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65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辅助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梯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层住宅及办公楼的高度不断增加,电梯的使用更加频繁,人们乘坐电梯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而对于腿脚不便或是身体疲倦的乘客来说更是一种煎熬,出现了带有座椅的电梯方便了人们的乘坐。

目前,公开号为CN2055271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梯,包括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内部侧板上开有可容纳折叠后座椅的体腔;所述座椅包括椅背和椅座;所述椅背固定安装在所述体腔内部;所述轿厢本体侧板位于所述体腔上部具有将折叠后椅座固定在所述体腔内部的固定部件;所述椅背与所述椅座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椅座内设有可上下翻转的内座;所述内座与所述椅座通过连接轴连接;所述内座内部开有允许所述连接轴穿过的轴装部;所述椅座内部开有可安装连接轴且与所述轴装部对应的连接轴安装部;所述内座通过位于所述椅座底部的限位部件与所述椅座固定。所述椅座和所述转轴回见通过若干扭簧连接。

上述椅座从体腔内翻开后,人们即可坐在座椅上,但上述座椅只能通过转轴与扭簧支撑椅座,当人们坐上座椅后,上述座椅的载重强度取决于转动与扭簧的强度,当人们体重大于连接件的强度时,容易造成座椅的损坏,座椅的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座椅,通过支撑杆的添加,将座椅上的载荷通过支撑杆传递给轿厢,减小了座椅损坏的可能,增加了座椅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座椅,包括轿厢,所述轿厢的内壁上开设有体腔,所述体腔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体腔内设有座椅,所述座椅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还包括用于支撑座椅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在座椅远离轿厢的一侧,另一端抵接在轿厢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座椅从体腔内转动下来后,固定连接在座椅下端的支撑杆能够抵接在轿厢的内壁上,对座椅提供支撑力,当人们坐上座椅后,将大量的载荷通过支撑杆传递到轿厢上,增加了座椅的载重程度,减小了座椅损坏的可能,增加了座椅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轿厢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支撑杆远离座椅的一端抵接在插槽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能够抵接在插槽内,增加了支撑杆与轿厢之间的约束,减小了将座椅转下来后,座椅晃动的可能,增加了座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铰接在座椅上,若干个所述插槽沿竖直方向分布在轿厢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杆抵接在不同的插槽内,支撑杆能够呈现不同的角度,座椅能够变为不同的角度,使得乘客能够自主调节座椅的角度,增加了乘客坐上座椅后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轿厢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杆放置的支撑槽,所述支撑槽沿竖直方向开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座椅收回时,支撑杆能够放置在支撑槽内,增加了电梯内的空间,增加了电梯内空间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远离座椅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和插槽抵接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轴心垂直于支撑杆的轴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的添加增加了支撑杆与轿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座椅对轿厢内壁的压强,便于将支撑杆的载荷均匀传递给轿厢,减小了轿厢受损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远离座椅的一端嵌设有抵接杆,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抵接杆上,所述抵接杆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取出限位杆,限位杆能够一直抵接在插槽内,使得座椅翻下后,支撑杆和限位杆能够直接抵接在座椅和轿厢上,无需翻下后手动将限位杆抵接在插槽内,方便了座椅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槽内连通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插槽的高度,所述限位杆抵接在限位槽的内壁上。

座椅向上翻动时,限位杆受到向外的拉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限位杆能够抵接在限位槽上,减小了座椅向上翻动时限位杆脱离轿厢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个所述限位槽相互分离,所述限位槽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相邻插槽之间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限位杆放置在限位槽后,限位杆滑动至相邻插槽后侧的限位槽内,使得限位杆能够稳定地放置在一个限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的深度与座椅的厚度相同,所述轿厢内开设有竖直方向与支撑槽连通的抵接槽,所述抵接槽与若干个所述限位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轿厢的外壁平整,方便了乘客倚靠,也增加了轿厢内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上还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固定连接在空腔的内壁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座椅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座椅使用完成后,座椅能够自动复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支撑杆能够对座椅提供支撑力,减小了座椅损坏的可能,增加了座椅的稳定性;滑移连接的抵接杆使得乘客翻下座椅后无需手动调节限位杆;需要调节座椅的角度时,将限位杆抵接在不同的限位槽内即可实现座椅角度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座椅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座椅未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2的B处放大图;

图5为图2的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轿厢;2、体腔;3、转动轴;4、座椅;5、扭簧槽;6、扭簧;7、把手槽;8、支撑槽;9、固定轴;10、支撑杆;11、抵接杆;12、限位杆;13、插槽;14、限位槽;15、抵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梯座椅,包括后侧的轿厢1,轿厢1的内壁上开设有体腔2,体腔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根转动轴3,转动轴3上套设有座椅4,座椅4的形状与体腔2的形状适配,座椅4能够卡接在体腔2内,座椅4能够沿转动轴3的轴心转动,座椅4靠近转动轴3在一端开设有扭簧槽5,转动轴3上套设有放置在扭簧槽5内的扭簧6,扭簧6的中部固定连接在轿厢1的内壁上,扭簧6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在扭簧槽5的内壁上,座椅4的远离轿厢1的一侧开设有用于翻开座椅4的把手槽7。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座椅4的外侧左右两侧开设有竖直方向的支撑槽8,支撑槽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的固定轴9,固定轴9上套设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能够卡接在支撑槽8内,支撑杆10的直径小于支撑槽8的宽度,支撑杆10的轴心垂直于固定轴9的轴心,支撑杆10能够沿固定轴9的轴心方向转动;支撑杆10的下端设有与其同轴的抵接杆11,抵接杆11能够沿支撑杆10的轴心滑移连接在支撑杆10内,抵接杆11的半径小于支撑杆10的半径,限位杆1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抵接杆11的最下端。

如图1至图4所示,轿厢1内壁上体腔2的下方开设有三个水平方向上的插槽13,插槽13的内侧连通有限位槽14,限位槽14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插槽13的高度,限位槽14的上端高于插槽13的上端,限位槽14的下端低于插槽13的下端,限位槽14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相邻插槽13之间的间距,限位槽14与插槽13的左右两端连通有竖直方向上的抵接槽15,抵接槽15能够与支撑槽8连通,抵接槽15的宽度与支撑槽8的宽度相同,限位杆12能够抵接在限位槽14的内壁上,支撑杆10与抵接杆11能够抵接在抵接槽15的内壁上。

工作原理:乘客需要放下座椅4时,扣住把手槽7,向下转动座椅4,抵接槽15不断缩进至支撑杆10内,直至支撑杆10抵接在限位杆12上,此时,限位杆12仍然抵接在限位槽14的上端,乘客坐下后,限位杆12能够抵接在限位槽14的下端,乘客能够稳固地坐在座椅4上,电梯乘坐完成后,乘客起身,扭簧6受到较大的扭转力向内转动,限位杆12抵接在限位槽14上端的内壁上,支撑杆10与抵接杆11不断远离,直至座椅4抵接在体腔2的内壁上,支撑杆10与抵接杆11能够抵接在支撑槽8与抵接槽15的内壁上,座椅4恢复原状,实现了座椅4的自动复位。

当乘客需要调节座椅4的角度时,直接将限位杆12向下拉动,从插槽13中取出,放置在其他插槽13中,限位杆12能够抵接在不同的限位槽14内,最终座椅4翻开后能够呈现不同的角度,实现了座椅4角度的变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