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及具有它的卧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5371阅读:1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及具有它的卧式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举升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及具有它的卧式千斤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液压卧式千斤顶,主要包括机架、液压部件、起重臂部件、揿手,所述的起重臂部件包括托架和固定在托架上的托盘。在举升时,通过反复揿下揿手,由液压部件拖动起重臂部件往上扬起,最终由托架上的托盘将重物举升。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201678U公开了一种液压卧式千斤顶的托盘,在托盘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同于与被举升重物固定的卡槽。

上述托盘在举升汽车的过程中,通过卡槽与汽车上的承载筋之间的嵌配,能防止汽车与托盘之间产生侧滑的现象;但是每次在举升汽车时,需要手动调节托盘,才能保证卡槽与汽车的承载筋正常嵌配,当托盘上的卡槽没有刚好卡在汽车的承载筋上时,仍会产生汽车侧滑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其具有自动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的卡槽结构,能避免在举升汽车时而产生侧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所述托盘上均匀开设有至少一对用于与被举升重物固定的卡槽,所述卡槽开设于托盘高度方向的上平面上,相邻卡槽之间形成有凸块,所述凸块上设有与卡槽的底面连接的引导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举升汽车时,只需将托盘大致对准置于汽车的承载筋处,即可通过反复揿下卧式千斤顶的揿手来提高托盘,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上的卡槽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上的引导面相抵接,在托盘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引导面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的底面,从而完成托盘与汽车承载筋的自动嵌配,避免了汽车被顶起后的侧滑问题,提高了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凸块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导面以及垂直面,所述第一引导面倾斜设置,所述垂直面与卡槽的底面互相垂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汽车的承载筋可以通过第一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并自动与托盘上的卡槽嵌配,从而防止汽车产生侧滑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引导面向内凹陷呈弧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一引导面的凹陷弧面上时,可以更加方便的转动托盘,使得托盘上的卡槽快速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凸块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相对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汽车的承载筋即可以通过第二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也可以通第三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减少了托盘的转动时间,提高了托盘上的卡槽与汽车的承载筋的嵌配效率,提高了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均向内凹陷呈弧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二引导面或第三引导面的凹陷弧面上时,可以更加方便的转动托盘,使得托盘上的卡槽快速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凸块呈半圆形,包括半圆弧状的第四引导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四引导面上时,可以推动托盘进行转动,使得托盘上的卡槽自动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卡槽的底部端面设有锯齿状的防滑凸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汽车的承载筋已嵌配于卡槽内时,卡槽底部的防滑凸条能提高托盘与承载筋之间的摩擦力,更好的避免了汽车的侧滑。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式千斤顶,其包含的托盘具有自动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的卡槽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卧式千斤顶,包含上述的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卧式千斤顶举升汽车时,只需将托盘大致对准置于汽车的承载筋处,即可通过反复揿下卧式千斤顶的揿手来提高托盘,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上的卡槽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上的引导面相抵接,在托盘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引导面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的底面,从而完成托盘与汽车承载筋的自动嵌配,避免了汽车被顶起后的侧滑问题,提高了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托盘上均匀开设有至少一对用于与被举升重物固定的卡槽,卡槽开设于托盘高度方向的上平面上,相邻卡槽之间形成有凸块,在凸块上设有与卡槽的底面连接的引导面,当需要举升汽车时,只需将托盘大致对准置于汽车的承载筋处,即可通过反复揿下卧式千斤顶的揿手来提高托盘,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上的卡槽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上的引导面相抵接,在托盘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引导面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的底面,从而完成托盘与汽车承载筋的自动嵌配,避免了汽车被顶起后的侧滑问题,提高了安全性能;

2、凸块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导面以及垂直面,第一引导面倾斜设置,垂直面与卡槽的底面互相垂直设置,汽车的承载筋可以通过第一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并自动与托盘上的卡槽嵌配,从而防止汽车产生侧滑现象;第一引导面向内凹陷呈弧面设置,当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一引导面的凹陷弧面上时,可以更加方便的转动托盘,使得托盘上的卡槽快速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3、凸块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第二引导面以及第三引导面,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相对倾斜设置,汽车的承载筋即可以通过第二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也可以通第三引导面的斜度来推转托盘,减少了托盘的转动时间,提高了托盘上的卡槽与汽车的承载筋的嵌配效率,提高了安全性能;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均向内凹陷呈弧面设置,当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二引导面或第三引导面的凹陷弧面上时,可以更加方便的转动托盘,使得托盘上的卡槽快速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4、凸块呈半圆形,包括半圆弧状的第四引导面,汽车的承载筋作用于第四引导面上时,可以推动托盘进行转动,使得托盘上的卡槽自动与汽车的承载筋嵌配,提高了安全性能;

5、卡槽的底部端面设有锯齿状的防滑凸条,当汽车的承载筋已嵌配于卡槽内时,卡槽底部的防滑凸条能提高托盘与承载筋之间的摩擦力,更好的避免了汽车的侧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的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三中的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四中的卧式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托盘;2、卡槽;201、防滑凸条;3、凸块;301、第一引导面;302、垂直面;303、第二引导面;304、第三引导面;305、第四引导面;4、机架;5、液压部件;6、起重臂部件;601、托架;7、揿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托盘1上均匀开设有两对卡槽2,卡槽2开设于托盘1高度方向的上平面上,在卡槽2的底部端面还凸设有锯齿状的防滑凸条201。

在相邻卡槽2之间形成有凸块3,凸块3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导面301以及垂直面302,第一引导面301倾斜设置,并且第一引导面301向内凹陷呈弧面,垂直面302与卡槽2的底面互相垂直设置。

在使用这种托盘举升汽车时,只需将托盘1大致对准置于汽车的承载筋处,即可通过反复揿下卧式千斤顶的揿手7来提高托盘1,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1上的卡槽2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3上的第一引导面301相抵接,在托盘1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第一引导面301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1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2的底面,从而完成托盘1与汽车承载筋的自动嵌配,避免了汽车被顶起后的侧滑问题;当汽车的承载筋完全嵌配于卡槽2内时,卡槽2底部的防滑凸条201还能提高托盘1与承载筋之间的摩擦力,更好的避免了汽车的侧滑,从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参照图3,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凸块3呈三角形,包括依次连接第二引导面303以及第三引导面304,第二引导面303和第三引导面304相对倾斜设置,并且第二引导面303和第三引导面304均向内凹陷呈弧面设置。

在使用这种托盘举升汽车时,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1上的卡槽2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3上的第二引导面303或第三引导面304相抵接,在托盘1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第二引导面303或第三引导面304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1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2的底面,可减少托盘1的转动时间,提高了托盘1上的卡槽2与汽车的承载筋的嵌配效率,提高了安全性能。

实施例三:

参照图4,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凸块3呈半圆形,包括半圆弧状的第四引导面305。

在使用这种托盘举升汽车时,当汽车的承载筋刚好没有与托盘1上的卡槽2嵌配时,承载筋的下端面会直接与凸块3上的第四引导面305相抵接,在托盘1继续的上升过程中,承载筋对第四引导面305的作用力会使得托盘1进行转动,直到承载筋滑到卡槽2的底面,从而保证托盘1与汽车承载筋的自动嵌配,避免了汽车被顶起后的侧滑问题。

实施例四:

参照图5,一种卧式千斤顶,主要包括机架4、液压部件5、起重臂部件6和揿手7,还包含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卧式千斤顶的托盘1,托盘1安装于起重臂部件6上的托架601上部。

上述的机架4、液压部件5、起重臂部件6和揿手7都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