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851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除尘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除尘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除尘器。



背景技术:

织物多由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制成,在加工过程中,织物容易沾染毛灰,因此在卷绕成卷的时候需要进行除尘,传统的织物除尘需要工人手持粘毛器在织物表面滚动进行清洁,但是这一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且卷绕和除尘需要分成两个环节进行,耗时长,且卷绕环节存在织物易下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除尘器,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除尘器,包括座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座体左侧顶面的卷架,所述座体左侧内部设有前后延展设置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右侧的所述座体内设有上下对等且左右延展设置的导滑槽,每个所述导滑槽左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右侧之间均设有隔断板,每个所述隔断板内均设有穿透孔,每个所述穿透孔内均配合设有向左右两侧延展设置的第一螺旋轴,所述第一螺旋轴左侧延展尾端伸进所述第一空腔内且与所述第一空腔左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轴右侧延展尾端伸进所述导滑槽内且与所述导滑槽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每个所述第一螺旋轴上均固定设有蜗轮,每个所述蜗轮顶部均配合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上固定设有前后延展设置的旋转柱,所述第一空腔左侧内壁设有穿透槽,所述穿透槽左侧设有向前延展设置滑腔,所述第一空腔前侧的所述座体内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传导连接装置,所述第二空腔前侧的所述座体内设有左侧与所述滑腔前侧相穿透设置的穿透腔,所述滑腔内的所述导滑块,所述导滑块内设有螺旋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旋轴,所述穿透槽内设有左侧尾端与所述导滑块后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穿透腔内设有左侧尾端与所述导滑块前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穿透腔之间的所述座体内设有连接带动装置,所述座体底部设置有四个行走轮,四个所述行走轮远离中心一侧分别配合设置有刹车器,所述刹车器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座体上,所述导滑槽内设置有触感装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卷架内设有卷轴,所述卷轴前后两侧尾端均设有与所述卷架前后两侧旋转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柱,前侧所述第一旋转柱穿透所述卷架前侧面外且尾端固定设有第一滑轮。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旋转柱前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前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旋转柱后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后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螺旋轴左侧尾端与第一电动机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外表面设置于所述滑腔左侧内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轴右侧尾端与所述滑腔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滑块右侧面内设有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二电动机右侧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面轮,所述第一锥面轮右侧相对的所述旋转柱外表面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锥面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所述第二滑块后侧面内设有倾斜滑槽。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传导连接装置由前后对等固定在所述第二空腔内底壁的支承架以及旋转配合连接在两组所述支承架之间的旋转管套,两组所述支承架之间的所述旋转管套外表面固定设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一滑轮之间设有传导带,所述旋转管套内设有卡合槽。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带动装置由第一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左右两侧内壁的第一导滑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且平滑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块组成,两侧所述第一导滑槽内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三滑块左右两侧外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导滑块,所述第一导滑块后侧的所述第一导滑槽内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三滑块后侧内壁内固定设有第三电动机,所述第三电动机后侧配合连接有伸进所述第二空腔内的卡合轴,所述第三滑块前侧设有伸进所述穿透腔内且与所述倾斜滑槽平滑配合的倾斜凸面。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每个所述导滑槽内的所述第一螺旋轴上均设有螺旋纹配合连接的导滑块,所述导滑块顶部设有滑盘,所述滑盘顶面设有前后对等设置的支承架,所述支承架相对侧均设有第二滑槽,每个所述第二滑槽内均设有支承滑块,每个所述支承滑块底侧的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第二压簧,两组所述支承滑块之间旋转配合连接有第一导轴,所述第一导轴顶部配合连接有前后两侧尾端与前后所述支承架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的除尘筒。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触感装置包括触感器,所述触感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导滑槽后侧壁上,所述支承架顶部固定设置有指明灯,所述指明灯与所述触感器电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第一螺旋轴左侧延展尾端伸进第一空腔内且与第一空腔左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第一螺旋轴右侧延展尾端伸进导滑槽内且与导滑槽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第一空腔内的每个第一螺旋轴上均固定设蜗轮,每个蜗轮顶部均配合连接蜗杆,蜗杆上固定设前后延展设置的旋转柱,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前后第一螺旋轴的同时传导工作,提高滑盘平滑稳定性。

2.通过第二空腔内设传导连接装置,第二空腔前侧的座体内设左侧与滑腔前侧相穿透设置的穿透腔,滑腔内的导滑块,导滑块内设螺旋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旋轴,穿透槽内设左侧尾端与导滑块后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穿透腔内设左侧尾端与导滑块前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第二空腔与穿透腔之间的座体内设连接带动装置,从而实现卷绕的自动连接以及带动配合工作,提高本装置的卷绕稳定性以及实现自动控制收卷,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第一滑块右侧面内设第二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右侧配合连接第一锥面轮,第一锥面轮右侧相对的旋转柱外表面固定设用以与第一锥面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第二滑块后侧面内设倾斜滑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导滑块的左右平滑工作,实现根据织物收卷的直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织物的支承距离,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长容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垂,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短容易在卷轴的拉扯下造成织物损伤。

4.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实现自动控制调节织物的支承距离,能实现自动带动卷绕工作,提高卷绕效率,通过第一导轴与除尘筒的弹性压紧配合,从而实现除尘与收卷同时进行,使卷出来的织物表面干净平整,提高卷绕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除尘器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座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导轴和除尘筒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卡合轴与卡合槽完全配合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座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除尘器,包括座体4以及固定在所述座体4左侧顶面的卷架5,所述座体4左侧内部设有前后延展设置的第一空腔42,所述第一空腔42右侧的所述座体4内设有上下对等且左右延展设置的导滑槽43,每个所述导滑槽43左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42右侧之间均设有隔断板432,每个所述隔断板432内均设有穿透孔4321,每个所述穿透孔4321内均配合设有向左右两侧延展设置的第一螺旋轴431,所述第一螺旋轴431左侧延展尾端伸进所述第一空腔42内且与所述第一空腔42左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轴431右侧延展尾端伸进所述导滑槽43内且与所述导滑槽43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空腔42内的每个所述第一螺旋轴431上均固定设有蜗轮433,每个所述蜗轮433顶部均配合连接有蜗杆422,所述蜗杆422上固定设有前后延展设置的旋转柱421,所述第一空腔42左侧内壁设有穿透槽441,所述穿透槽441左侧设有向前延展设置滑腔44,所述第一空腔42前侧的所述座体4内设有第二空腔45,所述第二空腔45内设有传导连接装置,所述第二空腔45前侧的所述座体4内设有左侧与所述滑腔44前侧相穿透设置的穿透腔442,所述滑腔44内的所述导滑块445,所述导滑块445内设有螺旋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旋轴443,所述穿透槽441内设有左侧尾端与所述导滑块445后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447,所述穿透腔442内设有左侧尾端与所述导滑块445前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446,所述第二空腔45与所述穿透腔442之间的所述座体4内设有连接带动装置,所述座体4底部设置有四个行走轮402,四个所述行走轮402远离中心一侧分别配合设置有刹车器402,所述刹车器402顶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座体4上,所述导滑槽43内设置有触感装置。

其中,所述卷架5内设有卷轴51,所述卷轴51前后两侧尾端均设有与所述卷架5前后两侧旋转配合连接的第一旋转柱53,前侧所述第一旋转柱53穿透所述卷架5前侧面外且尾端固定设有第一滑轮52,从而实现收卷传导配合连接,实现自动控制收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所述旋转柱421前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42前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所述旋转柱421后侧尾端与所述第一空腔42后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螺旋轴443左侧尾端与第一电动机444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444外表面设置于所述滑腔44左侧内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螺旋轴443右侧尾端与所述滑腔44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收卷带动连接以及卷绕支承调节的动能带动切换。

其中,所述第一滑块447右侧面内设有第二电动机4471,所述第二电动机4471右侧配合连接有第一锥面轮4472,所述第一锥面轮4472右侧相对的所述旋转柱421外表面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锥面轮4472配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423,所述第二滑块446后侧面内设有倾斜滑槽4461,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导滑块63的左右平滑工作,实现根据织物收卷的直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织物的支承距离,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长容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垂,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短容易在卷轴51的拉扯下造成织物损伤。

其中,所述传导连接装置由前后对等固定在所述第二空腔45内底壁的支承架451以及旋转配合连接在两组所述支承架451之间的旋转管套452,两组所述支承架451之间的所述旋转管套452外表面固定设有第二滑轮453,所述第二滑轮453与所述第一滑轮52之间设有传导带54,所述旋转管套452内设有卡合槽4521,从而通过第二滑轮453与第一滑轮52之间配合连接的传导带54,实现第二滑轮453对第一滑轮52上的卷轴51进行传导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带动装置由第一滑槽46、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46左右两侧内壁的第一导滑槽46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46内且平滑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块463组成,两侧所述第一导滑槽461内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三滑块463左右两侧外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导滑块466,所述第一导滑块466后侧的所述第一导滑槽461内设有第一压簧462,所述第三滑块463后侧内壁内固定设有第三电动机464,所述第三电动机464后侧配合连接有伸进所述第二空腔45内的卡合轴465,所述第三滑块463前侧设有伸进所述穿透腔442内且与所述倾斜滑槽4461平滑配合的倾斜凸面4631,从而实现自动切换第三电动机464与第二滑轮453的动能配合连接,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每个所述导滑槽43内的所述第一螺旋轴431上均设有螺旋纹配合连接的导滑块63,所述导滑块63顶部设有滑盘61,所述滑盘61顶面设有前后对等设置的支承架62,所述支承架62相对侧均设有第二滑槽621,每个所述第二滑槽621内均设有支承滑块622,每个所述支承滑块622底侧的所述第二滑槽621内设有第二压簧623,两组所述支承滑块622之间旋转配合连接有第一导轴65,所述第一导轴65顶部配合连接有前后两侧尾端与前后所述支承架62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的除尘筒64,从而实现除尘与收卷同时进行,使卷出来的织物表面干净平整,提高卷绕质量。

其中,所述触感装置包括触感器430,所述触感器430固定设置在所述导滑槽43后侧壁上,所述支承架62顶部固定设置有指明灯620,所述指明灯620与所述触感器430电流连接,当所述导滑块63移动到所述导滑槽43最右侧时碰到所述触感器430,所述触感器430控制所述指明灯620亮起。

初始状态时,导滑块63位于导滑槽43内的最左侧位置,此时,导滑块445位于滑腔44内的最右侧位置,使导滑块445带动后侧的第一滑块447完全伸进穿透槽441内,同时,导滑块445右侧的第一锥面轮4472最大程度伸进第一空腔42内且第一锥面轮4472右后侧与第二锥面轮423左前侧啮合连接,此时,导滑块445带动前侧的第二滑块446完全伸进穿透腔442内,同时,第三滑块463左右两侧的第一导滑块466受到第一压簧462的顶压力,使第一导滑块466位于第一导滑槽461内的最前侧位置,同时,使第三滑块463前侧的倾斜凸面4631完全位于倾斜滑槽4461内,此时,第三滑块463后侧面的卡合轴465最大程度远离旋转管套452内的卡合槽4521。

当需要调节卷绕支承距离以及卷绕时,首先通过第二电动机4471带动第一锥面轮4472旋转,由第一锥面轮4472带动第二锥面轮423以及第二锥面轮423上的旋转柱421旋转,进而由旋转柱421带动前后两侧的蜗杆422,然后由前后两侧的蜗杆422分别带动前后两侧的蜗轮433以及蜗轮433上的第一螺旋轴431旋转,进而由前后两侧的第一螺旋轴431分别带动前后两侧导滑槽43内的导滑块63逐渐沿导滑槽43右侧方向平滑,直至调节到指定位置,然后控制第二电动机4471停止旋转,此时,通过第一电动机444带动第二螺旋轴443旋转,同时,由第二螺旋轴443带动导滑块445逐渐沿滑腔44左侧方向平滑,此时,导滑块445带动后侧的第一滑块447向滑腔44左侧内平滑逐渐滑离穿透槽441内,同时,第一滑块447带动第一锥面轮4472脱离第二锥面轮423且逐渐远离第二锥面轮423,此时,导滑块445带动前侧的第二滑块446向左侧平滑,同时,由倾斜滑槽4461内的倾斜与倾斜凸面4631内的倾斜平滑顶压配合,使第三滑块463左右两侧的第一导滑块466逐渐克服第一压簧462内的顶压力向后侧平滑,直至如图4所示导滑块445平滑到滑腔44内的最左侧位置时,此时,导滑块445后侧的第一滑块447完全滑入滑腔44内,同时,第一滑块447右侧的第一锥面轮4472最大程度远离第二锥面轮423,此时,导滑块445前侧的第二滑块446最大程度伸进滑腔44内,同时,第二滑块446上倾斜滑槽4461右侧的后侧面与第三滑块463前侧面平滑配合连接,此时,第三滑块463克服第一压簧462的顶压力,使第三滑块463后侧最大程度伸进第二空腔45内,同时,使第三滑块463后侧的卡合轴465最大程度伸进卡合槽4521内,此时,通过第三电动机464带动卡合轴465旋转,进而由卡合轴465带动旋转管套452以及旋转管套452外表面上的第二滑轮453旋转,通过第二滑轮453上的传导带54带动第一滑轮52旋转,进而由第一滑轮52带动第一旋转柱53以及第一旋转柱53上的卷轴51旋转,实现自动收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螺旋轴左侧延展尾端伸进第一空腔内且与第一空腔左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第一螺旋轴右侧延展尾端伸进导滑槽内且与导滑槽右侧内壁旋转配合连接,第一空腔内的每个第一螺旋轴上均固定设蜗轮,每个蜗轮顶部均配合连接蜗杆,蜗杆上固定设前后延展设置的旋转柱,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前后第一螺旋轴的同时传导工作,提高滑盘平滑稳定性。

2.通过第二空腔内设传导连接装置,第二空腔前侧的座体内设左侧与滑腔前侧相穿透设置的穿透腔,滑腔内的导滑块,导滑块内设螺旋纹配合连接的第二螺旋轴,穿透槽内设左侧尾端与导滑块后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块,穿透腔内设左侧尾端与导滑块前侧部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块,第二空腔与穿透腔之间的座体内设连接带动装置,从而实现卷绕的自动连接以及带动配合工作,提高本装置的卷绕稳定性以及实现自动控制收卷,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第一滑块右侧面内设第二电动机,第二电动机右侧配合连接第一锥面轮,第一锥面轮右侧相对的旋转柱外表面固定设用以与第一锥面轮配合连接的第二锥面轮,第二滑块后侧面内设倾斜滑槽,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导滑块的左右平滑工作,实现根据织物收卷的直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织物的支承距离,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长容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下垂,如果织物支承距离过短容易在卷轴的拉扯下造成织物损伤。

4.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实现自动控制调节织物的支承距离,能实现自动带动卷绕工作,提高卷绕效率,通过第一导轴与除尘筒的弹性压紧配合,从而实现除尘与收卷同时进行,使卷出来的织物表面干净平整,提高卷绕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