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水污水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0000阅读:9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水污水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水污水桶。

技术背景

茶水污水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品茶爱好者,家里必备饮茶器具,茶水污水桶是一种用于收集废茶水的器具,由于废茶水中具有茶渣,应当先对茶渣过滤,不然容易积留茶渣,现有的茶水污水通,不具有水位的报警功能,因此人们需要常常注意水有没有溢出,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茶水污水桶,可过滤茶渣,而且具有茶水污水报警功能,可防止水位溢入茶渣桶而使废水浸泡茶渣。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茶水污水桶,包括茶渣桶和桶体,所述茶渣桶通过所述桶体垒叠并通过所述桶体支撑而置于所述桶体内,所述茶渣桶上设置有水位报警器,所述水位报警器所探测水位的高度低于所述茶渣桶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水位报警器包括报警器本体、一正极触片和一负极触片,所述正极触片和负极触片与所述报警器本体电连接,所述正极触片和所述负极触片的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触片与所述负极触片之间的间隔距离不低于10mm。

进一步的,所述茶渣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隔室,所述水位报警器设置在所述隔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隔室上方设置有可开闭的室盖。

进一步的,所述茶渣桶设置有裙边,所述桶体的侧壁支撑所述裙边。

进一步的,所述桶体包括若干层层叠设置在一起的桶壁,所述相邻两层的桶壁的接触面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位于最下层的桶壁的下开口处具有封闭板。

进一步的,所述桶壁的内腔的直径由其上开口处至其下开口处逐渐减小,位于上层的桶壁的外表面连接在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的,位于上层的桶壁的上开口的内径大于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上开口的外径,位于上层的桶壁的下开口的内径大于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下开口的外径。

进一步的,除位于最下层的桶壁之外,任一所述桶壁位于其下开口处的内壁向内延伸有支撑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茶水污水桶,包括茶渣桶和桶体,所述茶渣桶通过所述桶体垒叠并通过所述桶体支撑而置于所述桶体内,所述茶渣桶上设置有水位报警器,所述水位报警器所探测水位的高度低于所述茶渣桶的底面,茶渣桶可过滤茶渣,茶渣不与废茶水流入桶内而一起浸泡发出恶臭,而且在茶渣桶上设置有水位报警器可防止水位溢入茶渣桶与茶渣浸泡,进一步地可防止茶水废水溢出桶体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带有水位探测器的茶渣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水位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桶体剖视图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桶体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拆分后再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处放大图。

图9为图7的C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只是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桶,如图1、2、7所示,包括茶渣桶2、桶盖1以及桶体3,茶渣桶2通过桶体3支撑,所述桶盖1盖在茶渣桶2上,所述茶渣桶2的盆口设有第一裙边4,桶体3上设置有第二裙边5,第二裙边5支撑第一裙边4,使得茶渣桶2通过桶体3得以支撑,茶渣通2被设置在桶体3内部。

其中,如图2所示,茶渣桶2上设置有多个过滤孔202,在茶渣桶2上设置有水位报警器100,水位报警器100所探测水位的高度低于所述茶渣桶2的底面,也就是说,水位探测器100的探测装置延伸至茶渣桶2的底面下方,处于茶渣桶2的下方空间内。

水位报警器100与茶渣桶2为一体,不需要使用水位报警器100监测水位时,直接拿掉茶渣桶2即可,更加方便。

可在,茶渣桶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隔室200,水位报警器100设置在所述隔室200内,所述隔室200上方设置有可开闭的室盖201。

当需要更换水位报警器100时,直接打开室盖201取出水位报警器100即可,或者需要给水位报警器100更换电池时,更加方便快速。

具体的,如图3所示,水位报警器100采用一体式报警器,包括报警器本体101、一正极触片102和一负极触片103,所述正极触片102和负极触片103与所述报警器本体101电连接,所述正极触片102和所述负极触片103的最低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原理即,当水位达到正极触片102和所述负极触片103的最低点时,由于茶水废水可导电,因此,正极触片102和负极触片103之间导通,使得报警器本体101内部的报警装置实现报警,不需要设置电源开关,更加方便,不容易出现误报,可在报警器本体内设置电池,电池的电压可设置为4.5V的直流电。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触片102与所述负极触片103之间的间隔距离不低于10mm,因此,在触片上残留水珠也不会出现误报的情况,相比其他的探测器而言,更加准确,更加方便。

其中,如图4-6所示,桶体3的构成方式为,通过若干层层叠设置在一起的桶壁构成,本实施例中,采用最能说明的方式,桶壁为三个,为圆环形挡壁结构,当然也可采用四边等多边形挡壁结构,三个桶壁分别层叠设置,为了区分三个桶壁,分为从最上层至最下层命名为第一桶壁10、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相邻两层的桶壁的接触面通过固定装置6固定连接,具体为,第一桶壁10和第二桶壁20的接触面通过固定装置6固定连接,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的接触面通过固定装置6固定连接,由此完全可知,桶壁的数量也可为两个,也可为多于三个,组装的方式可参照上述方式。

如图7所示,位于最下层的桶壁,也就是说第三桶壁30,第三桶壁30的下开口处具有封闭板301,用于将最下层的桶壁的下端面密封,使得桶体3成为完整的密封的桶形容器,如图8所示,位于最上层的桶壁,最佳实施例中的第一桶壁10,的上开口处,向外侧延伸有第二裙边5,以便于所述第二裙边5支撑所述第一裙边4的凹口41。

所述桶壁(第一桶壁10、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的内腔的直径由其上开口处至其下开口处逐渐减小,即第一桶壁10的上开口处内径L1小于其下开口处内径L2,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也如此,位于上层的桶壁的外表面连接在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内表面上,如图6所示,此种方式的设计,第一桶壁10和第二桶壁20连接时,第二桶壁10的内表面抵住第一桶壁10的外表面,因此第一桶壁10和第二桶壁20可更好地层叠在一起,同样地,第三桶壁30的内表面抵住第二桶壁20的外表面,加强各桶壁之间的稳定性,而且由于面与面之间是抵接的,因此第一桶壁10的外表面和第二桶壁20的内表面之间存在良好的密封,用于装水的时候,装在桶体里的水不会外泄。

当然,也可以采用的方式为,第一桶壁10、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可以为直形的桶壁,例如直筒形的桶壁,即桶壁的上开口和下开口内径相同,然后再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连接,位于上层的桶壁的外表面连接在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内表面上,因此第一桶壁10的外径小于第二桶壁20的内径,第三桶壁30的内径大于第二桶壁20外径。

其中,以上的两种方式,为了加强采用渐变式的桶壁之间的固定,和直形的桶壁的固定,所述相邻两层的桶壁的接触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对的孔7,每个桶壁设置有多个孔7,第一桶壁10的孔7和第二桶壁20的孔7相互配对,形成多对孔组,所述固定装置6为密封销钉,所述密封销钉连接并密封所述相互配对的孔7,当第一桶壁10层叠在第二桶壁20上,第二桶壁20层叠在第三桶壁30上时,孔与孔之间对应好,密封销钉将孔密封,而且将相邻两层的桶壁固定为一体。

进一步的,位于上层的桶壁的上开口的内径大于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上开口的外径,位于上层的桶壁的下开口的内径大于位于其下层的桶壁的下开口的外径,如图5所示,第一桶壁10的上开口的内径L1大于第二桶壁20的上开口的外径L3,第一桶壁10的下开口的内径L2大于第二桶壁20的下开口的外径L6,同理,第二桶壁20的上开口的内径L4大于第三桶壁30的上开口的外径L7,第二桶壁20的下开口的内径L5大于第三桶壁30的下开口的外径L8,因此第一桶壁10、第二桶壁20和第三桶壁30拆卸独立后,如图7所示,第二桶壁20可以放置在第一桶壁10内,第三桶壁30可以放置在第二桶壁20内,整个桶的容积变成第三桶壁30的容积大小。

为了加强各桶壁之间的密封作用,所述位于上层的桶壁的外表面与其下层的桶壁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环(未表示出),密封环可以通过上层的桶壁外表面固定,也可以通过下层的桶壁的内表面固定。

如图8所示,当所述第二裙边5支撑所述第一裙边4的凹口时,所述第二裙边5的外侧边51靠所述凹口41靠近外侧的一端,所述第二裙边5的内侧边52与所述凹口41的内侧一端留有空隙B,例如,第二桶壁20放置在第一桶壁10内,第三桶壁30放置在第二桶壁20内时,仍然可以放置茶渣桶4,第二裙边5、第二桶壁20的上端、第三桶壁30的上端均被容置在第一裙边4的凹口41内。

进一步的,除位于最下层的桶壁之外,任一所述桶壁位于其下开口处的内壁向内延伸有支撑环40,如图9所示,这样,第二桶壁20放置在第一桶壁10内,第一桶壁10的支撑环40支撑第二桶壁20,第三桶壁30放置在第二桶壁20内时,第二桶壁20的支撑环40支撑第三桶壁30,第二桶壁20、第三桶壁30不会从第一桶壁10内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