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8768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蜂窝芯材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



背景技术:

蜂窝夹层结构材料是由蜂窝芯和面板胶合而成,蜂窝芯的六方结构是由按一定间距涂胶后的薄材一层一层交错粘合后拉开制成的,具有强度高、抗压、抗弯曲和超轻型结构的特性,是重要的航空航天工业材料。目前,大部分蜂窝芯的制造是由人工对涂胶的薄材进行叠合,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操作误差大,粘合后形成的蜂窝结构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公开号CN20132087432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蜂窝材料的自动叠合机,通过安装在机架上部的翻转叠合装置,将涂胶后的薄材翻转并在机架下方的可升降平台上进行叠合,但此方法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薄材叠合,对于尺寸较大的薄材,翻转叠合装置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此外,翻转叠合装置的翻转、可升降平台的接料,都会影响生产效率,对于建材、家具等需要大尺寸蜂窝结构材料的领域,翻转叠合装置的应用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实现对薄材的连续牵引、定位、切割和叠合,适用于多种尺寸蜂窝芯材的制造,叠合精度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全自动连续叠合机包括:

机架,所述机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横梁、中间横梁和两根平行的下横梁以及位于机架四角的四根立柱;

导向系统,所述导向系统包括导向轴和一对安装在导向轴两侧的导向轮,导向轴安装在机架一侧面的两根立柱之间,导向轴与下方两根立柱之间的支撑梁平行分布设置形成进料口;

外侧牵引系统,所述外侧牵引系统包括第一线性模组、第二线性模组、两组牵引臂以及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所述第一线性模组横向安装在上横梁上,第二线性模组中间通过连接板安装在第一线性模组的第一滑块上并与第一线性模组垂直,两组牵引臂分别通过两组牵引盒安装在第二线性模组两侧的两个反向运动的第二滑块上,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分别安装在两组牵引臂下方,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的夹持口相对平行设置;

内侧牵引系统,所述内侧牵引系统包括第三线性模组、升降装置、U形臂、两组滑动装置和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第三线性模组沿横向安装在中间横梁上,升降装置安装在第三线性模组的第三滑块上,U形臂的两个侧臂分布在第三线性模组两侧并竖直向下延伸,U形臂中部固定在升降装置上,两组滑动装置分别安装在U形臂的两侧臂底部,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分别连接在两组滑动装置下方,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的夹持口相对平行设置;

冲孔系统,所述冲孔系统包括两组冲孔模、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冲孔模上方的两组第一电磁铁、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冲孔模下方的两根排料管以及冲孔安装组件,两组冲孔模通过冲孔安装组件安装在进料口处的两根立柱之间;

切割系统,所述切割系统包括第四线性模组、刀座支架、刀座以及一对重叠的刀片,第四线性模组通过切割支架纵向安装在两根下横梁上,刀座支架安装在第四线性模组的第四滑块上,刀座安装在刀座支架上部,刀片安装在刀座一端且刀片的刀头伸出刀座上方;以及

托盘系统,所述托盘系统包括沿横向设置的托盘、设置在托盘下方的四组薄材定位装置和至少一组设于托盘下方并沿纵向安装在两根下横梁上的托盘滑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外部靠近进料口一侧配有缓冲系统,所述缓冲系统包括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中间缓冲部和支撑底板,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和中间缓冲部立于支撑底板上方,中间缓冲部位于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之间,第一缓冲部包括第一缓冲架以及连接在第一缓冲架顶端的第一固定滚子,第二缓冲部包括第二缓冲架以及连接在第二缓冲架顶端的第二固定滚子,中间缓冲部包括两根光轴、滑动套设在两根光轴上的两组直线轴承座以及连接在两组直线轴承座之间的活动滚子。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缓冲部还包括与活动滚子平行设置的活动滚子连接板、安装在两根光轴顶端的直线横梁两端的两组滚轮、连接在活动滚子连接板两端部的两根拉线和两组配重块,活动滚子连接板两端分别与两组直线轴承座连接,活动滚子连接板与活动滚子之间存有空隙,每根拉线均竖直向上延伸绕过滚轮后竖直向下连接配重块。

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盒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板和下板以及与上板和下板均垂直连接的两个L形的侧壁,两组牵引盒的上板分别连接第二线性模组的两个第二滑块,每组牵引臂的上端均连接在对应牵引盒的下板上,每组外侧薄材夹持器均通过连接块安装在对应牵引臂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框体、升降台、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以及升降滑块板,升降框体包括相互平行的顶板和底板以及与顶板和底板均垂直连接的侧板和两组加强板,底板连接在第三线性模组的第三滑块上方,升降台位于两组加强板之间,升降台的内侧端连接升降滑块板,升降台的外侧端向外延伸并超出顶板的外侧端,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安装在升降台底面,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中心贯穿设有表面带外螺纹的电机轴,电机轴上端穿过升降台连接顶板,电机轴下端与底板连接,升降滑块板两端部分别通过一对升降滑块安装在两根升降导轨上,两根升降导轨分别竖直安装在侧板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二电磁铁、第二电磁衔铁、第二复位弹簧、U形板、导轨、滑块和L形夹持连接板,第二电磁铁贯穿安装在U形臂的侧臂下部,第二电磁衔铁设于U形臂外侧且第二电磁衔铁端部水平向内延伸穿过第二电磁铁,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二电磁铁和第二电磁衔铁的外端并缠绕在第二电磁衔铁的延伸部上,夹持连接板的弯折立板连接至第二复位弹簧上,L形夹持连接板的弯折底板与滑块对接,L形夹持连接板的弯折底板和滑块安装在内侧薄材夹持器上方,U形板开口向上卡接在U形臂的侧臂底部,U形板底部设有导轨,滑块滑动装配至导轨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铁上方设有第一电磁衔铁,第一电磁铁与第一电磁衔铁之间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冲孔模包括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和凹模固定板,第一电磁铁的芯轴下端向下穿过第一电磁铁连接凸模固定板,凸模安装在凸模固定板底面中间,所述凹模位于凸模正下方,凹模穿过凹模固定板与下方排料管连通,排料管下部固定在进料口处的两根立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冲孔安装组件包括凸模架、凹模架和两组冲孔支架,两组第一电磁铁沿纵向安装在凸模架上表面两侧,凸模架两端部向下弯折连接凹模架,凹模固定板安装在凹模架表面并位于凸模固定板正下方,凹模架两端分别通过两组冲孔支架安装在进料口处的两根立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薄材定位装置包括电磁铁安装框、第三电磁铁、第三电磁衔铁、定位推杆、定位杆和定位块,电磁铁安装框两端向上弯折与托盘底部连接,第三电磁铁安装在电磁铁安装框外侧底部,第三电磁衔铁位于第三电磁铁下方,定位块安装在电磁铁安装框内部并位于第三电磁铁正上方,第三电磁衔铁上端向上延伸穿过第三电磁铁、电磁铁安装框和定位块连接定位推杆,定位推杆上端连接定位杆,定位杆上端穿过托盘。

进一步的,所述托盘滑动装置包括托盘自锁滑轨和托盘支撑组件,所述托盘自锁滑轨包括固定导轨以及活动导轨,活动导轨装配固定导轨上并沿固定导轨自由滑动,托盘支撑组件包括活动导轨支架、固定导轨支架和托盘支撑板,活动导轨安装在活动导轨支架的侧板上,活动导轨支架的顶板安装在托盘底部,固定导轨安装在固定导轨支架的侧板上,固定导轨支架的底板通过托盘支撑板安装在两根下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通过内牵引系统和外牵引系统交替连续牵引薄材,将薄材按照所需尺寸切割并直接在托盘上叠合,无需翻转叠合装置,实现了薄材的全自动连续叠合,可适用于多种尺寸的蜂窝芯生产;2、采用缓冲系统,将暂时“多余”的薄材进行贮存,可直接接收由涂胶机或放卷机连续输送的薄材,生产高效;3、采取冲孔定位方法对薄材叠合进行定位,确保叠合准确;4、托盘系统无需升降台,叠合完成的蜂窝芯取出方便,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侧牵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侧牵引系统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前视图。

图9为图8中的升降装置的E-E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侧薄材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侧薄材夹持器的夹持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内侧薄材夹持器的前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内侧薄材夹持器的A-A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外侧薄材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侧薄材夹持器的夹持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冲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切割系统结的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托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托盘系统的E-E剖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结合图1、2、3和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包括机架1、导向系统2、外侧牵引系统3、内侧牵引系统4、冲孔系统5、切割系统6、托盘系统7以缓冲系统8,机架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横梁11、中间横梁12、两根平行的下横梁13以及位于机架1四角的四根立柱14,导向系统2包括导向轴21和一对安装在导向轴21两侧的导向轮22,导向轴21安装在机架1一侧面的两根立柱14之间,导向轴21与下方两根立柱14之间的支撑梁平行分布设置形成进料口15。

外侧牵引系统3包括第一线性模组31、第二线性模组32、两组牵引臂33以及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34,结合图1和图5,第一线性模组31横向安装在上横梁11上,第二线性模组32中间通过连接板35安装在第一线性模组31的第一滑块36上并与第一线性模组31垂直,两组牵引臂33分别通过两组牵引盒37安装在第二线性模组32两侧的两个相向或相背运动的第二滑块38上,第一线性模组31一端装配有驱动第一滑块36滑动的第一伺服电机310,两组牵引臂33分别通过两组牵引盒37安装在第二线性模组32两侧,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34分别安装在两组牵引臂33下方,两组外侧薄材夹持器34的夹持口相对平行设置,牵引盒37包括相互平行的上板和下板以及与上板和下板均垂直连接的两个L形的侧壁,两组牵引盒37的上板分别连接第二线性模组32的两个第二滑块38,第二线性模组32一端装配有驱动两组第二滑块38反向运动的第一步进电机311,每组牵引臂33的上端均连接在对应牵引盒37的下板上,每组外侧薄材夹持器34均通过连接块39安装在对应牵引臂33的下端。

内侧牵引系统4包括第三线性模组41、升降装置42、U形臂43、两组滑动装置44和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45,结合图1和图6,第三线性模组41沿横向安装在中间横梁12上,升降装置42安装在第三线性模组41的第三滑块46上,第三线性模组41一端装配有驱动第三滑块46滑动的第二伺服电机47,U形臂43的两个侧臂分布在第三线性模组41两侧并竖直向下延伸,U形臂43中部固定在升降装置42上,两组滑动装置44分别安装在U形臂43的两侧臂底部,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45分别连接在两组滑动装置44下方,两组内侧薄材夹持器45的夹持口相对平行设置,如图7、8和9所示,升降装置42包括升降框体、升降台425、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426以及升降滑块板428,升降框体包括相互平行的顶板421和底板422以及与顶板421和底板422均垂直连接的侧板423和两组加强板424,底板422连接在第三线性模组41的第三滑块46上方,升降台425位于两组加强板424之间,升降台425的内侧端连接升降滑块板428,升降台425的外侧端向外延伸并超出顶板421的外侧端,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426安装在升降台425底面,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426中心贯穿设有表面带外螺纹的电机轴427,电机轴427上端穿过升降台425连接顶板421,电机轴427下端与底板422连接,升降滑块板428两端部分别通过一对升降滑块429安装在两根升降导轨4210上,升降导轨4210分别竖直安装在侧板423两侧,结合图6,所述滑动装置44包括第二电磁铁441、第二电磁衔铁442、第二复位弹簧443、U形板444、导轨445、滑块446和L形夹持连接板447,第二电磁铁441贯穿安装在U形臂43的侧臂下部,第二电磁衔铁442设于U形臂43外侧且第二电磁衔铁442端部水平向内延伸穿过第二电磁铁441,第二复位弹簧443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二电磁铁441和第二电磁衔铁442的外端并缠绕在第二电磁衔铁442的延伸部上,夹持连接板447的弯折立板连接至第二复位弹簧443上,L形夹持连接板447的弯折底板与滑块446对接,L形夹持连接板447的弯折底板和滑块446安装在内侧薄材夹持器45上方,U形板444开口向上卡接在U形臂43的侧臂底部,U形板444底部设有导轨445,滑块446滑动装配至导轨445上。

如图10、11、12和13所示,内侧薄材夹持器45包括夹持单元和电磁传动单元,夹持单元包括夹持体901和下夹板904,夹持体901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夹板9011和L形板9012,L形板9012位于上夹板9011下方,上夹板9011的上表面连接在L形夹持连接板447和滑块445的底面上,L形板9012的弯折部上端与上夹板9011端部连接,上夹板9011与L形板9012之间形成夹持槽,下夹板904位于夹持槽内,上夹板9011下表面设有垫片902,垫片902位于夹持槽内部上表面,下夹板904上表面设有橡胶垫903;电磁传动单元包括夹持电磁铁911、夹持电磁衔铁909、推杆910、夹持弹簧906、弹簧端盖914和调节螺母908,夹持电磁铁911中心设有夹持电磁衔铁909,夹持电磁铁911上部中间设有凹槽,夹持电磁衔铁909下部插入至夹持电磁铁911上部的凹槽中,夹持电磁衔铁909上部为圆形并盖设在夹持电磁铁911上端,夹持电磁铁911安装在电磁铁安装板913上,电磁铁安装板913四角连接四根竖直的支柱912,支柱912上端与L形板9012底面连接,推杆910上端连接至下夹板904中间,下夹板904中间设有螺纹孔,推杆910顶端与螺纹孔连接,L形板9012底板中心设有通孔,通孔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导柱通孔,推杆910穿过通孔,螺纹孔两侧对称固定安装两组导柱905,导柱905竖直向下延伸至导柱通孔内,推杆910向下穿过L形板9012底板、夹持电磁衔铁909并延伸穿过夹持电磁铁911底部,推杆910与电磁衔铁909紧固连接,夹持弹簧906套设在推杆910外部,夹持弹簧906上端与下夹板904连接,夹持弹簧906下端连接至调节螺母908,调节螺母908固定安装在弹簧端盖914中心,推杆910穿过调节螺母908中心,弹簧端盖914与调节螺母908螺纹连接,弹簧端盖914外侧壁上设有紧固螺钉907,通过紧固螺钉907将调节螺母908与弹簧端盖914相互固定,弹簧端盖914固定安装在L形板9012底面上。

如图14和15,除夹持体外,外侧薄材夹持器34的其他结构与内侧薄材夹持器45相同,同样包括夹持单元和电磁传动单元,外侧薄材夹持器34的夹持体341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夹板3411和L形板3412,L形板3412的弯折部上端与上夹板3411中部连接,L形板3412的底板端部与上夹板3411端部平齐,上夹板3411的上表面连接连接块39。

外侧牵引系统3在牵引状态时,两组牵引臂33之间距离最小,回程状态时,两组牵引臂33之间距离最大,以避免与内侧牵引系统4的干涉,内侧牵引机构43始终处于两组牵引臂332之间的位置,内侧薄材夹持器45在升降装置42带动下升至最高位时,内侧薄材夹持器45始终处于外侧薄材夹持器34的上方并与外侧薄材夹持器34不发生干涉。

冲孔系统5包括两组冲孔模53、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冲孔模53上方的两组第一电磁铁51、分别对应连接在两组冲孔模53下方的两根排料管54以及冲孔安装组件,如图16,两组冲孔模53通过冲孔安装组件安装在进料口15处的两根立柱14之间,第一电磁铁51上方设有第一电磁衔铁52,第一电磁铁51与第一电磁衔铁52之间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冲孔模53包括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531和凹模固定板532,第一电磁铁51的芯轴下端向下穿过第一电磁铁31连接凸模固定板531,冲孔安装组件包括凸模架55、凹模架56和两组冲孔支架57,两组第一电磁铁51沿纵向安装在凸模架55表面两侧,凸模架55两端部向下弯折连接凹模架56,凹模固定板531安装在凹模架56上表面并位于凸模固定板531正下方,排料管54下部分别固定在进料口15处的两根立柱14上,凹模架56两端分别通过两组冲孔支架57安装在进料口15处的两根立柱14上。

切割系统6包括第四线性模组61、刀座支架64、刀座65以及一对重叠的刀片66,如图17,第四线性模组61通过切割支架67安装在两根下横梁13上,刀座支架64安装在第四线性模组61的第四滑块62上,第四线性模组61一端装配有驱动第四滑块62滑动的第二步进电机63,刀座65安装在刀座支架64上部,刀片66安装在刀座65一端且刀片66的刀头伸出刀座65上方。

第一线性模组31、第三线性模组41和第四线性模组61的传动方式为同步带式,通过电机带动同步带轮转动,同步带轮的转动转化为同步带的直线运动,连接同步带的滑块实现直线运动;第二线性模组32的传动方式为滚珠螺杆式,模组内部均设有滚珠丝杆,滚珠丝杆两端刻有旋向相反的两组螺纹,两组螺纹分别螺接螺母,电机带动滚珠丝杆转动,螺母随滚珠丝杆的转动实现直线运动,连接螺母的两组滑块随螺母实现相向或相背运动。

托盘系统7包括横向设置的托盘71、四组分设于托盘71四角的薄材定位装置72和至少一组设于托盘下方并纵向安装在两根下横梁13上的托盘滑动装置73,如图18和19所示,薄材定位装置72包括电磁铁安装框721、第三电磁铁722、第三电磁衔铁723、定位推杆724、定位杆725和定位块726,电磁铁安装框721两端向上弯折与托盘71底部连接,第三电磁铁722安装在电磁铁安装框721外侧底部,第三电磁衔铁723连接在第三电磁铁722中心的芯轴下端,定位块726安装在电磁铁安装框721内部并位于第三电磁铁723正上方,第三电磁衔铁723上端穿过第三电磁铁723、电磁铁安装框721和定位块726连接定位推杆724,定位推杆724上端连接定位杆725,定位杆725上端穿过托盘71,托盘滑动装置73包括托盘自锁滑轨731和托盘支撑组件,托盘自锁滑轨731包括固定导轨7311以及活动导轨7312,活动导轨7312装配在固定导轨7311上并沿固定导轨7311自由滑动,固定导轨7311端部开设有自锁卡槽,活动导轨7312的内侧端部设有能与自锁卡槽卡接的自锁块,托盘支撑组件包括活动导轨支架7321、固定导轨支架7322和托盘支撑板7323,活动导轨7312安装在活动导轨支架7321的侧板上,活动导轨支架7321的顶板安装在托盘71底部,固定导轨7311安装在固定导轨支架7322的侧板上,固定导轨支架7322的底板通过托盘支撑板7323安装在两根下横梁13上。

缓冲系统8位于机架1外部靠近进料口15一侧,如图20,缓冲系统8包括第一缓冲部81、第二缓冲部82、中间缓冲部83和支撑底板84,第一缓冲部81、第二缓冲部82和中间缓冲部83立于支撑底板84上方,中间缓冲部83位于第一缓冲部81和第二缓冲部82之间,第一缓冲部81包括第一缓冲架811以及连接在第一缓冲架811顶端的第一固定滚子812,第二缓冲部82包括第二缓冲架821以及连接在第二缓冲架821顶端的第二固定滚子822,中间缓冲部83包括两根光轴831、滑动套设在两根光轴831上的两组直线轴承座832以及连接在两组直线轴承座832之间的活动滚子833,中间缓冲部83还包括与活动滚子833平行设置的活动滚子连接板834、安装在两根光轴831顶端的直线横梁835两端的两组滚轮836、连接在活动滚子连接板834两端部的两根拉线837和两组配重块838,活动滚子连接板834两端分别与两组直线轴承座832连接,活动滚子连接板834与活动滚子833之间存有空隙,每根拉线837均竖直向上延伸绕过滚轮836后竖直向下连接配重块838。

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蜂窝芯制造的全自动连续叠合机的工作流程为:从涂胶机或放卷机连续输出的薄材9输入到缓冲系统8,薄材依次绕过第一固定滚子812、活动滚子833和第二固定滚子822后进入导向系统2,薄材9绕过导向轮22下方由进料口15输入到全自动叠合装置内部,当装置内部的薄材停止运动时,缓冲系统8的活动滚子833下行,配重块838上行,薄材被暂时贮存在缓冲系统8内,当装置内部的薄材重新被牵引运动时,活动滚子833上行,配重块838下行,将被贮存的薄材释放;

从进料口15输入的薄材进入到冲孔系统5,薄材从冲孔系统5的凸模和凹模之间穿过,此时内侧牵引系统4处于靠近冲孔系统5的初始位置,升降装置42的升降台425处于最低位,内侧薄材夹持器45的夹持电磁铁911通电,驱动夹持电磁衔铁909向下运动,夹持电磁衔铁909带动推杆910以及下夹板904向下运动,夹持弹簧906被压缩,上夹板9011与下夹板904之间产生空隙,滑动装置44的第二电磁铁441通电,第二电磁铁441吸附第二电磁衔铁442向内侧运动,带动L形夹持连接板447向内侧运动,第二复位弹簧443被压缩,与L形夹持连接板447和滑块446连接为一体的内侧薄材夹持器45沿导轨445向内侧运动,薄材穿过上夹板9011与下夹板904之间的空隙中,接着内侧薄材夹持器45上的夹持电磁铁911断电,在夹持弹簧906形变预压力的作用下,夹持弹簧906形变回复,带动下夹板904、推杆910以及夹持电磁衔铁909向上运动,薄材被压紧在上夹板9011与下夹板904之间;

第三线性模组41上的第三滑块46在第二伺服电机47的驱动下,带动升降装置42、U形臂43下端的内侧薄材夹持器45沿远离进料口的方向运动,被内侧薄材夹持器45夹持住的薄材被牵引运动至适当位置;

冲孔系统5的第一电磁铁51通电,吸附第一电磁衔铁52向下运动,第一电磁衔铁52带动凸模向下运动,在薄材两侧冲裁第一对定位孔,冲裁下来的废料经排料管54排出,接着第一电磁铁51断电,内侧牵引系统4继续牵引薄材沿运动至规定长度位置时,冲孔系统5在薄材两侧冲裁第二对定位孔;

在内侧牵引系统4牵引薄材由初始位置运动至规定长度位置的过程中,第一线性模组31的第一滑块36在第一伺服电机310的驱动下,带动第二线性模组32由规定长度位置沿朝进料口15的方向运动至内侧牵引系统4的初始位置,第二线性模组32上的两组第二滑块38在第一步进电机311的驱动下,带动两组牵引臂33下端的外侧薄材夹持器34向内侧运动,外侧薄材夹持器34上的夹持电磁铁通电,按照与内侧薄材夹持器45相同的方式使连续输送的薄材在初始位置被夹持住;

薄材定位装置72的第三电磁铁722通电,吸附第三电磁衔铁723向上,第三电磁衔铁723带动定位推杆724以及定位杆725向上运动,定位杆725向上穿过薄材两侧冲裁好的四个定位孔,第四线性模组61的第四滑块62在第二步进电机63的驱动下,带动刀座支架64、刀座65以及刀片66沿纵向运动使薄材被割断;

薄材被割断后,内侧薄材夹持器45上的夹持电磁铁911通电,与前述相同地,上夹板9011与下夹板904之间产生空隙,内侧薄材夹持器45夹持住的薄材被松开,被松开的薄材沿定位杆725下落至托盘71上,薄材定位装置72的第三电磁铁722断电,第三电磁衔铁723、定位推杆724以及定位杆725向下回位,同时滑动装置44的第二电磁铁441断电,第二电磁衔铁442和L形夹持连接板447在第二复位弹簧443预压力作用下向外侧运动,L形夹持连接板447带动内侧薄材夹持器45和滑块446沿滑动滑轨445向外侧相背运动至与薄材不干涉位置,升降装置42的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426被驱动沿电机轴427向上运动,带动升降台425、U形臂43被带动上升至最高位以避免下方内侧薄材夹持器45与外侧薄材夹持器34发生干涉;

第一线性模组31上的第一滑块36在第一伺服电机310的驱动下,带动被夹持住的薄材沿远离进料口15的方向由初始位置移动至规定长度位置,同时冲孔系统5、托盘系统7和切割系统6重复之前的动作对薄材进行冲孔、定位和切割,在外侧牵引系统3牵引薄材移动至规定长度位置时,外侧薄材夹持器34上的夹持电磁铁断电,按照与内侧薄材夹持器45相同的方式使薄材被松开,第二线性模组32上的两组第二滑块38在第一步进电机311的驱动下相背运动,带动外侧薄材夹持器34向外侧运动至与薄材不干涉位置;

在外侧牵引系统3牵引薄材由初始位置运动至规定长度位置的过程中,第三线性模组41上的第三滑块46在第二伺服电机47的驱动下,带动内侧薄材夹持器45沿朝进料口15的方向运动,在外侧牵引系统3到达规定长度位置时,内侧牵引系统4由规定长度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接着贯通式直线步进电机426被驱动沿电机轴427向下运动,带动升降台425、U形臂43下降至最低位;

内侧牵引系统4、外侧牵引系统3、冲孔系统5、托盘系统7和切割系统6循环重复上述动作,使薄材在托盘71上一层层叠合,完成全部叠合后,打开托盘自锁滑轨731的自锁装置,将托盘71以及托盘下方的活动导轨7312沿固定导轨7311拉出,取出叠合好的薄材。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