51b中,呈标准姿态排列的零件p以排成一列的状态被输送,并从供给端53被供给至未图示的检查装置或安装机等。

作为现有的零件容纳器,已知有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示,以防止因带电导致的零件的输送不良为目的,而使设于内底部上的多个零件引导用的槽在中途合流(汇合)这一结构。另外,还已知有如以下的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即,以实现顺利的零件的合流为目的,而构成为设有从内底部连续至内周部的多条螺旋状的零件输送路且多条零件输送路在内周部上合流这一结构。进而,已知有如以下的专利文献3所示的结构,即,为了减少零件彼此之间的附着,而使内底部上的螺旋形状或放射状的槽部形成为曲面状,从而配置于该槽部的内部的两个零件的侧面之间呈难以紧贴的姿态这一结构。

【现有技术内容】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2-240922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2005-343601号

专利文献3:日本公报、特开2011-184156号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零件容纳器中构成为:在内底部42上移动至外周的零件p于内周部43的零件输送路43b上慢慢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在零件输送路43b上一边向外周侧的零件输送方向的间隙中插入其他零件,一边将堆积于其他零件上的零件、以与标准姿态不同的姿态被输送的零件等慢慢排除,并使该被排除的零件落下至内底部42后再次从最下部上升至零件输送路43b上。因此,最终在零件输送路43b上标准姿态的零件p呈一列而被输送。但是,由于在上述的零件p的输送过程中零件输送路43b上的零件的输送密度降低,因此,近年来,尤其在小型的零件供给方面存在要求强烈、零件p的供给速度难以提高这一问题。

进一步详细说明,内周部43上的零件输送路43b,为了应对由于随着朝向下游侧(上方侧)螺旋的半径慢慢增加所导致的零件的输送密度的降低、或者由于上述零件p的分选过程(排除)导致的零件的输送密度的降低,而设置为在接近登入口的零件输送路43b的上游部上,大量零件以重叠的状态且以高输送密度而被输送。如此设置时,虽然零件最开始被以高输送密度进行输送,但是大量零件是以无秩序重叠的姿态被输送,因此,在之后的分选过程中很多零件被排除,由此最终零件p在以标准姿态排成一列的状态下被输送时,成为各零件p之间在输送方向上产生很多间隙的输送形态,从而零件的输送密度大大降低的情况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其课题在于通过抑制输送过程中的输送密度的降低而提高零件的供给速度。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送料器是一种具备零件容纳器和对该零件容纳器的轴线周围赋予旋转振动的旋转振动机的送料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内底部和内周部,所述内底部具备圆锥台状的内面、且具备形成于该内面上并向外周侧延伸的零件引导槽,所述内周部具备倒圆锥台状的内面、且具备形成于该内面上并从位于与所述内底部的边界位置的登入口(登山口)慢慢上升的零件输送路;所述零件输送路具有零件排列机构,该零件排列机构用于在所述零件容纳器受到所述旋转振动时将沿所述零件输送路被输送的所述零件统一为标准姿态;所述零件引导槽在所述零件容纳器受到所述旋转振动时,对所述零件以限制为所述标准姿态的状态进行引导;被所述零件引导槽进行了引导限制的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被导入所述登入口。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零件输送路构成为:在包括所述登入口的上游部,能够以在所述零件输送路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的至少一方向重叠的状态接收所述零件,所述内底部构成为:能够将通过所述零件引导槽的引导限制而采取了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以在所述至少一方向重叠的状态导入所述登入口。

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零件输送路构成为:在包括所述登入口的上游部,能够以在所述零件输送路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两方向上重叠的状态接收所述零件,所述内底部构成为:能够将通过所述零件引导槽的引导限制而采取了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以在所述两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导入所述登入口。

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有多条将通过所述零件引导槽的引导限制而采取了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分别送至所述登入口的零件路径,并且,所述多条零件路径在与所述登入口的跟前邻接的位置处合流。

在该情况下,所述多条零件路径存在从相对于所述登入口在宽度方向相互偏离的位置合流的情况,也存在从相对于所述登入口在上下方向相互偏离的位置合流的情况。尤其是,优选从相对于所述登入口在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两方向上相互偏离的位置合流。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零件输送路构成为围绕所述轴线的旋涡状,所述零件引导槽构成为:在从所述零件的前进方向观察时,具有与所述零件输送路相同的旋转方向的围绕所述轴线的旋涡状。在此,构成为旋涡状是指:沿着围绕轴线旋转的方向前进,同时向外周侧前进的延伸状态,也包括围绕所述轴线观察时具有未满一周的长度(范围)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内底部构成如下零件路径,即,多个所述零件引导槽形成为围绕所述轴线相互并行的旋涡状并在所述内底部内相互合流之后朝向所述登入口这一零件路径。另外,优选上述多个零件引导槽彼此形成在围绕轴线的方位不同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存在下述情况,即,所述内底部具有相对于围绕轴线的圆的切线方向的倾斜角相对较小的第一所述零件引导槽、以及所述倾斜角大于该第一零件引导槽的第二所述零件引导槽,并且具有所述第一零件引导槽和所述第二零件引导槽交叉的交叉部。在此,在所述交叉部中,优选构成为所述零件能够从第一零件引导槽和所述第二零件引导槽的至少一方朝向另一方转移,尤其优选构成为所述零件能够从双方分别向另一方转移。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零件引导槽设置为遍及围绕所述轴线的整个周部。在此,即可以设置为单一的零件引导槽遍及围绕所述轴线的整个周部,也可以利用多个零件引导槽而最终遍及围绕所述轴线的整个周部设置有零件引导槽。尤其是,优选所述零件引导槽具有在半径方向上邻接的多个槽部分。

在上述各情况下,优选从所述零件引导槽的内周侧至所述零件输送路的登入口的路径不构成于未设有所述零件引导槽的非槽形成区域。该情况下,优选在半径方向上邻接的多个槽部分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槽部分的宽度,尤其优选所述间隙不具有所述零件能够通过的尺寸。在此,存在多个所述零件引导槽围绕轴线相互并行设置的情况,该情况下,所述间隙设置于构成所述多个槽部分的多个零件引导槽之间。尤其优选:在半径方向上邻接的多个所述槽部分或所述零件引导槽之间的间隙小于以下间隔,即,所述零件在所述旋转振动下于所述内底部的内面上能够稳定地采取任一姿态而通过的间隔。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零件具有延长的形状,所述标准姿态是使所述零件的延长方向与所述零件输送路和所述零件引导槽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姿态。尤其是,优选所述零件具有长方体状的外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零件引导槽具备槽底部,该槽底部具有小于所述零件的所述延长方向的长度且大于所述零件的宽度的宽度,并能够容纳采取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的整体。该情况下,优选所述槽底部的内底面具有与所述标准姿态的所述零件的相对外表面对应的面形状。例如,若相对的外表面为平坦面、凸曲面、凹曲面,则内底面也优选为平坦面、凹曲面、凸曲面。尤其是,当槽底部的内底面为平坦面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零件的姿态稳定性,优选该内底面为水平面。

该情况下,优选所述零件引导槽具有槽侧部,该槽侧部设置于所述槽底部的至少外周侧的侧部,并且,具备相对于所述槽底部的内底面曲折并与所述内底面之间形成非连续的面边界的内侧面。通过该非连续的面边界,所述零件和所述内侧面卡合,以分别限定所述零件的外周侧的输送位置和所述零件的输送姿态。在此,所述内侧面优选为斜向上的倾斜面。进而,所述内侧面更优选不仅如上所述设置在外周侧,而且还分别设置在所述槽底部的两侧的所述槽侧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通过抑制输送过程中的输送密度的降低而能够提高零件的供给速度这一出色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涉及的送料器的实施方式的零件容纳器的俯视图,图1(b)是其主视图。

图2(a)是表示零件容纳器的各区域的边界以及零件输送路的俯视图,图2(b)是模式化表示零件引导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围绕轴线的圆的切线方向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零件容纳器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沿图1的iva-iva线的剖面的概略剖视图,图4(b)是表示沿ivb-ivb线的剖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5(a)是表示零件p的立体图,图5(b)是对从图1的中心沿iva-iva线向图示右侧外周的范围的剖面形状进行放大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图5(c)是表示第二零件引导槽的附近的剖面部分的放大部分剖视图。

图6(a)是表示使用现有的送料器的零件供给装置的例子的俯视图,图6(b)是其主视图。

(符号说明)

61...零件容纳器

61a...安装部

61b...输送部

61x...轴线

62...内底部

62a...(内底部的)内面

62b、62c、62d...第一零件引导槽

62bs、62cs、62ds...始端

62bt、62ct、62dt...终端

62e、62f、62g...第二零件引导槽

62es、62fs、62gs...始端

62et、62ft、62gt...终端

62h...外周缘槽部

62i...终端

62k...非槽形成区域

62p、62t...槽底部

62q、62r、62s...槽侧部

63...内周部

63a...(内周部的)内面

63b、63c...零件输送路

63s...(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

64...分选块

65...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涉及的送料器的实施方式上所搭载的输送体、即零件容纳器的形状、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图示零件容纳器以外的送料器的构造,视为能够采用如图6所示在现有的旋转振动机上搭载有零件容纳器的一般结构。另外,关于包含送料器的零件供给装置的构造,也与上述相同。在此,省略对如上所述通常可以采用的构造的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零件容纳器61能够利用铝、铝合金等金属及其他材质呈一体地设置。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设置:将安装于沿后述的零件输送路63c设置的零件分选区域的分选块64和安装于与直线送料器等下游侧装置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块65(构成零件输送路63c的出口63d。)等作为独立部件而形成,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零件容纳器61(的外周缘),由此,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进行更换等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复杂的构造部分。

零件容纳器61具有:固定在与图6所示的旋转振动机40相同的旋转振动机的振动盘上的安装部61a、以及设置于该安装部61a上的碗状的输送部61b。安装部61a经由槽部等安装结构,利用未图示的安装工具等而牢固地紧贴固定于旋转振动机的上述振动盘上。旋转振动机对零件容纳器61赋予以轴线61x为中心的旋转振动。该旋转振动呈以轴线61x为中心在规定的微小角度范围内往复振动的振动形态。在该振动形态下,在朝向一旋转方向旋转的去程期间,具有以朝向斜上方的方式向轴线61x的上方移动的振动成分,在朝向另一旋转方向旋转的返程期间,具有以朝向斜下方返回的方式向轴线61x的下方移动的振动成分。通过对零件容纳器61赋予如上的旋转振动,能够使配置在零件容纳器61内部的零件以轴线61x为中心而向上述一旋转方向移动。

输送部61b在朝向上方的容器内部具有内底部62和内周部63,其中,内底部62具有以轴线61x为中心的圆锥台状(也包括圆锥状的情况。以下相同。)的内面62a,内周部63设于该内底部62的外周侧,由以从周围围绕内底部62的方式形成的圆周状的壁构成,且具有以轴线61x为中心的倒圆锥台状的内面63a。

在此,通常内周部63的外周缘的高度高于内底部62的顶部,但是并没有特别限定。内底部62通常设为零件积存区域,是收容大量零件的部分。内底部62的上述内面62a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优选在1°~10°的范围内,尤其优选在3°~7°的范围内。另外,内周部63的上述内面63a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优选在20°~80°的范围内,尤其优选在30°~60°的范围内。通常,优选内底部62的内面62a的倾斜角小于内周部63的内面63a的倾斜角。

这样,在内底部62中,即使投入大量零件,在旋转振动的作用下零件慢慢向外周部移动,从而也能够抑制过量的零件集中于后述的外周缘槽部62h或位于零件引导槽最外周的槽部分。另外,在内周部63中,通过抑制后述的零件输送路63b、63c朝向下游测时的半径的增大,能够抑制围绕轴线61x的输送路长度的增加,因此能够避免零件的输送密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底部62的外周部,围绕轴线61x呈旋涡状形成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形成在内面62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互并行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在图示例子中为三个)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锥台状的内面62a上以相互并行的形态形成有多条旋涡状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

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遍及围绕轴线61x的整个周部,且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呈逆时针旋转的旋涡状且向下方前进的螺旋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分别形成为从始端62bs、62cs、62ds至终端62bt、62ct、62dt围绕轴线61x各呈规定的角度范围(在图示例子中为一周半)。在图示例子中,多个第一零件引导槽在围绕轴线61x的旋转对称位置形成为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另外,多个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构成为作为整体遍及围绕轴线61x的整个周部,且多个(在图示例子中至少为四个)槽部分在半径方向上邻接配置。

另外,围绕轴线61x设有多个第一零件引导槽,实现了对由于内底部62内的零件的偏置等而导致的零件输送路63b、63c上的零件的输送密度随时间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这一效果。

另外,在内底部62的外周部形成有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其中,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从上方观察时朝向与第一零件引导槽相同的方向围绕轴线61x形成为旋涡状或螺旋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在图示例子中为三个)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这些第二零件引导槽形成为:从始端62es、62fs、62gs至终端62et、62ft、62gt为止在围绕轴线61x的规定角度范围(在图示例子中为90°的范围)内,遍及第一零件引导槽的从内周侧至外周侧的范围。在图示例子中,多个第二零件引导槽在围绕轴线61x的旋转对称位置形成为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形状。

另外,围绕轴线61x设有多个第二零件引导槽,实现了对由于内底部62内的零件的偏置等而导致的零件输送路63b、63c上的零件的输送密度随时间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这一效果。

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分别形成为与上述多个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交叉。关于第一零件引导槽和第二零件引导槽的交叉部,对于各个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多个(三个)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全都交叉。另外,关于零件容纳器61,在图4(a)中示出了沿图1(a)所示的iva-iva线的剖面形状,另外,在图4(b)中示出了沿图1(a)所示的ivb-ivb线的剖面形状。

在此,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均形成为:从上述始端62bs、62cs、62ds起沿逆时针方向前进,与多个第二零件引导槽62g、62f、62e依次交叉后,在多个第二零件引导槽62g、62f、62e的终端62gt、62ft、62et或与该终端在顺时针方向侧邻接的位置具有终端62bt、62ct、62dt。

另外,第二零件引导槽62f、62g的终端62ft、62gt连接于外周缘槽部62h,该外周缘槽部62h位于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中的最外周的部分和内底部62与内周部63的边界线br(参照图2的双点划线)之间。该外周缘槽部62h从第二零件引导槽62g、62f的终端62gt、62ft开始,经由位于其逆时针方向侧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d、62c的槽部分,沿着围绕轴线61x的边界线br断续地设置于其内周侧,并最终具有与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登山口)63s及其跟前的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外周部连接的终端62i。

另外,如图2中阴影线所示,上述零件输送路63b由平坦的输送面(阴影面)和竖立设置于该输送面的外周侧的外侧面(与阴影面的外周侧邻接的陡峭倾斜面)构成,其中,上述输送面具有比处于标准姿态的零件的宽度宽的宽度。该零件输送路63b形成为俯视时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方向相同(向下游侧逆时针旋转)的旋涡状。但是,与呈朝向下方的螺旋状的第一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b、62c、62d、62e、62f、62g相反,零件输送路63b形成为朝向上方的螺旋状。

另外,如图2中虚线所示,在零件输送路63b的下游侧,设置有输送面的宽度被窄小化或形成为凹槽结构的零件输送路63c。另外,上游侧的零件输送路63b和63c的区别或各输送路的形成范围等,并不特别限定于图示例子。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零件输送路63b随着从宽幅的登入口63s开始向下游侧前进而宽度渐渐被窄小化。由此,设置有构成为仅使后述的处于标准姿态的零件通过零件输送路63b而使其他处于不同姿态的零件慢慢落下的零件分选机构。另外,在零件输送路63c上也设有用于检测并排除处于不同姿态的零件的零件分选机构、用于分离上下重叠的零件并使其再次汇合而排成一列的零件排列结构等零件分选机构。

但是,只要通过具有某些用于使零件排列为标准姿态的零件分选机构,而在零件输送路63b、63c的出口63d、或在设置于与该出口63d连接的其他输送机上的后续输送路的出口处最终能够供给以标准姿态排成一列的零件,则本实施方式的零件输送路63b、63c也可以为任意的构成。

当利用上述旋转振动机对零件容纳器61赋予了围绕轴线61x的上述旋转振动时,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上的零件在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或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f、62g的内部前进,并从终端62bt、62ct、62dt、62ft、62gt进一步在沿上述边界线br断续设置的外周缘槽部62h或位于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d、62c的最外周的槽部分中前进,最终经由外周缘槽部62h的终端62i被导入至上述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另外,上述内面62a上的零件通过在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内部前进,而从其终端62et直接被导入至上述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

在此,经由内底部62的外周缘槽部62h或第二零件引导槽的终端到达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为止的所有零件路径基本为下坡,因此零件容易沿槽的延伸方向前进,但是,在上述旋转振动的作用下零件跳起而零件容易离开槽底部,因而零件的姿态容易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零件输送路63b、63c为上坡,因此,虽然前进速度相对下降,但是零件即使受到上述旋转振动的作用也不易从输送面脱离,因而零件的姿态变得不易变化。因此,若在内底部62内预先使零件统一为标准姿态,则在零件输送路63b、63c上即使不赋予姿态的限制作用,也容易维持零件的标准姿态。

形成于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上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均构成为利用后述的槽形状而能够以标准的姿态输送零件。尤其是,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能够对所有的零件以可靠地限制为标准姿态的状态进行引导。由此,大量零件以上述标准姿态被导入至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零件输送路63b在靠近登入口63s的上游部,沿输送方向和与之垂直的宽度方向(半径方向)都具有平坦的输送面,由此,以在宽度方向(半径方向)和上下方向多个零件重叠的形态而顺利地输送大量零件。

随着在零件输送路63b上沿输送方向呈旋涡状及螺旋状地前进,零件被推压向外周侧,由此进行外周侧输送列的整齐排列化,而且,零件输送路63b的宽度渐渐变窄,由此在宽度方向或上下方向重叠配置的多余的零件被抖落。被抖落的零件下落至上述边界线br的内侧的内底部62。下落至内底部62的零件被再次限制为标准姿态后呈逆时针旋转地被输送,并被导入至上述登入口63s。

另外,来自零件输送路63b、63c的零件向内底部62下落的位置构成为:下落的零件容易受到姿态的限制作用的位置(零件引导槽)或通过该位置后被导入至上述登入口63s。例如,在靠近登入口63s的零件输送路63b的上游部,在其内周侧邻接有第一零件引导槽62b。另外,在零件输送路63b的比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的终端62bt外周侧邻接的部位更位于下游侧的输送路部分,在其内周侧邻接有外周缘槽部62h。该外周缘槽部62h若呈逆时针旋转地前进,则与第一零件引导槽62d合流。在零件输送路63b的位于其进一步下游侧的输送路部分,当与其内周侧邻接的外周缘槽部62h呈逆时针旋转地前进时,则与第一零件引导槽62c合流。因此,从零件输送路63b的任意部位下落至内底部62的零件都必定受到限制为标准姿态的限制作用,然后最终经由外周缘槽部62h的终端62i而再次被导入登入口63s。

在上述交叉部,如图2(b)所示,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延伸方向fb、fc、fd相对于围绕轴线61x的圆的切线方向的倾斜角θ1相对较小。相对于此,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延伸方向fe、ff、fg相对于围绕轴线61x的圆的切线方向的倾斜角θ2相对较大。即,θ1<θ2。由于该倾斜角的不同,在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内,零件的前进力相对大,另外,被输送的零件的姿态稳定性高。相对于此,在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内,零件的前进力相对小,另外,被输送的零件的姿态稳定性低。另外,通过对上述零件容纳器61赋予以轴线61x为中心的上述旋转振动,而在围绕轴线61x的圆的切线方向上产生前进力。但是,认为接受到上述前进力的零件的移动方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而变为相对于上述切线方向稍微向外周侧倾斜的方向。

另外,沿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输送时的零件的引导距离长,而沿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输送时的零件的引导距离短。由此,在内底部62设置有经过引导速度和引导距离不同的多个零件引导槽的路径。由此,能够减少由于内底部62内的零件的偏置而导致的、零件向登入口63s的导入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

另外,由于零件向送料器的投入通常多是利用料斗等间歇性地进行,因此,为了缓和零件投入时的变动,对内底部62的零件导入量的随时间变动的情况进行抑制的作用也很重要。另外,关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引导距离长这一设置,由于在一时投入大量的零件时能够使零件的分布向引导方向分散,因此,在避免由于过量的零件投入量导致零件姿态无法控制等事态这一方面也很重要。

进而,在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中,由于上述倾斜角θ1小,前进力作用于接近槽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因此零件被保持在槽内的概率高。相对于此,在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中,由于上述倾斜角θ2大,前进力产生于与槽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因此零件被保持在槽内的概率低。因此,构成为:在位于上述交叉部的逆时针方向侧的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下游侧部分中不存在零件的情况下,当处于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上的零件被导入上述交叉部时,存在朝向该交叉部的下游侧的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即,更接近于上述前进力的方向的方向)前进的情形,由此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内的零件能够增加。

其结果是,由于构成为零件有效地从因引导距离短而零件的可收容数量小的第二零件引导槽向因引导距离长而零件的可收容数量大的第一零件引导槽转移,因此,能够缓和零件向零件可收容数量小的第二零件引导槽集中,从而零件能够以标准的姿态可靠地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

但是,与上述相反,在位于上述交叉部的逆时针方向侧的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下游侧部分中不存在零件的情况下,当处于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上的零件被导入上述交叉部时,也可能朝向该交叉部的下游侧的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即,外周侧)前进。

尤其是,在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中,如图2(a)和图5(c)所示,即使在上述交叉部,外周侧的槽侧部62s也构成为阶梯状,且该阶梯状的槽侧部62s呈连续且朝向槽的延伸方向延伸。另外,在内周侧形成为:通过将槽底部62t直接由朝着非槽形成区域62k的内面62a而向侧方的上侧倾斜的面构成,由此在内周侧的槽侧部不会产生错层。由此,交叉部处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各自的零件的通过动作、以及两零件引导槽之间的零件的转移动作(尤其是从第二零件引导槽向第一零件引导槽的转移动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另外,上述非槽形成区域62k是指: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中的、形成有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以及外周缘槽部62h的部分以外的内面区域。

在上述交叉部处,上述外周侧的阶梯状的槽侧部62s(参照图2(a))也在槽的延伸方向上连续形成,由此,在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内前进的零件存在能够沿该阶梯状的槽侧部62s以短的引导距离到达上述外周缘槽部62h或登入口63s的情况。该情况下,在与沿引导距离长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移动的零件的引导量随时间的变动(对应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内的沿槽延伸方向的零件的空间变动)不同的周期或时间内,产生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内的零件的引导量的变动,因此,能够抑制零件相对于零件输送路63b的导入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

另外,该时间上变动的抑制作用,可以如上所述通过第一零件引导槽和第二零件引导槽分别设置多个而产生,另外,也可以通过设置彼此呈不同形态的第一零件引导槽和第二零件引导槽而产生,进而,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零件引导槽和第二零件引导槽之间设置零件能够转移的交叉部而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d的终端62bt、62dt导出的零件,经由第二零件引导槽62g、62f的外周部而从其终端62gt、62ft到达上述外周缘槽部62h,并且,经过前述路径后最终被导入登入口63s。另外,仅经过第二零件引导槽62f、62g而移动的零件也到达外周缘槽部62h,并且,经过前述路径后最终被导入登入口63s。但是,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终端62et直接连接于登入口63s。另外,上述外周缘槽部62h的终端62i具有比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终端62et的槽底部更高一层的槽底部,并且,在登入口63s的正前方位置处从外周侧与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终端62et合流。

在此,沿上述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直接从内周侧导入的零件与通过外周缘槽部62h的终端62i而从外周侧导入的零件,以彼此在宽度方向的内外重叠、且根据情况由于上述槽底部的高度之差而在上下方向也重叠的形态,被供给至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由此,通过经过各个零件引导槽而被调整为标准姿态的零件几乎不改变姿态,而以在零件输送路63b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配置的形态被导入登入口63s。但是,从第一零件引导槽62c的终端62ct导出的零件的一部分,不仅能够被导入上述外周缘槽部62h,而且也能够被导入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外周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被上述零件容纳器61输送的零件p整体形状构成为长方体状。图示例子的零件p为smd(表面贴装器件)的方形片式元件。在此,零件p具有图5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形状。零件p的该延长方向e的长度pl大于与上述延长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pw和厚度pt的任意一者。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pl>pw>pt。此时,厚度pt的值最小,且相对于长度pl和宽度pw任意一者的值为一半以下,因此,在不考虑上述延长方向e的朝向的情况下,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上的零件p的姿态实际上为图示例子的姿态和对该姿态进行里外翻转后的姿态两者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零件p的标准姿态是使上述延长方向e与零件输送路63b的输送方向一致的姿态,在考虑上述延长方向e的正反两个朝向的情况下,加上里外翻转合计共包括四种姿态。另外,零件p的输送姿态的数量一共有十二种,但是,由于厚度pt小,因此,在考虑只采用使图示的里外任意一表面与输送面或槽底部相对的姿态的情况下,实际上合计共可采用八种姿态。

在内底部62中,上述零件p从较之形成有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引导槽形成区域的内周侧,经过遍及围绕轴线61x的整个周部的上述引导槽形成区域后,直接或者经由沿上述边界线br的内侧的外周缘槽部62h或第一零件引导槽62d、62c的最外周的槽部分,最终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

另外,上述零件p构成为仅经过上述非槽形成区域62k而无法从较之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形成区域的内周侧到达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即,在设于内底部62外周部的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形成区域,不存在上述零件p能够通过的非槽形成区域62k。更具体而言,在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之间,不存在零件p实际上能够通过的上述宽度pw以上的间隙区域。另外,严格来说也可能存在各零件引导槽之间的间隙大于上述厚度pt的情况,但由于该间隙形成为长及第一零件引导槽的几周的范围,因此实际上零件p不可能不下落至第一零件引导槽而通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零件引导槽和第二零件引导槽交叉,因此上述间隙本身并未从内底部62的内周侧至外周缘槽部62h或登入口63s的范围一直连续。由此,能够避免未受到上述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姿态限制作用的零件p被导入至零件输送路63b上。

接着,对用于使上述零件p成为标准姿态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槽构造进行说明。如图5(b)所示,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具有槽底部62p和设置于该槽底部62p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槽侧部62q、62r(参照图中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d所标注的符号),其中,槽底部62p具有窄于零件p的上述延长方向e的长度pl且宽于零件p的宽度pw的宽度。

槽底部62p具有与图5(a)所示的处于标准姿态的零件p的底面相对应的面形状,在图示例子中为平坦面。另外,在图示例子中,槽底部62p形成为呈水平面。进而,构成槽底部62p的外周侧(下侧)和内周侧(上侧)的槽侧部62q和62r的内侧面,形成为相对于槽底部62p倾斜且朝向斜上方的倾斜面。在此,槽底部62p和槽侧部62q、62r之间的面边界不连续,而是具有边界线能够明确识别的曲折的不连续的面边界。在图示例子中,槽侧部62q、62r的内侧面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40°~50°左右的倾斜面。另外,上述内侧面优选为平坦的倾斜面。

通过上述的构成,一旦以标准姿态配置在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内部的零件p1(参照图中左侧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和第一零件引导槽62c所标注的符号)的外表面和与其相对的槽底部62p的接触面积变大,并且槽底部62p和槽侧部62q、62r之间的边界为通过面的曲折而形成的棱线状的不连续的面边界,因此,零件p1很难爬上槽侧部62q、62r,因而提高了处于标准姿态的上述零件p1的姿态稳定性。

另一方面,处于非标准姿态的其他不同姿态的零件p2(参照图中左侧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所标注的符号),由于上述延长方向e朝向宽度方向,因此成为从槽底部62p离开的姿态。即,零件p2的上述延长方向e的端部或其附近将爬上槽侧部62q、62r的倾斜面上或槽外的内面62a上,零件p2的外表面变为从槽底部62p离开的状态,因而该零件p2的姿态极其不稳定。因此,零件p2的姿态不持久,在上述旋转振动的作用下容易变化为上述标准姿态。另外,通过使槽侧部62q、62r形成为倾斜面,处于其他不同姿态的零件变得容易变化为标准的姿态,并且,配置在非槽形成区域62k上等的外部的零件能够顺利地进入零件引导槽内。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或3所记载的内底部上的槽,有的槽的内面整体形成为凹曲面状,有的由从槽底部至槽侧部(尤其是外周侧的槽侧部)的轮廓呈连续的曲面构成,因此,零件p的角部与槽的内面为点接触或线接触的状态,接触点的位置也容易变化,因而受到上述旋转振动时的零件p的姿态不稳定。因此,若设置如上的槽部,则零件p的姿态变得容易变化。另外,在图6所示的现有的零件容纳器41中,内底部42上形成有所谓的被称为“诱入槽”的槽42b。但是,这样的槽42b仅使零件p从内周侧向外周侧移动,被导入零件输送路43b的登入口的零件p的姿态散乱不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构造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一部分进入槽内的零件p全部为上述的标准姿态。具体而言,一部分以其他不同姿态进入槽内的零件p通过上述旋转振动在短时间内被变换为标准的姿态。另外,一旦以标准姿态被收纳在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内的零件p,即使受到上述旋转振动,也基本不存在飞出至槽外或变化为其他不同姿态的情况。因此,大量的零件保持着标准姿态沿槽的延伸方向向下游侧(外周侧)移动。另外,能够构成为: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相对于零件容纳器61的零件供给量的变动时,则使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的所有零件p都为标准的姿态。

另外,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槽构造如图5(c)所示,轴线61x的相反侧(即,外周侧)的槽侧部62s构成为阶梯状。另外,槽底部62t以从上述槽侧部62s侧(外周侧)朝向其相反侧(内周侧)慢慢接近非槽形成区域62k的内面62a上的方式向侧旁的上侧倾斜,且最终在轴线61x侧(内周侧)的槽侧部形成以相对于非槽形成区域62k的内面62a的微小的面角度之差构成的棱线状的边界。即,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结构为:在外周侧的槽侧部62s设有错层,但在内周侧的槽侧部仅具有面边界的棱线而未设有错层。

另外,在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中,与上述的第一零件引导槽同样地,在外周侧的槽侧部62s和槽底部62t之间设有通过曲折而构成为棱线状的不连续的面边界。由此,在零件p与槽侧部62s能够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其输送姿态稳定。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中,如上所述,当上述槽侧部62s的错层遍及槽的全长而连续设置时,其错层量构成如下:即,在第二零件引导槽的内周部或与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交叉部低,而在该交叉部之间的第一零件引导槽间的间隙部分或第二零件引导槽的外周部变深。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同于上述的情况,在上述交叉部内上述槽侧部62s的错层变得不存在。无论哪种情况,在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中,零件都能够被限制为使上述延长方向e朝向槽的延伸方向的标准姿态。

但是,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槽构造如上所述,由于在内周侧的槽侧部未设置错层,因此有可能产生下述情况:在槽宽变大至接近零件p的上述延长方向e的长度pl的内周部或外周部,对于零件p的姿态的限制作用降低,或者,在大量的零件p流入第二零件引导槽内时等,因在槽内多个零件p相互接触而导致零件p的姿态被打乱。

另外,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的始端62bs、62cs、62ds或终端62bt、62ct、62dt的附近、以及外周缘槽部62h的主要部分,能够构成为与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的上述剖面具有相同的剖面结构。

通过将如上所述构成的零件容纳器61搭载固定于旋转振动机上并赋予上述旋转振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料器中,被投入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上的大量的零件p被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沿着槽的延伸方向限制为标准的姿态,并且到达外周侧的外周缘槽部62h或第一零件引导槽62d、62c的最外周的槽部分、或者第二零件引导槽62e的外周部,最终以标准的姿态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此时,被导入登入口63s的零件p几乎全部呈标准姿态,因此,大量的零件p在以标准姿态于宽度方向或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下沿零件输送路63b被输送。

在零件输送路63b上,在一边受到上述旋转振动一边被输送的过程中,若在配置于最外周侧的零件的外周侧输送列中零件之间产生输送方向的间隙,则以在宽度方向或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零件从内周侧或上方侧进入该间隙的形态进行排列化。另外,由于零件输送路63b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游侧而逐渐窄小化,因此,通过零件从输送面落下,上述外周侧输送列以外的多余的零件输送路63b上的零件p的数量逐渐减少。此时,如上所述几乎所有的零件p都以标准的姿态被导入至零件输送路63b上,因此,即使在上述外周侧输送列上排列化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如上所述在零件输送路上零件也很难产生姿态变化,因而余留的上述外周侧输送列内的零件p几乎都保持着标准的姿态。

即,即使在上述旋转振动下发生零件向零件的外周侧输送列中插入的情况,而且,由于零件输送路63c的输送路的构造(例如,局部输送面的宽度被窄小化、或在输送面上设置有错层的结构)而使得宽度方向或上下方向的零件p的重叠被消除,在剩余的零件p的排列状态的输送列中也几乎只余下标准姿态的零件,其他不同姿态的零件p几乎不存在。

因此,即使经过在零件输送路63c或其下游侧的直线送料器等后续输送路上设置的、用于排除其他不同姿态的零件的分选区域,在零件p的排列状态的输送列中也变得很难产生空隙,因此,能够维持零件p的高输送密度,并能够提高输送速度。

另外,实际上,相对于上述外周侧输送列以重叠于内周侧或上方的形态配置的多余的零件p,与上述外周侧输送列中的零件p相比,由于与输送面或输送侧面的接触量少因而姿态稳定性低。因此,若该多余的零件p被长时间保存于输送途中,则有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标准姿态变化为其他的不同姿态,并在零件输送路的下游侧被导入上述外周侧输送列中,如此的话,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将明显受到阻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零件输送路63b、63c需要与以往一样从上游侧开始具备零件排列机构。

以往,是基于零件的排列作用始终是由零件输送路43b、43c实现的、形成于内底部42的诱入槽42b只要能够对零件输送路43b的登入口以呈堆积如山的状态供给大量的零件即可这一想法,而设计了现有的零件容纳器4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底部62上使零件p成为标准的姿态,并将大量的零件p以基本为标准姿态的形态呈堆积如山的状态供给至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由此,能够提高最终通过经过零件输送路63b、63c而呈排列状态时的零件的输送密度,使其高于以前。由此,通过减少在供给途中被排除的零件的数量本身,能够提高零件的供给速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零件的供给速度为以往的1.5倍左右。

另外,在希望最终仅供给采取如图5(a)所示的标准姿态的零件p时,优选变更姿态,而非排除采取与其里外相反的另一标准姿态的零件p。即,在送料器的情况下于零件输送路63b、63c上、在零件供给装置的情况下于零件输送路63b、63c上或直线送料器等其他输送机的后续输送路上,利用公知的姿态的翻转机构等,将处于上述另一标准姿态的零件变换为图示的标准姿态而进行供给即可。如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最终的输送密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经过第二零件引导槽62e而供给的零件p被从内周侧的低位置导入,而从第一零件引导槽62c的终端62ct或外周缘槽部62h供给的零件p被从设于终端62i的外周侧的高位置导入。此时,从内周侧(低位置侧)导入的零件p和从外周侧(高位置侧)导入的零件p都被限制为呈标准的姿态。如此,由于在内周侧(低位置侧)和外周侧(高位置侧)分别被限制为标准姿态的零件p被导入登入口63s,因此,与将零件p边呈一列地导入边推向导入方向的情况相比,导入时的零件p的姿态很难产生变化,并且,能够在零件输送路63b的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重叠大量的零件p而导入,因而能够提高零件输送路63b上的上游部的零件的输送密度。因此,在零件输送路63b上,为应对在下游侧发生输送密度的降低等,能够预先格外提高上游部的零件p的输送密度。

另外,在图示例子中是使两个零件路径在登入口63s处合流,但也可以使三个以上的零件路径合流。另外,也可以通过同一高度的内周侧和外周侧的零件路径的合流,以宽度方向具有重叠的状态将大量的零件导入登入口63s,或者,通过设置暗沟结构等而构成多个呈槽底部彼此位于垂直方向的上下这一关系的零件路径,并且,通过这些零件路径的合流,以上下方向具有重叠的形态将大量的零件导入登入口63s。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分别在围绕轴线61x的相互不同的位置(方位或角度的从始端至终端的范围)处呈多个设置,或者,通过设置具有彼此不同的构造(导程角或形成范围)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进而,通过设置相互交叉的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并在交叉部构成为能够根据情况而通过同一零件引导槽或转移至不同的零件引导槽,从而能够提高上述的输送密度,而且能够抑制由于内底部62的内面62a上的零件的偏置等引起的相对于零件输送路63b的零件导入量随时间变动的情况。尤其是,第一零件引导槽62b、62c、62d和第二零件引导槽62e、62f、62g通过彼此具有不同的引导距离、引导速度、引导方向、槽构造等,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针对随时间变动情况的抑制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在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的跟前邻接的位置处,使分别将零件以标准姿态的状态供给的多个零件路径发生合流,由此,在向零件输送路63b的登入口63s导入零件时,能够不改变零件的姿态而维持零件的姿态不变且以多个零件相互重合的状态供给到零件输送路63b上。即,能够不打乱被零件引导槽限制后的零件的标准姿态而向零件输送路63b上供给大量的零件。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及第二零件引导槽中,通过在具有能够与标准姿态的零件的外表面面接触的面形状的槽底部62p、62t和其至少一侧(外周侧)的槽侧部62q、62r、62s之间具有非连续的面边界,由此,尤其是能够避免形成为将槽底部和外周侧的槽侧部之间连续的面结构时所产生的、起因于零件从槽底部离开的状态的姿态稳定性的降低,并能够提高处于标准姿态的零件的姿态稳定性,因此,能够将零件确实地限制为标准的姿态而导入零件输送路63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底部62的外周部设有引导槽形成区域,该引导槽形成区域是通过在内底部62的内周部和沿着内底部62与内周部63的边界线br的外周缘槽部62h之间形成有第一及第二零件引导槽而构成。在该引导槽形成区域,以不存在零件p能够通过的非槽形成区域62k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及第二零件引导槽。由此,若零件p未被第一及第二零件引导槽限制为标准的姿态,则不会到达外周缘槽部62h或登入口63s,其结果是也不会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因此,只有通过第一及第二零件引导槽而受到限制为标准姿态的限制作用的零件p被导入零件输送路63b,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上述零件输送路63c的下游部中的零件p的输送密度的降低,并能够进一步提升零件p的供给速度的提高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送料器的零件容纳器和送料器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只要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