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243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套芯吊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



背景技术:

水套芯是柴(汽)油发动机缸体铸件生产中的一个关键,该砂芯结构复杂,尺寸精度高,壁薄,清理困难。在水套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水套芯进行移动或者安装,现有的移动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搬运,人工搬运不方便,而且需要流水线两侧的两的操作工人进行搬运,生产效率低,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损坏水套芯,造成水套芯报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移动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搬运,人工搬运不方便,而且需要流水线两侧的两的操作工人进行搬运,生产效率低,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损坏水套芯,造成水套芯报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吊环,所述顶板的底部边缘位置均匀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部设置有下板,所述下板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平移气缸,所述下板的顶部中央位置设置有行程开关,左侧所述平移气缸的左侧动力输出端和右侧所述平移气缸的右侧动力输出端均安装有平移吊杆,右侧所述平移吊杆的左侧底部设置有排气道芯吊钩和第二水套芯吊钩,所述下板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柱,所述下板的底部中央位置设置有固定吊杆和水套芯吊杆,所述水套芯吊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水套芯吊钩,左侧所述平移吊杆的左侧设置有气缸安装架,所述气缸安装架的底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底部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进气道连压头连接块,所述进气道连压头连接块的底部连接有气道芯压头,所述气缸安装架的右侧固定有冒口芯吊钩,所述冒口芯吊钩的右侧顶部设置有耐磨块,所述行程开关分别与气缸和平移气缸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板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位于平移吊杆和限位柱之间。

优选的,所述平移气缸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螺栓组件与平移吊杆的顶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能够实现对水套芯和排气道芯的快速的装夹,而且能够方便的控制吊具移动,避免了水套芯的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2吊环、3行程开关、4平移吊杆、5气道芯压头、6进气道连压头连接块、7耐磨块、8冒口芯吊钩、9气缸、10气缸安装架、11限位柱、12限位挡板、13下板、14连接柱、15固定吊杆、16水套芯吊杆、17第一水套芯吊钩、18排气道芯吊钩、19第二水套芯吊钩、20平移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套芯用吊具总成,包括顶板1,所述顶板1的顶部四角均安装有吊环2,所述顶板1的底部边缘位置均匀设置有连接柱14,所述连接柱14的底部设置有下板13,所述下板13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平移气缸20,所述下板13的顶部中央位置设置有行程开关3,左侧所述平移气缸20的左侧动力输出端和右侧所述平移气缸20的右侧动力输出端均安装有平移吊杆4,右侧所述平移吊杆4的左侧底部设置有排气道芯吊钩18和第二水套芯吊钩19,所述下板13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柱11,所述下板13的底部中央位置设置有固定吊杆15和水套芯吊杆16,所述水套芯吊杆1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水套芯吊钩17,左侧所述平移吊杆4的左侧设置有气缸安装架10,所述气缸安装架10的底部设置有气缸9,所述气缸9的底部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进气道连压头连接块6,所述进气道连压头连接块6的底部连接有气道芯压头5,所述气缸安装架10的右侧固定有冒口芯吊钩8,所述冒口芯吊钩8的右侧顶部设置有耐磨块7,所述行程开关3分别与气缸9和平移气缸20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下板13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限位挡板12,所述限位挡板12位于平移吊杆4和限位柱11之间,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平移气缸20的行程过大,所述平移气缸20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螺栓组件与平移吊杆4的顶部连接,便于平移吊杆4的拆卸与安装。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顶板1顶部的吊环2将该吊具安装在起吊装置上,通过控制平移气缸20的运动,将水套芯装夹在第一水套芯吊钩17和第二水套芯吊钩19之间,然后平移气缸20回缩,使得水套芯夹紧,即可进行位置移动,将排气道芯装夹在左侧的平移吊杆4和固定吊杆15之间,通过气缸9带动气道芯压头5向下压紧,使得气道芯压头5压紧排气道芯,即可进行排气道芯的转移,使用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